媒體評數學教輔分男女生版:性別差異不該作為營銷噱頭

2020-12-03 澎湃新聞

媒體評數學教輔分男女生版:性別差異不該作為營銷噱頭

光明日報8月24日消息,近日,某高校出版社因一套數學教輔被推上風口浪尖。這套數學教輔分男女生版,男生學藍版,女生學紅版。如此策劃,按照出版社說法,是基於大數據分析進行的精心編排和設計,旨在使「男女生發揮各自優勢,幫助男女生根據實際情況找出數學學習的薄弱環節、為學習進步找到突破口」。

男女之間當然存在生物性上的差異。比如,有研究基於大樣本的掃描表明,男女特定腦區的大小和連通性存在差別,譬如海馬體等。但是,這種生物學上的差異是否顯著到影響數學學習這種思維活動?為該套教輔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背書」的專家指出,在高端的數學學習這一塊,男生優勢明顯;而在普通難度的學習中,卻各有千秋。不過,這種「一家之言」在現有的相關研究中,屬於少數派。

多數派的研究表明,只有極其少數的男性和女性個體具有所謂典型的「男性」或「女性」大腦,其餘的大多數人都處於居中狀態。換句話說,在誰學數學更有優勢這件事上,性別因素幾乎沒啥權重。如果非要論差異的話,在同一性別內部的差異似乎要大過兩性之間的差異。有媒體援引數學教師的評論指出,不論男女,只要方法得當、肯下功夫,都能學好。聽到數學專業一位研究員的一句揶揄,估計你也會會心一笑——「高考前,只有『算數』,談不上『數學』,分啥男女」。

「在高端的數學學習這一塊,男生優勢明顯」這句話的潛臺詞其實就是,男生比女生聰明。它和女生適合學文科、男生適合學理科,男性適合做管理類工作、女性適合做服務類工作等說法的內在邏輯和本質是一樣的。我們現今對「女性」觀念的認知,也是一系列社會建構的結果,其中就包括以上那些陳詞濫調的傳播。現實中,但凡有女性在傳統上由男性佔主導的領域拔得頭籌、取得豐碩成果,都會在輿論場上引起熱議。可以說,女性刻板印象有多陳舊和堅固,呈現的輿論反彈就有多猛烈。

很多人應該都還記得,在去年的中文網際網路世界中,有一場對《海的女兒》《灰姑娘》等經典童話中陳舊性別觀念的公共討論及批判。當具有性別平等意識的家長都在費心琢磨如何對孩子進行平權教育時,一家高校出版社竟然通過涉嫌性別歧視的出版計劃和營銷策劃,這也是此事輿論聲量較高的原因之一。其中,有質疑、有憤怒、有失望。性別差異當然可以討論,但不該作為營銷的噱頭。營銷當然沒有原罪,但不該違背社會發展大趨勢。

在諸多討論中,不少人擔憂刻板印象威脅會影響到女生對自我的認知和預期管理,但一個被忽略的事實是,這種性別標準同樣會對男性構成壓迫。因為,性別歧視從來都不是只關乎女性的問題。據報導,近日,該數學教輔的出版方發聲明稱,因引發爭議,已終止該圖書的出版。對於營銷界來說,這不過是反面教材中又多了一個「經典案例」,但由此開啟的對性別觀念等相關議題的討論,不應終止。

(原題為《數學教輔分男女生版不過是營銷套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數學教輔

相關推薦

評論(15)

