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逐漸受到關注,正在改變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領域。那麼,人工智慧技術對藥物發現領域究竟有多大影響呢?前景如何?
為了儘可能完整的看待這一過程,我們做一些回顧。
早在2018年,科普作家Nic Flemming在Nature(IF=42.778)上發表過一篇評論文章《How artificialintelligence is changing drug discovery》,文章介紹了一些人工智慧推動藥物發現的案例,並客觀評述了這種推動作用的價值和前景。
我們對該文章進行了概要整理,歡迎閱讀。
01 新藥開發技術的新視角
從新藥開發的成本說起。
一個新藥的平均開發成本大約26億美元,這包括了花費在候選藥物上的費用。
有沒有新的解決方案呢?
輝瑞、賽諾菲、羅氏等製藥巨頭正在使用人工智慧技術來促進藥物發現。
新型科學家-機器人來了!
事實上,人工智慧技術在藥物發現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2007年劍橋大學開發的Adam機器人成功預測酵母菌新功能的案例。另外,比Adam更高級的機器人Eva發現了牙膏中的成分三氯生可以靶向抑制DHFR酶來治療瘧疾。
02 使用AI進行藥物發現的初創公司舉例
波士頓附近的生物技術公司Berg開發了一種模型,通過對比癌症細胞和健康細胞的生物學數據的關鍵差異,來尋找潛在的靶點和藥物。
Berg的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Niven Narain說:「我們正在通過使用患者驅動的生物學數據,來獲得更具預測性的假設,而不是傳統的試錯法,從而顛覆了藥物發現範式」 。
倫敦初創公司BenevolentBio可以從研究論文、專利、臨床試驗和患者記錄等來源獲取數據,形成基因、症狀、疾病、蛋白質、組織、物種和候選藥物關係的知識圖-基於雲的生物體。並使用該系統發現了5個治療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的化合物,其中4個具有治療前景。
麻薩諸塞州的劍橋的無錫NextCODE公司使用AI對基因進行分類,幫助耶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FGF控制葡萄糖代謝的機制。
NextCODE公司的負責人認為:我們開發藥物並在臨床試驗中進行評估的方式,都將歸結為非常複雜的模式識別。
03 AI應用於藥物發現的條件是否成熟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計算機處理能力的持續快速增長,大數據集的可用性以及高級算法的發展推動了機器學習的重大改進。
目前,許多使用人工智慧進行藥物發現的初創公司都使用機器學習來識別隱藏在大量數據中的模式。
04 關於未來需要做哪些準備
發現藥物的技術不可能一直保持不變。
Narain說,博士學位和其他研究生課程的實施方式需要「發生根本性轉變」,Chittenden對此表示同意,而史丹福大學的Russ Altman則認為生物學的本科生需要拓展到統計學和計算思想,但是博士級別更需要專業的深度而不是廣度。
正在使用人工神經網絡進行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的牛津大學的Anthony Bradley認為,學會編碼至少在接下來的5-10年內將是有用的,其他的工作計算機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做到。
那麼究竟可以做些什麼,來為迅速發展的環境做好準備?Bradley認為很關鍵的是自我學習,充分利用可用工具的功能。
05 炒作or事實
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是否將會迎來一個更快、更便宜、更有效的藥物發現時代?
有些人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的計算機模擬技術,並沒有阻止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製藥業R&D生產率的下降。
但大多數專家確實希望這些工具變得越來越重要。
目前一些關於人工智慧將徹底改變藥物發現的預測,可能是誇大其詞了。批評者認為,是有商業利益在起作用。並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獲批准的基於AI開發的藥物。
Narain認為,炒作不會持續太久,因為在未來五年左右的時間裡,事實將在數據中顯現出來。如果到那時我們正在創造更好的藥物,並且更快、更便宜地生產它,那麼人工智慧將真正起飛。
參考文獻
1.Fleming, N.(2018). &34;Nature 557(7707): S55-s57
(Chris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