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解讀:劉璐)選擇性滲透調節基因和Na+/K+-ATPase同源基因的差異調控可能是半溯河洄遊魚類群體耐鹽性差異的原因

2021-01-21 鯤鵬水郡

原文發表於2019年,原文引用如下:

 

第一作者:Paige C. Mundy;通訊作者:Paige C. Mundy,Richard E. Connon

單位地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獸醫學院,解剖、生理及細胞生物學

 

摘要

薩克拉門託裂尾鰷(大鱗裂尾魚)(Pogonichthys macrolepidotus)是一種特別受關注的物種,原產於美國舊金山河口。存在兩個遺傳上截然不同的群體,並在最大耐鹽性上存在差異。作者檢查了在兩種不同鹽度下(11或14 PSU(實用鹽度單位))魚鰓在14天時間裡的12個代表滲透調節的職能表達的基因表達,揭示了每個群體在對滲透機制的反應上顯示出不同的基因表達模式,這與群體差異一致。相對耐鹽性較強的San Pablo種群在11個PSU鹽度暴露的第一天,與淡水控制為零的第一天相比,12個轉錄本中的9個顯著上升。3個轉錄本(nka1a、nka1b和mmp13)在鹽度暴露7天和14天的種群間差異表達,這表明相對不耐鹽的Central Valley種群恢復能力下降。另外,通過對大鱗裂尾魚Na+/K+-ATPase的幾個序列進行系統發育分析,發現該基因可能存在不同的亞型。這些發現,加上先前對大鱗裂尾魚的研究,表明San Pablo種群可能能夠優先調節選定的滲透調節基因,包括不同的Na+/K+-ATPaseα1類似物,以更好地應對鹽度挑戰。

結果

轉錄本表達

Na+/K+-ATP酶α1(Nka1a和Nka1b)在暴露14d時,群體間的表達存在顯著差異,其中SP群體表達上調,CV群體表達下調(t(96)=-2.85p<0.0 5;t(96)=-3.46p<0.0 1)(圖2),表明Nka1a和nka1b的表達在群體間存在顯著差異(t(96)=-2.85p<0.0 5;t(96)=-3.46p<0.0 1)。在SP群體中,在11PSU暴露的第1天和第3天,Nka1a和Nka1b的表達均顯著高於第0天(Nka1a第1天:t(48)=3.17p<2.767;nka1a第3天:t(48)=2.98p<2.767;nka1b第1天:t(48)=2.68p<0.05;nka1b第3天:t(48)=2.92p<0.05)(圖5)。第14天,暴露11PSU時,SP群體中nka1b表達顯著上調(t(48)=2.76,p<0.05),第7天,暴露14PSU時,SP群體中nka1b表達顯著增加(t(43)=2.68,p<0.05)(圖5)。在CV群體中,與第0天相比,在14PSU暴露的第7天和第14天,clcn2的表達下調(t(41)=-2.757 p<2.757;t(41)=-3.192 p<0.05)(圖5)。

 

圖2

 

圖5

不同人群間調查的一般應激基因之間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圖3)。與11 PSU第0天相比,所有的一般應激基因在第1天在SP群體中的表達顯著增加(fkbp9 t(48)= 3.97 p<0.001; egr1 t(47)= 3.126 p<0.05; ch10 t(48)= 3.56 p<0.01) (圖5)。與第0天相比,SP群體中FKBP9的表達在第3天仍顯著上調(t(48)=3.789,P<0.01)(圖5)。在14PSU時,與第0天相比,第3天SP和CV群體中EGR1的表達顯著上調(SPt(44)=3.74p<0.01;CV t(41)=2.932 p<0.05)(圖5)。在CV人群中,只有Egr1在11PSU的第1天與第0天相比有顯著增加(t(47)=3.13,p<0.05)(圖5)。在14PSU時,EGR1在第3天和第14天與第0天相比明顯下調(t(41)=2.932,t(41)=-3.552,P<0.01)(圖5)。

MMP13的表達在11PSU的第7天和第14天有顯著差異,SP群體的表達高於CV群體(圖4)(t(96)=-2.734,p<0.0 5,t(96)=-2.718 p<0.0 5)。群體間在14PSU上沒有發現差異。在SP人群中,WNT4a、m3k10、BMP2和FZD5在暴露於11PSU的第1天與第0天相比均顯著增加(wNT4at(49)=5.983 p<0.0001;m3k10t(49)=5.031 p<0.0001;BMP2t(48)=2.861 p<0.0001;fzd5 t(49)=6.571 p<0.0001)。在SP群體中,在11PSU的第3天,WNT4a的表達仍然上調(t(49)=5.983,P<0.0 5)。在SP群體中,14psu的fzd5在第1天比第0天顯著上調,m3k10在第3天的14psu比第0天顯著上調(t(44)=2.681,P<0·05)(圖5),FZD5在第1天比第0天顯著上調,m3k10在第3天比第0天顯著上調(t(44)=0,P<0·05)。在14PSU的CV群體中,m3k10在第3天與第0天相比顯著下調(t(43)=-2.850,P<0.05)(圖5)。

