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子設計角度 看蒽環類藥物結構及毒性

2020-11-24 健康一線視頻網

作者:強森

蒽環類藥物,臨床上被廣泛用作抗腫瘤抗生素,是過去幾十年來研究較多且發展較快的一類抗癌藥物。這類結構由於構效較為清晰,也是藥物設計-合成人員非常熟悉的類別。隨著臨床數據的不斷積累,其具有統計意義的不良反應也成為了這類藥物的附屬特點。因此,了解蒽環類藥物的結構、機制、療效、毒性等概況是藥物設計合成人員日常知識儲備較好的方式。

1. 蒽環類藥物發展歷史

蒽環類藥物,1950年由H·Brockmann所命名,通常指的是蒽環類抗腫瘤抗生素,又叫做蒽環糖苷類抗生素。其結構通常由蒽環結構和糖苷兩部分組成,以阿黴素、表阿黴素和吡喃阿黴素為例,基本結構為蒽環與一個氨基糖以糖苷鍵相連。

1963年,柔紅黴素首先被合成,立即被應用於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等疾病的治療,至今仍發揮重要作用。1968年,多柔比星問世,其同時具有抑制RNA與DNA合成作用,對RNA的抑制作用最強,抗瘤譜最廣,對各種生長周期的腫瘤細胞均有效。吡柔比星、表柔比星與多柔比星相比,其療效相當,心臟毒性更低,獲得廣泛應用;而脂質體ADM的問世,使心臟毒性進一步降低,同時具有某些腫瘤靶向性的特點。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蒽環類藥物有柔紅黴素、多柔比星、吡柔比星、伊達比星、戊柔比星以及米託蒽醌等;廣泛地用於治療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和實體腫瘤,包括急性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卵巢癌、胃癌及軟組織肉瘤等;其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心臟毒性、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脫髮等。

(部分蒽環類藥物結構)

2. 蒽環類藥物~國內相關指南

蒽環類藥物,自上市至今已積累很多臨床數據,故而國內外對該類藥物所制定的指南也相對較多。在我國,不僅對其進行了分類治療指南,甚至對這類結構所產生的非常明確的不良反應(如嚴重的心臟毒),也制定了相關指南。國內指南包括(但不限於)以下;

《中國蒽環類藥物治療惡性腫瘤專家共識》

《中國蒽環類藥物治療淋巴瘤專家共識》

《中國蒽環類藥物治療白血病專家共識》

《中國蒽環類藥物治療乳腺癌專家共識》

《中國蒽環類藥物治療泌尿系統惡性腫瘤專家共識》

《中國蒽環類藥物特性專家共識》

《中國蒽環類藥物應用心臟毒性處理專家共識》

3. 蒽環類藥物~顯著的不良反應

臨床數據證實,蒽環類藥物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心臟毒性、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等。在今天,任何一個藥物的上市,心臟毒性問題是必不可少的研究項目,而心臟毒問題也恰好是蒽環類藥物的重要軟肋之一,這也正是筆者總結這類藥物結構的緣由所在。

心臟毒性

蒽環類藥物導致的心臟毒性,按照出現的時間可以分為急性、慢性和遲發性。急性心臟毒性在給藥後的幾小時或幾天內發生,常表現為心臟傳導紊亂和心律失常,極少數病例表現為心包炎和急性左心衰。慢性心臟毒性在用藥後1年內發生,表現為左心室功能障礙,最終可導致心衰。遲發性心臟毒性在用藥後數年發生,可表現為心衰、心肌病及心律失常等。多數患者在蒽環類藥物給藥後可較快地發生心肌損傷,且隨著時間的延長愈加明顯。在給予蒽環類藥物數年後,超過50%患者可發生左心室亞臨床超聲變化,如後負荷增加或收縮能力下降。蒽環類藥物的慢性和遲發性心臟毒性與其累積劑量呈正相關。

骨髓抑制

蒽環類藥物另一個常見的不良反應,為骨髓抑制,當前可通過給予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組人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血小板生成素和成分輸血等治療來解決。患者中性粒細胞低於1.0×109/L時應給予rhG-CSF,血小板數低於20×109/L時需靜脈輸注血小板,也可使用TPO等促進血小板恢復。在使用rhG-CSF、rhGM-CSF時應在化療結束後24~48h開始使用,不在化療前或化療過程中使用。

