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分子設計40年發展成就

2021-01-21 凡默谷

2010年代,進入了醫藥研發大數據時代,伴隨著科研信息化設施的升級以及組學數據的爆炸式增長,藥物設計領域也逐漸向智能化邁進。 

我國從事藥物分子設計的研究機構也在不斷增多,形成了許多以藥物分子設計為特色的研究方向如網絡藥理學、系統生物學等,研究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蔣華良課題組採用計算模擬、預測並聯合實驗驗證的研究策略,針對一些重要的藥物靶標的結構、功能和調控機制開展了研究。 

KCNQ2是與癲癇相關的一類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蔣華良、陽懷宇課題組[107]通過綜合運用動力學模擬、分子對接、定點突變和電生理測試等方法,發現了一個位於通道門控電荷通路(gating charge pathway)中的激動劑結合口袋。 

針對該口袋開展虛擬篩選和藥物設計,進一步發現了 9個KCNQ2新型激動劑,其中兩個在兩類動物模型中表現出優異的抗癲癇活性。 

該研究為發現離子通道調製劑結合口袋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並且首次實現了基於結構的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激動劑的發現(圖2)。 

此外,該團隊還發現,PIP2與Kv1.2,Shaker和KCNQ通道的結合以及對它們的調控作用都存在顯著差異,表明磷脂與膜蛋白相互作用可能是決定大量同源家族膜蛋白功能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在更微觀的角度研究膜與膜蛋白相互作用[108]。 

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GCCR)屬於B型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參與調節體內血糖穩態,是治療Ⅱ型糖尿病的重要靶點。 

蔣華良課題組[109]應用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研究了全長GCGR不同結構域之間的作用模式及動態改變,闡明了可能影響受體功能的構象變化,計算結果與一系列功能研究結果吻合。

該成果有助於人們深入認識GPCR超家族蛋白結構與功能的關係,為Ⅱ型糖尿病治療新藥的開發提供了新的思路。

蔣華良、鄭明月等人[110]開展了基於蛋白質-配體相互作用的打分函數的工作,其開發的打分函數與常見的分子對接打分函數相比,在親和力預測方面有較明顯的改進,能顯著提高對合理的蛋白-配體結合構象的識別能力。 

蔣華良、鄭明月等人還應用藥效團組合和機器學習等方法進行了一系列應用研究,發現了靶向OCT2[111],FGFR1[112],DOT1L[113],BRD4[114]等重要靶點的新型抑制劑。 

計算生物學方法在研究表觀遺傳學修飾(如DNA甲基化)等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15~117],DNA甲基化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TET蛋白介導了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5mC)的連續氧化,相繼生成5-羥甲基胞嘧啶(5-hydroxymethylcytosine,5hmC)、5-醛基胞嘧啶(5-formylcytosine,5fC)和5-羧基胞嘧啶(5-carboxylcytosine,5caC)3種產物。 

羅成與復旦大學徐彥輝等人[118]合作,綜合利用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和計算生物學等研究方法揭示了TET底物偏好性分子機制。 

分子模擬與QM/MM計算結果表明,氫抽提為限速步驟,且能壘趨勢與實驗觀測反應效率一致,並預測氫抽提反應的能壘差異主要來源於不同底物在反應中間體時取向不同,計算結果被進一步的同位素動力學效應實驗和停留光譜實驗所證實。

北京大學來魯華課題組較早地開展了基於結構的從頭藥物設計方法發展及應用研究,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該課題組將其此前開發的LigBuilder軟體升級更新至LigBuilder 3.0[119],首次從頭設計出了COX-2和 LTA4H的雙功能抑制劑,它和已知最好的COX-2和 LTA4H雙功能抑制劑相當,並且具有更好的配體效率。 

在LigBuilder蛋白質結合口袋分析模塊的基礎上,該課題組還相繼獨立發展了Pocket 2[120],Pocket 3[121]和Pocket 4[19]方法,這些方法被廣泛應用於基於結構的藥效團模型分析。 

該課題組應用Pocket 4方法生成藥效團模型,與華東理工大學李洪林課題組合作,升級了基於反向藥效團搜索的藥物靶標發現伺服器PharmMapper[19],進一步發展了蛋白質小分子結合位點探測方法CAVITY[9],以及開放式圖形在線計算服務平臺CavityPlus[11]。

