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陳惠蘭課題組通過蛋白組篩選出多個響應青枯菌效應蛋白的馬鈴薯基因!

2021-02-23 植物微生物最前線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重要的糧菜兼用作物,也是重要的工業生產原料。由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青枯病(Bacterial wilt)是馬鈴薯生產中危害最大的細菌性病害,然而由於馬鈴薯抗病種質資源的缺乏和病原菌-茄科雷爾氏菌,也就是青枯菌的複雜性,人們對馬鈴薯-青枯菌互作機制的了解尚淺,導致馬鈴薯抗青枯病育種工作進展極其緩慢。演化型 IIB青枯菌效應蛋白作為擾亂馬鈴薯免疫的最重要武器,前人對其毒力成員構成及功能研究較少,深入的互作機制的研究更是鮮有報導。因此,演化型 IIB青枯菌效應蛋白的毒力功能研究亟待展開。青枯菌UW551是演化型 IIB中的高致病力菌株,通過III型分泌系統(T3SS)分泌效應蛋白來幹擾植物的免疫反應,是菌株發揮毒力功能的重要因素。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陳惠蘭課題組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 期刊上發表了題為Proteomic analysis of potato responding to the invasion of Ralstonia solanacearum UW551 and its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mutant的研究論文,報導了馬鈴薯蛋白組的差異分析篩選出的21個差異表達蛋白(DAPs),同時通過鑑定發現其中4個基因與青枯病抗性相關。 

該研究基於青枯菌Ⅲ型分泌系統(T3SS)突變後,利用前期建立的青枯菌侵染的可視化體系,發現了青枯菌野生型和突變體在侵染過程中的差異(圖1)。通過蛋白組學篩選出在接種野生型青枯菌和T3SS突變體菌株後的馬鈴薯根部的差異表達蛋白(DAPs)。

圖1. III型分泌系統對於馬鈴薯青枯菌的核心致病因子

a.T3SS突變體菌株喪失致病力;b.T3SS突變體菌株無法正常侵染植株;c.T3SS突變體菌株無法正常定植

同時,對部分差異表達蛋白進行了初步的篩選鑑定,找到多個能夠調控青枯病抗性的基因(圖2)。該研究發現了多個能夠在青枯菌侵染時發揮功能的蛋白,同時鑑定發現其中一些基因的蛋白豐度受到多個效應蛋白的影響。有助於深入了解青枯菌侵染機制和致病機理,為植物對青枯病的防治、抗性資源的篩選鑑定提供了參考,又為研究青枯菌與馬鈴薯互作提供一個新的思路和技術方案。  

圖2. 目的基因沉默改變了本氏煙對青枯病的感病性

a.與對照(TRV:00)相比, 4個目的基因沉默的菸草接種青枯菌的生存率存在顯著差異;b. 與對照(TRV:00)相比, 4個目的基因沉默的菸草接種青枯菌的發病表型存在明顯差異。

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農業農村部馬鈴薯生物學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王炳森與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何天久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陳惠蘭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貴州省農業科學院自主創新基金等項目資助。

 

原文連結:

https://apsjournals.apsnet.org/doi/pdf/10.1094/MPMI-06-20-0144-R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相關焦點

