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no Letter:納米技術改善化療傳遞,增強抗癌療效
2019年10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科學家發明了一種監測化療藥物濃度的新方法,這種方法能更有效地將患者的治療控制在關鍵的治療窗口之內。隨著醫學研究日益進展,對癌症患者進行化療仍有很多問題。
-
梁高林課題組研製成功新型釓納米顆粒T2核磁共振造影劑
該文報導了一種由γ-穀氨醯轉肽酶(GGT)誘導的細胞內原位組裝釓納米顆粒的策略,並實現了高強磁場下腫瘤的橫向(T2)磁共振成像增強(Nano Lett.磁共振成像(MRI)具有非侵入性、高穿透深度以及優良的空間解析度,在深層腫瘤的診斷中有著獨特的優勢。但是,MRI的靈敏度很低,通常需要造影劑來增強正常組織與病理組織的成像對比度。
-
超聲造影及彈性成像評價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研究進展
作者:谷立爽,王勇,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超聲科 乳腺癌作為全球範圍內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嚴重危害女性健康,其發病率逐年遞增,且有年輕化的趨勢。術前新輔助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為一種乳腺癌化療新方法,即局部中晚期乳腺癌先進行全身化療,再行局部治療(包括手術和放射治療),該方法對大部分患者有效,但仍有10%~35%患者對NAC不敏感,腫瘤在治療期間進展。
-
功能磁共振評估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效果的研究進展
乳腺癌新輔助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作為局部晚期乳腺癌的規範療法,已成為乳腺癌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部分患者在NAC過程中仍可出現進展的風險,甚至因此喪失手術時機。因此,早期、準確地評估乳腺癌NAC療效,能及早發現治療無效或不敏感的腫瘤,以指導臨床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
應化所磁共振成像造影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前,由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開發出的5類12種新型磁共振成像造影劑,形成了整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磁共振成像造影劑製備技術通過了長春市科技局組織的專家驗收。專家認為,該系列磁共振成像造影劑具有高效、穩定、低毒和肝膽靶向性能特點,顯示出較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
【材料】中科院固體所梁長浩研究員課題組及其合作者製備出適用於腫瘤細胞成像和熱化療的納米硫化銅材料
(CuS)的製備及其抗腫瘤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Biomaterials Science(DOI: 10.1039/C8BM01412D)上。此外,與Gd3+和Fe2+基納米材料類似,Cu2+具有未配對的3d軌道電子,因此,CuS納米材料存在剩餘磁矩,具有成為磁共振成像(MRI)造影劑的潛力。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開發新型納米藥物,「餓死」腫瘤
責編 | 兮腫瘤血管栓塞療法是通過在已形成的腫瘤血管內形成血栓,阻斷血液供應,使腫瘤細胞因缺乏營養和氧氣,而飢餓壞死的一種治療方法。對於臨床上大多數癌症患者而言,藥物所針對的都是已經血管化的腫瘤。因此,該類治療方法呈現出較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
基於納米鐵氧體磁性材料的腫瘤治療研究獲進展
化學治療是目前腫瘤治療的常見方法之一,然而,腫瘤細胞在其過程中產生的耐藥性限制該治療策略的有效性。近年來,利用磁控方法克服腫瘤耐藥性,實現安全、可控、有效地治療癌症已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該方法可自由控制納米藥物的釋放時間,提高藥物的釋放量,並在有效範圍內增大對腫瘤的機械殺傷。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屬慈谿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吳愛國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高效治療癌症的方法。
-
Scientific Reports:一種新型、智能、腫瘤靶向的磁共振造影劑
1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梁高林教授課題組和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李立課題組的合作研究成果,文章標題為Controlled intracellular self-assembly of gadolinium nanoparticles as smart molecular MR contrast agents
-
磁性納米粒子有助於瘤細胞的化療
,將傳統的化療與使用磁性納米顆粒「加熱」腫瘤細胞的實驗性療法相結合,可以顯著提高兩種療法的療效。 多年來,這種方法大多還停留在理論上,但最近納米技術的進步導致了新型磁性納米粒子的開發,使這種治療方法得以臨床實現,目前這種治療方法只用於人類治療一種極具侵略性的腦癌。
-
抗腫瘤納米藥物: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
(圖片來源: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從理論上講,納米藥物可以往患者身體任何需要治療的部位精準地輸送一種或多種藥物,不僅可以增強藥物療效,同時還可以避免傳統化療由於藥物全身作用導致的副作用,而納米藥物所有這些優勢都得益於納米顆粒的大小。
-
國家納米中心在超小氧化鐵納米顆粒放大腫瘤成像信號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陳春英課題組在利用乏氧組裝的超小氧化鐵納米顆粒放大腫瘤的螢光和磁共振成像信號研究中取得進展。因此,預測和評估腫瘤病人的乏氧程度對治療效果的評價和治療方式的選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乏氧區位於腫瘤中遠離血管的部位,傳統的造影劑不易在此區域進行富集和長效滯留,對該區域的成像造成障礙,該現象對納米造影材料的滲透性提出了更高的設計要求。
-
【Nature Reviews Cancer前沿】腫瘤藥物「納米時代」來臨,改善...
