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離子液體,藥物研發的新方向

2021-01-19 X-MOL資訊
X-MOL Tips(點擊閱讀詳情)


(原作者:Robin D. Rogers等)


在當前的藥物研發、生產和監管中,重點毫無疑問是固體的活性成分,通常被製成粉劑或片劑。而液體形式,被看作中間步驟的產物而不是終點,經常被人們忽視。但是固體活性成分要想最終上市,有個無法繞過的門檻——溶解度,溶解度不好就無法被人體很好的吸收。40-70%的藥物研發的失敗,都是倒在了溶解度不佳上。


離子液體,作為一類令人激動的可規避上述問題的化合物,卻正被人們所忽視。目前市面上銷售的藥物有一半是由離子鍵連接在一起的鹽。相對於固體形態,在室溫或體溫狀態下為液體的鹽具有更好的溶解度、吸收度和穩定性。離子液體還可以一次性遞送兩種或更多的活性成分。例如,通過將止痛藥普魯卡因的活性離子與非甾體抗炎藥(NSAID)水楊酸相結合生成液體鹽——普魯卡因水楊酸鹽。它可以更有效、更廉價地發揮這兩種化合物的藥用功效,同時也開闢了新的治療方案。


隨著現在藥物發現的思路越來越停滯不前,是時候嘗試替代方案了。我們呼籲化學家和製藥業開發藥物的液體鹽形式。化學家需要更多地了解離子液體的相互作用譜、離子鍵的設計方法以及離子的選擇如何改變離子化合物的化學、物理和生物性質。同時,藥物監管機構也需要跟上步伐,把液態活性成分也納入考慮範圍。


為什麼離子液體會被忽略?


首先,大多數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化學家缺乏對它們的了解,也缺乏相應的經驗。化學課和教科書中告訴我們新分子是通過共價鍵而非離子鍵結合在一起的。


其次,製藥公司也相對保守,離子液體對他們來說既陌生又不好管理,同時對於商業開發來說也過於冒險。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學術界和產業界的認知問題。在過去20年,許多研究者(包括我們)已經證明了離子液體的巨大價值,可以作為溶劑、電解質和壓縮機液,它們可重複使用、不揮發、十分安全。然而,科學家們對這些化合物的絕大多數研究,仍然局限在它們的最初用途上。例如,二烷基咪唑(dialkylimidazolium)、季銨鹽和鏻鹽(quaternary ammonium and phosphonium salts),還是像20世紀90年代時那樣被看作是「綠色」溶劑和電解質。實際上,除了這些「熱門」的性質之外,離子液體還有很多很多其它特性。


考慮到液體鹽在體內比固體更易溶解,離子液體對生物體產生的作用(如毒性)應該被進一步研究,而不應該被看成是個大問題。


固體的溶解度主要取決於其形態,如顆粒大小、結構是晶體型還是無定型。相同劑量不同形態的效果可能不同,或許無效,或許有毒。這種形態還取決於不可預知的藥物生產和儲藏條件,如溫度、加熱和冷卻速率以及所用溶劑。上世紀90年代末,抗逆轉錄病毒利託那韋(ritonavir)被暫時停止生產,這是因為製造的藥物膠囊中出現了未曾發現的、溶解度較低的晶體結構,這導致藥物的失效。所以,目前的藥物開發一般都需要進行固體藥物的形態篩選,而對於液體藥物來說,這些步驟完全可以砍掉。


離子液體當然不是沒有問題,比如它們可能會吸收汙染物,會從載體滲出,或者會有目前尚不清楚的生物活性差異。但是在我們看來,離子液體具有提高藥物開發、遞送和療效的巨大潛力,足以令研究人員對其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對離子液體的研究


科研人員已經開始研究液體狀態下離子鍵的微妙之處。交換離子可以使鹽可溶或不可溶(在給定溶劑中),揮發或不揮發,滲透或不滲透,可反應或不可反應。但還是存在許多未知:如何預測一個給定的離子能否成為液體?如何提純從未結晶過的活性成分?