CavityPlus用於精確探測蛋白質表面的結合口袋,並同時計算結合口袋的多種性質(http://www。pkumdl。cn/cavityplus)。 

對於用戶輸入的蛋白質三維結構信息,CavityPlus平臺中的CAVITY模塊可以預測出潛在的藥物結合口袋並給出成藥性打分,從而精確指導後續的藥物設計研究。 

很多疾病都是由多基因控制的,針對單一靶標的藥物難以達到預期治療效果,或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毒副作用,因此必須發展基於系統生物學的藥物設計方法。 

來魯華課題組在基於系統生物學的藥物設計方法發展中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研究成果。 

來魯華與北京大學歐陽頎等人合作,結合生物網絡動力學分析與蛋白質相互作用分子動力學分析,從理論上對基因突變導致癌症發生的機制進行了探索[122],揭示了癌細胞Warburg效應的發生機制[123],為抗癌靶標的選擇提供了新的啟示。 

針對花生四烯酸代謝網絡的多靶標調控和激活劑設計需求,來魯華課題組基於公共藥效團的多靶標藥物設計策略[124]等方法,並針對該網絡中的靶標組合發展了針對5-LOX和mPGES-1[125]、COX-2和LTA4H[126]以及LTA4H和PLA2[127]等雙靶標抑制劑,還應用所發展的別構藥物設計方法[8]成功獲得了15-LOX[128]和GPX4[129]的激動劑分子。

內容由凡默谷小編查閱文獻選取,排版與編輯為原創。如轉載,請尊重勞動成果,註明來源於凡默谷公眾號。

上海交通大學張健課題組[33,130,131]開創了以構象誘導為基礎的變構藥物設計系列方法,以期解決新靶標識別和原創先導化合物發現的瓶頸問題。 

張健課題組針對新靶標「枯竭」問題,創新性地提出了「Allosterome」體系,並建立了已知變構分子實驗數據的資料庫ASD。 

該課題組結合7000例臨床基因組和ASD數據分析,創新性地設計了精準靶標識別方法Allodriver。 

該方法根據腫瘤樣本基因組映射到蛋白變構位點的有害變化的發生率來直接識別調控這類腫瘤的敏感蛋白靶標。 

他們利用該方法,從臨床樣本發現並驗證了多個來自我國高發腫瘤病人的特異性全新靶標(如非小細胞肺癌的PDE10A、頭頸部腫瘤的PTPRK等)[7,132],為我國創新藥物研發提供了大量來自臨床的第一手靶標資源。 

面向對這些新靶標中存在的「原創藥物先導難以發現」問題,該課題組通過合理識別變構位點並研發變構先導化合物來解決該瓶頸。 

他們創建了用於發展變構位點識別方法所需的標準體系Asbench[133],並基於Asbench設計了普遍適用於蛋白靶標的變構位點識別方法Allosite[10,134],這是國際上首例公開使用的變構位點識別方法,該方法的使用頻率和識別性能自2013年發布至今一直在同類方法中名列前茅。 

利用變構位點特徵,他們設計了富集符合變構特徵的化合物分子集中庫方法Allolike[135]及針對變構位點化合物活性的精準評價方法Alloscore[17],並最終優化實現了高通量變構位點化合物篩選方法Allofinder[18],在SIRT6[136],CK2α[137],STAT3[18]等多個「難靶」靶標中獲得了新型變構先導化合物。 

以SIRT6為例,在研究中,他們通過綜合利用變構藥物設計方法發現SIRT6一個潛在的變構位點,繼而在此位點上篩選並系統優化獲得SIRT6激動劑MDL-800和MDL-801。MDL-800等通過結合在底物位點背面的變構位點,增強底物活性及催化效率來激動SIRT6對組蛋白H3K9和H3K56的去乙醯化,且 對HDAC家族中其他成員無明顯活性。 

繼而,他們利用MDL-800對SIRT6在腫瘤中潛在的靶標作用進行了藥理學驗證。 

MDL-800可以在肝癌細胞內特異性激活SIRT 6組蛋白去乙醯化活性,下調H3K9Ac和H3K56Ac,阻斷細胞周期阻滯從而抑制肝癌細胞增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肝癌移植瘤動物及其敲除模型的實驗發現,MDL-800具有良好的在體特異性抑制腫瘤生長的效果。

華東理工大學唐贇課題組[138]致力於基於網絡的藥物-靶標相互作用預測方法的開發,這些方法在靶標預測、老藥新用、中藥網絡藥理學等方面展現了良好的應用前景。 

他們首先基於推薦算法開發了一種基於網絡推理(network-based inference,NBI)的藥物-靶標相互作用預測算法[139],該方法通過已知藥物-靶標相互作用信息來構建藥物-靶標相互作用網絡,從而預測新的藥物-靶標相互作用關係。 

