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小戎
2018年,《科學美國人》一篇題為「人們為什麼自殺」的文章寫道:「安東尼·伯頓,61歲。凱特·絲蓓,55歲。羅賓·威廉士,63歲。阿隆·施瓦茨,26歲。朱尼·西沃,43歲。亞歷山大·麥昆,40歲。亨特·湯普遜,67歲。柯本,27歲。西爾維婭·普拉斯,30歲。海明威,61歲。圖靈,41歲。維吉尼亞·伍爾夫,59歲。梵谷,37歲。你讀完這個自殺名人的名單之後,世界上某個地方又有一個人自殺了,大約每40秒有一個人自殺(一年80萬人)。」
9月14日,日本女演員蘆名星被發現死於家中,年僅36歲。
14日晚,韓國女演員吳仁惠在仁川一家醫院內去世,年僅36歲,疑似自殺。
插圖|範薇
世衛組織的網站說,自殺死亡數比戰爭和兇殺的總數還要多。自殺是2012年全球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因,是15-19歲兒童的第三大死因。全球最常見的自殺手段是喝農藥、上吊和使用槍枝。
2000年以來,美國的自殺率在穩步上升,每年增加35%。在經濟危機時期增速會翻倍,失業、流離失所導致更多人自殺。《紐約時報》1月的一篇文章說,從2007年到2017年,美國10到24歲的青少年的自殺率上漲了56%。青年女性的自殺率每年增長12%。抑鬱的青少年高達63%。年輕人雖然普遍身體很健康,但精神上很脆弱。成年人四分之三的精神疾病都發生於25歲之前。2019年,抑鬱的女孩中只有45%接受過治療,男孩中只有33%接受過治療。成年人的比例是66%。
在美國,每天有16個青年人死於自殺。為什麼青少年的抑鬱和自殺成了流行病?有許多種解釋,但沒有定論。有研究者強調社交媒體和智慧型手機的作用。有證據證明,女孩因為大量使用手機而遭受更多的霸凌。
《時代》周刊說:「如今的青少年普遍被認為比他們的父母更加脆弱、復原力較差、更不堪重負。有時他們被稱為被寵壞了、太嬌慣了。最重要的是,他們到達青春期的時候正是社交媒體在改變社會的時候。他們總是處於自己擺脫不了、不想擺脫的刺激之下。青少年要做作業,維護自己的社交媒體身份,操心未來的工作、氣候變化、性別歧視等等。每天、每小時的打鬥和小動作都被記錄在網上。讓人筋疲力盡。每個人都像一座小火山,不停從手機、從親人那裡、從外界受到壓力。」
插圖 | 範薇
美國精神病醫生 馬克·郭士頓說,一些名人自殺,是因為財務問題?婚姻問題?健康問題?法律問題?抑鬱?酗酒?但也有許多人遇到這樣的問題並沒有自殺。幾乎所有自殺的人在動手的那一刻都感到了絕望。
世衛組織的材料說,自殺是一種多因素障礙,是由於生物、遺傳、心理、社會和環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自殺病人的情緒通常有三種:無助感、無望感和絕望。郭士頓概括出八個無:無望、無助、無力、無用、無價值、無目標、無意義、無所謂。
美國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在《自殺作為自我逃避》一文中說,自殺是因為感到自己辜負了他人的期望、自我憎恨、自我指責等等。
紐西蘭學者傑西·伯寧(Jesse Berning)在《自殺:我們為什麼殺死自己》一書中說,導致某個人自殺的原因各不相同,涉及一系列各種各樣的事件。上面自殺的名人名單中,他們的年齡、職業、性格、性別各不相同。
圖|攝圖網
抑鬱被認為是自殺的主要原因,但大部分抑鬱的人並沒有自殺(只有大約5%),也不是所有自殺的人都抑鬱。大約43%的自殺行為可以用遺傳學來解釋,其他57%可以歸為環境因素。先天具有自殺傾向,加上一些環境的攻擊,導致一些人不想再受苦。大部分案例中,人們自殺是因為他人,過於在意其他人知道令人不快的真相後會怎麼看自己。
