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動物所重構螞蟻等級分化祖先基因調控網絡

2020-12-07 中國科學院

昆明動物所重構螞蟻等級分化祖先基因調控網絡

2019-01-29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團隊在調控螞蟻等級分化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研究人員通過對三個亞科五個螞蟻物種的大腦轉錄組演化分析,揭示了螞蟻這類超個體組織物種(superorganism)存在的生殖等級分化的核心基因調控網絡。研究成果以Towards reconstructing the ancestral brain gene-network regulating caste differentiation in ants 為題,發表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

  螞蟻是社會性昆蟲,其群體是由世代重疊的蟻后、雄蟻和不育工蟻組成的超個體組織系統。蟻后與工蟻具有相同的基因組,但在形態、生理與行為上有著明確的分化。蟻后負責產卵,可以繁衍後代;而工蟻則永久喪失了繁殖力。這種生殖等級分化起源於約1.5億年前各螞蟻物種的共同祖先。由於各螞蟻物種的等級系統屬於同源性狀,因此從發育演化生物學理論角度,可以預測這些同源性狀是由螞蟻祖先狀態的基因網絡所調控。由於在漫長演化歷程中,基因功能會有多樣性變化,而且隨著新的亞科和屬種的形成,基因功能也會發生種系特異的重適應,因此祖先基因的特徵表達模式和調控網絡可能會被掩蓋。

  為了揭示等級分化祖先基因調控網絡,研究人員對來源於三個亞科五個螞蟻物種的大腦進行了轉錄組測序與生物信息學分析。五個螞蟻物種分別為頂切葉蟻(Acromyrmex echinatior)、法老蟻(Monomorium pharaonis)、小麻臭蟻(Linepithema humile)、紅火蟻(Solenopsis invicta)和黑毛蟻(Lasius niger),這五種螞蟻都具有明確的生殖等級。通過跨物種的等級差異表達基因比較及對種系特異性變化的標準化處理,檢測出一組核心基因,這組基因在各螞蟻物種中均表現出同方向的、程度類似的等級差異表達。研究進一步分析了另外兩種在演化歷程中丟失了等級系統的螞蟻畢氏卵角蟻(Ooceraea biroi)和方頭恐猛蟻(Dinoponera quadriceps)的轉錄組,發現在丟失了等級系統的螞蟻裡,這組基因依然存在,但其調控網絡關係已丟失;另外在同樣具有等級系統的蜜蜂裡,雖然部分螞蟻等級調控基因也表現出等級差異,但它們呈現相反方向的變化。這意味著螞蟻和蜜蜂的等級系統屬於趨同演化,彼此有著獨立的基因網絡和調控機制。

  該研究重構了各螞蟻物種等級分化的祖先基因調控網絡,開啟了進一步挖掘這組核心基因調控等級分化作用機制的大門;同時在方法學上,為跨多個物種比較轉錄組研究提供了成功範例。

