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還是照騙?人工智慧正在改變人類世界觀

2020-12-08 讀芯術

全文共2956字,預計學習時長6分鐘

人工智慧正通過扭曲人造的影像,改變著人們的認知水平以及人類與物質世界的關係。

圖片來源:華盛頓郵報/Getty Images

今年年初,我和家人徒步來到蘇格蘭斯凱島邊陲的高低珊瑚海灘。我們本想一睹珊瑚形成的壯麗景觀,就像谷歌搜索結果那樣的一望無際。然而我們沒能看到古樸的海灘和寶石綠色的海水,取而代之的是一帶相當汙濁的破碎珊瑚。仙女池也帶給我同樣的感受,清澈的池塘不過就是由多股小瀑布灌注而成。我曾經痴迷於探索這類地方,但出發前和家人上網看過的照片打破了我對於實景地的幻想。網絡上的「景色」,使我在親臨實地之後產生一種虛幻感;就像自己重遊兒時去過的地方,卻發現它比記憶中的樣子更加狹小,更加破舊。

網絡世界裡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世界的印象。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數碼影像在20世紀10年代初蓬勃發展;現在,Snapchat用戶每天都會創造30億件快照(snap),而在Instagram上每天會有35億條推文被贊,其中很多圖片都接受過濾鏡編輯和強化。每個智慧型手機持有者都能產出增強的圖片,這些增強效果在幾年前只能通過攝影師或修圖師之手實現。

然而,如此大規模應用相片處理技術,意味著人們對影像的使用,更多地是在系統化地扭曲世界,而不是在反映周圍世界。攝影越來越多地代表了一種生活的理想化形式,但這種變化是有代價的。「虛假的圖片會改變我們對於過去的看法,甚至影響我們未來的計劃,」來自華威大學的心理學家兼影像和記憶領域專家Kim Wade博士說道,「強化圖像的習慣可能改變我們對於過去的看法,並最終改變我們與現實的關係」。

雖然算法總會自動加強數字圖像的飽和度和對比度,但機器學習的引進是一個逐步的變化。深度學習訓練往往涉及數百萬計的圖像,這樣它才能夠使拍照手機識別拍攝場景,以決定圖像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特徵。華為P30智慧型手機可以識別超過1500種場景, 並自動優化設置。假如手機偵測到了人像,就會磨皮,將背景虛化,並採用修飾人臉的光照。

最新一代智慧型手機還能應用高動態範圍(HDR)。假如手機偵測到高對比度的場景(陰影過多,高光不足),它就會採集不同曝光率的連拍圖像,將其組合成單張完美的圖片。

人工智慧正開始自主選擇圖片。谷歌Pixel Top Shot功能會在按下快門前後捕捉90個圖像,並根據訓練數據集的學習成果,選擇它認為最好的一幀。儘管程序設計師常常不願意透露他們用來構造圖像的資料庫,但最佳圖片也許是最佳笑容的瞬間,或者是最經典的構圖。

除此之外,還有濾鏡和應用程式也能修飾事物,讓一切看起來更加優雅或震撼。大部分手機自帶標準濾鏡,比如「鮮明」,「反差」和「黑白」,無數像Snapchat和FaceApp的應用程式還能提供磨皮、大眼和瘦臉等美顏功能。輕輕一點,就能以逼真的效果,讓人像變老或年輕幾十歲。

動態圖片更容易處理。漫威《蟻人》展現出年輕化的Michael Douglas,Netflix劇集《女子監獄》則讓演員在回憶中飾演少年時期的自己。Mark Zuckerberg, Barack Obama和Vladimir Putin的「深度換臉」(deepfake)早已廣泛流傳,技術複雜且效果真實。史丹福大學還開發處理一款軟體,可以像編輯文本一樣輕鬆地修改人們在視頻中所說的話。連外行人都能使用FaceApp一類軟體對視頻中的人物執行換臉操作——如果按照過去十年的勢頭發展下去——這種技術很快就會滲透到智慧型手機上。

但是,研究表明,不論人類如何神通廣大、明察秋毫,還是極易輕信圖片中他們看到的的內容。Wade表示,「研究表明,人們過度地依賴照片以回憶過去。人們傾向於高估自己鑑別虛假圖片的能力,他們對圖片持有偏見,在不確定圖片真假的時候,寧願相信它是真的。即使是經常給自己修圖的人,也很難分辨圖片的真假。」

