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戰爭 :孩子的大腦,真的男女有別嗎?

2020-12-01 澎湃新聞

文/RedApe

性別戰爭:孩子的大腦,真的男女有別嗎?

作者   |   RedApe

《粉色大腦,藍色大腦》(Pink Brain, Blue Brain),是一本關心兒童大腦發育、性別差異影響的父母和教育者不能錯過的書。這本書的作者Lise Eliot,是羅薩琳·富蘭克林大學(Rosalind Franklin University)的神經科學教授和腦神經專家。

在過去的數十年裡,無論是科學界,還是普通人,對性別差異的存在、形成、影響,都抱有極大的興趣。

這也是為什麼強調兩性差異、因而主張男孩和女孩要有不同養育方式的觀點,在學界相對主流,在普通父母和教育者中也很有市場的原因之一。

而Lise Eliot通過大量的研究告訴我們:

男孩和女孩的大腦的確有差異,但先天的大腦差異遠小於行為差異;

比起先天差異,後天的養育影響更大

大腦是可塑的,性別的行為差異往往是結果而並非原因

Lise Eliot還通過一整本書,回答了一個父母和教育者最關心的問題:面對性別差異我們能做什麼。

當然,不能迴避的是,Lise Eliot的研究也是有爭議的。這些爭議既來自於學界,也來自於一些讀者。而且這本書出版於2009年,最新的研究是否依然能很好地支持本書結論,還需要我們再做點功課。

不過,平心而論,性別研究一直是個充滿爭議的領域,科學也從來不是百分百客觀的,無論實驗設計如何完備,數據如何漂亮,研究背後總有一點價值觀的影子。

這本書和她倡導的養育觀究竟如何,最終的評判,在於每一個閱讀她的人想給自己的孩子一個怎樣的未來。

 1.性別態度:當Oliver穿了Mary的衣服

在正式讀這本書前,我們先看一個有趣的實驗,和一個你可能會遇到的數據。然後思考一個問題,父母以及孩子遇到的人,能做到性別態度的公正嗎?

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實驗:換衣實驗

在BBC拍攝的一個小實驗裡,實驗人員找來幾個小嬰兒,男孩女孩都有。實驗人員把孩子們的衣服互換,名字也對調,比如女孩Mary穿上男孩Oliver的衣服。這時,並不知情的實驗志願者被帶進房間,任務很簡單,在一地的玩具中,志願者要挑玩具給孩子玩。

由於被告知這個孩子是Oliver,而且Oliver的確穿著男孩的衣服,志願者不假思索地給孩子選了小汽車、機器人之類的「男孩玩具」。而面對叫做Mary的小寶寶,志願者很自然地拿起了粉紅色毛絨玩具、娃娃之類的「女孩玩具」。在這個測試中,所有的被試志願者,無論男女,都下意識地根據他們認為的孩子性別做出了玩具選擇。

數據:天賦搜索

在紐約時報評選的暢銷書《每個人都撒謊》(Everybody Lies) 中,作者提到這樣一組數據。父母在線搜索「我兒子是否有天賦」的情況,是搜索「我女兒是否有天賦」的2.5倍。事實卻是,在美國的學校裡,女孩比男孩進入天才班(gifted program) 的可能性高9%。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父母搜索「我女兒是否超重」的情況,是搜索「我兒子是否超重」的2倍。事實卻是,美國有28%的女孩超重,但男孩超重的比例更高,是35%。

詢問「我女兒算漂亮嗎」的父母,是詢問兒子長的是否好看的1.5倍。更糟心的數據是,詢問自己的女兒是否長相醜陋的父母,是關注兒子外表的3倍。

上面這兩個例子,是不是既意外又不意外?

在BBC拍攝的那個實驗裡,最讓被測實驗者震驚的,不是科學家互換孩子衣服和名字的小把戲,而是那種自己都意識不到的性別刻板印象。

「在得知真相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開明的人。」不止一個被測者這麼說道。

其實,比起上面幾個對比鮮明的例子,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性別偏見更加普遍,而且十分隱蔽。比如,一些強調重視女孩培養的理論、課程,其實是建立在認為女孩更弱的假設下的,而事實並非如此。比如,我們看到有這樣一節課,題目就叫:如何激發女孩的理科潛能。

那些一定要分出男孩怎麼養、女孩怎麼養的書籍和理論,則長篇大論地告訴父母,男孩需要堅毅、勇敢、決斷的品質,父母要這樣做、那樣做,才能培養出男孩的這類品質。

問題是,女孩不需要這些品質嗎?反過來,溫和、做家務、照料他人,這些品質和能力,難道對男孩不重要?