  論文連結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團隊在調控螞蟻等級分化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研究人員通過對三個亞科五個螞蟻物種的大腦轉錄組演化分析,揭示了螞蟻這類超個體組織物種(superorganism)存在的生殖等級分化的核心基因調控網絡。研究成果以Towards reconstructing the ancestral brain gene-network regulating caste differentiation in ants 為題,發表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
  螞蟻是社會性昆蟲,其群體是由世代重疊的蟻后、雄蟻和不育工蟻組成的超個體組織系統。蟻后與工蟻具有相同的基因組,但在形態、生理與行為上有著明確的分化。蟻后負責產卵,可以繁衍後代;而工蟻則永久喪失了繁殖力。這種生殖等級分化起源於約1.5億年前各螞蟻物種的共同祖先。由於各螞蟻物種的等級系統屬於同源性狀,因此從發育演化生物學理論角度,可以預測這些同源性狀是由螞蟻祖先狀態的基因網絡所調控。由於在漫長演化歷程中,基因功能會有多樣性變化,而且隨著新的亞科和屬種的形成,基因功能也會發生種系特異的重適應,因此祖先基因的特徵表達模式和調控網絡可能會被掩蓋。
  為了揭示等級分化祖先基因調控網絡,研究人員對來源於三個亞科五個螞蟻物種的大腦進行了轉錄組測序與生物信息學分析。五個螞蟻物種分別為頂切葉蟻(Acromyrmex echinatior)、法老蟻(Monomorium pharaonis)、小麻臭蟻(Linepithema humile)、紅火蟻(Solenopsis invicta)和黑毛蟻(Lasius niger),這五種螞蟻都具有明確的生殖等級。通過跨物種的等級差異表達基因比較及對種系特異性變化的標準化處理,檢測出一組核心基因,這組基因在各螞蟻物種中均表現出同方向的、程度類似的等級差異表達。研究進一步分析了另外兩種在演化歷程中丟失了等級系統的螞蟻畢氏卵角蟻(Ooceraea biroi)和方頭恐猛蟻(Dinoponera quadriceps)的轉錄組,發現在丟失了等級系統的螞蟻裡,這組基因依然存在,但其調控網絡關係已丟失;另外在同樣具有等級系統的蜜蜂裡,雖然部分螞蟻等級調控基因也表現出等級差異,但它們呈現相反方向的變化。這意味著螞蟻和蜜蜂的等級系統屬於趨同演化,彼此有著獨立的基因網絡和調控機制。
  該研究重構了各螞蟻物種等級分化的祖先基因調控網絡,開啟了進一步挖掘這組核心基因調控等級分化作用機制的大門;同時在方法學上,為跨多個物種比較轉錄組研究提供了成功範例。
  論文連結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祖先基因調控網絡機制決定螞蟻等級
    原標題:祖先基因調控網絡機制決定螞蟻等級   螞蟻是社會性昆蟲,其群體由世代重疊的蟻后、雄蟻和不育工蟻組成的超個體組織系統。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團隊在調控螞蟻等級分化演化機制研究上取得了進展,揭示了螞蟻這類超個體組織物種存在的生殖等級分化的核心基因調控網絡。   此前的研究成果表明,蟻后與工蟻具有相同的基因組,但在形態、生理與行為上有著明確的分化。蟻后負責產卵,可以繁衍後代;而工蟻則永久喪失了繁殖力。這種生殖等級分化起源於約1.5億年前各螞蟻物種的共同祖先。
  • 首證RNA編輯對螞蟻等級分化具關鍵作用
    龐大的蟻群蟻后、工蟻等有著明確的社會分工、嚴格的等級分化,是什麼讓看似低等的小昆蟲有著如此社會化的屬性呢?近期,華南理工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單位合作解開了這一謎題,相關研究在《自然—通訊》上發表。  作為一種真社會性昆蟲,切葉蟻具有明確的勞動分工,其行為模式可以說已經進入了「農業社會」。
  •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2017-09-2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基因表達是一種介於基因型(genotype)和表型(phenotype)之間重要的中間表型。現有GWAS發現的疾病風險位點約80%都位於基因組非編碼區,這些位點很可能是通過調控基因表達,影響機體正常的基因調控網絡,進而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因此,對AD表達譜的研究,能夠增加我們對於AD遺傳變異與AD發生之間關聯的理解,並有望發現新的生物學標記和潛在的治療分子靶標。
  • 螞蟻社會緣何等級森嚴分工細緻
    由紐約大學醫學院、華大基因等單位聯合完成的螞蟻DNA甲基化研究成果8月22日在《細胞》雜誌子刊《當代生物學》上發表。該研究首次從全基因組單核苷酸水平上探究了螞蟻的DNA甲基化與其社會等級分化之間的關係,並深入解析了螞蟻DNA甲基化的特徵,為螞蟻的社會行為學等研究奠定了重要遺傳學基礎,對了解人類社會行為及衰老機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螞蟻等級森嚴,分工細緻,同一蟻群內的螞蟻個體擁有著相同的遺傳物質,但對於不同等級的個體,它們在行為和形態上差異極大。