4. 從作用機制來理解不良反應

蒽環類藥物不良反應是如何產生的呢?這要看它的作用機制。最主要的為:蒽環類藥物嵌入DNA分子,非特異性插入相鄰鹼基對之間,與核糖-磷酸骨架結合,導致DNA分子局部解螺旋,並可幹擾拓撲異構酶Ⅱ重新連接斷裂的DNA雙鏈,從而阻礙DNA複製、轉錄和RNA合成過程。

總的來說,蒽環類藥物作用機制有如下推斷:1)嵌入DNA鹼基對之間,幹擾DNA轉錄、信使核糖核酸(mRNA)合成;2)促使拓撲異構酶Ⅱ裂解DNA,破壞其3級結構;3)抑制DNA多聚酶Ⅰ,抑制DNA合成;4)產生氧自由基,破壞細胞膜功能,這與心臟毒性相關;5)主要由多藥耐藥基因(MDR1)介導耐藥,部分藥物之間有不完全交叉耐藥;6)抑制RNA合成所需濃度僅為抑制DNA合成濃度的1/10~1/6。

5. 多種假說~進一步支撐不良反應誘因

氧自由基損傷學說

在還原型輔酶I脫氫酶和多種還原酶的作用下,蒽環類藥物的蒽醌基團被還原成半醌自由基,完成電子傳遞過程後生成超氧陰離子和羥自由基,導致線粒體及微粒體脂質過氧化,損傷心肌細胞。同時,蒽環類藥物降低心肌細胞中抗氧化酶系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含量,使自由基、超氧化物不能被及時清除,加重心肌細胞的損傷。

鐵離子代謝紊亂學說

鐵調節蛋白與鐵效應元件的結合發生改變,可能也是蒽環類藥物心臟毒性的一個重要機制。蒽環類藥物進入體內,一方面,引起氧化反應,激活鐵調節蛋白,使轉鐵蛋白受體的表達增加,細胞內鐵沉積增加;另一方面,與鐵形成複合物,這種複合物不僅催化電子從巰基轉移給氧,形成活性氧,而且與心臟磷脂的親和力很高,結合後導致多種細胞器膜功能的損傷從而產生心臟毒性。

鈣超載及代謝學說

蒽環類藥物進入體內,一方面,可激活肌漿網上的Ca2+通道,使胞漿內Ca2+增加,此過程稱為心肌細胞鈣超載。鈣超載通過影響心肌的電活動從而誘發心律失常;另一方面,可抑制肌漿網膜上的鈣泵,使肌漿網攝取Ca2+能力下降,三磷酸腺苷(ATP)合成障礙導致心臟毒性。

細胞凋亡學說

蒽環類藥物可直接激活轉錄因子,上調腫瘤細胞Fas基因的表達、下調Bcl-2基因表達,增強p53蛋白表達啟動細胞凋亡程序,使得心肌細胞內鐵和過氧化氫進一步沉積,最終導致心力衰竭。

(舉例:多柔比星毒性的分子機制)

小 結

從不良反應來看,細胞毒類藥物存在的不良反應較為嚴重,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很難避免,因此,這也成為靶向藥物的快速發展的驅動因素之一。

從藥物的臨床狀態來說,目前許多化療方案中均含有蒽環類藥物,當前循證醫學還不足以支持在相關化療方案中「去蒽環」,故當前該類藥物的臨床價值還很重要。

從藥物結構設計來說,相信該類結構是許多同行非常熟悉的改造對象,一般而言,研究方向應該是腫瘤;但許多在研方向不是腫瘤的小夥伴就要注意了,當你設計一類藥物,且隨著活性的篩選將要碰觸到蒽環類結構時,就要多加考慮安全性問題了!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這類結構就不能碰!