持續暴露在誇張圖片之下,會讓生活變得沮喪,難以承受。加利福尼亞大學於2017年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人們在社交媒體上花費的時間越長,看網友曬他們看似光鮮的生活,對自己生活的滿意度就越低。在此基礎上,研究詳細考察了不切實際的審美標準給年輕女性帶來的不良影響。令人吃驚的是,華威大學2016年的研究發現,比起未經標記的圖片,包含不現實的審美標準、經過「處理」和「強化」的圖片反而讓觀看圖片的人更想改變自己的容貌。整容外科醫生表示,希望通過整容手術更接近高度修圖、厚重濾鏡的自拍照的人增加了47%,這種情況被稱作「Snapchat畸形」。

致力於解決新數字時代問題的荷蘭藝術家Constant Dullaart表示,「工具[例如人工智慧加強技術]導致的審美標準單一化是十分危險的」。他很關心數字處理導致單一化的議題,而且,這種性別歧視的審美觀是由盈利公司促成的,後者依靠最大化參與度牟利。

「現實是一種建構。很多人正接受著一種令我感到壓抑的建構」,Dullaart說。「這種自動化的審美強化了它。同質化的圖像逐漸佔據媒體。最讓我不安的是,孩子們認為他們需要遵循這套審美標準、身體標準以及行為標準」。

誠然,影像總是主觀的,但它塑造了我們對於周邊世界的看法。共享的現實是一種重要的貨幣,它允許我們創造並交流意義。作為一種交流的媒介,假如影像變得不那麼可靠,我們就失去了一部分意義。

「任何經過處理的圖片內容都會削弱人們對於現實的理解」,Ethical Threats and Emotional Unintelligence in the Tech Industry一書的作者,兼技術意識中心(Centre for Technology Awareness,一家技術倫理顧問機構)執行長Katy Cook 如是說。「牽涉到政客或者世界大事的偽造圖片不僅使人們在系統層面感到混亂,還嚴重地威脅到了民主。告訴人們不能相信眼見之物,這嚴重違反了人類的進化觀;進化讓視覺成為人類理解周邊世界的主要機制。

「一旦這一基本功能向深度換臉或圖像處理妥協,我們認同基本事實的能力將減弱,最終衝擊社會凝聚力,」她還說道。

從相機銷量的上漲,到女性網友在 #postpartumbody話題下分享自己的照片, 或者通過#effyourbeautystandards話題表達自己的見解,種種現象表明,人為製造的現實開始受到抵制。Celeste Barber等喜劇演員嘲諷了所謂「ins式的完美生活」,戲仿了精修的自拍照和名人照片。

目前,話題#nofilter在Instagram上已經包含超過2500萬張圖片,該話題熱度上升說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這一點,這也是Cook眼中改變人們認知的第一步。「在這種情況下,意識指的是我們自身的脆弱性——從深度換臉到各種慫恿我們改變自己樣貌的軟體,再到人們逐漸遠離客觀實在的事物(例如事實,地球的形狀,人們的大腿圍)。沒有公式本身,但渴望改變,落實教育和躬身實踐通常是後續步驟。但意識永遠是第一位的」。