  • 盤點2020中國農業科研「亮點」—新聞—科學網
    從攜帶「綠色革命」基因sd1的水稻品種93-11中,篩選到一個產量性狀(分櫱)對氮素響應不敏感的突變體,並克隆了控制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關鍵基因NGR5。 有些鐵載體可以抑制青枯菌生長,產量越大抑制能力越強,被稱為抑制型;而一些低產細菌產生的鐵載體卻為青枯菌的生長提供了便利,被稱為便利型鐵載體。 當便利型鐵載體介導促進效應時,根際細菌的鐵素競爭力弱,分泌的鐵載體被青枯菌剝削利用,促進了青枯菌的生長,而自身由於分泌鐵載體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卻無法回收自己的鐵載體獲得鐵素營養,因此生長受阻;反之亦然。
  • 2020年中國農業科研「亮點」論文成果
    從攜帶「綠色革命」基因sd1的水稻品種93-11中,篩選到一個產量性狀(分櫱)對氮素響應不敏感的突變體,並克隆了控制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關鍵基因NGR5。有些鐵載體可以抑制青枯菌生長,產量越大抑制能力越強,被稱為抑制型;而一些低產細菌產生的鐵載體卻為青枯菌的生長提供了便利,被稱為便利型鐵載體。當便利型鐵載體介導促進效應時,根際細菌的鐵素競爭力弱,分泌的鐵載體被青枯菌剝削利用,促進了青枯菌的生長,而自身由於分泌鐵載體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卻無法回收自己的鐵載體獲得鐵素營養,因此生長受阻;反之亦然。
  • 為培育抗病作物 法科學家完成茄科青枯菌基因測序
    南方網訊 法國科學家最近測定了一種危害農作物生長的細菌——茄科青枯菌的基因序列,這一研究成果為培育抗病能力強的品種提供了幫助。   茄科青枯菌是一種有害的細菌,它能使包括土豆、香蕉和桑樹在內的至少200種植物枯萎死亡,對農業的危害很大。
  • .| 褪黑素與水稻耐鹽性、青枯病菌T4P組裝蛋白功能、種子休眠調控
    褪黑素也促進了鉀轉運基因(OsAKT1、OsHAK1和OsHAK5)的表達。綜上所述,這些結果表明褪黑激素可以通過使K+保留在根中而提高了水稻的耐鹽性,而使K+保留在根中的過程是通過褪黑素清除羥基自由基和同時激活依賴於脅迫響應基因並增加OsRBOHF依賴性ROS信號使得根尖中K+吸收轉運蛋白的表達增加而實現的。
  • 梁晗課題組報導大規模腫瘤藥物蛋白擾動效應篩選數據集
    具體而言,實驗者通過擾動基因的序列、表達、定位、或修飾等,繼而測量作為反應的RNA、蛋白表達或細胞狀態等特徵, 最終發現疾病、基因和治療之間的關係。不過,現存的各類大規模基因或化合物篩選數據集均缺少以蛋白表達水平為核心的響應指標,這主要是由於蛋白質大規模定量仍較為困難,因而將諸如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quantitative proteomics)等應用至大規模擾動生物學研究中並非一條可行的路徑。
  • 項目文章|華中農業大學運用定量蛋白組學對種群特異進化的基因新型...
    本文由鹿明生物合作客戶華中農業大學塗金星博士研究團隊在NEW PHYTOLOGIST發表的題為:「Two Young Genes Reshape a Novel Interaction Network in Brassica napus「的研究,本文作者運用iTRAQ定量蛋白質組學、轉錄組學研究篩選到甘藍型油菜中
  • 梁晗組報導大規模腫瘤藥物蛋白擾動效應篩選數據集
    具體而言,實驗者通過擾動基因的序列、表達、定位、或修飾等,繼而測量作為反應的RNA、蛋白表達或細胞狀態等特徵, 最終發現疾病、基因和治療之間的關係。 不過,現存的各類大規模基因或化合物篩選數據集均缺少以蛋白表達水平為核心的響應指標,這主要是由於蛋白質大規模定量仍較為困難,因而將諸如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
  • 華中農業大學徐芳森課題組發現茉莉酸信號參與調控缺硼引起的擬南芥生長抑制
    土壤有效硼的缺乏已成為全球許多地區農業生產中一個重要的限制因子。缺硼脅迫時植株的最初反應就是根尖的快速生長受到抑制,然而缺硼抑制根尖生長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機制還不清楚。硼主要在細胞壁果膠中交聯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分子(RG-II),保持細胞壁的完整性。已有證據表明,缺硼條件下多種植物激素參與了植物的缺硼反應,比如在低硼處理的擬南芥和甘藍型油菜中均發現茉莉酸相關基因和蛋白存在表達差異。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9月30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發表山東農業大學儲昭輝團隊最新科研成果。該團隊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課題組,成功從玉米中克隆到針對紋枯病的抗病基因,並揭示了該基因產物通過調控細胞壁重要組分木質素合成而增強植物抗病性的新機制,為作物抗病育種提供了重要資源和有效途徑。
  • The Crop Journal | 劉志勇課題組發掘出小麥抗白粉病新基因Pm64
    第五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入選論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劉志勇研究員課題組與中國農業大學孫其信教授團隊合作在The Crop Journal第7卷第6期發表了題為 「Wheat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Pm64 derived