參考:

1.Molecular mechanism of doxorubicin-induced cardiomyopathy – An update.2018

2.Decipher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during doxorubicin-mediated oxidative stress, apoptosis through Nrf2 and PGC-1α in a rat testicular milieu.2019

3. Role of Endothelium in Doxorubicin-Induced Cardiomyopathy.2018

4. Doxorubicin induced heart failure:Phenotype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2018

5. 國內相關指南

6. 藥渡數據

7. CNKI

相關焦點

  • 中國藥物分子設計40年發展成就
    2010年代,進入了醫藥研發大數據時代,伴隨著科研信息化設施的升級以及組學數據的爆炸式增長,藥物設計領域也逐漸向智能化邁進。 我國從事藥物分子設計的研究機構也在不斷增多,形成了許多以藥物分子設計為特色的研究方向如網絡藥理學、系統生物學等,研究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ADC藥物研發的關鍵四要素及發展趨勢
    由於腫瘤細胞表面上抗原的數量有限(平均每個細胞表面約5,000至106數量的抗原),而且大多數臨床階段的ADC藥物平均DAR為3.5至4,所以ADC藥物傳遞到腫瘤細胞內的很少。這也被認為ADC合併常規細胞毒性藥物如甲氨蝶呤,紫杉醇和蒽環類抗生素的臨床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特異性和足夠的表達,最佳的靶抗原還應引起有效的ADC內在化。
  • FDA批准的寡核苷酸類藥物及在研反義寡核苷酸類藥物一覽
    寡核苷酸可以很容易地和它們的互補鏈結合,所以常用來作為探針確定DNA或RNA的結構;而其作為藥物候選應用的研究則始於大約30年前,包括了反義寡核苷酸(ASOs),核酸適配體(apatmers)及近15年來對各類siRNAs的研究。這期間,醫藥工業界開展了大量的臨床試驗。
  • 新的納米藥物候選物殺死侵襲性乳腺癌細胞
    赴美看病機構和生元了解到阿肯色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納米藥物,可以殺死三重陰性乳腺癌細胞。 三陰性乳腺癌是最具侵襲性和致死性的乳腺癌之一。這項研究將有助於臨床醫生直接瞄準乳腺癌細胞,同時避免化療的不良毒副作用。
  • 細胞毒藥物仍然是腫瘤化療的基石
    大會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石遠凱院長擔任主席,多位著名專家對細胞毒性藥物在腫瘤治療中的地位進行了學術研討。大會分設了肺癌、乳腺癌和結直腸癌三大論壇,現總結大會主要內容如下。    隨著對肺腺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了肺腺癌的驅動基因突變譜,因此可選擇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ALK融合和MET擴增等基因位點的靶向藥物進行治療。然而,臨床應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約9個月後即可出現耐藥。
  • JMC|輝瑞藥物化學家教您如何處理毒性基團?
    引言傳統觀點認為毒性基團預選過濾對防止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很重要,但實際上盲目過濾毒性基團對藥物的發展有很多弊端,目前針對毒性基團已經有很多處理的方法,此外不良反應還與諸多因素有關,可通過其他策略緩解。輝瑞藥物化學專家Amit S. Kalgukar在JMC上綜述了關於毒性基團在藥物設計中處理方案。
  • 3分鐘快速了解化療解毒及預防毒性藥物有哪些?
    化療是一種利用化學藥物阻止癌細胞增值、浸潤、轉移,直至殺滅癌細胞的治療方式。根據藥物來源和化學結構,可將化療藥物分為烷化劑、抗代謝類藥物、抗生素、植物藥物、激素與雜類藥物等。化療藥物在殺滅或抑制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對機體的正常細胞(尤其是代謝旺盛的細胞)產生影響,進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應,如噁心嘔吐、心臟毒性、膀胱毒性、過敏反應、骨髓抑制等。
  • N-亞硝胺類基因毒性雜質毒性與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基因毒性雜質是指能夠直接或間接損傷細胞DNA,產生致突變和致癌變的化合物,含有基因毒性雜質警示結構,毒性未經證明的化合物稱為潛在基因毒性雜質。 目前普遍認為基因毒性雜質損傷DNA 的機制為造成染色體斷裂,DNA 重組,在DNA 複製過程中以共價鍵結合或插入。
  • 前沿研究丨從藥物開發的角度看工程化T細胞療法