為了檢驗該方法的實際應用效果,他們構建了一個上市藥物-靶標相互作用網絡,然後採用NBI方法預測其中新的藥物-靶標相互作用對,併購買了其中打分較高的9個可能作用於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4,DPP4)的老藥,以及31個可能作用於雌激素受體(ERα/ERβ)的老藥,體外生物測試表明,孟魯斯特(Montelukast)可以作用於DPP4,雙氯芬酸(Diclofenac)、辛伐他汀(Simvastatin)、酮康唑(Ketoconazole)和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可以作用於ERα/ERβ(表3、圖3)。 

進一步的細胞水平實驗結果顯示,辛伐他汀和酮康唑可以抑制人體乳腺癌細胞株MDA-MB-231的增殖(表3)。 

相關論文自發表以來,至今已被引用超過300次,為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高被引論文。

此外,唐贇課題組在藥物ADMET預測及優化方法的開發和應用方面也有著豐碩的成果。 

該課題組基於大數據和機器學習,開發了一種能預測ADMET性質的子結構模式識別方法[140],利用該方法他們建立了人體小腸吸收性、血腦屏障滲透性[141]、血漿蛋白結合性[142]、代謝位點[143]、致突變性[144]、致癌性[145]、口服急性毒性[146]、肝臟毒性[147]、心臟hERG毒性[148]、基因毒性[149]、內分泌幹擾性[150]等眾多預測模型,獲得了優於常規方法的結果。 

在發展方法和構建模型的基礎上,他們還開發了ADMET相關資料庫及在線服務系統admetSAR(http://lmmd.ecust.edu.cn/admetsar1/)[151],該資料庫收集了超過96000個化合物的21萬餘條ADMET相關實驗數據,並包含開發的31個定性分類和定量回歸模型。 

目前admetSAR已得到世界各地眾多用戶的廣泛使用和高度認可,著名藥物信息學網站DrugBank自2014年4月的第4版開始,也使用admetSAR預測其資料庫中藥物分子的ADMET性質。

四川大學楊勝勇課題組基於機器學習、藥效團模型等方法發展了一系列方法及軟體,為新藥發現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他們開發了基於藥效團模型的藥物分子從頭設計方法[152]和軟體PhDD(軟體著作權號:2009SR07119)。 

PhDD使用了矢量最優匹配片段連接算法,使得最終產生的分子在較低的能量構象下能與藥效團模型產生很好的匹配,提高了藥物分子從頭設計的準確性。 

該方法突破了當前藥物分子從頭設計需要受體結構信息的限制,是對傳統藥物分子從頭設計方法的重要發展。 

該課題組還開發了基於逆向合成原理的化合物可合成性評價方法和軟體RASA(軟體著作權號: 2010SR013181)。 

該方法採用了一種新型合成樹生成及優化算法,避免了傳統逆向合成分析中的組合爆炸問題,開發了全新的打分評價系統,顯著提高了化合物可合成性評價打分函數的準確度[153]。 

此外,他們發展了一種基於遺傳算法和共軛梯度算法的支持向量機算法,並以此為基礎開發了新型化合物藥代動力學性質與毒性預測方法[154,155]和軟體GA-CG-SVM(軟體著作權號: 2008SR17149)。 

該方法解決了當前在基於支持向量機預測建模中常常遇到的棘手問題,即描述符的選擇和參數優化問題,顯著地提高了藥代動力學性質與毒性預測的準確度。 

他們還開發了一種新型的集成先導化合物優化方法的軟體LeadOpt(軟體著作權號: 2013SR019385)和一種基於蛋白-小分子相互作用指紋圖譜的靶標預測方法的軟體IFPTarget(軟體著作權號: 2017SR046428)等[156]。 

他們利用上述自主開發的藥物設計新方法,針對FLT3,PLK1,EGFR,AuroraA/B,PIM1,KDR,ALK,C5aR等30餘種與腫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靶標,開展了靶向藥物的設計、合成與構-效關係研究,已向企業轉讓6個一類新藥項目。 

其中,針對急性髓性白血病靶標FLT3研發的抑制劑已進入臨床Ⅱ期;針對EGFR突變體研發的抑制劑已獲臨床試驗批件。

李洪林課題組開發了基於分子三維相似性、基於藥物-靶標二分網絡和隨機遊走算法的多向藥理學平臺,並將這些方法應用於藥物先導化合物的設計與優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進展。 