大鱗裂尾魚NKAα1序列間的關係

從薩克拉門託分裂尾轉錄學(Jeffries et al. 2019)研究中標註為「鈉/鉀轉運ATP酶亞單位α-1」的17個轉錄本序列中,mRNA豐度模式有明顯的差異,表明在14PSU暴露期間,兩個群體中的一些轉錄本在第3天和第7天持續下調,而另一些轉錄本在第3天和第7天上調(圖6B)。當對轉錄本進行比對並分析系統發育關係時,那些表現出相似轉錄模式的轉錄本,如圖6B中所示歸類為「nka1a」或「nka1b」,在某些情況下在系統發育上更為相似(圖6A)。具體地說,序列15和17以及序列11和12在分離時的自舉值為100(圖6A)。雖然按mRNA豐度模式分組,但這些序列是剪接變體還是同一基因的變體仍不清楚。

https://ars.els-cdn.com/content/image/1-s2.0-S1095643319303484-gr6.sml

https://ars.els-cdn.com/content/image/1-s2.0-S1095643319303484-gr7.sml

(下載文獻中圖片不全,請自行查看連結)

大鱗裂尾魚序列與其他硬骨魚Nkaα1的關係

大鱗裂尾魚NKAα表達分組。在其他大鱗裂尾魚序列之外,大鱗裂尾魚atp1a1a序列與斑馬魚 atp1a1.2(NM_131687.1)和斑馬魚 atp1a1.5(NM_178099.2)關係最近。大鱗裂尾魚atp1a1b序列與大鱗裂尾魚atp1a1a序列位於一個由三個分支隔開的群體中。在大鱗裂尾魚序列之外,最接近的序列是鯽魚atp1a1(XM_026217736.1)、犀角金線䰾atp1a1(XM_06573961.1)和斑馬魚atp1a1b(AY008375.1)。

結論

考慮到沿海系統鹹水入侵事件的增加速度,研究魚類種群如何應對鹽度挑戰至關重要。在此,我們發現大鱗裂尾魚的SP群體和CV群體在mRNA豐度模式上存在差異,這一結果表明SP群體具有更好地應對滲透調節挑戰的能力。轉錄反應被認為是確定具有保護重要性的魚類對環境應激源的生物反應的一種特別有用的方法(Connon等人,2018年)。薩克拉門託裂尾魚是一種特別受關注的物種,被認為是美國魚類和野生動植物管理局的一個單一種群。這項研究和以前的研究確定的種群之間的生理差異可以為物種的保護工作提供信息,例如為了解種群的耐鹽性和預測的種群鹽分暴露的潛在結果提供洞察力。具體地說,考慮到與CV種群相比,SP種群已知具有較小的種群規模,但可能是適應物種耐鹽性所需的遺傳變異的重要來源,保護管理者可能會考慮將資源用於有利於保護SP種群。


