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人工智慧和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的研究方法方面獲進展

2020-11-28 生物谷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中心袁曙光課題組帶領團隊,利用人工智慧和計算生物學的方法從158萬個化合物中尋找到了17個嗅覺受體蛋白Olf73的活性藥物分子。該工作為基於嗅覺受體蛋白的藥物發現與設計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基礎和依據。該成果以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the olfactory receptor Olfr73 suggests a molecular basis for low potency of olfactory receptor-activating compounds(《計算機模擬發現嗅覺受體靶向藥物結合的特異性》)為題於4月24日在線發表於Communications Biology。第一作者為袁曙光,通訊作者為袁曙光和Horst Vogel。第一單位為深圳先進院。


G蛋白偶聯受體蛋白(GPCRs)又稱七次跨膜螺旋膜蛋白。GPCRs參與著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包括神經信號傳遞、細胞分化、視覺、嗅覺等。人類的重大疾病如老年痴呆症、癌症、愛滋病也與GPCRs密切相關。GPCRs是最為熱門的藥物設計和篩選靶標蛋白,目前40%左右的上市藥物都是基於GPCRs而設計。因此研究和理解GPCRs的結構與功能,對當今藥物設計至關重要。


每個蛋白質的特有生理功能與活性,是由它特定的三維結構決定的。因此從蛋白三維結構來理解GPCRs的功能是當今藥物設計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隨著結構生物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截至2019年4月底,已經有62個不同種類的GPCRs結構被解析出來。這其中涵蓋了GPCRs的A,B,C和F亞家族。然而,嗅覺受體蛋白佔據著人源GPCR家族的30%以上,但其結構和功能至今還未很好地被人們所熟知。至今為止,還沒有任何的嗅覺受體蛋白的結構被人們解析出來。人工智慧和計算生物學在此情況下為人們理解嗅覺受體蛋白結構及其藥物分子的功能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在該工作中,研究人員首先通過計算機模擬的方法構建出嗅覺受體蛋白Olf73的三維結構模型(同源性與晶體結構只有18%)。然後通過分子動力學的方法優化初始模型的三維構象。在通過人工智慧和計算機虛擬高通量篩選藥物分子的方法預測158萬個化合物庫中有25個新型分子可能是有活性的。最後生化實驗證實,所預測的化合物中17個確實是有活性的,命中率高達68%。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嗅覺受體蛋白的藥物分子的分子量比其他GPCR家族要小很多,並且活性要小不少。通過人工智慧分析藥物分子與靶標蛋白的相互作用指紋圖譜發現,嗅覺受體蛋白的藥物分子主要以疏水作用為主,而其他GPCR的活性分子則以氫鍵和鹽橋作用為主。功過系統分析GPCR的藥物分子結合位點的大小,進一步發現嗅覺受體蛋白的位點比其他GPCR明顯要小很多,結合位點區域的電荷也比其他GPCR要少很多。這些因素綜合導致了嗅覺受體蛋白的活性分子整體活性比其他GPCR要小不少。(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在基於人工智慧的微生物傳感器研究領域獲進展—新聞...