    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從藥物開發的角度看工程化T細胞療法》指出,隨著製藥行業的主要參與者聯手使新型「活藥物」商業化,以CART19 為例,與傳統藥物相比,研究其開發過程中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非常有用。
  • 超分子化學藥物簡介
    從功能上看,超分子化學藥物與傳統藥物相比在安全性、不良反應、毒性上具有顯著的優勢,特別是超分子化學藥物在療效上具有靶向定向能力,這不但可以提高藥物的利用率,而且可以降低生物抗藥性,對於提高醫療質量具有突破性的作用。
  • 執業藥師考試-藥一-藥物化學結構與藥物代謝
    >1.含芳環、烯烴、炔烴類、飽和烴類藥物第I相生物轉化的規律2.含滷素的藥物第I相生物轉化的規律3.含氮原子(胺類、含硝基)藥物第I相生物轉化的規律4.含氧原子(醚類、醇類和羧酸類、酮類)藥物第I相生物轉化的規律5.含硫原子的硫醚S-脫烷基、硫醚S-氧化反應、硫羰基化合物的氧化脫硫代謝、亞碸類藥物代謝的規律6.酯和醯胺類藥物第I相生物轉化的規律
  • ...新冠藥物研發,「Insilico Medicine」設計出百餘個新穎分子結構
    36氪獲悉,人工智慧新藥研發公司「Insilico Medicine」 ,宣布運用其專利的AI藥物研發平臺,設計了新冠病毒的3CL蛋白酶靶向小分子的結構。藉助生成化學方法,該公司能以分子的特定性質作為生成條件,設計出眾多具有各種特性的分子。 接下來,該公司將運用自有資源,及國際大型公開研究平臺的各團隊,合成並測試其中100個分子,推進相關藥物研發。
  • JMC|基於結構的exportin-1小分子共價拮抗劑的發現
    使用Discovery Studio從組合庫中篩選出了具有良好ADME/T性質和類藥性的前100個分子,隨後採用共價對接來預測類似分子與CRM1的共價結合,最後根據對接結合能、類藥性,ADME/T、溶解性和易合成性從15個類似分子中選擇LFS-829進行合成。Exportin-1(也稱為CRM1)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並已成為結腸炎的潛在治療靶標。
  • 藥物發現 | 基於分子晶體形狀與分子間相互作用的藥物發現方法
    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藥物發現階段,充分利用小分子晶體結構所包含的大量化學信息十分重要,這種基於配體的篩選方法有較好的應用前景。分子形狀(對於結合口袋而言是其互補形狀)對於確定有效的小分子調節劑至關重要,因此許多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發現方法都側重於分析分子形狀和/或靜電特性,為了識別用於藥物發現的「藥效團」,還使用了不同的數學描述或與分子形狀相關的指紋。
  • 【中國科學報】鋁對人體生物毒性新分子機制獲揭示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科研人員與中國石油大學教授黃方等合作,採用量子計算、經典分子動力學模擬與同步輻射能譜等譜學實驗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鋁對蛋白結構的影響,提出了一種鋁對人體生物毒性的新分子機制。相關成果日前作為首頁插圖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雜誌。
  • 科學家提出鋁對人體生物毒性的新分子機制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宋波、高興宇、方海平研究員與中國石油大學黃方教授等通過多方合作,採用量子計算、經典分子動力學模擬與同步輻射能譜和X射線光電子譜(XPS)、圓二色譜(CD)、核磁共振譜(NMR)等譜學實驗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鋁對蛋白結構的影響,提出了一種鋁對人體生物毒性的新分子機制。
  • 鋁對人體生物毒性新分子機制獲揭示—資訊—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科研人員與中國石油大學教授黃方等合作,採用量子計算、經典分子動力學模擬與同步輻射能譜等譜學實驗相結合的方法
  • JMC | 藥物化學中的分子表徵學習
    化學家利用這種能力尋找小分子先導物,並在治療性發現中優化類藥物的特性,在這一領域中複雜的化學和生物過程控制著小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結構模式識別中,一個經常被忽視但又不可分割的方面在於分子是如何被表徵的。例如,圖1顯示了他汀類立普妥以多種人類可解釋的方式繪製。
  • JAHA:隊列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可能保護女性的心臟免受早期乳腺癌...
    論文通訊作者、加拿大衛生政策、管理和評估研究所醫學助理教授Husam Abdel-Qadir博士說,「蒽環類藥物和曲妥珠單抗這兩種癌症藥物對許多患有乳腺癌的女性來說是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心肌損傷的風險限制了它們的使用,特別是對那些因年齡或其他醫療問題而面臨較高心臟問題風險的女性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