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鐵納米藥物催化的腫瘤特異性促氧化可實現抗壞血酸腫瘤化療

2021-01-08 科學網

含鐵納米藥物催化的腫瘤特異性促氧化可實現抗壞血酸腫瘤化療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5:51:45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研究小組發現,含鐵納米藥物催化的腫瘤特異性促氧化可實現抗壞血酸腫瘤化療。該項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14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鐵離子和抗壞血酸負載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矽納米藥物,其通過腫瘤化療催化抗壞血酸的氧化和活性氧的產生。Si–O–Fe–雜化骨架納米藥物不僅能夠實現酸度觸發的降解能力和抗壞血酸釋放能力,而且還提供了豐富的Fe離子源,可催化抗壞血酸的氧化、過氧化氫的形成以及隨後的Fenton反應。

通過兩個單電子反應過程,研究人員詳細探討了Fe3+催化的抗壞血酸氧化機理,其中第一個涉及通過抗壞血酸依次捕獲Fe3+和O2形成有利於過氧化氫的金屬-抗壞血酸-氧三元絡合物。體外和體內結果均表明複合納米藥物催化抗壞血酸氧化的抗癌功效顯著增強,從而證明了這種協同治療概念的高度可行性。這種納米藥物設計將有益於抗壞血酸領域的未來發展。

據悉,抗壞血酸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多羥基化合物,已被廣泛認為是一種有效的抗氧化劑。然而,僅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才逐漸發現其在過渡金屬催化劑存在下的促氧化特性,並吸引了化學和生物學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這有益於各種實際應用,例如抗癌治療。

附:英文原文

Title: Ascorbate Tumor Chemotherapy by An Iron-Engineered Nanomedicine-Catalyzed Tumor-Specific Pro-Oxidation

Author: Bowen Yang, Jianlin Shi

Issue&Volume: December 14, 2020

Abstract: Ascorbate, a kind of polyhydroxy compound with a long history, has been extensively considered as an efficient antioxidant. However, only in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its pro-oxidation characteristic in the presence of transition metal catalysts has been gradually uncovered, attracting broad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in chemistry and biology for benefiting variou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such as anticancer therapy. In this work, we report catalytic ascorbate oxidation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generation for efficient tumor chemotherapy by an iron-engineered and ascorbate-loaded 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nanomedicine. The Si–O–Fe– hybrid framework of nanomedicine not only enables acidity-triggered degradability and ascorbate release capability but also provides an abundant Fe ion source for catalyzing ascorbate oxidation, hydrogen peroxide formation, and subsequent Fenton reactions. The detailed chemical mechanism of Fe3+-catalyzed ascorbate oxidation has been explored in detail as two one-electron reaction processes, between which the first one involves the sequential Fe3+ and O2 captures by ascorbate to form a metal–ascorbate–oxygen ternary complex favoring hydrogen peroxide generation.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nticancer efficacy of ascorbate oxidation catalyzed by the composite nanomedicine, demonstrating high feasibility of this synergistic therapeutic concept. It is expected that such a nanomedicine design would be beneficial to future advances in the field of ascorbate.

DOI: 10.1021/jacs.0c09984

Source: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9984

 