  • 科學家發現螞蟻社會等級森嚴分工細緻原因
    由紐約大學醫學院、華大基因等單位聯合完成的螞蟻DNA甲基化研究成果發表在了《細胞》雜誌子刊《當代生物學》上。該研究首次從全基因組單核苷酸水平上探究了螞蟻的DNA甲基化與其社會等級分化之間的關係,並深入解析了螞蟻DNA甲基化的特徵,為螞蟻的社會行為學等研究奠定了重要遺傳學基礎,對了解人類社會行為及衰老機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螞蟻等級森嚴,分工細緻,同一蟻群內的螞蟻個體擁有著相同的遺傳物質,但對於不同等級的個體,它們在行為和形態上差異極大。
  • 昆明動物所等在幹細胞基因組穩定性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鄭萍團隊長期關注幹細胞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獨特機制。前期工作中,該研究團隊鑑定胚胎幹細胞基因組穩定性調控的關鍵多功能因子Filia,揭示其不同的作用途徑(Cell Stem Cell 2015,16(6):684-698;Cell Research 2018,28(1):69-89),並發現人類同源基因的功能突變能夠導致胚胎發育失敗和復發性流產(PloS Biology 2019,17(10):e3000468)。
  • 昆明動物所闡明樹鼩OASL1基因的免疫反應調控功能
    樹鼩全基因組的解析(KIZ version 1,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KIZ version 2, Zoological Research, 2019),確定了樹鼩是靈長類動物的近親,並解釋了其用於人類疾病動物模型創建,尤其是病毒感染模型創建的遺傳基礎。
  • 「刺蝟基因」解鎖脊椎動物分化差異
    7月14日,《自然—生態與進化》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科學家闡明了脊椎動物祖先——文昌魚神經系統分化的關鍵步驟,並找到其與脊椎動物在分化中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導致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複雜化的重要原因。   而這一切,都與一種名叫「刺蝟」的基因密切相關。
  • 整合基因調控網絡有助於深入理解動物行為
    研究人員綜合了目前關於基因調控網絡(基因間調控作用的集合)在動物行為和神經網絡背景下的作用證據。行為相關基因調控網絡影響了與動物某種行為相關的基因表達變化,發育相關基因調控網絡影響著新細胞的發育及其在腦內的連接。跨多個尺度的神經網絡、行為相關基因調控網絡和發育相關基因調控網絡的整合有助於理解這些網絡如何協同調控動物行為。
  • 科學網—「刺蝟基因」解鎖脊椎動物分化差異
    7月14日,《自然—生態與進化》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科學家闡明了脊椎動物祖先——文昌魚神經系統分化的關鍵步驟,並找到其與脊椎動物在分化中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導致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複雜化的重要原因。 而這一切,都與一種名叫「刺蝟」的基因密切相關。
  • 數學院等通過調控網絡數學建模揭示幹細胞分化關鍵轉錄因子
    王勇長期關注對基因表達水平進行精準控制的調控網絡的數學建模,之前與合作者發展了轉錄因子TF、染色質調控因子CR和調控元件RE相互作用網絡推斷的新方法PECA。PECA應用到「DNA元件百科全書」計劃 (Encyclopedia of DNA elements,簡稱ENCODE)中的多細胞類型匹配的染色質狀態和基因表達數據上,構建了細胞特異的調控網絡。此次針對幹細胞分化的時間序列數據的建模,發現重要轉錄因子及其反饋調控機制,是該建模框架的又一成功應用。用數學模型來解讀這些重要的數據,將極大促進對後基因組時代基因調控網絡的理解。
  • 弓背蟻和印度跳蟻基因圖譜完成
    螞蟻基因組的完成將為螞蟻成為研究社會行為、衰老以及神經生物學的新模式生物奠定基礎,並為後續研究表觀遺傳對行為、衰老等過程的調控機制鋪平道路。近日,該研究成果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同時,《自然》雜誌還在線進行了深入報導。 據介紹,螞蟻是常見的社會型昆蟲之一,同一蟻群內部的螞蟻都由相同的遺傳物質組成,但它們之間在壽命和行為上卻有極大差異。
  • 【科技資訊】揭示螞蟻社會分工奧秘 創新班學子繪製首張切葉蟻RNA編輯圖譜