離子鍵的精確差別可進行人為控制。化學家已經研究了質子轉移以及氫鍵對鹽熔點的影響,離子穿過細胞膜的難易程度,以及創建不同類型的酸鹼複合物。


業界也已經開始注意離子液體。一種基於非甾體抗炎藥(NSAID)依託度酸和止痛藥利多卡因的離子液體止痛貼,用於治療背痛,已完成了III期臨床試驗(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1198834)。對更多離子液體和藥物組合的測試是很有必要的,例如,負載於粉末上的離子液體藥物可以口服,通過改變粉末載體的性質可以改變藥物的溶出速率。


實驗室研究表明,藥物性質影響其在體內的傳遞。例如,利多卡因(鹼)和布洛芬(酸)的液體組合會在兩個組分之間形成強氫鍵,這會使兩種藥物同時通過細胞膜。類似的,其它藥物的滲透性也能得到增強。在設計固體藥用共晶體時,氫鍵結合的複合物在血液中是結合還是分開,已成為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



監管的空白


對於製藥業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定義和規範離子液體藥物。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活性藥物成分指導規範(http://www.fda.gov/Drugs/DevelopmentApprovalProcess/)關注的主要是純化合物及其穩定性,固體當然更容易進行分類和研究。2013年4月的最新指導規範區分了結晶氫鍵合共晶體和離子化的鹽,這二者可能只在鍵合方式上有區別,而生物活性並沒有差別。


FDA認為共晶是已知活性藥物成分和惰性填料的混合物,不需要嚴格測試。但是,鹽類卻被定義為「新化合物」,要想獲得審批就需要走完全部調查程序。從物理學上來說,這二者的區別可能僅僅是晶體內氫原子位置的0.1埃遷移,僅此而已。


這些法規的條條框框不適合離子液體。不同的固體形態可以通過測量加以區分(例如X射線衍射或熔點數據),但這樣的方法無法檢測液體中離子化鹽和氫鍵合部分的細微差別。質子能夠在液體中到處移動,並且可能處於與附近粒子有關的任何狀態。另外,溫度及成分的不同,也會帶來形態的不同。同時,固體在混合時成分不會改變,但在液體中混合的自由離子會以各種方式進行相互作用。


下一步的行動


正如一些化學家們的建議,研究人員應該更好的定義和理解離子液體,使監管可以跟上新藥研發的步伐,而不是放棄這片廣闊的領域。


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化學家們需要找到能證明離子液體的結構和純度的技術。需要發展鑑定某種複合物、自由離子或解離酸和鹼的方法。同時,也需要定義圍繞離子鍵變化程度的分類系統,以及開發評估離子液體純度的方法。對於臨床轉化來說,給藥機制和步驟也需要明確,如保質期。


監管機構應該減少對物料形態的關注,更多地關注其臨床效果。開發一個基於藥用表現的科學的離子液體分類體系,可以使監管機構在法律法規上進行區別。那些在溶液中解離的鹽和不解離的鹽,也需要進行區分。


其實,離子液體藥物所面臨的問題與納米技術的很類似,例如毒性、新的命名系統等。納米技術依靠大量的投資來解決這些問題,製藥業其實也應該進行類似的投資。


基於已被FDA批准的藥物來開發離子液體是一個好的出發點,人們對這些已經成功上市的藥物更熟悉,會帶來更多投資。在設計和研究液體的過程中並沒有任何奇蹟,也需要花費時間和金錢來獲得所需要的知識去克服各種化學、生物、製造和監管問題。


離子液體對當今社會太重要了,製藥業必須敞開胸懷,以開放的心態來擁抱創新。


http://www.nature.com/news/chemistry-develop-ionic-liquid-drugs-1.18964


原文標題:Chemistry: Develop ionic liquid drugs



X-MOL徵文啦!

來吧,X-MOL數萬粉絲期待您的神作!