相關焦點

  • 原位礦化組裝無定形含鐵碳酸鈣納米藥物協同誘導腫瘤細胞鐵死亡和...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團隊與重慶大學教授羅忠課題組合作,發現原位礦化組裝單分散無定形含鐵碳酸鈣納米藥物組裝體(碳酸鈣基Fe2+-阿黴素複合配合物,ACC@DOX.Fe2+-CaSi-PAMAM-FA/mPEG)能協同誘導腫瘤細胞鐵死亡和凋亡,研究成果以Tumor microenvironment-activatable Fe-doxorubicin preloaded amorphous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取得多項重要進展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研究員所帶領的科研團隊提出的前沿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雷射、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地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
  • 新一代腫瘤藥物革命的出現——納米藥物
    ACS Nano   [IF:13.709]   兒童癌症化療方案存在很大問題,主要是與化療藥物相關的高毒性和由成人推斷的藥物劑量。 納米技術證實具有降低抗癌藥物毒性的能力,在成人癌症方面取得了進展。但在兒科腫瘤中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施劍林團隊提出的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雷射、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開發新型納米藥物,「餓死」腫瘤
    雖然它們在針對肝癌等血供豐富的惡性腫瘤療效明顯,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對血管有顯著的刺激作用,可引起血管痙攣、無菌性血管內膜炎等副作用。而且,它們堵塞血管的機制均為物理性堵塞,容易因為材料降解造成短期內血管再通。此外,它們無靶向性,釋放入血流中易導致非靶器官的誤栓。因此,尋找新型安全有效的生物栓塞劑具有切實的必要性。
  • Scientific reports: 新型納米藥物,特異性殺傷腫瘤細胞!
    2015年7月27日訊/生物谷BIOON/--Dalhousie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運送化療藥物的新方式。利用納米科技,這種新型藥物運送系統僅僅在腫瘤細胞釋放藥物,從而保護健康細胞不受傷害。Naga Puvvada博士是Dalhousie醫學New Brunswick (DMNB)的一名博後,他發明了藥物運送系統。他與DMNB的Keith Brunt博士,及美國和印度的研究人員們一起合作,開發了這種新系統。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納米顆粒,這種顆粒可以增加運送到腫瘤細胞的化療藥物的量,而且僅僅在腫瘤細胞內釋放化療藥物。這樣就對健康組織的影響減少到了最低。
  • 抗腫瘤納米藥物: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
    (圖片來源: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從理論上講,納米藥物可以往患者身體任何需要治療的部位精準地輸送一種或多種藥物,不僅可以增強藥物療效,同時還可以避免傳統化療由於藥物全身作用導致的副作用,而納米藥物所有這些優勢都得益於納米顆粒的大小。
  • Cancer Res:新化療藥物可以特異性殺傷抗藥腫瘤
    2016年6月10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和韓國的科學家們在國際學術期刊Cancer research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一種具有基因毒性的小分子能夠對存在DNA錯配修復機制缺陷的癌細胞發揮特異性殺傷作用。該研究為癌症的精準治療提供了一種新選擇。
  • 可消滅實體腫瘤細胞!985高校專家提出納米抗癌新策略,成果已公開發表!
    近日,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趙燕軍、王徵團隊設計了一種基於細胞鐵死亡機理的新型納米藥物載體,其具有選擇性、廣譜性等特點,有望在對正常細胞"零"損傷的前提下,高效消滅實體腫瘤細胞,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CS Nano》雜誌上,為人類戰勝癌症帶來新的希望。
  • 漲姿勢:腫瘤生物治療|特異性|腫瘤|細胞|疫苗|-健康界
    由於高度特異性,沒有任何毒副作用,降低了腫瘤患者術後復發、轉移的機率,提高了患者對放化療的敏感性及耐受性,使得腫瘤生物治療成為繼手術、放療和化療之後的第四大腫瘤治療技術。包括細腫瘤生物治療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細胞因子治療、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腫瘤疫苗治療、腫瘤基因治療、分子靶向藥物治療、抗新生血管生成治療等。根據腫瘤生物治療的原理可以將其分為四大類(見表1)。
  • 【Nature Reviews Cancer前沿】腫瘤藥物「納米時代」來臨,改善...