面對這些爭議, 面對如何養育孩子這樣重大的問題,要想知道怎樣才是對孩子最負責的態度,我們需要從問題的源頭看起。

-性別真的重要嗎?

-性別的差異是真實存在的嗎,差異有多大?

-性別的差異,是先天造就,還是後天養成?

2. 男孩/女孩,性別重要嗎?

「男孩還是女孩?」當一個新生兒來到這世界,迎接Ta的第一個問題,總是性別。為什麼?

答案很簡單:性別的確是個大事兒。

身為男孩還是身為女孩,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真實存在的:成年後的人際關係,個性,技能,職業,愛好,健康,甚至這個長大後的孩子會成為哪種父母。

我們也很難否認當孩子是某個性別時,身為父母心態上的那種微妙的不同:男孩的父母會想,自家這個精力旺盛的boy,能很快適應學校生活嗎,能和老師同學愉快相處嗎,他長大後還會像小時候一樣愛跟爸爸媽媽說貼心話嗎?

女孩的父母,擔憂的點可能是相反的方向,女兒中學後還會喜歡挖蟲子、探索星空的奧秘嗎,她大學畢業後找到第一份工作時,還能保持小時候那樣的自信嗎。更遠的問題是,等到她這一代成家立業時,女性身份帶來的糾結——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會不會比媽媽所處的時代好上一點?

對孩子性別差異的在意,還體現在數據上:68%的美國準父母會在孩子出生前主動了解孩子的性別,超過一半的美國家庭希望兩種性別的孩子至少各來一隻。

雖然沒有數據顯示有多少中國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知道了性別,但能夠看到的是,中國的男孩偏好依然很強,直接的結果就是偏高的男女嬰出生性別比。在發達地區和城市,男孩偏好沒那麼強烈,但大多數家庭出於一種樸素的願望,也都希望自己「兒女雙全」。

所以,我們不能假裝性別不重要,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被問起「想要男孩還是女孩」時,儘管嘴上說著「無所謂啦,只要健康就好」,其實內心還是會湧起一絲難以名狀的感覺。這倒不見得是重男輕女,或者重女輕男,而是性別問題很難忽視。

那麼,直面性別重要性的我們,認為性別有差異嗎,這個差異是大還是小?而對性別差異的認識,才是我們對待性別問題態度的根源。

3. 「自閉的男孩」VS「抑鬱的女孩」:

      數據裡的性別差異

是的,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他們有不同的興趣,活躍度,體能優勢,情感反應,關係類型,注意力時長和智力優勢,等等。但是,這些差異並不大。

大量的實例證明,同性別內部的個體差異,遠大於兩種性別之間的差異,而且成年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差異,大於男孩和女孩的差異。

這個道理很好理解。比如,小男孩也愛哭,小女孩也會又踢又打,但是男孩女孩之間的差異隨著年齡增長在增加,並且會導致一些看上去很嚇人的統計數字:

比如,男孩比女孩遭遇學習和發展失調相關問題的風險更大。得自閉症、注意力障礙和誦讀困難症三種疾病的男孩,是女孩的四倍之多。而得抑鬱症、焦慮和飲食紊亂症的女孩至少是男孩的兩倍多。

嚇人的數字還沒完。在《粉色大腦,藍色大腦》這本書裡,Lise Eliot告訴我們,男孩比女孩多73%的可能死於事故,男孩成為暴力犯罪受害者的人數是女孩的兩倍。試圖自殺的女孩是男孩的兩倍,但最終死於自殺的男孩卻是女孩的三倍。

近年來,由於對孩子的學業期望越來越高,男孩在學習起步階段相對較慢進入狀態的不利狀況,延續到了初中甚至高中。而在高等教育階段,美國大學裡57%的學生是女生,儘管男生在SAT測試中的成績要比女生好一些。