留言 點讚 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相關焦點

  • 如何識別朋友圈假照片?讓你不再被照騙
    好在科技的不斷發展,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的交友方式。移動互聯時代,因為技術的更新發展,在認識女生這件事情上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你在淘寶上會有買家秀跟賣家秀,你拿到的實物跟照片也會存在有差距的情況,同樣你在認識異性的同時也會發現,很多異性現實跟照片嚴重不符,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照騙。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
  • 人工智慧正在如何改變世界:BBC 總結 AI 的 A 到 Z
    雖然今天的人工智慧系統仍未實現這一目標,但他們在某些特定任務中的表現已經做到和人一樣好,甚至比人類更優秀。新技術讓機器能夠運用海量的數據進行學習,使得 AI 已經邁出了長足的一步。AI 逐漸走出研究實驗室,進入現實世界,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毫無疑問,我們正在進入人工智慧時代。
  • 人工智慧改變英語學習
    我們正在進入人工智慧時代。人工智慧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Google公司的AlphaGo戰勝了人類現今所有的圍棋高手,高盛公司在紐約總部的美國現金股票交易櫃檯交易員人數,從最高峰時期的600人,下降到了2人。微軟最近推出了「小娜」「小冰」軟體應用。
  • 喵星人都是「照騙」!朋友圈照片都是小仙女,現實竟然是這樣!
    貓咪發朋友圈的照片,都是那種的:世間竟有如此標緻的喵,簡直太美了~其舉止優雅,就是一個小貴婦。小公舉,美的不要不要的。看什麼看,沒見過小仙女啊!實際生活中的竟然是這樣……吃東西也會沾臉上成一個大花臉。一個姑娘吃東西要矜持點,這樣不好!打哈欠要背著人,能不能淑女一點!
  • 「照騙」?男子相親遇「貨不對板」,當場提出:飯錢我們AA!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模樣和身體都是父母賜予的,正常情況下不需要改變什麼,你就是你,別人什麼樣也與你無關。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對自己的容貌滿意,無論是拍照上美顏還是去醫院做整形,都印證了這一點。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男生倒無所謂,女生肯定都喜歡更漂亮的自己,這也是人之常情。
  • 人類文明應如何應對「計算主義的世界觀」
    她指出,本套叢書具有跨學科性、前沿性、時代性、系統性和前瞻性,學術價值體現在:第一,拓展了當代哲學研究的廣度;第二,深化了當代哲學研究的深度;第三,揭示了信息文明的本質與內涵;第四,為整合傳統哲學中的相對立的二分觀念,提供了認識論平臺和方法論啟迪,為哲學學科建設提供了新發展的思路,為重塑現代社會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第五,有助于澄清機器人與人類的本質差異,消除人工智慧威脅論帶來的心理恐慌,使人類文明的演進和人類未來的發展向著確保人類安全的方向發展
  • 人類文明應如何應對「計算主義的世界觀」--上觀
    她指出,本套叢書具有跨學科性、前沿性、時代性、系統性和前瞻性,學術價值體現在:第一,拓展了當代哲學研究的廣度;第二,深化了當代哲學研究的深度;第三,揭示了信息文明的本質與內涵;第四,為整合傳統哲學中的相對立的二分觀念,提供了認識論平臺和方法論啟迪,為哲學學科建設提供了新發展的思路,為重塑現代社會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第五,有助于澄清機器人與人類的本質差異,消除人工智慧威脅論帶來的心理恐慌,使人類文明的演進和人類未來的發展向著確保人類安全的方向發展
  • 人工智慧的「指數」增長正在改變計算的本質
    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大規模應用正在改變計算的本質。谷歌軟體工程師Cliff Young於周四早上在Linley Group秋季處理器大會上發表了開幕主題演講。Young表示,人工智慧的使用達到了一個「指數階段」,同時摩爾定律,幾十年前關於半導體進步的經驗法則已陷入停滯狀態。
  • 人類的三觀會因為人工智慧而得到升華嗎?
    人工智慧開始不斷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對我們的三觀:消費觀、行為觀、世界觀產生著持續而深遠的影響。今天,咱們就來解讀一下,人工智慧現在或未來對我們三觀的影響會凸顯在哪兒,又會默默地改變著你的什麼,極大的簡化人類的肢體動作和體力消耗。
  • 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對人屬性的改變
