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來十年,探索可能實現的科學研究項目|人工智慧|計算機|機器...

2021-01-08 健康界

【印度《德幹先驅報》2021年01月03日文章】題:展望未來的科學。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後,無法否認的是,科學超乎人類的想像,我們可以從過去的一年中發現,如果研究進展、政治意願和協調等多方面的全球合作得以實現,科學可以有所作為。我們進行了一些預測,來探索在未來十年內在某些科學領域可能實現的研究項目。

太空:宇宙中只有我們嗎?

過去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為此著迷,未來十年可能找到一些關鍵的解答線索。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有望提供太陽系外行星大氣相關的全新發現,或許有助於確定那裡生命所必需的分子構成;新一代射電望遠鏡平方公裡陣列將揭開宇宙中最神秘、未知的無線電信號,為這一探索增添分量。

對類地系外行星大氣中生物特徵的一些發現表明生命的存在,包括難以捉摸的第九顆太陽行星、系外衛星、第一代恆星,可以更好地了解構成宇宙大部分的暗物質和暗能量。但人類在未來10年內登陸火星或殖民月球的希望甚微。

納米技術:兵精糧足,前景廣闊

目前,人們對納米尺度下物質的一般物理性質已有一定了解,全球正努力根據這些性質尋找獨特的治療方法,以及能夠直接影響壽命的材料和設備。

醫學是該技術具有廣闊前景的領域之一。從日常監控人體健康狀況的可穿戴健身技術到可感知生命體徵的電子紋身等領域,都有可能取得突破。此外,科學家們還設想將納米機器人植入血液,將抗癌藥物輸送到目標細胞,同時無損其他細胞。然而,由於機器人在血液內的毒性和影響,這在未來10年內不太可能實現。

水資源:春耕秋收,水到渠成

納米技術將在改善人們獲得水資源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未來十年可能實現的解決方案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而技術突破有望降低海水淡化過程的能源需求,從而實現商業轉化。

隨著人工智慧的進步和對大數據問題更好的解決方案,類似Google Earth的水資源平臺可能成真,不僅可以自動節省大量用水,而且還將每個民用基礎設施轉變為一個集水和節約用水的地方。

計算:山雨欲來,大浪淘沙

一些尚未解決的成果在未來10年內有待實現,但要見證量子計算的全部潛力還需幾十年的時間,未來10年內可能奠定量子計算的主幹基礎。

接下來的重點是人工智慧,它將帶來自動駕駛汽車、大量無人機和火箭、機器人製造、管理複雜物流和垂直農業,從股票市場到醫療保健,人工智慧將無處不在。

藉助5G技術,物聯網將通過遠程和智能操作實現智能家居和辦公室。到2025年,預計將有近100萬億臺設備通過「智能」接口連接,每年產生的經濟影響在2.7至6.2萬億美元之間,而物聯網將改變企業的基本性質。

但以上成果在量子通信技術面前都顯得相形見絀。未來的量子計算機可在幾秒鐘內破解任何現代常見的安全系統,而最好的超級計算機需要數百萬年破解。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並不容易,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預測,量子計算機將在2029年破解128位AES加密。科學家們希望未來10年全球安全量子通信網絡的主幹將到位,但像量子計算機所使用的材料、量子通信所遵循的架構以及協議類型等問題仍需較長的時間解決。

大腦:破解大腦密碼

在未來的一個世紀裡,隨著越來越多的頂級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攜手揭開大腦的神秘面紗,治療精神疾病的力度甚至會越來越大。

當科學家們試圖破解大腦的密碼時,常常面臨著因缺乏相關的疾病模型而開發新藥物和診斷方法的障礙。迄今為止,幹細胞技術的進步和類器官的創造提供了良好的引導,但在未來十年,將見證快速的進展,從而提高藥物開發速度。越來越多的科學家也將把大腦作為一個與人體免疫系統或微生物群集成系統來研究,其目的仍是找到治療精神疾病的方法。更基本的問題,比如什麼定義了認知或者是否有自由意志,還需更多時間才能得到答案。

基因工程:靜觀其變,迎接未知

目前基因工程是一個雷區,工程微生物無疑將帶來化學和工業過程的革命,而RNA技術的發展 (如Covid-19疫苗所示) 給疫苗開發帶來革命性突破,科學家在幾周內開發出拯救生命的疫苗。但人們最擔心的是,技術進步是否會迎來優生學2.0時代。