相關焦點

  • 華東師大出版社數學教輔推男女版引爭議,數學能力是否有性別差異
    網友質疑,數學教輔分男女版的依據是什麼,男生和女生在數學能力上是否存在性別差異?事實上,關於性別與數學能力之間是否存在關係一直存有爭議,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強調性別差異會給女孩的數學成就帶來消極影響。
  • 數學教輔也分男女?借大數據強化性別差異,不如反思差異何以形成
    分析結果發現,男生和女生的答疑需求確實存在差異:共 29 章的內容裡,女生在 4 章上有明顯高於男生答疑的需求,而男生只有 1 章提問比女生多。根據男生女生答疑的差異,他們編寫了這套教輔的兩個版本,「旨在使男女生發揮各自優勢、幫助男女生根據實際情況找出學習數學的薄弱環節」。圖片出處:華師教輔 ECNUP 公眾號《「我女兒數學不錯,就買男生版吧!」》文章截圖。
  • 數學教輔也分男女?借「大數據」強化性別差異,不如反思差異何以形成
    新京報:你怎麼看待華東師範大學根據大數據研究,為男生女生推出不同數學教輔的做法?首先,該教輔基於的大數據分析是否科學?周憶粟:大數據是當下的潮流。有了大數據的加持,出版商們更有底氣。在性別差異這個例子中,我們顯然可以聯想到性別刻板印象在該大數據模型中的缺失——即孩子在先前成長的過程中已經接觸到的「男孩擅長數學」、「這樣的題目女孩子做不出沒關係」、「對女孩子別那麼要求高」等等發揮作用但沒有被測量到的因素,而這些因素事實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理論的匱乏導致了把不全面的實證觀察當成了真理。
  • 深Talk|教輔圖書分男女,如何放大了性別差異?
    華東師範大學近期出版的圖書《男生女生學數學》因其以性別劃分為噱頭,而被網友質疑。尤其引起網友不適的,是該出版社公眾號推文的一個大標題。它赫然套用了某位家長的話——「我女兒數學不錯,就買男生版吧。」其中暗示著「男生數學能力強於女生」的邏輯。在這背後,有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一位博士的《性別與教學教育》主題報告作支撐:在高端數學學習這一塊,男生優勢明顯。而在普通的難度學習中,卻各有千秋。但對不同學習模塊,男生女生學習存在的性別差異還是很明顯的。了解差異是為了突破刻板認識,而不是相反。
  • 缺斤少兩變成「性別對立」,無良商家「割韭菜」,也要分男女?
    同樣的價格,女生版裡全是素食類零食,男生版裡則包含各種肉類零食。這麼一看就很無釐頭了。請問這句口號的意義在哪裡?難道女生就不能吃肉吃辣,男生就不能吃甜食和果乾?明明直接劃分為素食禮包和肉類禮包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偏偏要用性別區分。再比如牛排,本就是價格低廉的合成牛排,卻偏偏要分個「爸爸排」和「媽媽排」。
  • 研究2000份學生樣本後,他們發現了男女生學數學的秘密|華東師範...
    在8月17日舉行的教輔發布座談會上,倪明解釋了《男生女生學數學》的策劃源頭。他稱,在出版社內,做有性別差異的教輔的想法應當有10年以上的時間。這個想法或源於秦文君的暢銷兒童文學《男生賈裡》《女生賈梅》。「(當時的)總編輯就在編輯大會上說,我們能不能做男生版的和女生版的教輔?」
  • 2020年了 為何還有人認為女生不擅長數學?
    (原標題:2020年了,為何還有人認為女生不擅長數學?) 「男生用藍版,女生用紅版。」日前,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名為《男生女生學數學》的教輔材料。據出版社介紹,該系列教輔基於大數據分析和學者研究反饋,結合男生、女生對數學知識點的學習特點,分別設計了男生版和女生版教輔,旨在「使男女生發揮各自優勢、幫助男女生根據實際情況找出數學學習的薄弱環節、為學習進步找到突破口。」這一教輔引發了不少網友的批評和質疑。有網友認為,出版社以性別劃分為「噱頭」,強化了學科學習的性別差異,會誤導學生產生刻板的性別認識。
  • 數學教輔分男女,「科學施教」是個偽命題
    作者:樊成  「男生用藍版,女生用紅版」,8月中旬,華東師大出版社推出「男生女生學數學」系列書籍。該書前言稱「一般來說,男生做難題更有優勢」,引發爭議,並被指涉嫌性別歧視。8月19日,該出版社發布聲明,決定終止出版此書。
  • Hightable:性別營銷,男女差異
    在線下生活中,女性愛購物,男性不愛逛街。網絡也是一樣,女性相對男性更加享受購物的體驗過程。作為營銷人員,你就要針對不同的性別的人群投放不同的營銷信息。1、購物決策,女性說了算研究顯示,美國家庭中,女性是多數購買的決策者,平均來看,女性在購物決策上的話語權在83-87%2、媽媽人群:受教育程度高、職業女性,購買力強媽媽群體的購買力尤其強,營銷業者需要注意到這些群體的結構變化3、網購行為差異,人數不佔優的女性購買佔比最高美國女性網民佔比不到一半,網絡購物支出卻佔到58%
  • 調查數據顯示:性別差異影響男女生職業選擇
    原標題:調查數據顯示:性別差異影響男女生職業選擇   性別差異悄悄影響著男女生的職業選擇、薪酬和漲幅,造成了在薪酬方面的「好女不如男」的情況。麥可思對全國2012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本科男生畢業半年後就業率佔優勢,高職男女生畢業半年後就業率無差異。
