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植物非生物脅迫
河南農業大學趙全志/張靜團隊與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Sergey Shabala團隊研究發現褪黑素通過使K+保留在根中來提高水稻的耐鹽性
本研究中,來自河南農業大學的趙全志/張靜團隊和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的Sergey Shabala團隊旨在揭示褪黑素介導的植物鹽脅迫改善的機理基礎。電生理學實驗表明,褪黑素以劑量和時間依賴性方式減少了鹽誘導的鉀離子外流(植物耐鹽性的關鍵決定因素),並降低了質膜鉀離子滲透通道對羥自由基的敏感性。NADPH氧化酶阻滯劑DPI消除了褪黑素的這些有益作用。轉錄組分析顯示,褪黑素分別在根尖和成熟區誘導了585個(448個上調和137個下調)和59個(54個上調和5個下調)差異表達基因(DEGs)。根尖最明顯的變化是褪黑素誘導了鹽脅迫下幾個編碼呼吸爆發NADPH氧化酶(OsRBOHA和OsRBOHF)、鈣調磷酸酶B類/鈣調磷酸酶B類相互作用蛋白激酶(OsCBL/OsCIPK)和鈣依賴性蛋白激酶(OsCDPK)的DEGs的表達增加。褪黑素也促進了鉀轉運基因(OsAKT1、OsHAK1和OsHAK5)的表達。綜上所述,這些結果表明褪黑激素可以通過使K+保留在根中而提高了水稻的耐鹽性,而使K+保留在根中的過程是通過褪黑素清除羥基自由基和同時激活依賴於脅迫響應基因並增加OsRBOHF依賴性ROS信號使得根尖中K+吸收轉運蛋白的表達增加而實現的。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ce.13759
No.2 作物性狀的遺傳調控
浙江大學蔣立希團隊與德國基爾大學Christian Jung團隊合作鑑定出兩個能提高油料作物種子出油率的基因
植物油是重要的農產品,種子含油量(SOC)是油料作物的主要產量指標。人們已通過對油生物合成基因的篩選和修飾成功提高了SOC。在油菜籽中,SOC會在種子成熟過程中下降,最後達到最終積累的種子油量。然而,目前對種子成熟過程中與油脂降解相關的基因還沒有深入的研究。來自德國基爾大學的Christian Jung團隊和來自浙江大學的蔣立希團隊合作利用世界範圍內的油菜籽種質資源進行了一項候選基因關聯研究。他們鑑定了SEED FATTY ACID REDUCER(SFAR)基因,該基因對SOC和脂肪酸(FA)組成有顯著影響。SFAR基因屬於GDSL脂肪酶,而GDSL脂肪酶在植物中具有廣泛的功能。通過RNA‐seq和定量PCR對基因表達進行定量分析後,他們採用靶向(CRISPR‐Cas介導)和隨機(化學)誘變技術來改變冬油菜種子油的轉化率。他們首次證明,在敲除BnSFAR4和BnSFAR5基因家族成員後,作物的SOC顯著增加,但對種子萌發、活力和油分沒有多效性影響。此研究結果在定向誘變提高出油率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bi.13381
No.3 植物病理學
日本高知大學Kouhei Ohnishi團隊和西南大學張勇團隊合作鑑定青枯雷爾氏菌中一種新型的T4P組裝蛋白(TapV)的功能
IV型菌毛(T4P)是各種動植物致病菌的毒力因子,在蠕動、遊動、生物被膜形成、粘附宿主細胞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中,來自日本高知大學的Kouhei Ohnishi團隊和西南大學的張勇團隊合作從遺傳學上鑑定了一個T4P組裝蛋白TapV及其同源蛋白Rsp0189的功能,該蛋白在青枯菌中與TapV有58%的胺基酸同一性。缺失tapV而非rsp0189後,導致抽動、遊動能力及與番茄根的粘附能力顯著受損,這與pilA突變體的表型一致。然而,與pilA突變體不同的是,tapV突變體比野生型菌株產生了更多的生物膜。基因表達研究表明,TapV,而不是Rsp0189,在體外和植物體內對III型分泌系統(T3SS,青枯菌的致病性決定因素)的表達都很重要,但它與T4P無關。他們進一步發現,TapV通過PhcA-TapV-prhG-hrpb通路影響T3SS的表達,這與之前的報導一致,即PhcA正向調控pilA和prhG的表達。此外,tapV的缺失(而非rsp0189)顯著降低了遷移到寄主植物木質部導管並在其內定植的能力,但菸草葉片中青枯菌的細胞間增殖沒有發生改變,這與pilA突變體相似。tapV突變體在寄主植物中表現出明顯的毒力受損。這是第一個關於T4P成分對T3SS影響的報告,為理解T4P的各種生物學功能以及在青枯病原菌中T3SS的複雜調控途徑提供了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