  • 計算機如何輔助抗病毒藥物研發
    很多人以為,藥物的研發只有在穿著白大褂的實驗室裡可以做。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硬體、專業軟體的發展,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的方法已日趨成熟,其應用極大地加快了新藥研發的速度與效率,已成為現代藥物研發的常規方法之一。依賴於這樣的技術,研發人員即便足不出戶,也能為尋找治療此次病毒感染的潛在藥物上貢獻自己的力量。
  • 人工智慧助力藥物研發:J Med Chem發表人工智慧藥物發現專刊
    20世紀以來,儘管人類對疾病生物學的認知和技術取得了顯著的飛躍,但由於藥物在臨床試驗階段的高失敗率,將新藥推向市場仍然是一個耗時且昂貴的過程。計算機輔助小分子藥物設計研究致力於以更低的市場成本研發新藥。
  • 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慧海洋學預報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曉峰領銜、國內多家海洋科研單位人員組成的人工智慧海洋學團隊,以熱帶不穩定波相關聯的海表溫度場為例,研發了以衛星遙感大數據驅動的針對海氣系統中複雜海洋現象的人工智慧預報模型,並在針對熱帶不穩定波相關的海表溫度時空演變預報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 AI+化學與製藥,人工智慧為藥物研發和化學研究按下快進鍵
    引言:人工智慧技術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三大領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帶動了多個產業的快速 發展。將人工智慧的關鍵技術應用於化學和藥物研究,能夠加速化學信息的處理,提升藥物研發的效率。尋找最優的合成路線、構建分子結構與性質/活性的定量關係模型,實現化合物的虛擬高通量篩選,是當前人工智慧與化學、製藥、生物等學科交叉研究熱點。
  • 人工智慧正在如何改變藥物發現 | Nature 2018
    早在2018年,科普作家Nic Flemming在Nature(IF=42.778)上發表過一篇評論文章《How artificialintelligence is changing drug discovery》,文章介紹了一些人工智慧推動藥物發現的案例,並客觀評述了這種推動作用的價值和前景。
  • 吳海龍、羅海彬、裴劍鋒3位學者獲計算機化學獎
    會議以「計算化學與精準藥物設計」為主題,分化學計量學與生物信息學、化學信息學與分子設計、化學理論計算與過程模擬和精準藥物設計與精準醫學四個分會場,全面展示近年來我國在計算(機)化學領域取得的最新進展及成果,深入探討所面臨的機遇、挑戰及未來發展方向,致力於促進學術界與產業界的溝通聯繫,推進我國計算機化學的健康發展。
  • 人工智慧在肺癌診斷中的研究進展|人工智慧|肺結節|特異度|分類器|...
    人工智慧極大地緩解了臨床工作壓力,改變了當前醫療模式,有望使醫生作為一個決策者的身份工作。本文主要闡述人工智慧在肺結節良惡性鑑定、病理分型、標誌物測定、血漿循環腫瘤 DNA 檢測等方面的研究進展。正文肺癌是目前發病率最高的癌症,也是癌症性死亡的主要病因,每年近 180 多萬人因肺癌死亡。隨著我國人口規模和人口老齡化的增加,肺癌的患病率將不斷上升[1-2]。
  • JMC|賽諾菲研究基於AI的分子從頭設計
    AI的從頭分子設計研究結果。本文介紹了基於強化學習來進行化學空間的探索的方案;同時,也對相關的評分方法進行了研究;最後,在對典型藥物研發項目的回顧性研究中,作者研究了如何生成項目進展所需的相關分子,以及如何定製方案以滿足分子合成和優化的相關需求。生成性神經網絡被訓練以用於從頭設計具有指定屬性的化合物。訓練過程主要包括兩個步驟。
  • 人工智慧與計算機視覺
    通常來說,計算機視覺定義應當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1、對圖像中的客觀對象構建明確而有意義的描述;  2、從一個或多個數字圖像中計算三維世界的特性;  3、基於感知圖像做出對客觀對象和場景有用的決策。  作為一個新興學科,計算機視覺是通過對相關的理論和技術進行研究,從而試圖建立從圖像或多維數據中獲取「信息」的人工智慧系統。
  • JMC|藥物發現和合成機器學習聯盟綜述人工智慧在藥物合成中應用
    引言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早已經證明了它們在小分子預測化學和合成規劃方面的潛在作用。麻省理工學院和13家化學及製藥公司成員組成的藥物發現和合成機器學習聯盟(MLPDS),正在開發和評估一個數據驅動的合成規劃項目。
  • 葛毅:人工智慧熱潮下,基因組學研究的機遇和挑戰——生物谷人物專訪
    近幾年來,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慧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從出行方式、通訊渠道、消費習慣到飲食起居,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被這一波波的新技術重塑改變著。另一方面,我們對於健康管理、疾病預防和治療的傳統認知,正被人類基因組計劃打開的生命科學研究新認知不斷顛覆。究竟是信息技術還是生物技術,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呢?
  • 自動勾畫腫瘤、設計放療計劃、預測治療效果,人工智慧讓腫瘤精準...