    一方面,作為工具屬性,人工智慧延伸了人的四肢並逐漸解放大腦。使用遠程監控的千裡眼、遠距離信號傳輸的順風耳、在古人看來無解的複雜計算,這些問題在人工智慧那裡得到了稀鬆平常的解決。另一方面,在某些領域,人工智慧對人類運算、存儲、記憶等能力的替代和超越,孕育了人工智慧全面超越人類的可能,而這種可能性增加了人類被支配、被奴役甚至被消滅的危險。目前來看,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正在促使這種危險向人類逼近。
  • 人工智慧將帶來人類永生還是滅絕?
    我確信1988年的時候電腦科學家們就已經常在討論網際網路將是多麼重要,但是一般人並不會認為網際網路會改變他們的生活——直到他們的生活真的被改變了。一方面,1988年的電腦確實不夠給力,所以那時的人們看著電腦會想:「這破玩意兒也能改變我的生活,你逗我吧?」人們的想像力被自己對於電腦的體驗而約束。讓他們難以想像電腦會變成現在的樣子。同樣的事情正發生在人工智慧領域。
  • 人工智慧正在如何改變藥物發現 | Nature 2018
    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逐漸受到關注,正在改變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領域。那麼,人工智慧技術對藥物發現領域究竟有多大影響呢?前景如何?為了儘可能完整的看待這一過程,我們做一些回顧。早在2018年,科普作家Nic Flemming在Nature(IF=42.778)上發表過一篇評論文章《How artificialintelligence is changing drug discovery》,文章介紹了一些人工智慧推動藥物發現的案例,並客觀評述了這種推動作用的價值和前景。
  • 以為費啟鳴是最大的「照騙」,看到他,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照騙」
    以為費啟鳴是最大的「照騙」,看到劉宇寧,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照騙」,離開美顏濾鏡後的他,不只秒色憔悴,眼睛無神,臉上看著也有些油膩。看著不止女生喜歡美顏,男生也不例外,沒有美顏也是見光死啊!以為費啟鳴是最大的「照騙」,看到他,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照騙」
  • 人類的世界觀是如何一次次被顛覆的——迪威特《世界觀》
    《世界觀》一書除了介紹科學哲學的基本議題,也介紹科學史的進展及其對人類世界觀的影響。作者以清楚易懂的行文和結構,來書寫科學哲學和科學史這類較艱澀的主題,相當難能可貴。什麼是「世界觀」?簡單來說,世界觀是人對世界的認識或理解,所形成的一套知識或信念體系。這套知識體系會隨人們知識發展而擴展,以解釋人們觀察到的各種經驗和現象。
  • 有種神顏叫易烊千璽,素顏拍雜誌不算啥,看到最後網友:竟是照騙
    他從出道以來就保持著自己的個性,並沒有因為外界怎麼說就改變他自己的風格。對於易烊千璽來說,他只做自己喜歡和愛做的事情。在娛樂圈這麼些年,他一直追求著自己的夢想。看這張照片中的易烊千璽穿著最簡單的襯衫,但是卻給人一種很霸氣的感覺。
  • 2016開啟人工智慧元年,改變人類社會的變革正發生 | 獵雲網
    獵雲註:2016年,真正可能改變人類未來的大事是人工智慧時代元年開啟,雲計算、大數據、積層神經網絡、深度學習帶來的人工智慧展現在大眾面前。隨著技術的突破,成本的下降和應用的普及,巨頭們紛紛重金研發人工智慧,人工智慧開始從實驗室走進我們的生活。
  • 物理學重大突破,〝天使粒子〞讓正反對立的世界觀從此改變,讓人工智慧(運算)有重大突破的可能性
    物理學重大突破天使粒子讓正反對立的世界觀從此改變 7月21日凌晨,張首晟及其團隊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重大發現同時也證明了存在一種比量子還小的單位,這將對現在的量子理論帶來巨大的改變。 張首晟將這一新發現稱為「天使粒子」。
  • 《未來簡史》預言人工智慧終結人類
    英國《衛報》《泰晤士報》等主流媒體、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等名人評價該書為「刷新世界觀的燒腦巨著」。本月,《未來簡史》中國大陸唯一授權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正式推出。這是繼希伯來文、英文之後在全球出版的第三個語言版本。如果說《人類簡史》是關於人類從哪裡來,那麼《未來簡史》就是關於人類的出路在哪裡。
  • 霍金預言目前正在印證,人工智慧或威脅人類地位,該怎麼辦?
    不過霍金還曾經留下了對未來人工智慧的預言,雖然這條預言遲遲沒有實現,可是科學家們卻猜測,霍金的這條預言目前正在印證,有可能會威脅人類的生存地位,未來人類該怎麼辦呢?,要知道霍金在21歲的時候身患漸凍症,此後他一直和輪椅相伴,無論是他的閱讀還是學習和他後來提出的理論,都離不開人工智慧的扶持,可是霍金本人卻對人工智慧抱有排斥的情況,他認為這一種複雜的系統,很有可能會發展成為人類難以控制的程度。
  • 人工智慧,淘汰人類還是服務人類?大咖熱議人工智慧未來
    來自於人類行為大數據,在今天,每個人都在貢獻數據。比如每天經過人臉掃描儀器,就是一次次的數據標記。數據提供給機器學習算法,下一次採集數據的時候,機器又給出自動的判讀,這就是我們感受到的人工智慧。「智能社會,每個人都在其中,每個人都在享受,又每個人都在貢獻,人機互相影響,不是只靠一個超人。」王懷民說。隨著標識越來越多,數據的增長快得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