相關焦點

  • 文獻解讀:魚類洄遊的宏觀生態學
    遷移為物種適應棲息地的時空變化提供了生物能量和進化優勢,此外,動物的遺傳進化也影響著當今與動物遷移相關的形態、生理和行為特徵,這些因素被合稱為「症候群」。因此,要想探究影響動物遷徙的因素,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可能形成當前遷徙物種分布和遷徙模式的進化驅動力。   為了研究驅動動物遷徙模式的因素,作者選擇了洄遊魚類作為理想的研究群體。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部分海洋魚類在演化的過程中進入淡水生境,形成淡水定居型的種群,為解析複雜表型適應性進化的遺傳機制提供契機。  該研究以刀鱭的洄遊種群及其淡水定居種群為研究對象,採用群體基因組學的研究方法,通過比較長江水系不同的淡水定居型種群與長江口的洄遊型種群之間的基因組差異,探討海洋魚類淡水定居種群的淡水適應這一複雜性狀的遺傳學機制。
  • 基因是如何被調節的?—新聞—科學網
    900名捐贈者 50種組織 大約20年前,當人類基因組被測序時,許多研究人員相信,他們能夠迅速找到導致糖尿病或精神分裂症等複雜疾病的基因。但很快,他們就止步不前了,部分原因是忽視了控制基因在體內表達位置和方式的系統。例如,正是這種調控使腫瘤有別於健康組織。
  • .| 褪黑素與水稻耐鹽性、青枯病菌T4P組裝蛋白功能、種子休眠調控
    電生理學實驗表明,褪黑素以劑量和時間依賴性方式減少了鹽誘導的鉀離子外流(植物耐鹽性的關鍵決定因素),並降低了質膜鉀離子滲透通道對羥自由基的敏感性。NADPH氧化酶阻滯劑DPI消除了褪黑素的這些有益作用。轉錄組分析顯示,褪黑素分別在根尖和成熟區誘導了585個(448個上調和137個下調)和59個(54個上調和5個下調)差異表達基因(DEGs)。
  • 基因複製後旁系同源基因未被重新刪除並功能分化的機制
    基因複製是一個新基因的重要來源,大多數基因複製模型假設複製前基因的祖先功能是獨立的,因此後代的旁系之間可以整齊地劃分。然而,許多基因產物,如轉錄調節因子這種蛋白質的複製和分化的一個自然結果可能是同類之間的競爭幹擾。作者認為平行幹擾是基因重複進化的常見約束,解決它會產生額外的調控複雜性,需要穩定基因組中的重複基因。
  • 「刺蝟基因」解鎖脊椎動物分化差異
    7月14日,《自然—生態與進化》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科學家闡明了脊椎動物祖先——文昌魚神經系統分化的關鍵步驟,並找到其與脊椎動物在分化中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導致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複雜化的重要原因。   而這一切,都與一種名叫「刺蝟」的基因密切相關。
  • 在植物抗逆、表觀遺傳和基因編輯領域新進展
    該研究還發現,同時敲除水稻中SlHAK20的兩個同源基因OsHAK4和OsHAK17也會加劇水稻對鹽脅迫的敏感性,表明SlHAK20同源基因在單、雙子葉植物鹽脅迫應答反應中具有功能保守性。研究人員通過對326個番茄材料的遺傳分析,發現SlSOS1基因啟動子區的變異與群體根系中的鈉鉀離子比顯著關聯。啟動子上遊334和335處的兩個SNPs將群體材料分成鈉鉀比低(Hap1,CG)和鈉鉀比高(Hap2,TA)的兩類單倍型。
  • 10年努力只為回答:基因是如何被調節的
    900名捐贈者 50種組織大約20年前,當人類基因組被測序時,許多研究人員相信,他們能夠迅速找到導致糖尿病或精神分裂症等複雜疾病的基因。但很快,他們就止步不前了,部分原因是忽視了控制基因在體內表達位置和方式的系統。例如,正是這種調控使腫瘤有別於健康組織。
  • 10年努力只為回答:基因是如何被調節的
    GTEx成員、西北大學遺傳學家Barbara Stranger說,「這是我們第一次有了這種同質樣本集合,以便獲得組織之間的生物學差異。」 「GTEx項目試圖在儘可能多的個體中繪製基因調控的基礎,即基因變化可能如何影響基因表達或蛋白質產生的方式。」該項目成員、博德研究所Kristin Ardlie說。
  • 一作解讀|Give me five-以TaCYP81Ds為例,重要基因的串聯重複影響...
    歷時六年,來自山東大學夏光敏/劉樹偉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施衛明課題組的合作團隊,在小麥中鑑定到一個與耐鹽相關的、由五個串聯重複基因組成的基因簇TaCYP81Ds,並對該基因組簇中一個在不同耐鹽性品種中存在表達差異的基因-TaCYP81D5 進行了功能分析,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雜誌上(https
  • 科學網—「刺蝟基因」解鎖脊椎動物分化差異