  • 華中農業大學在納米酶介導的生物固氮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農業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韓鶴友教授課題組在Environmental science-nano發表題為「Cobalt Ferrite Nanozyme for Efficient Symbiotic Nitrogen Fixation via Regulating Reactive Oxygen metabolism」的研究論文。
  • 華中農業大學在G-四鏈體調節豬偽狂犬病毒基因表達和病毒複製領域...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理學院位燈國教授團隊和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動物醫學院劉正飛教授團隊合作,發現偽狂犬病毒立即早期基因IE180 3』UTR通過形成G-四鏈體調控基因表達和病毒複製。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
    Nature Plants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責編 | 逸雲2020年11月16日,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殷平教授實驗室在Nature Plants發表了題為
  • 聚焦農業,關注前沿--首屆「功能蛋白質組學前沿技術與農業產業發展...
    南京農業大學王源超教授:解析植物病害發病機制,闡釋植物免疫機理 本屆論壇首位嘉賓為南京農業大學王源超教授,他發表《破解病原菌治病機理構建作物持久抗病性》的主題演講,介紹近年來在植物免疫王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技術,解析了疫黴菌致病蛋白XEG1、誘餌蛋白XLP1、植物免疫防禦相關蛋白GIP1的互作關係,生動翔實地演繹了植物世界的軍備競賽,為植物免疫學和農業科研作出了重要突破。
  • 華中農大棉花團隊建立四倍體棉花CRISPR-Cpf1高效基因編輯系統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於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免疫系統,被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禦系統。然而,目前的9系統會產生脫靶效應,導致一些不理想的結果。2019年5月5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雜誌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棉花遺傳改良團隊題為「Robust CRISPR/Cpf1(Cas12a)mediated genome editing in allotetraploid cotton(G.hirsutum)」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分析了Cpf1(Cas12a)蛋白在棉花異源四倍體中的編輯作用
  • 華中農業大學代明球課題組解析玉米耐鹽遺傳基礎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代明球教授課題組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JIPB) 在線發表了題為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dissects the genetic bases of salt tolerance in maize seedlings
  • Nature Plants | 塞恩斯伯裡實驗室Jonathan Jones團隊揭示賦予馬鈴薯持久抗晚疫病的最佳基因!
    這種病害在19世紀40年代造成了愛爾蘭的馬鈴薯饑荒,如今仍在繼續降低馬鈴薯的產量,並可能導致毀滅性的損失。在光果龍葵(Solanum americanum)植物中發現了一個新基因及其親緣基因,似乎可以使馬鈴薯對所有的P.infestans種族產生抵抗力。
  • Advanced Science | 華中農業大學棉花團隊系統闡述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產生原因、脫靶評估及降低脫靶的策略
    2020年2月6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Advanced 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棉花遺傳改良團隊題為「CRISPR/Cas systems in genome editing: methodologies and tools for sgRNA design, off-target evaluation and strategies
  • 華中農業大學iGEM團隊第七次斬獲國際遺傳工程機器競賽全球金獎
    北京時間2020年11月22日晚,2020年國際遺傳工程機器競賽結果揭曉,華中農業大學代表隊以牙釉質修復為主題的項目斬獲全球金獎。這是華中農業大學第七次斬獲該賽事全球金獎。今年,華中農業大學iGEM團隊以修復牙釉質損傷為目標,利用合成生物學的方法,構建了的兼具修復牙釉質功能和殺死口腔有害菌功能的工程大腸桿菌——「Tooth Fairy」。這將為牙釉質損傷提供了一種有潛力的修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