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晗課題組報導大規模腫瘤藥物蛋白擾動效應篩選數據集

2021-01-15 生物谷

 

對由進化所規定的種群、個體及細胞層級的基因型(genotype)與表現型(phenotype)之間的關聯的解析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核心課題。就方法論而言,基因擾動實驗(perturbation)和基因型——表現型特徵統計分析是兩條具有統治地位的路徑,它們能夠分別揭示出具有因果關係的(causal)或者具有相關性的(correlative)調控者——靶標邏輯。考慮到基因型與表現型二者的搜索空間均十分龐大,基因擾動實驗往往局限在單一調控者或特定靶標的範圍之內。

相反,統計關聯分析的極佳延展性在多組學數據快速積累的背景下成為了大規模闡釋基因型——表現型連接的常用手段,經典案例包括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表達數量性狀基因座分析(eQTL)、等位基因特異性表達分析(ASE)和基因共表達網絡分析(co-expression network)等。不過,統計關聯分析範式易受上位作用(epistatic effect)等因素的影響,從而遺漏具有直接邏輯關聯的基因型——表現型配對。

近年來,隨著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單細胞測序技術及高通量圖像處理技術等的興起,對基因型進行大規模擾動並快速捕捉多維度表現型信息成為了可能。其中,癌症研究領域是擾動生物學(perturbation biology)研究範式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具體而言,實驗者通過擾動基因的序列、表達、定位、或修飾等,繼而測量作為反應的RNA、蛋白表達或細胞狀態等特徵, 最終發現疾病、基因和治療之間的關係。

由美國Broad研究所領銜的癌症依賴性圖譜計劃(Cancer Dependency Map)篩選了上千種癌細胞系中全基因組範圍單基因敲除對細胞增殖效應的影響,而L1000計劃(前身為Connectivity Map)資料庫中則有超過百萬的小分子化合物、基因過表達,或基因敲低等擾動處理後得到的癌細胞系基因表達譜。

不過,現存的各類大規模基因或化合物篩選數據集均缺少以蛋白表達水平為核心的響應指標,這主要是由於蛋白質大規模定量仍較為困難,因而將諸如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quantitative proteomics)等應用至大規模擾動生物學研究中並非一條可行的路徑。考慮到蛋白質是細胞功能的主要載體和大部分抗腫瘤藥物的直接作用靶標,其表達水平和修飾狀態對外界刺激作出的響應是反映細胞狀態轉變的關鍵指標,亦是抗腫瘤機制的重要線索。因此,如何將對蛋白水平的監測納入大規模癌症擾動生物學研究,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2020年11月6日,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梁晗課題組和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Gordon Mills課題組合作在Cancer Cell雜誌上發表了題為Large-scale characterization of drug responses of clinically relevant proteins in cancer cell lines的論文。

該研究首次報導了以蛋白表達水平作為擾動指標的大規模抗腫瘤藥物效應篩選數據集。這項工作由課題組成員趙維博士、李軍博士和陳玫如博士等合作完成。

與定量蛋白組學技術相比,反向蛋白微陣列技術(reverse phase protein microarray, RPPA)具有樣本通量高、靈敏度高、樣本需求低、成本低等優勢,因而適合於應用至對特定功能蛋白群的大規模表達水平檢測。基於這一技術,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此前已經對癌症基因組圖譜(TCGA)中的來自32種癌症類型的超過八千個病人樣本和癌細胞系百科全書計劃(CCLE)中的超過六百種細胞系中的數百個癌症相關蛋白進行了精確定量。

在該項研究中,作者以RPPA測定的210個癌症相關蛋白質的表達水平作為指標,系統性地描繪了約170種臨床前或已經應用於臨床的藥物對近320種癌細胞系的細胞狀態擾動效應。在經過嚴格的基於內部重複組對比的質量驗證後,作者得到了超過15000個擾動實驗圖譜。在其後與外部公開數據(如CCLE定量蛋白質組和L1000等)的對比中,這一數據集亦表現出良好的跨平臺可重複性。值得一提的是,該數據集中還包括了對於同一藥物與癌細胞系配對的不同梯度和時間進程下的效應測定,因而產生了超越單劑量、單時間點的多維度數據類型和由此衍生的豐富生物學意義。

基於這一數據集,作者主要探討了由癌細胞系敏感性資料庫GDSC等所提供的癌細胞抗藥強度與其自身蛋白表達譜特徵之間的關聯。一個關鍵的發現是,儘管與以往多項研究所揭示的結論相同,癌細胞在未經處理時的靜態蛋白表達數據可以較好地用於預測其對於靶向特定信號通路的藥物的反應性,但當在預測模型中加入經藥物處理後的動態蛋白表達數據時,準確性能夠得到顯著提高。這一結果從癌細胞——藥物互作角度展現了擾動生物學技術相較於統計關聯分析在連接基因型(癌細胞蛋白表達譜)和表現型(抗藥性)上的優勢。