該課題組開發了基於分子形狀及藥效團特徵比較的相似性計算方法SHAFTS[157,158],該方法在考慮分子形狀相似性的同時,也考慮了藥效團特徵相似性。 

藥物設計領域著名專業軟體公司Accelrys已將SHAFTS模塊整合到其分子模擬商業軟體包Discovery Studio中。 

該團隊進一步開發了基於隨機遊走網絡推理的藥物靶標預測方法ChemMapper (http://lilab.ecust.edu.cn/chemmapper/)[31],可用於識別並預測小分子可能的靶標和結合位點。 

該課題組基於C/S模式和高效的基於TCP/IP協議的通信中間件進一步開發了國內首個基於分子三維相似性的藥物設計圖形用戶界面系統 eSHAFTS( 軟體版權 :2015SR078266)[159]。 

同現有商業軟體相比,eSHAFTS具有界面友好、易於操作、計算精確度高等優點,便於專業及化學、生物學等非藥物設計專業科研人員使用。 

上述方法、平臺和軟體現有國內外使用用戶1000多人,已免費為用戶完成2.5萬次科學計算。

經過EGFR靶向藥物治療後,50%以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治療6~12月內會出現獲得性耐藥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李洪林課題組採用藥物設計方法發現一個對EGFRL858R/T790具有較好抑制活性的喋啶酮類先導化合物,進而通過ChemMapper進行骨架躍遷和模塊官能團嫁接,3個月內即完成了候選藥物的設計、合成及生物學驗證實驗,獲得了具有安全性好、選擇性突出、口服生物利用度高、藥效顯著等優點的ZW-W-33,為T790M突變耐藥的NSCLC臨床治療提供了結構新穎的候選藥物[160~162]。 

該課題組採用其前期發展的基於反向對接的計算化學生物學方法,發現了具有DPP-4中等強度的抑制活性(IC50=14.13 μmol/L)天然產物——異瑞香新素。 

以該天然產物為起點,該課題通過採用SHAFTS開展骨架躍遷、藥效團嫁接等合理藥物設計,獲得了一類骨架新穎的2-苯基-3,4-二氫-2H-苯並[f]色滿-3-胺類DPP-4抑制劑,並將其抑制活性提高近10000倍,代表性化合物IC50值約為2.0 nmol/L,具有良好的成藥性、較長的體內半衰期、較高的口服生物利用度(F=89%)。 

體內藥效學實驗表明,在ob/ob小鼠體內代表性化合物(3 mg/kg)能持續抑制>80%的DPP-4活性超過24小時。 

進一步的口服葡萄糖耐受實驗表明,該化合物改善葡萄糖耐受性的能力優於長效降糖藥物奧格列汀(Omarigliptin)。 

該項研究為開發具有良好成藥前景的靶向DPP-4的長效口服的抗糖尿病候選藥物提供了新化學實體[163]。近年來,計算機硬體的發展、醫藥大數據的積累和人工智慧技術的興起,也都在不斷地為藥物設計領域注入新的力量。 

藥物性肝損傷(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一個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也是新藥研發過程中導致失敗的原因之一。 

針對此問題,在2015年,來魯華課題組將深度學習技術應用於化學信息學與藥物信息學領域,利用深度學習算法的強大的學習能力發展了適用於藥物和活性化合物肝損傷預測模型,該模型在預測198個外部測試藥物時達到了86.9%的準確率,優於當時其他的計算預測模型。

此外,他們還應用全連接神經網絡,通過深度自編碼器初始化網絡參數,開發了一種預測候選化合物類藥性的計算方法[164]。 

2019年4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袁曙光課題組[165]通過計算機模擬構建出嗅覺受體蛋白Olf73的三維結構模型,並利用人工智慧和計算機虛擬篩選方法從158萬個化合物中篩選出25個新型分子,其中17個經生化實驗確證有活性。 

最近,蔣華良課題組基於現有的激酶活性大數據,應用多任務深度神經網絡算法,開發了一種預測藥物激酶譜的方法[166],並根據該方法建立了藥物激酶譜在線預測及可視化工具[20]。 