核心在於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它可以通過體細胞編輯來治療由缺陷基因引起的特定疾病或紊亂,然而更危險的是生殖細胞編輯,這將允許基因改變傳遞給下一代。這在全球範圍內已成為禁忌,此外還需克服一系列嚴峻的科學挑戰,但科學家們擔心,嬰兒設計的灰色市場在世界某處正被創造。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首席科學家鄧力:深度學習十年簡史和人工智慧未來展望(33PDF...
    原標題:微軟人工智慧首席科學家鄧力:深度學習十年簡史和人工智慧未來展望(33PDF下載) 1 新智元原創 > 演講:鄧力,微軟人工智慧首席科學家 整理:聞菲 【新智元導讀】微軟人工智慧首席科學家鄧力18日在首屆發表主旨演講《深度學習十年簡史和人工智慧未來展望》。
  • 網絡首發|人工智慧在水產養殖中研究應用分析與未來展望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研究智能設備來實現精確、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水產養殖,提高漁業生產力和資源利用率是解決上述矛盾的主要途徑。水產養殖中的人工智慧是研究利用計算機實現水產養殖的過程,也就是利用機器和計算機監視水下生物的生長,進行問題判斷、討論和分析,提出養殖相關決策,完成自動化養殖。
  • 人工智慧&計算機博弈:地球人未來的希望!世界和平的希望!
    ,機器博弈作為人工智慧的一個重要分支,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2016-2017年,AlphaGo與李世石、柯傑的人機大戰,引發全球人工智慧熱潮。在這種大環境下,把機器博弈中的搜索與評估算法作為研究對象,對計算機博弈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有很大的必要。通過對機器學習、搜索與評估等不同技術的對比實驗,探索更具智能的博弈技術與方法,並藉此更好地學習相關技術。
  • 探索與爭鳴|段偉文:控制的危機與人工智慧的未來情境
    自19世紀到20世紀中葉,不論是電報、電話、無線電和計算機等信息通信技術,還是生產流水線和科學管理等生產管理技術,以及調查統計與戶籍檔案制度等社會管理技術,縱貫其中的就是控制的革命。20世紀中葉時,機械化、電氣化與計算機通信技術的結合呈現出用機器對社會實施總體控制的反烏託邦前景,這在阿西莫夫的機器人科幻、奧威爾的《1984》和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等小說中均有所體現。
  • 人工智慧,「吃一塹長一智」的機器
    由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Andrew Ng和Google研究員Je Deann(傑夫·迪安) 帶領的團隊給這個系統展示了1,000萬張從YouTube視頻中隨機選擇的圖片。這種圖片數據量在十年前是無法想像的。
  • 李道亮等:人工智慧在水產養殖中研究應用分析與未來展望(2020年第3期)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研究智能設備來實現精確、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水產養殖,提高漁業生產力和資源利用率是解決上述矛盾的主要途徑。水產養殖中的人工智慧是研究利用計算機實現水產養殖的過程,也就是利用機器和計算機監視水下生物的生長,進行問題判斷、討論和分析,提出養殖相關決策,完成自動化養殖。
  • 人工智慧主要分為哪幾個研究階段,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現在,已經有很多人工智慧研究的成果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從目前的一些前瞻性研究可以看出,未來人工智慧可能會向以下幾個方面發展:模糊處理、並行化、神經網絡和機器情感。從目前的一些前瞻性研究可以看出,未來人工智慧可能會向以下幾個方面發展:模糊處理、並行化、神經網絡和機器情感。
  • 知識大碰撞,頂尖計算機科學家辯論,人工智慧未來發展方向
    人工智慧在深度學習下,整個2010年代發展迅猛,但是十年的研究和應用價值表明,在目前的狀態下,深度學習並不是解決創建人類級AI所面臨的難以捉摸的挑戰的最終解決方案。
  • 人工智慧的研究、應用與發展趨勢
    符號系統的假設導致了三個重要的方法學保證:戰鬥符號的使用和符號系統在世界描述中的調解人:一種搜索方案,尤其是啟發式搜索,用於探索這些符號系統可以支持的可能論證的空間:認知系統結構的分離,即假設符號設計合理,則系統可以提供因果關係的智力完整性,而無需考慮其實現。在此基礎上,將符號學框架下的人工智慧AI研究轉化為經驗和結構學科,旨在僅基於智能數學模型進行求解。
  • 探索前沿腦科學 盛趣遊戲布局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前沿領域
    對於盛趣遊戲為何將遊戲的航母駛向「腦海」,盛趣遊戲董事長王佶表示,公司的第三個十年把未來寄托在前沿科技領域,在腦科學領域的突破,將創造出谷歌級別的企業,通過腦科學研究成果的市場化、產業化,在新的產業變革中保持領先。
  • 量子科學,未來十年最大變量
    2019年11月,在針對「如果量子科技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發生重大突破,量子計算機和量子網絡真的來臨,原來的區塊鏈理論和區塊鏈技術基礎,包括密碼數學,哈希函數,都可能發生根本性的動搖,還會波及到今天人們開始普遍關心的「數字貨幣、比特幣」,甚至央行「數字貨幣」的未來場景」的大背景下,朱嘉明又在廣州「華南理工大學」組織了一場關於「量子技術與區塊鏈」的研討會。