也就是說,在求學的一路上,男孩在畢業率、學業表現和在課外活動中的領導力,都相對落後於自己的女同學。

不過還有一個無法忽視的數字是,儘管取得了不錯的學業成績,女性的收入普遍低於男性。在美國如此,在中國的情況也類似。女生在本科、研究生階段的佔比都超過男生。同樣的,女性進入職場後,職位、收入又普遍低於男性。

看完上面那些數字,是不是產生了一種男女的確差異很大的感覺?特別是當性別跟特定疾病、學業表現、收入等聯繫在一起時,甚至有種恐懼感?別怕,不止是你,很多人都被這殘酷的現實嚇到了。

如果仔細閱讀《粉色大腦,藍色大腦》這本書,會發現值得標註的內容很多,特別是作者解釋大腦的性別差異其實沒有兩性行為上的差異看上去那麼大時,所給出的那些縝密的實驗、長期的研究。但更多kindle版的讀者,在一本強調兒童大腦相似性的書裡,卻不由自主地重點標註了差異。

為什麼?其實很好理解。《粉色大腦,藍色大腦》是一本寫給父母和教育者的書。性別差異產生了如此真實的現實後果,父母、教育者又怎麼可能視而不見呢。

這就給父母養育兒子、女兒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我們該如何在支持、保護我們的兒子和女兒的同時,依然公平地對待他們?

如果不知道男孩和女孩的這些差異從哪裡來,是無法做到支持、保護的,更談不上公平。有關性別差異的科學研究很多,探尋的問題落腳起來,大致可以總結為:

男性和女性的大腦,有本質上的不同嗎?

男性和女性的大腦,從一開始就不同嗎?

4. 粉色與藍色:不同很小,相同很大

為了回答上面的問題,Lise Eliot教授試圖從已有的研究中找答案。

理論上,比較一下與男女孩大腦差異聯繫在一起的性別差異,比如語言能力、情感、數學等,應該就能畫出一副清晰的性別差異來源圖。但是詳盡地「挖掘」了既有研究之後,Eliot發現,能證實兒童大腦有明顯性別差異的可靠證據非常少,只有兩個。

一個是男孩的大腦比女孩的大一些。這個「大」的程度是8%~11%。兩性大腦的大小差別,會持續到成年,這一大小差別也是人幽默或者防禦機制的一個來源。但問題是,男性本來就比女性的平均身高更高、體重更大,這樣一來有個「大腦袋」也很自然。

另一個可以確認的差異,存在於青春期。女孩的大腦結束生長比男孩要早1-2年。問題是,女孩進入青春期本身也比男孩早1-2年,道理跟大塊頭配「大腦袋」類似。

假設把現有的很多理論結合起來,能證明男孩因為擁有更大的大腦,所以表現得更活躍、更具攻擊性,以及在空間和機械任務上表現得更好的話,另一個假設就很難說得通,那就是為什麼腦部更小的女孩,在語言和人際關係上更有優勢。因為這些理論的假設隱含的一個前提是,越大越好。

而那個女孩大腦率先發育完成的事實,的確讓人聯想到女孩的整體發育進程更快這一點。但是,從腦電圖或其他大腦活動的測量來看,能證實女孩大腦先發育完備,所以讓男女孩大腦差異大的證據很少。

最新的研究能證實的是:男孩和女孩的大腦很相似,相似的程度遠大於他們後來表現出的行為差異。還要注意的是,男孩女孩的大腦差異,也遠小於成年男性女性的大腦差異。事實上,男孩和女孩的大腦,就像男孩和女孩的身體一樣,一開始都很像,直到成年後才變得差異很大。

當然,細微的差異是存在的,比如不同性別的孩子在感知、記憶和語言迴路上的差別,在前額葉發育,以及整體的神經速度和效率等方面。

再比如,男孩在成長早期更脆弱,表現為:成熟得更慢,更愛生病,在掌握語言、自我控制以及開始上學所需的技能上,都比女孩要弱一點。

女孩的發展曲線看上去正相反:女孩在早期教育中體現出了更強的適應性,但容易在青春期遇上自己的脆弱時段。在這個階段,女孩的自信心開始下滑,她們對數學和科學的興趣減弱,對年輕女性的評價標準開始變成「漂亮」、「順從」。

而好不容易趟過青春期的各種「雷區」,進入真實世界後,女性面臨的挑戰不減反增。她們不得不在職業雄心和所謂的女性氣質之間掙扎,應付職場和養育孩子的衝突,而更大比例的男性卻不必去做這道選擇題。