    龐大的蟻群有著明確的社會分工、嚴格的等級分化,是什麼讓看似低等的小昆蟲有著如此社會化的屬性呢?因此切葉蟻具有其他螞蟻不具備的行為模式,是研究行為分化很好的模型。  目前認為,等級分化主要通過基因差異表達,DNA甲基化以及組蛋白修飾等分子機制決定,然而對於基因轉錄後調控機制的影響卻知之甚少。RNA編輯作為一種轉錄後調控,通過在基因的轉錄產物上增加、刪除或取代某些核苷酸,從而使RNA序列不同於其DNA模版。
  •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2021-01-0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我國科學家描繪出植物體細胞胚發生的轉錄調控等級網絡
    Cell | 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王佳偉研究組揭示植物體細胞胚發生的轉錄調控等級網絡以下文章來源於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 ,作者CEMPS2020年8月4日,Developmental 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佳偉研究組的題為「Chromatin
  • 我國科學家發現同時調控人群膚色變淺和適應寒冷的基因
    新華社昆明7月8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科學家發現了同時調控現代人膚色變淺及適應寒冷的基因。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論文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宿兵介紹,現代人在距今20萬年至3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大約在7.5萬年前走出非洲並擴散到世界各地。「我們的非洲祖先從靠近赤道的地區遷徙到高緯度的亞熱帶及寒帶,會面臨多重挑戰,比如紫外線輻射的減弱、天氣變冷等。這些環境變化會對人類基因組產生新的選擇壓力,從而使人類出現新的生理和表型去適應。」宿兵說。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植物體細胞胚發生的轉錄調控等級網絡
    此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利用ATAC-seq技術發現外植體的發育年齡階段位於體細胞胚發育轉錄調控等級網絡的最上層。外植體的胚性本質是體細胞命運重編程的前提條件;當種子萌發後,細胞全能性基因座位的染色質狀態迅速由開放轉變為關閉,導致體細胞胚發生能力的喪失。這一發現回答了為什麼植物體細胞胚的發生必須以幼嫩胚胎作為外植體這一科學問題。
  • Cell發表關於人類原始生殖細胞中基因表達網絡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基因組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方式,是調控細胞分化發育過程中基因表達的主要機制之一,它並不改變基因序列,但是可以遺傳給後代,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在胚胎發育、幹細胞分化、癌症發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過去人們以小鼠作為模式動物進行研究,發現了複雜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大規模DNA甲基化重編程對於早期胚胎以及原始生殖細胞發育的調控規律。
  • Nature子刊: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等發現泌乳量和乳汁分泌的調控新機制
    然而,人們對於泌乳的調控機制還知之甚少。2020年1月17日,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及中科院動物進化與遺傳前沿交叉卓越創新中心的焦保衛研究員、雲南大學的王璐副研究員和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易萍主任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聯合研究成果:TDP-43 facilitates
  • 基因複製後旁系同源基因未被重新刪除並功能分化的機制
    基因複製是一個新基因的重要來源,大多數基因複製模型假設複製前基因的祖先功能是獨立的,因此後代的旁系之間可以整齊地劃分。然而,許多基因產物,如轉錄調節因子這種蛋白質的複製和分化的一個自然結果可能是同類之間的競爭幹擾。作者認為平行幹擾是基因重複進化的常見約束,解決它會產生額外的調控複雜性,需要穩定基因組中的重複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