[點擊這裡閱讀詳情]


桑迪亞(Sundia)招聘:100+應屆生職位及20+社招職位

應屆生職位:化學合成研究員、有機合成高級研究員、分析研究員、製劑研究員、生物研究員;

社招職位:生物分析研究員、有機合成研究員、工藝研究員、申報專員、分析研究員、腫瘤藥理研究員/腫瘤藥理助理研究員、動物實驗技術員、製劑研究員

回復「桑迪亞」查看詳情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離子液體-鈣鈦礦!Science, Nature各一篇!
    在2010年就創辦了牛津光伏公司(Oxford PV),2014年已經開始研發鈣鈦礦-矽疊層器件。去年,中國金風科技投資Oxford PV 約2000萬英鎊,用於開發鈣鈦礦光伏組件。據報導,鈣鈦礦-矽疊層器件效率將提高至30%。 那麼,2019-2020年,Henry J.
  • 讓電池更耐用 美國實驗室研發離子液體
    日前,有國內媒體報導,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發人員認為離子液體可以取代傳統的電解液,並且是一種很有發展前景的安全替代品,可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
  • 化學世家出身,他用10年探索出離子液體新路徑,年營收過億
    「離子液體作為一種新材料,它有很多有待探索的地方,但當時應用領域很狹窄,我想盡力拓展它的用途。這是個極具挑戰但成就感也非常大的方向,所以就一直專注下來了。」這一專注,就是十餘年。從最初結緣的農業領域,到航天軍工應用,再到離子液體在能源領域的應用探索,張嘉恆把離子液體已知的可應用領域全都認真走了一遍。在離子液體領域,他已經摸索了10年,但似乎仍未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向。
  • 離子液體應用孕育新突破
    近10年來,作為離子液體研究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各國科學家開展了大量有關離子液體應用方面的研究工作,離子液體或作為「綠色」介質,或作為催化材料,或二者兼而有之。儘管目前報導的離子液體參與的催化反應很多,然而迄今為止催化過程的研究還為數不多,但離子液體向工業化推進的速度以及所展現的巨大潛力仍令人鼓舞。
  • MIT研發新型離子液體提高超級電容器性能 或讓超級電容器取代電池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超級電容器是一種能夠存儲和釋放能量的電子設備,擁有一層電解質 - 一種可以是固體、液體或介於固體與液體之間的導電材料。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幾家機構合作,研發出一種新型液體,可能可以提高此類設備的效率和穩定性,同時降低易燃性。
  • 離子液體修飾的COFs還能除血磷脂
    點擊上方「離子液體」,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掌握!
  • 離子液體綠色工程應用
    編者按「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是新時期中科院辦院方針的重要內涵。為推動中科院科學技術研究面向國家地方需求、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鼓勵在服務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社會公益等科技創新活動中作出重要貢獻的集體,自 2014 年起,中科院設立了「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
  • 《Nature》發布:2019全球IO領域藥物研發新趨勢
    近日《nature reviews drugdiscovery》,發布了2019年腫瘤免疫治療領域      近日《nature reviews
  • 離子液體的應用和前景
    將離子液體應用於不對稱催化反應中已有大量的報導,如Chen研究組報導了將離子液體應用於不對稱烯丙基烷基化反應中;Song研究組則將離子液體應用於不對稱環氧化反應中;Wasserschied等報導了從"手性池"(chiral pool)衍生的新型手性離子液體的合成和特性,我們相信這些手性離子液體的合成對於研究不對稱催化反應尤其在手性藥物合成方面將會有重大意義
  • 「新型離子液體電解液」項目通過科技成果鑑定
    1月22日,由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離子液體清潔過程與節能創新團隊」為主研發完成的「新型離子液體電解液的研發及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項目,順利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因此,開發新一代電解液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國際科技界研究前沿和熱點。   過程工程所「離子液體清潔過程與節能創新團隊」基於在離子液體基礎及應用方面的積累,率先將離子液體應用於電解液。
  • 建模揭示了離子液體如何導電的新觀點
