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屆費森尤斯卡比腫瘤區域會議報導
8月30日,第5屆費森尤斯卡比腫瘤區域會議在杭州舉行。來自中國大陸、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國臺灣和歐州的近200位專家和學者參加了這次學術盛會。大會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石遠凱院長擔任主席,多位著名專家對細胞毒性藥物在腫瘤治療中的地位進行了學術研討。大會分設了肺癌、乳腺癌和結直腸癌三大論壇,現總結大會主要內容如下。
肺癌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王長利教授主持肺癌論壇。德國慕尼黑大學魯道夫休伯(Rudolf Huber)教授指出,JMEI等研究表明,對於不同的病理類型患者,需要給予不同的化療藥物治療。培美曲塞治療時優選非鱗癌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而紫杉類可用於多種病理類型。
隨著對肺腺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了肺腺癌的驅動基因突變譜,因此可選擇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ALK融合和MET擴增等基因位點的靶向藥物進行治療。然而,臨床應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約9個月後即可出現耐藥。另一方面,研究顯示肺腺癌可能具有1~10個驅動基因突變,同時具有10~100000個沉默突變,因此距肺腺癌個體治療還為時過早。
臺灣榮民總醫院林增熙教授回顧了細胞毒藥物在晚期NSCLC治療中的歷史演變。針於EGFR突變陽性的肺腺癌,雖然OPTIMAL、EURTAC、LUX Lung-6等研究表明選擇EGFR-TKI進行一線治療使無進展生存期(PFS)顯著延長,但總生存(OS)並沒有顯示出優勢。而對於肺鱗癌,目前的標準一線治療仍然是含鉑雙藥方案。因此,在EGFR-TKI廣泛應用於晚期NSCLC治療的時代,細胞毒藥物仍然是化療的基石。
乳腺癌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沈坤煒教授主持乳腺癌論壇。德國烏爾姆大學沃爾夫岡揚尼(Wolfgang Janni)教授指出,對於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陰性轉移性乳腺癌的一線治療,宜優選蒽環類和紫杉類進行單藥或聯合治療。對於蒽環類治療失敗的HER2陰性轉移性乳腺癌,紫杉類仍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對於HER2陽性轉移性乳腺癌的一線治療,可優選紫杉類聯合曲妥珠單抗或帕妥珠單抗。對於三陰性乳腺癌(TNBC)的治療,目前最佳化療方案尚未確定,推薦採用類似於非TNBC的治療方案,即以紫杉類和蒽環類藥物為主的方案。
浙江省腫瘤醫院王曉稼教授在探討HER2陽性轉移性乳腺癌的治療時指出,細胞毒藥物蒽環類和紫杉類仍然是HER2陽性轉移性乳腺癌化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如HER2過表達,加用曲妥珠單抗可顯著提高療效。
結直腸癌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巴一教授主持結直腸癌論壇。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前任主席戴維克爾(David Kerr)教授指出,過去10餘年,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一線治療的OS期從12個月提高到24個月以上,靶向藥物的作用功不可沒,但5-氟尿嘧啶、伊立替康和奧沙利鉑的基石性地位不容忽視。FIRE3研究結果顯示,FOLFIRI方案聯合西妥昔單抗或貝伐珠單抗治療RAS野生型晚期患者的OS期分別為33.1個月和25.6個月[風險比(HR)=0.70,P=0.011],雖然該試驗主要終點客觀緩解率(ORR)未達到顯著差異,但OS期延長了7.5個月,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益處。這表明在治療RAS野生型mCRC時可將FOLFIRI聯合西妥昔單抗作為優選。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黃鏡教授探討了以伊立替康為主方案進行結直腸癌的個體化治療。晚期結直腸癌治療的終極目標是延長OS期,因此,如何有效布局化療藥物與靶向藥物以取得最佳療效是醫師必須關注的問題。
伊立替康單藥或以伊立替康為主方案,聯合或不聯合靶向藥物可用於晚期結直腸癌的一線治療或二線治療。遲發性腹瀉和粒細胞減少是伊立替康常見的毒性反應,早在10年前已有學者研究伊立替康毒副作用與UGT1A1基因多態性的關係。
臨床應用伊立替康時應該個體化,根據UGT1A1基因型選擇伊立替康初始劑量。對於UGT1A1*28純合突變型患者應減少伊立替康劑量;對於UGT1A1野生型患者,伊立替康常規劑量180mg/m2可能不足;對於UGT1A1*6/*6患者,需慎重選擇伊立替康初始劑量。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