  • 「人工智慧」60年 機器智能臨近「奇點時刻」
    目前,人工智慧在技術和產業兩個方面臨近「奇點時刻」。    第一,信息革命正從技術深化到科學,向智能方向提升,人工智慧正處在科技革命的奇點上。信息革命發端於信息技術革命。電子計算機、通信網絡、網際網路、雲計算、物聯網……分別代表著信息技術革命這頭大象的不同部位。一直發展到大數據,信息技術這頭大象的全貌才開始從科學的高度顯現。
  • 朱嘉明:量子科學 未來十年最大的變量
    朱嘉明教授在 「The Year Ahead 展望2021峰會」朱嘉明:量子科學,未來十年最大的變量來源:葦草智酷編者按:2019年11月,在針對「如果量子科技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發生重大突破,量子計算機和量子網絡真的來臨,原來的區塊鏈理論和區塊鏈技術基礎,包括密碼數學,哈希函數,都可能發生根本性的動搖,還會波及到今天人們開始普遍關心的「數字貨幣、比特幣」,甚至央行「數字貨幣」的未來場景」的大背景下,朱嘉明又在廣州「華南理工大學」組織了一場關於「量子技術與區塊鏈」的研討會。
  • ...大腦找答案|人工智慧|深度學習|腦科學|神經科學|計算機_網易科技
    主持人為未來論壇青年理事會輪值主席、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山世光教授。唐華錦發表了《神經形態計算機》的主題分享,他認為模擬大腦智能是計算機科學領域長久以來的目標,成為過去幾十年人工智慧的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人工智慧和腦科學在各自領域獨自發展,且都取得了很大突破,我們亟需以新的眼光和視角重新建立兩者的聯繫,特別是從腦科學的角度探索人工智慧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 類腦智能,邁向通用人工智慧新可能?
    在從當前弱人工智慧通向強人工智慧,以致於通用人工智慧的道路上,學術界正在推動以類腦智能和類腦計算為方向的新的研究方向,來實現由弱到強的人工智慧的升級。剛剛結束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上,來自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的林偉教授在「認知智能,改變世界」行業論壇中提到,「類腦智能已成為人工智慧跨越式發展的突破口。」
  • 人工智慧的發展及未來暢想
    雖然難於下定義,但人工智慧的發展已經是當前信息化社會的迫切要求,同時研究人工智慧也對探索人類自身智能的奧秘提供有益的幫助。     人工智慧是研究使計算機來模擬人的某些思維過程和智能行為(如學習、推理、思考、規劃等)的學科,主要包括計算機實現智能的原理、製造類似於人腦智能的計算機,使計算機能實現更高層次的應用
  • 《人工智慧》雜誌:人工智慧+教育主題出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1999年承擔了國家現代遠程教育支撐系統開發項目,設計開發了國內最早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網絡教學平臺。欄目一:產業分析1、「人工智慧+教育」的發展歷史與研究進展張立山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數位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畢業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博士,研究方向為智能導學系統,學習分析技術。
  • 神經、認知、計算三學科深度交叉 建開源開放平臺探索人工智慧...
    因此,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關鍵不是簡單提高算力和增加數據,而是要重新思考智能模型。」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黃鐵軍表示。什麼是智能?「我認為智能是系統通過獲取和加工信息而獲得的一種能力,從而實現從簡單到複雜的演化。比如說動力系統,汽車、飛機通過油和電等能量進行運動,但這不是智能,如果一個系統能夠獲取信息並通過加工信息獲得能力增長,它就是智能。」黃鐵軍說。
  • 假如機器擁有智慧,世界還需要人類嗎?人工智慧的哲學展望
    人工智慧的發展與人類未來的命運密切相關。許多人開始意識到,人工智慧的發展,不僅是人類可以利用的工具的發展,而且意味著人類生存方式的根本改變。人工智慧不僅是技術問題,同時也是哲學問題。例如,人們或許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假如機器擁有了超越人類的智慧,世界還需要人類嗎?屆時,從機器的立場看,人類的文明意義何在?
  • 如何認識人工智慧對未來經濟社會的影響
    世界主要國家都高度重視人工智慧發展,我國亦把新一代人工智慧作為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驅動力量。在此背景下,我們有必要更好認識和把握人工智慧的發展進程,研究其未來趨勢和走向。人工智慧不同於常規計算機技術依據既定程序執行計算或控制等任務,而是具有生物智能的自學習、自組織、自適應、自行動等特徵。可以說,人工智慧的實質是「賦予機器人類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