    一項合作研究揭示了室溫離子液體如何導電的新觀點,這可能對未來的能源存儲產生巨大的潛在影響。研究的重點是圍繞RTILs導電的物理機制的爭論。它們帶正電荷和負電荷的有機離子使它們成為良導體,但電導率似乎自相矛盾。
  • 離子液體催化劑合成三聚甲醛
    中化新網訊    國際上首個使用離子液體催化劑合成三聚甲醛技術工業化試驗取得成功。由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提供核心技術的三聚甲醛合成中試裝置已運行近一個月。離子液體催化合成三聚甲醛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可減少環境汙染和設備腐蝕,極大地降低投資。
  • 美國利用離子液體取代傳統有機電解液 研發更安全/更持久儲能設備
    (圖片來源:德雷塞爾大學) 事實上,隨著對電池材料界面研究以及對電池工作過程了解的增加,很多研究人員開始尋找新電池 電解液是EES設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正負極之間傳輸離子的傳導橋梁,可以決定該設備的性能,即電池的充電速度有多快、放電時可以釋放多少能量。電解液發生的意外變化也會讓電池在效率降低之前,影響其充放電循環次數。 現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認為離子液體是一種很有發展前景的安全替代品,可以取代傳統的電解液。
  • 離子液體固載化技術首次工業應用
    該項目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離子液體固載化的工業化應用,為我國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開闢了廣闊空間。  該項目採用奧克集團自主研發的固載離子液體催化二氧化碳轉化製備碳酸二甲酯/乙二醇綠色工藝技術,於2018年7月實現工藝技術全線貫通。經過了3500小時的安全、穩定試生產運行後,2019年7月1日,該項目在完成檢修和部分改造後再次投料開車。
  • 《化學會評論》發表蘭化所離子液體潤滑劑評述文章
    近年來,離子液體潤滑劑在摩擦學界被廣泛研究,論文和專利數量大幅增加。該評述文章是對離子液體潤滑劑研究工作的首次總結。作者簡要介紹了高性能潤滑劑的研究及其服務於航空航天等高技術領域的歷史,指出了離子液體作為一類高性能潤滑劑具備的優異性能,詳細論述了離子液體作為基礎油、添加劑、潤滑薄膜等不同應用形式的研究現狀,指出了其實際應用存在的問題,探討了離子液體潤滑劑下一步研究的方向:通過合理的化學分子設計,進一步優化粘度指數、提高抗腐蝕抗氧化能力、提高與其它基礎油的相容性;進一步理解其潤滑抗磨機理。
  • 「會流動的鹽」離子液體,打造綠色環保新世界
    但如果被問到是否了解離子液體,許多朋友恐怕都要搖頭了。與其它熱門的新技術、新材料相比,離子液體顯得有些默默無聞,但它可是一支名副其實的「潛力股」呢。據分析,在2015年,全球離子液體市場的產值已經超過2000萬美元,到2025年更是有望達到6000萬美元。那麼,什麼是離子液體,它又有哪些「過人之處」呢?
  • 離子液體在燃料油脫硫中的研究進展
    萃取脫硫是一種操作簡單的物理過程,利用含硫化合物在燃料油和離子液體中的分配係數不同可將含硫化合物萃取到離子液體中,而且所用的離子液體一般都不溶於燃料油,不會對油品造成汙染,因此利用離子液體進行萃取脫硫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一般情況下,能夠用於直接萃取脫硫的都能與噻吩等含硫化合物的芳香環形成π-π絡合作用的咪唑類離子液體。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與細胞死亡相關的新型離子通道
    迄今為止,哺乳動物中僅有兩類通透鎂離子的通道被發現。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高召兵和上海科技大學助理教授王華翌的研究團隊聯合攻關,證明程序性壞死執刑蛋白MLKL(The 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形成一種新型陽離子通道,首次將離子通道、鎂離子與細胞程序性壞死聯繫起來。
  • 促藥物研發進入新時代
    他們認為,這種技術將為藥物研髮帶來一場革命。   了解一個酶與藥物結合時的精確結構,就可以更好的設計藥物來阻斷或者增強酶的活性。   「以成像人類蛋白為基礎的藥物研發進入了新時代,」NIH主管Francis S. Collins博士說。「近原子水平的蛋白結構,為理解細胞過程提供了極為詳細的信息。」   藥物研發人員往往要分析小分子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而且解析度越高越好。現在Subramaniam等人達到了cryo-EM成像迄今為止的最高解析度(2.2 ?)
  • 贏迪文獻分享 | 以G蛋白偶聯受體為靶點的多肽藥物研發
    GPCR的內源性配體有很多種類,包括離子、小分子、脂類、多肽、蛋白等。當前已發現的內源性多肽配體基本都是靶向A和B類GPCR,其中A類中已知64種GPCR可結合內源性多肽,在B類中的20種GPCR上發現了15種內源性多肽。目前已有將近50種靶向GPCR的多肽類藥物上市,以GPCR的內源性多肽配體及其修飾後的衍生物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