    大量研究表明,將化療藥物(紫杉醇、喜樹鹼等)包載於納米載體中可5-10倍提高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這種基於納米藥物粒徑及EPR效應的靶向稱為被動靶向。眾所周知,腫瘤具有EPR效應(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即實體瘤的高通透性和滯留效應。由於腫瘤細胞新生內皮細胞不連續性,粒徑小於200nm的粒子可以通過血管壁進入組織間隙。大量研究表明,將化療藥物(紫杉醇、喜樹鹼等)包載於納米載體中可5-10倍提高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這種基於納米藥物粒徑及EPR效應的靶向稱為被動靶向。
  • 腫瘤靶向藥物治療,你真的了解麼?化療藥物和靶向藥物的區別,你知道...
    為了減少腫瘤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腫瘤靶向藥物治療在腫瘤的臨床治療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腫瘤靶向藥物治療,是除外科手術、放療、化療外,治療腫瘤的一種新方法。它是一種以腫瘤為目標,採用有選擇性、有針對性、患者易於接受、副作用小的全身藥物治療。 究竟什麼是靶向藥物?靶向藥物和化療藥物有什麼區別?所有腫瘤患者都適用靶向藥物麼?
  • 陳填烽團隊開發出用於腫瘤免疫細胞治療的新型納米藥物載體
    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具有不依賴於抗原特異性或MHC非限制性特性的抗腫瘤活性以及較小的可能性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優勢,因此,基於NK細胞過繼性治療的免疫治療被認為是極具吸引力的癌症治療方法。雖然目前報導的化療藥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NK細胞免疫活性,然而由於化療藥物對免疫細胞的毒性,腫瘤發展中免疫逃逸的出現,以及腫瘤極其複雜的微環境和發生發展機制限制了免疫細胞的活性。因此,開發高效、安全的免疫調節劑類藥物用於激發NK細胞強大的抗腫瘤潛能具有重要意義。
  • 暨南大學陳填烽團隊在納米藥物腫瘤免疫細胞治療上取得新進展
    舉報   近日,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陳填烽教授團隊在基於腫瘤免疫治療的納米藥物設計上獲得新突破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發蛋白納米機器可控釋放疏水性抗腫瘤藥物...
  • 「納米搬運工」,讓化療更精準
    使用新材料搭載的化療藥在X射線下崩解示意圖(中科院蘇州醫工所供圖)記者2日從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獲悉,中美兩國研發人員最新製備出一種可以搭載化療藥物的新型納米材料。這給實現高效低毒的腫瘤治療帶來新希望。「這種納米材料在生物體內好比一個盡職的『納米搬運工』。它們準確地把化療藥帶到腫瘤處,再嚴格按照治療需要給藥。」領導此項研究的蘇州醫工所研究員董文飛說。據介紹,新材料主要成分為硒和二氧化矽,可在X射線照射下降解。動物實驗結果表明,使用仿生策略將腫瘤細胞膜包裹在材料表面,就能起到將化療藥物準確引導至患處的效果。
  • 基於納米鐵氧體磁性材料的腫瘤治療研究獲進展
    化學治療是目前腫瘤治療的常見方法之一,然而,腫瘤細胞在其過程中產生的耐藥性限制該治療策略的有效性。同時,依靠pH和氧化還原策略觸發藥物釋放的常規方式,無法通過外部刺激控制其釋放過程,使得該類技術的發展面臨挑戰。近年來,利用磁控方法克服腫瘤耐藥性,實現安全、可控、有效地治療癌症已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該方法可自由控制納米藥物的釋放時間,提高藥物的釋放量,並在有效範圍內增大對腫瘤的機械殺傷。
  • 智能納米材料有望攻克腫瘤耐藥難題
    近日,上海藥物所藥物製劑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創新性地設計、構建了一種細胞內酸敏感型多功能納米膠束共輸送光敏劑和化療藥物阿黴素前藥,初步實現了腫瘤光療和化療有機結合克服腫瘤耐藥。腫瘤多藥耐藥是癌症治療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據報導超過90%的化療患者都會產生自發或獲得性耐藥,耐藥是造成臨床化療失敗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腫瘤耐藥與腫瘤存在一系列生理屏障密切相關。腫瘤組織存在緻密成纖維細胞包膜,同時淋巴引流系統缺失,導致瘤內滲透壓升高,限制藥物向瘤內擴散。同時,耐藥腫瘤細胞的酸性溶酶體數量增加,形成離子陷阱。
  • 中科大新型磁共振納米造影劑 讓腫瘤化療療效評價有了新方法
    近日,中科大梁高林教授課題組與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鍾凱研究員課題組合作,發明一種能在化療腫瘤內「智能」自聚集的磁共振納米造影劑,並在患有腫瘤的小鼠體內驗證了其優異的腫瘤成像效果。成果3月31日發表在著名期刊《納米快報》上。
  • 用於腫瘤靶向治療的酶促級聯反應新策略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汪銘課題組設計了細胞內酶促級聯反應提高胞內氧化應激水平,並進一步激活活性氧響應的蛋白質前藥,基於這一原理和蛋白質遞送技術發展了腫瘤靶向治療新策略。近期,他們通過酶促級聯反應增強胞內氧化應激水平,實現了蛋白質前藥的高效激活,並基於這一原理發展了腫瘤靶向治療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