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956字,預計學習時長6分鐘
人工智慧正通過扭曲人造的影像,改變著人們的認知水平以及人類與物質世界的關係。
今年年初,我和家人徒步來到蘇格蘭斯凱島邊陲的高低珊瑚海灘。我們本想一睹珊瑚形成的壯麗景觀,就像谷歌搜索結果那樣的一望無際。然而我們沒能看到古樸的海灘和寶石綠色的海水,取而代之的是一帶相當汙濁的破碎珊瑚。仙女池也帶給我同樣的感受,清澈的池塘不過就是由多股小瀑布灌注而成。我曾經痴迷於探索這類地方,但出發前和家人上網看過的照片打破了我對於實景地的幻想。網絡上的「景色」,使我在親臨實地之後產生一種虛幻感;就像自己重遊兒時去過的地方,卻發現它比記憶中的樣子更加狹小,更加破舊。
網絡世界裡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世界的印象。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數碼影像在20世紀10年代初蓬勃發展;現在,Snapchat用戶每天都會創造30億件快照(snap),而在Instagram上每天會有35億條推文被贊,其中很多圖片都接受過濾鏡編輯和強化。每個智慧型手機持有者都能產出增強的圖片,這些增強效果在幾年前只能通過攝影師或修圖師之手實現。
然而,如此大規模應用相片處理技術,意味著人們對影像的使用,更多地是在系統化地扭曲世界,而不是在反映周圍世界。攝影越來越多地代表了一種生活的理想化形式,但這種變化是有代價的。「虛假的圖片會改變我們對於過去的看法,甚至影響我們未來的計劃,」來自華威大學的心理學家兼影像和記憶領域專家Kim Wade博士說道,「強化圖像的習慣可能改變我們對於過去的看法,並最終改變我們與現實的關係」。
雖然算法總會自動加強數字圖像的飽和度和對比度,但機器學習的引進是一個逐步的變化。深度學習訓練往往涉及數百萬計的圖像,這樣它才能夠使拍照手機識別拍攝場景,以決定圖像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特徵。華為P30智慧型手機可以識別超過1500種場景, 並自動優化設置。假如手機偵測到了人像,就會磨皮,將背景虛化,並採用修飾人臉的光照。
最新一代智慧型手機還能應用高動態範圍(HDR)。假如手機偵測到高對比度的場景(陰影過多,高光不足),它就會採集不同曝光率的連拍圖像,將其組合成單張完美的圖片。
人工智慧正開始自主選擇圖片。谷歌Pixel Top Shot功能會在按下快門前後捕捉90個圖像,並根據訓練數據集的學習成果,選擇它認為最好的一幀。儘管程序設計師常常不願意透露他們用來構造圖像的資料庫,但最佳圖片也許是最佳笑容的瞬間,或者是最經典的構圖。
除此之外,還有濾鏡和應用程式也能修飾事物,讓一切看起來更加優雅或震撼。大部分手機自帶標準濾鏡,比如「鮮明」,「反差」和「黑白」,無數像Snapchat和FaceApp的應用程式還能提供磨皮、大眼和瘦臉等美顏功能。輕輕一點,就能以逼真的效果,讓人像變老或年輕幾十歲。
動態圖片更容易處理。漫威《蟻人》展現出年輕化的Michael Douglas,Netflix劇集《女子監獄》則讓演員在回憶中飾演少年時期的自己。Mark Zuckerberg, Barack Obama和Vladimir Putin的「深度換臉」(deepfake)早已廣泛流傳,技術複雜且效果真實。史丹福大學還開發處理一款軟體,可以像編輯文本一樣輕鬆地修改人們在視頻中所說的話。連外行人都能使用FaceApp一類軟體對視頻中的人物執行換臉操作——如果按照過去十年的勢頭發展下去——這種技術很快就會滲透到智慧型手機上。
但是,研究表明,不論人類如何神通廣大、明察秋毫,還是極易輕信圖片中他們看到的的內容。Wade表示,「研究表明,人們過度地依賴照片以回憶過去。人們傾向於高估自己鑑別虛假圖片的能力,他們對圖片持有偏見,在不確定圖片真假的時候,寧願相信它是真的。即使是經常給自己修圖的人,也很難分辨圖片的真假。」
持續暴露在誇張圖片之下,會讓生活變得沮喪,難以承受。加利福尼亞大學於2017年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人們在社交媒體上花費的時間越長,看網友曬他們看似光鮮的生活,對自己生活的滿意度就越低。在此基礎上,研究詳細考察了不切實際的審美標準給年輕女性帶來的不良影響。令人吃驚的是,華威大學2016年的研究發現,比起未經標記的圖片,包含不現實的審美標準、經過「處理」和「強化」的圖片反而讓觀看圖片的人更想改變自己的容貌。整容外科醫生表示,希望通過整容手術更接近高度修圖、厚重濾鏡的自拍照的人增加了47%,這種情況被稱作「Snapchat畸形」。
致力於解決新數字時代問題的荷蘭藝術家Constant Dullaart表示,「工具[例如人工智慧加強技術]導致的審美標準單一化是十分危險的」。他很關心數字處理導致單一化的議題,而且,這種性別歧視的審美觀是由盈利公司促成的,後者依靠最大化參與度牟利。
「現實是一種建構。很多人正接受著一種令我感到壓抑的建構」,Dullaart說。「這種自動化的審美強化了它。同質化的圖像逐漸佔據媒體。最讓我不安的是,孩子們認為他們需要遵循這套審美標準、身體標準以及行為標準」。
誠然,影像總是主觀的,但它塑造了我們對於周邊世界的看法。共享的現實是一種重要的貨幣,它允許我們創造並交流意義。作為一種交流的媒介,假如影像變得不那麼可靠,我們就失去了一部分意義。
「任何經過處理的圖片內容都會削弱人們對於現實的理解」,Ethical Threats and Emotional Unintelligence in the Tech Industry一書的作者,兼技術意識中心(Centre for Technology Awareness,一家技術倫理顧問機構)執行長Katy Cook 如是說。「牽涉到政客或者世界大事的偽造圖片不僅使人們在系統層面感到混亂,還嚴重地威脅到了民主。告訴人們不能相信眼見之物,這嚴重違反了人類的進化觀;進化讓視覺成為人類理解周邊世界的主要機制。
「一旦這一基本功能向深度換臉或圖像處理妥協,我們認同基本事實的能力將減弱,最終衝擊社會凝聚力,」她還說道。
從相機銷量的上漲,到女性網友在 #postpartumbody話題下分享自己的照片, 或者通過#effyourbeautystandards話題表達自己的見解,種種現象表明,人為製造的現實開始受到抵制。Celeste Barber等喜劇演員嘲諷了所謂「ins式的完美生活」,戲仿了精修的自拍照和名人照片。
目前,話題#nofilter在Instagram上已經包含超過2500萬張圖片,該話題熱度上升說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這一點,這也是Cook眼中改變人們認知的第一步。「在這種情況下,意識指的是我們自身的脆弱性——從深度換臉到各種慫恿我們改變自己樣貌的軟體,再到人們逐漸遠離客觀實在的事物(例如事實,地球的形狀,人們的大腿圍)。沒有公式本身,但渴望改變,落實教育和躬身實踐通常是後續步驟。但意識永遠是第一位的」。
留言 點讚 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