  • 女生不擅長數學嗎?袁亞湘院士這樣說……
    不管男生還是女生,能得到老師、家長的鼓勵,能激發出學習的興趣,就能學得好。在學數學這件事上,不同性別之間沒有本質差異。就指導學生的方式方法來說,男女生也沒有特別的差異。
  • 為什麼很多女生都是「路痴」| 男女的空間認知有什麼差異
    路痴,這個詞會在很多女生口中出現。女生大多對路線不敏感,甚至很弱智。從前,不相信有人真的是路痴,也不相信有人會連簡單的方位都搞不清楚。如果有女生說自己是路痴,我會覺得她大概是自謙或者說著玩的吧,也許為了讓男生顯示出自己的價值而已。但是後來我逐漸注意到這個問題,很多女生真的都是路痴。她們極容易迷路。
  • 中國男女童入學率性別差異全面消除
    報告顯示,中國已經實現了中小學教育中的性別平等。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教育性別平等,將提升女童義務教育普及程度擺在重要位置,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保障女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2008年,中國全面實現城鄉九年免費義務教育,此後男、女童小學淨入學率均保持在99% 以上,男女童入學率性別差異全面消除
  • 女生數理化不如男?Nature子刊一周連發兩篇研究,我被相反的結果整...
    因此,作者選取了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希望以此證明男女在學習數學的先天能力上沒有差別,性別差異更多是後天因素造成的。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Cantlon和她的團隊讓104名3~10歲的孩子在核磁共振(MRI)儀器中觀看《芝麻街》中計數、加法的教學部分,對他們大腦的活躍部分進行統計。
  • 沈奕斐《透過性別看世界》:如何理解性別差異?
    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希望通過「性別」這一視角來探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待差異,理解差異和處理差異。當人們能以欣賞的眼光來發現差異的美,能讓差異共存,也有讓差異一致的能力,才能做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如何突破對性別的刻板印象?
  • 「男女有別」不怪大腦,它們幾乎沒有功能結構上的差異
    「人們說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但大腦是個不分性別的器官,我們有完全一樣的結構,男女大腦沒有任何不同。」Lisa Eliot 是芝加哥醫學院的神經學教授,她在 Aspen Ideas Festival 上抨擊了學界沉迷於找不同的風氣。
  • 蒙格斯智庫:性別歧視?或為性別差異
    數學領域,菲爾茲獎共頒發61次,女性僅被授予1次;阿貝爾獎20次,女性1次。計算機領域,圖靈獎頒發總計70次,女性僅獲得3次。為什么女性獲獎者屈指可數,是因為性別歧視嗎?傾向性男女差異指標的構建方法如下:首先,將每個傾向性指標標準化;其次,針對每個傾向性指標逐一進行OLS回歸,回歸公式如下:其中,ci為國家固定效應,虛擬變量femalei的回歸係數為該傾向性的性別差異指標。
  • 性別流動,你是男還是女?這並不重要
    當中國的主流媒體爭相討伐「娘炮之風」,「少年娘,則國娘」的時候,不少日本男生卻在染髮化妝,塗五顏六色的指甲油,眨著貼滿纖長假睫毛、佩戴美瞳的大眼睛,努力成為美麗嬌俏的新男孩。作為純爺們兒的本總,忽然覺得當今社會對於性別的定義,突然變得有意思起來。
  • 生理性別男,心理認知女,該進男廁還是女廁?
    不。她是跨性別者,生理性別為男,心理認知為女(MTF)。或許有人對這個概念還會陌生。(畢竟咱們學校從來不教,電視裡也從來不提)你可以簡單地理解,一個男(女)性的身體裡,裝著一個女(男)性的靈魂。這種生理與心理的錯位,也有不同的程度之分:輕度,是不排斥自己的生理性別和生理特徵,不想變性,但喜歡在形象上效仿異性;中度,會排斥自己的第二性徵,或生理性別,會刻意遮擋部分生理特徵;重度,強烈希望通過手術改變自己的生理性別。
  • 一個性別平等的社會,並不會帶來更均衡的專業性別結構
    想像你分別走進美國和阿爾及利亞一所大學的數學課堂,你會在哪裡看到更多女生?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上周發表於學術期刊《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的一篇論文給出了一個反直覺的結論:一個國家在性別平等方面做得越好,專業的性別結構越失衡。這項研究由英國利茲貝克特大學和美國密蘇裡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發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