大量研究表明,將化療藥物(紫杉醇、喜樹鹼等)包載於納米載體中可5-10倍提高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這種基於納米藥物粒徑及EPR效應的靶向稱為被動靶向。納米藥物的製劑材料主要是一些脂質體,聚合物膠束以及一些新型的磁性納米材料。文中介紹納米藥物具有如下幾個特點:(1)增加藥物療效,減少毒性;(2)靶向遞送藥物到組織或細胞;(3)增加藥物體內外的穩定性;(4)實現藥物的緩控釋放;(5)可應用於遞送生物大分子藥物;(6)聯合藥物遞送,克服耐藥性等。
-
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二三事
哪些患者適合做新輔助化療 對於新輔助化療適合的人群,目前並沒有十分明確的範圍界定,結合循證醫學證據及既往臨床實踐,CSCO BC(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給出的建議為:腫塊較大(>5cm);腋窩淋巴結轉移;HER-2陽性;三陰性;有保乳意願,但腫瘤大小與乳房體積比例大難以保乳者。
-
Scientific reports: 新型納米藥物,特異性殺傷腫瘤細胞!
2015年7月27日訊/生物谷BIOON/--Dalhousie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運送化療藥物的新方式。利用納米科技,這種新型藥物運送系統僅僅在腫瘤細胞釋放藥物,從而保護健康細胞不受傷害。他與DMNB的Keith Brunt博士,及美國和印度的研究人員們一起合作,開發了這種新系統。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納米顆粒,這種顆粒可以增加運送到腫瘤細胞的化療藥物的量,而且僅僅在腫瘤細胞內釋放化療藥物。這樣就對健康組織的影響減少到了最低。腫瘤細胞產生的高酸性水平,才可以激活納米顆粒,從而使其進入到腫瘤細胞,釋放藥物。當納米顆粒釋放藥物時,它的顏色會改變,即光轉換。
-
新的納米藥物候選物殺死侵襲性乳腺癌細胞
赴美看病機構和生元了解到阿肯色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納米藥物,可以殺死三重陰性乳腺癌細胞。 三陰性乳腺癌是最具侵襲性和致死性的乳腺癌之一。這項研究將有助於臨床醫生直接瞄準乳腺癌細胞,同時避免化療的不良毒副作用。
-
納米微粒投藥可明顯改善化療效果
Hrkach等,《科學—轉化醫學》 化療藥物就像一把散彈槍。儘管醫生瞄準的僅僅是腫瘤,但這些藥物還是會擊中身體的其他許多地方,並造成副作用,例如骨髓損傷和脫髮。為了改進他們的方法,研究人員曾試圖將這些藥物打包裝入中空的納米級容器中,從而使它們能夠直接奔向腫瘤,同時繞開健康組織。然而這些「納米微粒」的大小、形狀和構成能夠徹底影響它們在哪裡以及何時起作用。如今,科學家對約100種不同納米微粒製劑的前景進行了調查,進而發現與單獨使用藥物相比,一種傳統的化療藥物被包裹進這些最佳的納米微粒後,能夠在動物對抗前列腺癌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療效。
-
微納米材料在超聲診療學中的應用進展_微納米材料_超聲診療_影像科...
② 由於納米材料有較大空間(如大的比表面積或內部空間),大量的成像劑或藥物可以通過簡單的方法載入納米材料。③ 納米材料具有特定的靶向部分,大小和表面性質容易進行理化修飾,因此可以對疾病部位進行靶向藥物傳遞和成像;與單分子相比,由於納米材料的多價效應,多個靶向分子可以極大地增強靶向結合的能力和特異性。
-
治療慢性炎症有新方法!澳利用納米微粒摧毀細菌生物膜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近日宣布,該校科學家用納米微粒打碎了頑固的細菌生物膜。這一發現將為細菌生物膜引起的慢性炎症提供治療思路。 應對生物膜細菌的耐藥性,主要有兩條思路:一是研發新的抗生素;二是打碎生物膜,把細菌分割開來。此次,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科學家就是用納米微粒打碎了頑固的細菌生物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