該數據集的高維度和統一化特徵使得建立一個根據藥物作用效應和蛋白功能分類形成的藥物——蛋白大尺度互作網絡成為可能。對這一網絡進行分析,作者發現已知具有類似生物靶標的藥物往往被歸類在一起,而表達水平被同一藥物顯著擾動的蛋白質群之間則具有顯著更多的已知互作連接。另外,當把這一藥物——蛋白互作網絡與癌細胞抗藥性數據聯合分析時,作者能夠通過對應信號通路的反向擾動作用預測出可能具有潛在結合效應的抗癌藥物組合。有趣的是,其中多個組合已經存在於既往的特定研究或者臨床試驗中,因此展現了對大規模藥物蛋白擾動效應的測定在指導臨床藥物運用方面的巨大潛力。

總之,該數據集首次在大規模癌症藥物效應篩選中實現了以蛋白表達為測量基準,彌補了由於蛋白表達信息缺乏所導致的對藥物抗腫瘤機制進行闡釋和效應預測的重大缺陷。另外,考慮到絕大多數常用癌細胞系已經具有統一化、高質量的多組學數據,包括RNA、蛋白質、DNA甲基化、miRNA、基因突變、藥物敏感性等,該研究所提供的蛋白擾動數據將能夠經由多模態整合分析發揮超出本身數據含量指數級的價值,為闡明癌細胞的藥物反應在各個分子層級的潛在影響因素的交叉作用提供絕佳的機會。(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梁晗組報導大規模腫瘤藥物蛋白擾動效應篩選數據集
    考慮到蛋白質是細胞功能的主要載體和大部分抗腫瘤藥物的直接作用靶標,其表達水平和修飾狀態對外界刺激作出的響應是反映細胞狀態轉變的關鍵指標,亦是抗腫瘤機制的重要線索。因此,如何將對蛋白水平的監測納入大規模癌症擾動生物學研究,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 癌症治療新思路 Science:篩選到靶向腫瘤幹細胞的轉化藥物
    癌症治療新思路 Science:篩選到靶向腫瘤幹細胞的轉化藥物時間:2016-03-12 20:10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癌症治療新思路 Science:篩選到靶向腫瘤幹細胞的轉化藥物 本期Science中Pattabiraman等人篩選到誘導腫瘤起始細胞的表型發生改變的化合物
  •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課題組報導長非編碼RNA的高通量功能性篩選...
    然而,蛋白編碼基因僅佔3%不到的基因組,研究者發現越來越多的非編碼元件在生命活動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比如非編碼RNA、特別是長非編碼RNA(lncRNA)的異常與癌症等很多疾病的發生發展相關。遺憾的是在已經注釋的超過兩萬多lncRNA中,絕大部分長非編碼RNA的功能未知,如何實現這類基因組元件的功能篩選已經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
  • 體外新藥篩選系列(一):KRAS篩選助力靶向腫瘤藥物研發
    在眾多癌基因中,RAS基因家族在人類腫瘤中突變概率最高。RAS突變腫瘤佔人類所有惡性腫瘤的三分之一,其中KRAS作為RAS基因家族中的主要亞型,促發人類多種致死性腫瘤,如肺癌、結腸癌和胰腺癌等。 KRAS編碼一種小型GTPase膜結合蛋白,這種蛋白以兩種不同的形式出現,非激活狀態下的GDP結合形式以及激活狀態下的GTP結合形式。
  • 華中農業大學陳惠蘭課題組通過蛋白組篩選出多個響應青枯菌效應蛋白的馬鈴薯基因!
    演化型 IIB青枯菌效應蛋白作為擾亂馬鈴薯免疫的最重要武器,前人對其毒力成員構成及功能研究較少,深入的互作機制的研究更是鮮有報導。因此,演化型 IIB青枯菌效應蛋白的毒力功能研究亟待展開。青枯菌UW551是演化型 IIB中的高致病力菌株,通過III型分泌系統(T3SS)分泌效應蛋白來幹擾植物的免疫反應,是菌株發揮毒力功能的重要因素。
  • ...Communications|整合藥物大數據與貝葉斯方法大規模預測藥物靶點
    作者整合了大量的公共數據來訓練此模型,並在2000多種小分子的數據集上進行測試, BANDIT的預測準確率為90%。然後,在對14,000多種化合物的靶點進行預測過程中,BANDIT計算出約4,000種未知的分子靶標。隨後BANDIT被應用於預測臨床開發階段的靶點未知的抗腫瘤藥物ONC201的靶點,通過實驗驗證了BANDIT預測的準確性,並且此靶點信息推動了相關臨床試驗進展。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小G蛋白Rho亞家族不可逆變構抑制劑
    該研究報導了小G蛋白Rho亞家族的共價抑制劑,發現其新型變構調控口袋,並闡明其變構調控分子機制。  小G蛋白家族關鍵成員Rho亞家族是細胞內重要的調控因子,由於臨床發現其關鍵成員RhoA等存在多種致病性突變,引發腫瘤惡性增殖和轉移,因而該家族成為抗腫瘤藥物研發領域的重要靶標。
  • 戴海明課題組揭示化療藥物誘導腫瘤細胞焦亡調控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戴海明課題組在化療藥物誘導腫瘤細胞焦亡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人員不僅明確了線粒體外膜蛋白BAK/BAX在化療藥物誘導的細胞焦亡信號通路中的作用,而且首次報導了GSDME Cys407/Cys408棕櫚醯化修飾在化療藥物誘導的細胞焦亡過程中的作用。同時,該研究還發現了藥物誘導的細胞凋亡和細胞焦亡轉換的新機制。
  • 親和質譜技術:藥物靶標配體的高通量篩選
    研究者通常從大量化合物庫中篩選出與靶蛋白發生特異結合作用的小分子配體,如此的混合物篩選方式可以顯著提高篩選通量和降低成本。水雯箐研究員2016年初加入上海科技大學,在iHuman研究所建立了配體篩選與組學技術課題組,是國內較早開展親和質譜用於藥物靶標配體高通量篩選的學者之一。
  • 科學家發現靶向銅離子伴侶蛋白調控劑的抗腫瘤作用機制