這意味著,如果不區分大腦性別差異的大小,也不問這些差異是怎麼來的,我們能列出一個超長清單,然後得出一個從上世紀90年代風靡起來的說法: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水星。但事實是,相比於先天(nature),後天培育(nurture)對大腦、對性別差異的影響更大。

5. 先天VS後天:大腦的可塑性

不需要否認的是,基因和荷爾蒙在造成性別差異方面,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但是,基因和荷爾蒙對性別差異的影響,主要存在於孩子人生的最初階段。相比之下,社會因素對性別差異的影響,往往比我們意識到的還要強大。

這些社會因素可以是——我們跟兒子和女兒說話的不同方式,我們是否鼓勵他們探險,我們為他們選擇的衣服、玩具等等。

神經科學、腦科學的大量研究表明,大腦是可塑的。大腦可塑性研究,是近十年來腦科學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可塑性(plasticity)這個詞,聽上去似乎不那麼漂亮,讓人容易和塑料聯繫在一起。但這個詞的確揭示了大腦的美妙之處——和來自石油的塑料製品一樣,大腦會依據它的經歷、需要它處理的任務,對自己做出改變。在改變時,腦細胞、神經連接等都會被發動起來。

簡單的說,大腦隨時在變化。當你學著走路或者說話時,大腦在變;當你又存了一段新的記憶進去,大腦在變;當你意識到自己是個男孩或者女孩時,大腦也會變。影響大腦的因素不止這些,當你墜入愛河或者陷入抑鬱,甚至當你變成父母,大腦都會做出改變。

是的,大腦就是這麼神奇。這也意味著,你在強化大腦的活躍迴路的時候,犧牲了不活躍的部分。為什麼這麼講?看看男孩和女孩把時間花在不同的事情上,就明白這種塑造作用有多大了。

要注意的是,大腦在人年幼時的可塑性,明顯優於此後的任何一個階段。這也意味著,對孩子的養育,在早期施加正確的影響顯得十分重要。

遺憾的是,隨著時間推移,孩子出生時細微的性別差異被放大了。父母、老師、同齡人以及整個社會文化,在不知不覺中強化了性別定性。而孩子們也通過發揮自己的相對優勢來加劇差異——男孩不斷玩「拋球」、「賽車」,女孩不斷玩「照顧洋娃娃」、「過家家」來強化大腦中相關的神經連接,而孩子越大,也越難以離開自己的舒適區,等長大成人,最終就體現為兩性行為上的較大差異。

與其把精力放在原本就不大的性別差異上,不如回到最初,看看如何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讓Ta在勇氣、好奇心和樂觀精神中,走向自己美好的未來(點擊閱讀《孩子如何成功?和你想的一樣,又不太一樣》)。

而對於父母而言,身兼神經科學家和母親雙重角色的Lise Eliot也很清楚,要他們要完全放下對孩子的性別角色期待是很難的。但即便從「功利」的角度看,在今天這樣一個日益複雜、高度競爭的世界裡,我們需要男孩有更高的情商,我們也需要女孩精通技術,反過來也依然成立。

「通過了解性別差異是如何產生的,而不是假設它們就是固定的生物學事實,我們可以幫助所有的孩子發揮最大的潛能,消除男孩和女孩之間令人不安的鴻溝。必須要指出的是,假定女孩就是對科學不感興趣,男孩就無法享受一堂寫作課,這是違背教育的目的的。而更好的性別公正,將最終結束目前分裂我們的性別戰爭。」