此外,蔣華良課題組還開發了一種基於注意力機制的圖神經網絡模型Attentive FP。 

該模型可以用於分子表徵,在多個藥物發現相關的數據集上的預測表現達到當前最優,並且該模型對於所學到的內容具有可解釋性[167]。 

2019年8月,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龔海鵬等人發文介紹了他們應用神經網絡進行蛋白質結構預測方面的工作。 

他們基於長短期記憶網絡LSTM和聚合殘差轉換網絡ResNeXt,開發了蛋白質結構預測算法DeepFragLib。 

與現有方法相比,DeepFragLib模型在預測蛋白質的片段構象和無模板結構域構象方面有明顯改進[168]。 

可以發現,以深度神經網絡為主的人工智慧技術已被應用於藥物靶點發現和結構預測、活性化合物篩選和活性優化、成藥性評價以及老藥新用等多個環節,推動藥物設計向精準化和智能化發展。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工業發展主要成就與基本經驗
    作者郭朝先發表於《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06期摘要改革開放40年中國工業發展取得全方位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工業總量快速增長,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中國工業國際地位顯著提升,成為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工業行業結構持續優化,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工業技術進步紮實推進,「兩化」
  • 從分子設計角度 看蒽環類藥物結構及毒性
    作者:強森蒽環類藥物,臨床上被廣泛用作抗腫瘤抗生素,是過去幾十年來研究較多且發展較快的一類抗癌藥物。這類結構由於構效較為清晰,也是藥物設計-合成人員非常熟悉的類別。隨著臨床數據的不斷積累,其具有統計意義的不良反應也成為了這類藥物的附屬特點。因此,了解蒽環類藥物的結構、機制、療效、毒性等概況是藥物設計合成人員日常知識儲備較好的方式。
  • ...說歷史性跨越——統計數據展現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 題:「數」說歷史性跨越——統計數據展現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新華社記者陳煒偉國家統計局27日發布的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顯示,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實現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革。
  • 歐陽志雲:中國生態學研究發展40年
    40 年來,一代又一代生態學工作者懷著對生態事業無比熱愛的精神,以及對保護生態環境、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崇高使命感,無私奉獻,成就了中國生態學學會的不斷發展壯大,中國生態學學會已發展成為擁有27 個專業委員會、10000 多名會員的學術團體,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生態學學會之一。
  • 首個基於分子三維相似性的國產藥物設計軟體推出—新聞—科學網
    首個基於分子三維相似性的國產藥物設計軟體推出具有界面友好、易於操作、計算精確度高等優點   科學網7月18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何高奇)今天,記者從華東理工大學獲悉
  • 華理推出首個基於分子三維相似性的國產藥物設計圖形軟體
    中新上海網7月13日電(何高奇)日前,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市新藥設計重點實驗室推出國內首個基於分子三維相似性的藥物設計圖形用戶界面系統。  這一名為eSHAFTS的軟體包由華東理工大學藥學院李洪林課題組和信息學院何高奇課題組歷經兩年合作開發而成,涵蓋了靶標發現及識別、先導化合物發現及優化等功能,可滿足目前國內外藥物發現的計算和研究需要,便於藥物設計專業及化學、生物學等非藥物設計專業科研人員使用。
  • 改革開放40年:成就與經驗
    對於中國而言,今年是一個十分值得紀念的年份,因為整整40年前,鄧小平領導啟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國發展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40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回首這段難忘的改革發展歷程的時候,必須對這一時期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以及最基本的經驗進行總結,以為我們提供有益的思考與啟迪。
  • 中國光譜40年 第二十屆全國分子光譜學會議開幕
    儀器信息網訊 2018年10月20日,第二十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2018年光譜年會開幕式暨40周年慶典在青島舉辦。本次大會由中國光學學會、中國化學會以及中國光學學會光譜專業委員會主辦,由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承辦。
  • ...的相互作用和藥物分子設計,多原子分子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理論研究
    所在院校: 南京大學       所在院系: 化學化工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物理化學(含:化學物理) 研究領域: 發展研究生物大分子
  • 分子診斷行業發展趨勢