自殺是會「傳染」的。世衛組織指出,對名人自殺的報導特別容易引發易感人群的模仿性自殺行為。美化名人的死亡可能不經意傳遞出社會讚賞自殺行為的信號,從而促使他人的自殺行為。因此,當報導名人自殺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對名人自殺的報導切記不應該給自殺帶上光環或者詳細描述自殺方法。報導的重點應該是名人們的一生,比如他或她對社會做出了什麼貢獻,以及他們的死亡給他人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而非自殺行為的細節或者簡單解釋為什麼會自殺。
自殺是可預防的。大多數病人直到最後一刻都是矛盾的,在求生與求死之間徘徊。如果醫生能利用病人的矛盾心理,增加他求生的欲望,自殺的風險就可以降低了。自殺是一種衝動現象,衝動的本身是短暫性的。如果在病人衝動的當時給予支持,危機就可以排除。自殺病人局限於他們自己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方式中,他們按照是或否的二分法進行推理。醫生可以與病人探討幾種可能的選擇方案,婉轉的使病人意識到還有其它的選擇餘地,即使這些選擇不是很理想的。
19世紀末,法國社會學奠基大師涂爾幹從歐洲各地搜集資料,研究影響自殺率的因素。他的發現可以歸納為一個詞——社會約束。所有證據都顯示,社會規範、聯繫與義務越少的人,越可能自殺。
涂爾幹在檢視「宗教社會的整合度」時發現,生活最清心寡欲的新教徒,比天主教徒的自殺率高;具有最密集社會網絡及宗教義務的猶太人,自殺率最低。他在檢視「家庭社會的整合度」時也有相同的發現:獨居的人最可能自殺;結婚的人,自殺率比較低;結婚有小孩者,自殺率更低。於是,涂爾幹的結論為,人們需要義務及約束來為自己的生命建立架構和意義。他說:「(一個人)所屬的群體越脆弱,他對群體的依賴便越少,於是他最後會越來越依靠自己,眼中便只有根據自己利益所建立的行為準則,視其他為無物。」
自殺之所以讓人痛心是因為自殺者本可以放棄自己錯誤的想法。美國精神病學教授Charles Raison說,有時有人自殺,是因為他們認為因為某個原因,他們只能一死了之。「有一個病人嘗試自殺,因為她覺得如果她死了,那個尾隨她的神秘的私家調查員就會放過她的家人。這種自殺讓人很傷心,因為那是徒勞的,也是可以預防的。」
即使是嚴重的抑鬱也是有應對方法的。「我認識的人中有很多自殺的。一個害羞的孩子在中學裡開槍打死了自己,一個年輕的朋克把車開出了彎道,還有努力工作的父親。有人從樓頂躍下,有人在黑暗的衣櫃裡吊死自己,有人在昏暗的花園裡割喉。嚴重的抑鬱也許是人類最無法忍受的痛苦。」
「對於其他痛苦,大部分人可以區分他們對自己和痛苦的感覺。那些痛苦雖然很可怕,但那是胳膊、大腿、肚子或者頭疼。抑鬱不一樣。它讓人把全世界視為痛苦。不僅內心感到痛苦,外界也讓他們感到痛苦。當一個人抑鬱時,整個世界都是令人不安、令人痛苦的,無處可逃。所以自殺很誘人,它好像提供了一種逃避的選項。抑鬱造成的自殺讓人難過,是因為雖然對抑鬱的治療並不完美,但足以幫助大部分抑鬱的人感覺良好到放棄自殺念頭。」
作者檔案
貝小戎
本刊主筆,寫思想欄目時署名薛巍,哲學碩士,假裝讀過的倡導者和踐行者。
三聯生活周刊
個人微博:@貝小戎
個人微信公眾號:貝書單(ID:bookpage)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轉載請聯繫後臺。
新刊出爐!點擊下圖下單
「通往新冠疫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