    、艾默裡大學陳靖課題組多位研究人員組成合作團隊,綜合採用理論模擬以及化學生物學和藥理學實驗驗證策略,首次發現了銅伴侶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劑。種種證據都表明,靶向銅離子調控和轉運通路的藥物研究可能成為抗腫瘤藥物研發的新策略。
  • 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類抗腫瘤藥物研發獲進展
    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是抗腫瘤藥物的一個熱門靶點。
  • 中科院打造智能抗腫瘤藥物載體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過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馬光輝帶領的課題組了解到,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實現降低化療藥物毒副作用的目標邁進了一步。  多年來,抗腫瘤藥物的嚴重毒副作用一直受到科學界的極大關注。因為對於患者來說,理想的化療方法應該是只對機體的癌細胞發揮作用,而不對正常細胞產生效應,或者引起的毒副作用微不足道。
  • 周大旺課題組受邀綜述Hippo信號通路下遊效應轉錄共激活因子YAP/...
    目前肝癌發生的病理機制尚未闡明,還缺乏有效的藥物用於肝癌的預防和治療。因此,闡明肝癌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研發預防和治療肝癌特異性高效的藥物成為肝病研究的重點。Hippo信號轉導是一條進化上非常保守的通路,可通過調控細胞增殖、凋亡及幹細胞自我更新來控制器官組織再生與尺寸大小。
  • 【生信文獻200篇】06 高通量藥物篩選 + Rhabdoid tumors
    期刊:《Cell reports》影響因子:8.109    發表時間:2017-11-14研究領域:高通量藥物篩選DOI號:10.1016/j.celrep.2017.10.076橫紋肌樣腫瘤(RTS)是一種以SMARCB1失活為特徵的侵襲性兒科腫瘤。
  • ...課題組在《自然》發表文章報導腫瘤氨代謝異常的分子機制及功能
    生命學院江鵬課題組在《自然》發表文章報導腫瘤氨代謝異常的分子機制及功能清華新聞網3月8日電 美國東部時間3月6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江鵬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p53通過尿素循環調控氨代謝進而控制腫瘤細胞多胺合成》(p53 regulation of ammonia metabolism through
  • 中國藥物分子設計40年發展成就
    該課題組結合7000例臨床基因組和ASD數據分析,創新性地設計了精準靶標識別方法Allodriver。 該方法根據腫瘤樣本基因組映射到蛋白變構位點的有害變化的發生率來直接識別調控這類腫瘤的敏感蛋白靶標。
  • 突破 | 中國學者建立大規模腫瘤免疫單細胞資料庫
    傳統的測序技術只能在群體水平進行測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腫瘤微環境圖譜的解析度,使得研究人員可以在單細胞層面探究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組成以及基因表達調控的異質性。近幾年腫瘤病人組織的單細胞轉錄組數據迅速累積,但目前還沒有一個綜合的資料庫將這些已有的數據資源整合起來。
  • 藥學院饒燏課題組成功利用PROTAC技術降解多種突變型BTK蛋白
    藥學院饒燏課題組成功利用PROTAC技術降解多種突變型BTK蛋白克服對臨床一線藥物依魯替尼耐藥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清華新聞網3月27日電 抗癌藥物耐藥無疑是相關患者最痛苦的事。3月19日,清華大學藥學院饒燏課題組與生科院劉萬裡課題組,以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朱軍課題組合作在血液學國際著名期刊《白血病》(Leukemia)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利用PROTAC技術降解多種突變型BTK蛋白克服依魯替尼耐藥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潛在治療方案》(Degradation of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mutants by PROTACs for
  • 劉兆鵬教授課題組在抗腫瘤多藥耐藥和高水溶性微管蛋白抑制劑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藥學院劉兆鵬教授課題組在抗腫瘤多藥耐藥和高水溶性微管蛋白抑制劑發現方面取得進展,在國際藥物化學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發表了題為「SAR Investigation and Discovery of Water-Soluble 1-Methyl-1,4-dihydroindeno[1,2-c]pyrazoles as Potent
  • 北京大學魏文勝課題組報導新型基因編輯技術
    2019年7月15日,北京大學魏文勝課題組以長文形式在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Programmable RNA editing by recruiting endogenous ADAR using engineered RNAs」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名為LEAPER的新型RNA單鹼基編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