相關焦點

  • 大腦結構其實「男女有別」
    大腦結構其實「男女有別」 2019-02-21 05:51:30  近日,美國科研工作者研究發現,成年女性的大腦會比同齡男性的大腦年輕大約3歲。這項科學研究結果基於什麼科學道理?目前我們探索到人類大腦在結構和行為認知等多方面存在哪些性別差異?這些差異又將意味著什麼?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李軍。
  • 養育孩子一定要注意性別差異,男女有別,不然長大會很吃虧
    「你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在養育Ta的過程中,你會根據性別的差異區別對待他們嗎?」小樣媽問了身邊的一些朋友,比較普遍的回答是:對待男孩女孩會有差異。因為這和孩子的大腦發育特點有關。從幼兒時期,也就是兩、三歲開始,孩子的大腦會經歷一個突觸修剪的過程。經常一起使用的神經元之間會建立起更多、更緊密的聯繫,讓信息傳輸起來更高效。而那些不太一起使用的神經元之間,已經存在的連接也會慢慢消失。
  • 男女大腦天生大不同,4大差異很明顯,教養孩子真要「男女有別」
    教養孩子是父母是天職,但是父母若不了解男孩跟女孩大腦的差異,就像盲人摸象,越想教育好孩子,孩子就越叛逆。為人父母的,多些了解男女大腦結構的不同,養育男孩或女孩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教育會更加精準。另外,男性認路時用的是大腦皮質下的海馬回,看的是整體。而女性則以語言中樞為基礎,擅於歸納思路,而且認路時用的是大腦皮質(負責認知外界輸入的信息),注意到是細節。
  • 四維彩超真的能看出胎兒性別嗎?這位醫生的解釋很到位
    文|好孕姐這幾天,表妹打電話告訴我,自己該給孩子做四維了,喊我一起去。因為她聽說做四維彩超可以看出胎兒的性別,讓我一起去見證一下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於是,我就陪她一起去了。表妹到醫院,激動的躺下後就問醫生,「聽說做四維可以看出胎兒的性別,這是真的嗎?」。結果醫生說,「你這個媽媽當的很不合格啊,人家做四維關心的是孩子的健康狀況,你可好不關心孩子是否發育正常,只顧看孩子的性別是男是女了。」表妹聽到後,慚愧的低下了頭。
  • 家居用品"男女有別"玩個性 專家說需"陰陽平衡"
    隨著女人、男人的節日越來越多,性別營銷已成為商場的「撒手鐧」。而家居市場也開始進入「男女有別」時代。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家居產品開始針對女性市場來製作,華麗的圖案、精巧的設計、完美的造型,讓你一看就能知曉這是女士居住的空間。同樣,男士的家居用品也越來越個性,充滿「男人味」。
  • 男女有別?精神健康中的性別不平等!
    在近期的一項研究中,西班牙巴斯克大學的研究團隊給出了肯定答案,即性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決定因素,女性更容易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等精神疾病。人人享有精神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其中,精神健康一直是人類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
  • "男女有別"千真萬確 性別差異具有生物學道理
    日前在網際網路上進行的一項大規模的關於男女間性別差異的調查顯示,很多有關性別差異的傳統說法在人們心目中顯得根深蒂固且具有一定的生物學道理。這些性別間的差異在不同國度不同種族的人群中表現基本相同。     研究人員還發現,性別差異也並不是可以被劃分得一清二楚的。研究結果顯示,約有五分之一的男性具有典型的「女性」大腦,而女性中也有同樣比例的人在思維方式上呈現典型的男性風格。(國際在線)
  • Science:從基因表達層面解析為何「男女有別」
    Science:從基因表達層面解析為何「男女有別」 2020-09-15 0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肖巍: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的興起——從全球男女大腦性別差異...
    關鍵詞: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大腦性別差異摘 要:在當代神經科學領域,大腦性別差異的研究一直備受關注。【前言】在當代神經科學領域,有一個課題一直備受關 注,就是關於大腦性別差異的研究。研究者從不同角 度強調大腦的性別差異,例如能力類型、大腦結構和 大腦容量的差異,等等。
  • 青年人的戀愛觀第三講——男女有別及相處之道