    7月14日,《自然—生態與進化》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科學家闡明了脊椎動物祖先——文昌魚神經系統分化的關鍵步驟,並找到其與脊椎動物在分化中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導致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複雜化的重要原因。 而這一切,都與一種名叫「刺蝟」的基因密切相關。
  • 昆明動物所重構螞蟻等級分化祖先基因調控網絡
    螞蟻是社會性昆蟲,其群體是由世代重疊的蟻后、雄蟻和不育工蟻組成的超個體組織系統。蟻后與工蟻具有相同的基因組,但在形態、生理與行為上有著明確的分化。蟻后負責產卵,可以繁衍後代;而工蟻則永久喪失了繁殖力。這種生殖等級分化起源於約1.5億年前各螞蟻物種的共同祖先。由於各螞蟻物種的等級系統屬於同源性狀,因此從發育演化生物學理論角度,可以預測這些同源性狀是由螞蟻祖先狀態的基因網絡所調控。
  • 基因具有差異性?科學家:中國人與非洲人的基因有較大差異
    文/貓行圖/網絡 基因具有差異性?科學家:中國人與非洲人的基因有較大差異基因工程是現代科學技術當中,最為神秘莫測的一個領域。而導致這一狀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太陽輻射的照射。,即使非洲人到中國生存,和中國人結婚生子,生下的孩子也很大程度上是黑色的原因。
  • 植物所在生物鐘調控水稻耐鹽性機制解析研究中獲進展
    生物鐘是內在的時間維持機制,在調節植物非生物脅迫響應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目前關於水稻生物鐘核心組分是否參與耐鹽性調節及其相關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雷研究組發現,在轉錄水平,水稻生OsPRR(Oryza sativa Pseudo-Response Regulator)基因家族的5個成員中只有OsPRR73基因可以特異性地響應鹽脅迫信號。
  • 江蘇師範大學團隊發現IbPSS1調控甘薯根細胞Na+平衡和耐鹽性
    鞘脂等)在植物發育和逆境脅迫響應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信號調控作用(Li et al, 2019 Nature Plants; Jiang et al, 2019 Nature)。最近研究發現,磷脂醯絲氨酸合成酶(PSS)調控的PS合成能夠通過調節生長素-Rho GTPase信號轉導途徑影響植物根系生長發育(Platre et al, 2019 Science)。然而,PSS調控的PS合成是否參與植物逆境脅迫響應尚屬未知。
  • 假設染色體DNA上也存在結構基因、操縱基因和調節基因
    基於細胞全能性的認識,每個細胞都攜帶著相同的決定整個生長發育的全套基因。可是,卻不是所有的基因同時處於活動狀態,而是一部分基因活動,而另一些基因不活動。因此,基因開關的調控便成為關鍵。根據基因調控的操縱子理論,假設染色體DNA上也存在結構基因、操縱基因和調節基因,在成花反應中,照射紅光形成Pfr,或者是它引起的反應物(開花刺激物),可能就是誘導物,能使阻抑物(組蛋白或其它蛋白)分子失活,從而使原來關閉的形成花芽的操縱子開放。有關花芽形成的結構基因開始轉錄,形成專性的mRNA,在mRNA的指導下合成控制花芽形成的酶系統(圖10-22)。
  • 弓背蟻和印度跳蟻基因圖譜完成
    螞蟻基因組的完成將為螞蟻成為研究社會行為、衰老以及神經生物學的新模式生物奠定基礎,並為後續研究表觀遺傳對行為、衰老等過程的調控機制鋪平道路。近日,該研究成果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同時,《自然》雜誌還在線進行了深入報導。 據介紹,螞蟻是常見的社會型昆蟲之一,同一蟻群內部的螞蟻都由相同的遺傳物質組成,但它們之間在壽命和行為上卻有極大差異。
  • 徐鵬報告詳細解讀:鯉魚異源四倍體起源及基因組進化
    通過什麼技術來揭示鯉魚的起源和基因組進化的?下面請看徐鵬教授現場報告內容詳細解讀。他們分析了鯉亞科46屬123種魚類以及20種鯉亞科以外的其他鯉科魚類,利用線粒體和核基因序列構建了系統發育關係(下圖),並以此來追溯裂腹魚類多倍體的起源及其物種分化。在這張精細的鯉亞科系統發育樹上,可以識別出與異源四倍體鯉的3個近緣二倍體類群,為我們尋找可能的鯉的祖先二倍體提供了重要線索。
  • 遺傳發育所等作物馴化基因平行選擇研究取得進展
    此外,擬南芥中該基因的同源基因也參與種子休眠調控,且野生群體中不同單倍型在休眠特性上也存在明顯差異。生化分析表明,G蛋白可能通過與調控植物休眠激素脫落酸(ABA)合成蛋白NCED3、PSY相互作用,調節ABA在種子中的積累,從而影響種子休眠。
  • 差異基因表達分析(上)
    RNA-seq數據和microassay在差異表達分析上的區別:RNA-Seq觀察到的數據是抽樣過程中產生的離散(discrete)count形式。也就是說總體是恆定的,表達量越高的基因在抽樣結果中所佔的比例越大。表達量低的基因可能即便有也無法被檢測出來。當然,重新對相同文庫進行測序,還是有可能找到更多表達的轉錄本microassay檢測的是螢光信號的連續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