    人工智慧輔助腫瘤診療,可滿足更多腫瘤患者的診斷、放射、藥物治療需求,具體體現在可在放射影像中輔助醫生識別和勾畫腫瘤及正常器官、輔助醫生進行療前、療中、療後治療效果的預測、輔助放療物理師進行放射治療計劃的設計等方面。覆蓋腫瘤影像診斷、腫瘤智能放療、腫瘤藥物研發、患者跟蹤治療等關鍵場景。
  • 人工智慧與設計(1):人工智慧的發展和定義
    為了更好理解人工智慧和設計的關係,我開始學習機器學習、深度學習、Alexa開發等知識,從當初覺得人工智慧只會讓大部分設計師失業,到現在覺得人工智慧只是一個設計的輔助工具,也算是成長了不少。這次希望能將積累的知識寫成一本電子書,沒別的,因為字太多,更重要的是這樣很酷。由寫作時間可能太長,網際網路每天都在變化,一些比較前沿的思考可能轉眼成為現實,所以先把前四章陸續發出來。
  • 人工智慧在藥物研發中的應用前景|人工智慧|藥物研發|製藥公司|...
    類似地,SimBoost使用回歸樹來預測DTBA,同時考慮基於特徵和基於相似性的交互。毒性預測預測藥物分子的毒性對於避免毒性作用至關重要。以細胞為基礎的體外試驗通常被用作初步研究,然後是動物研究來確定化合物的毒性,增加了藥物發現的費用。一些基於網絡的工具,如LimTox、pkCSM、admetSAR和Toxtree,可以幫助降低成本。
  • JMC|基於網絡的方法在藥物研發中的應用
    基於網絡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影響了尋找新療法的方式。將網絡理論應用於藥物發現的方法有很多,在藥物化學/藥物設計領域中,使用基於網絡的方法的主要方向是靶標識別(target identification)和藥物重利用(drug repurposing),進一步的應用還有化學空間的分析和藥物不良反應或毒性的預測。
  • 谷歌和OpenAI新研究:如何使用達爾文進化論輔助設計人工智慧算法?
    30 年的發展取得了一些優秀成果,大多數腦啟發人工智慧技術的進展都圍繞著「神經網絡」,這一術語借用自神經生物學,其把機器思考描述為被稱作「神經元」的互相連接的數學函數中的數據流動。但是自然界也有其他好想法:現在計算機科學家正再次踏入生物進化這一研究領域,希望通過在人工智慧中植入生物進化元素的方式開發出更智能更有效的算法,恰如數十億年來生物進化塑造了人類大腦一樣。
  • 星藥科技李成濤:人工智慧在藥物研發中的應用
    星藥科技創始人&CEO李成濤博士本科畢業於清華姚班,隨後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計算機博士學位。他曾先後在人工智慧頂級會議上發表多篇論文,其研究成果落地在藥物發現領域中的多個重要環節。人工智慧在藥物研發中的應用李成濤博士的報告內容是關於人工智慧在藥物研發的應用,內容涉及到一些落地的應用以及人工智慧在藥物研發流程當中的具體地位。整個藥物研發流程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大概分為兩個階段:臨床許可是分界線,之前是候選藥物階段,之後是臨床實驗階段。
  • 國際醫學圖像計算和計算機輔助幹預會議MICCAI2019錄用結果公布...
    MICCAI是由國際醫學圖像計算和計算機輔助幹預協會(Medical Image Computing and Computer Assisted Intervention Society) 舉辦,跨醫學影像計算(MIC)和計算機輔助介入 (CAI) 兩個領域的綜合性學術會議,是該領域的頂級會議,吸引了全球134所頂級科研高校的研究團隊共同參與,被認為有著非常強的國際影響力和非常高的學術權威性
  • 展望未來十年,探索可能實現的科學研究項目|人工智慧|計算機|機器...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後,無法否認的是,科學超乎人類的想像,我們可以從過去的一年中發現,如果研究進展、政治意願和協調等多方面的全球合作得以實現,科學可以有所作為。我們進行了一些預測,來探索在未來十年內在某些科學領域可能實現的研究項目。太空:宇宙中只有我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