    △愛情三元論:親密、激情、承諾 1.親密:理解、熱情、交流、支持、分享溫暖,在一起很快樂,認可對方在自己生活中的價值喜歡,朋友(愛情的必要條件) 2.激情:來電的感覺,被吸引,欲望迷戀(增加性別魅力) 3.承諾:短期——一個人做出了愛另一個人的決定;長期—
  • 自由意志有性別差異?神經科學與哲學對此爭辯不休
    他們的角色類似於一個睜大眼睛的孩子和她脾氣暴躁的叔叔。每當這個科學這個年輕的孩子進入一個新的發現是,年長的哲學叔叔就會說:「這就是全部嗎?這必然是真嗎?當如果不是,那這不算什麼?「神經科學方面的哲學嘲諷尤為突出,因為神經科學聲稱大腦掃描揭開了人類意識的秘密。一些無神論思想家已經進行了長時間研究,宣稱自由意志不存在。
  • 父母的病會遺傳給子女嗎?與孩子性別有關
    但是這個男生非常堅定,他說,即使她生的孩子也是色盲,我也會一下愛他。後來他們結婚了,並在一年之後生下了一個女兒,夫妻兩個非常愛這個女兒。但不幸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越長越大,他們發現,這個女兒真的也是紅綠色盲。男生不顧女生的哀求,堅決的和她離了婚。大家知道為什麼男生要和女生離婚嗎?是不愛她了?還是嫌棄女兒也是色盲?
  • 性別戰爭,英國「瘋了」? 在去性別化的路上,歐洲莫非「走火入魔」
    「性別戰爭」,英國「瘋了」?一年多前,一名英國 8歲小女孩因一段視頻成為網絡焦點。視頻中,在著名的樂購超市,她批評貨架上的T恤存在性別歧視:為什麼男童的T恤上寫著「沙漠探險等著你」「英雄」,女孩的T恤上卻印著「美麗」「我覺得我美呆了」?「每個人都認為女孩就該漂亮,男孩就該大膽冒險」,這名小女孩不滿道。該視頻在Youtube上引來十多萬人點擊觀看。
  • 大腦年齡男女有別?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女人大腦比男人年輕3歲
    有的差異肉眼可見,比如身高、體重;有的差異從外表看不出來,只能藉助科學實驗才能發現,比如——大腦年齡。華盛頓大學研究:女性大腦比男性大腦平均年輕3歲左右2019年4月,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成年女性的大腦要比男性平均年輕3歲左右。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使用「有氧代謝水平」作為比較男女大腦生物學年齡的指標。
  • 性別真的只有兩種嗎?
    它們的確是有性繁殖,但沒有性別,或者你也可以說它們只有一種性別。對於能夠產生兩種不同配子——每一種配子都是產生新有機體所必需的——的物種,它們就具有兩種性別。每一種性別會產生兩種配子中的一種。也許,性別可以由生物體發育的生理特徵來定義,然後這些生理特徵「加起來」就構成了生物體的性別?一個有機體的雌性特徵多於雄性特徵,那麼它的性別就更偏向雌性而非雄性,反之亦然。這是看待性別的一種合理方式,「表型性」的概念也因此被廣泛使用。但是,如果我們使用生物學上對性別的定義,一些在性別相關特徵上處於中間位置的個體實際上屬於某一生理性別,另一些個體則在生理性別上不夠明確。
  • 「男女有別」不怪大腦,它們幾乎沒有功能結構上的差異
    「人們說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但大腦是個不分性別的器官,我們有完全一樣的結構,男女大腦沒有任何不同。」Lisa Eliot 是芝加哥醫學院的神經學教授,她在 Aspen Ideas Festival 上抨擊了學界沉迷於找不同的風氣。
  • 新研究發現大腦中的性別差異:這意味著什麼?
    「這真的讓我非常吃驚,」他說,「這段經歷一直陪伴著我。」  儘管如此,拉茲納漢仍在繼續研究性別差異,希望能更好地理解人類的神經發育障礙。他所關注的,是那些性染色體為非整倍體的人,或者在XX(典型的女性)和XY(典型的男性)之外出現任何變異的人。
  • 孩子性別「造就」當爹性格,網友:有點準
    過來人戳穿了真相:孩子性別「造就」當爹性格,網友們都忍不住出聲附和:有點準!養兒和養女差別是啥?,孩子性別「造就」當爹性格,網友:有點準第一組家庭:兒子熊熊,年齡5歲周末媽媽臨時加班,不得不把照顧熊熊的重任,交給爸爸來完成,臨危受命的爸爸顯得特別「為難」,媽媽剛一出門,就板著臉叮囑兒子要乖乖聽話。
  • 家長別再吼罵了,這個意念真的會讓孩子大腦受傷
    家長別再吼罵了,這個意念真的會讓孩子大腦受傷(帝族智慧) 關注我啦 看此文前,大家可以先思考一個問題:人的情感、想法和意念,特別是吼罵孩子會影響並改變孩子的大腦嗎?
  • 科學家強調性別差異對大腦功能的影響
    2017年2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一篇發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JNR)上的最新評論性文章中,來自阿斯頓大學阿斯頓大腦研究中心的教授Gina Rippon及其國際合作者強調了如何改善性別差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