    2017年是分子診斷快速發展的一年,這些得益於分子診斷新技術的應用和政策的支持,比如國家出臺的《「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十三五」生物技術創新專項規劃》等政策中均支持將分子診斷的應用推廣及新技術的開發。國際上FDA、CE也批准了眾多用於腫瘤診斷、病原體檢測等領域的分子診斷產品。
  • 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40年:歷程、挑戰與前景
    內容提要: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政治學學科恢復發展的40年。經過40年的重建、探索和推進,中國政治學學科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學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學科恢復調整階段(1978-1992年)、學科全面發展階段(1992-2012年)和學科精細化發展階段(2012至今)。在中國政治學學科的發展中,西方化與本土化、科學化與方法論多元主義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是可以調和、共存、融通甚至相互滋養的學術資源。
  • 中國分子診斷產業及發展戰略研究
    (二)中國分子診斷髮展速度高於全球,市場前景廣闊  中國的分子診斷技術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萌芽,80年代出現基於核酸探針的放射性核素標記、點雜交、Southern印跡雜交和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連鎖分析等各種技術,90年代隨著PCR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分子診斷技術在中國得到了較快發展,開始進入臨床實驗室。
  • 40 UNDER 40中國(廣西)設計傑出青年——歐方麥
    「40 UNDER 40 中國設計傑出青年」,一度被譽為「中國青年設計領袖人物第一榜」。通過舉辦「城市榜」、「省區榜」、「全國榜」等核心活動,發布並表彰城市/省區/全國不超過40位40歲(含)以下在室內建築設計領域具有卓越表現和專業成就的青年設計師,推動中國設計中堅力量合力成長,彰顯中國設計精彩紛呈的徵途篇章。
  • 2018年中國基因晶片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將朝著密度化、微...
    2018年中國基因晶片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將朝著密度化、微量化方向發展  2019-09-24 17:06:40
  • 深圳室內設計40年
    在中國,1956年在北京成立了以實用藝術設計為發展方向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下設有工業美術系、染織系、陶瓷系、特藝系、裝潢系等專業,1984年室內設計正式由工業美術系中分離出來,成立了室內設計系,也就在這個時候,國內院校紛紛成立室內設計系,或增設室內設計專業。
  • 從疾病靶點到全新藥物分子設計,這家AI公司讓整個研發時間...
    自 2015 年以來,Insilico Medicine 在全球率先運用神經對抗網絡(GAN)和強化學習(RL)來開發新的藥物分子,這項技術可同時運用於已知靶點的疾病以及未知靶點的疾病。  目前,Insilico Medicine 已經開發和驗證了一套可供生成模型以及機器學習的算法,用來設計生成小分子靶向藥物。
  • ...新冠藥物研發,「Insilico Medicine」設計出百餘個新穎分子結構
    36氪獲悉,人工智慧新藥研發公司「Insilico Medicine」 ,宣布運用其專利的AI藥物研發平臺,設計了新冠病毒的3CL蛋白酶靶向小分子的結構。藉助生成化學方法,該公司能以分子的特定性質作為生成條件,設計出眾多具有各種特性的分子。 接下來,該公司將運用自有資源,及國際大型公開研究平臺的各團隊,合成並測試其中100個分子,推進相關藥物研發。
  • 藥物發現 | 基於分子晶體形狀與分子間相互作用的藥物發現方法
    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藥物發現階段,充分利用小分子晶體結構所包含的大量化學信息十分重要,這種基於配體的篩選方法有較好的應用前景。分子形狀(對於結合口袋而言是其互補形狀)對於確定有效的小分子調節劑至關重要,因此許多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發現方法都側重於分析分子形狀和/或靜電特性,為了識別用於藥物發現的「藥效團」,還使用了不同的數學描述或與分子形狀相關的指紋。
  • JMC | 藥物化學中的分子表徵學習
    幾十年來在定量構效關係(QSAR)研究和分子相似性分析方面的藥物發現研究表明,準確的預測依賴於分子特徵(也稱為分子描述符)的選擇。在機器學習中,這種手動發現和創建相關特徵的過程被稱為特徵工程。類似地,高效查詢不斷增長的化學資料庫以快速進行子結構搜索的需求推動了基於密鑰的位串指紋的發展,每個位表示分子特徵或子結構的缺失或存在。新表徵法的發展也反映了研究的變化趨勢和不斷發展的技術景觀。
  • 基於人工智慧和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的研究方法方面獲進展
    158萬個化合物中尋找到了17個嗅覺受體蛋白Olf73的活性藥物分子。該工作為基於嗅覺受體蛋白的藥物發現與設計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基礎和依據。GPCRs是最為熱門的藥物設計和篩選靶標蛋白,目前40%左右的上市藥物都是基於GPCRs而設計。因此研究和理解GPCRs的結構與功能,對當今藥物設計至關重要。每個蛋白質的特有生理功能與活性,是由它特定的三維結構決定的。因此從蛋白三維結構來理解GPCRs的功能是當今藥物設計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