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基因調控網絡有助於深入理解動物行為

2020-08-28 科技工作者之家


論文作者、伊利諾伊大學科學家Saurabh Sinha

多年來,科學家們認為動物的行為受神經細胞及其神經元迴路的協調活動控制。然而,研究人員正在通過整合基因調控來增進人們對動物行為的理解。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基因組生物學研究所主任、計算機科學教授Saurabh Sinha說:「伊大香檳分校的昆蟲學教授Gene Robinson的一項研究表明,真社會性昆蟲的調控基因組似乎與非社會性昆蟲有所不同,其複雜的社會行為具有某種我們沒有預料到的進化信號。我們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新觀點,該觀點的出發點是,神經網絡是理解與行為相關的大腦活動的事實標準。我們的目標是強調伴隨行為的另一層次的動態情況,而不僅僅是神經網絡的動態本身。」

研究人員綜合了目前關於基因調控網絡(基因間調控作用的集合)在動物行為和神經網絡背景下的作用證據。行為相關基因調控網絡影響了與動物某種行為相關的基因表達變化,發育相關基因調控網絡影響著新細胞的發育及其在腦內的連接。跨多個尺度的神經網絡、行為相關基因調控網絡和發育相關基因調控網絡的整合有助於理解這些網絡如何協同調控動物行為。

「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是簡單地強調基因調控網絡在行為環境中的重要性,然後推測其與神經網絡相互作用的方式。」Sinha說,「基因調控網絡通過控制蛋白或肽的表達來調節神經元的神經活性,是神經網絡與基因調控網絡之間相互作用的實例之一。」

通過對這些網絡的實驗映射,可以將基因表達的變化與不同細胞類型的行為相對應,新興技術有望在這些嘗試中發揮關鍵作用。

「檢測大腦中的基因表達,存在極高的異質性,因為大腦中有很多細胞類型。」Sinha說,「單細胞技術的騰飛意味著我們可以獲得關於大腦中基因調控網絡的理想解析,進而推動特定細胞類型的基因調控網絡中、神經網絡與信號傳輸相互作用的研究。」

該成果還涉及了環境因素和社會行為對基因調控網絡的影響,及對神經網絡的功能和行為的調節作用。Sinha說:「環境可以誘導表觀遺傳和更持久的變化,然後導致基因調控網絡發生改變。通過神經網絡及基因調控網絡來觀察大腦功能,讓我們能夠以一種可信的方式引入環境因素。就社會行為而言,真社會性蜜蜂的基因調控網絡很可能存在差異,這是一個有趣的、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即社會行為的基因調控網絡具有一些獨特的特徵。」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對行為相關的基因調控網絡的分析,在各種行為背景下對行為相關、發育相關的基因調控網絡及神經網絡之間的交互分析,都將有助於加深人們對動物行為的理解。

科界原創

編譯:燈絲

審稿:alone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期刊編號:0027-8424

原文連結: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8/crwi-iog080720.php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相關焦點

  • 怎樣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動物的行為?
    多年來,科學家們認為動物的行為受神經細胞及其神經元迴路的協調活動控制。然而,研究人員正在通過整合基因調控來增進人們對動物行為的理解。我們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新觀點,該觀點的出發點是,神經網絡是理解與行為相關的大腦活動的事實標準。我們的目標是強調伴隨行為的另一層次的動態情況,而不僅僅是神經網絡的動態本身。」研究人員綜合了目前關於基因調控網絡(基因間調控作用的集合)在動物行為和神經網絡背景下的作用證據。
  •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2017-09-2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基因表達是一種介於基因型(genotype)和表型(phenotype)之間重要的中間表型。現有GWAS發現的疾病風險位點約80%都位於基因組非編碼區,這些位點很可能是通過調控基因表達,影響機體正常的基因調控網絡,進而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因此,對AD表達譜的研究,能夠增加我們對於AD遺傳變異與AD發生之間關聯的理解,並有望發現新的生物學標記和潛在的治療分子靶標。
  • 昆明動物所重構螞蟻等級分化祖先基因調控網絡
    昆明動物所重構螞蟻等級分化祖先基因調控網絡 2019-01-29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蟻后與工蟻具有相同的基因組,但在形態、生理與行為上有著明確的分化。蟻后負責產卵,可以繁衍後代;而工蟻則永久喪失了繁殖力。這種生殖等級分化起源於約1.5億年前各螞蟻物種的共同祖先。由於各螞蟻物種的等級系統屬於同源性狀,因此從發育演化生物學理論角度,可以預測這些同源性狀是由螞蟻祖先狀態的基因網絡所調控。
  • 意想不到,動物的午睡也由基因調控!
    在《自私的基因》中有一個重要觀點,就是基因控制著生物的諸多行為,比如它通過動物照料後代的這種利他行為完成自身的複製,並儘可能地延續下去。最新的研究表明,午睡行為也是有基因參與控制的。圖 | 果蠅(來源:羅格斯大學)根據前述研究,許多動物的午睡,會在溫暖的日子裡更加強烈。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一種進化保護,以防止動物暴露在炎熱的正午陽光下。對於人類而言,白天短暫的小睡有助於記憶和學習,但白天太多的睡眠與糖尿病、帕金森病和其他疾病有關。
  • 祖先基因調控網絡機制決定螞蟻等級
    原標題:祖先基因調控網絡機制決定螞蟻等級   螞蟻是社會性昆蟲,其群體由世代重疊的蟻后、雄蟻和不育工蟻組成的超個體組織系統。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團隊在調控螞蟻等級分化演化機制研究上取得了進展,揭示了螞蟻這類超個體組織物種存在的生殖等級分化的核心基因調控網絡。   此前的研究成果表明,蟻后與工蟻具有相同的基因組,但在形態、生理與行為上有著明確的分化。蟻后負責產卵,可以繁衍後代;而工蟻則永久喪失了繁殖力。這種生殖等級分化起源於約1.5億年前各螞蟻物種的共同祖先。
  • 胚胎幹細胞與基因定位整合技術——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發現,利用胚胎幹細胞體外整合外源基因,研究基因功能胚胎幹細胞與基因定位整合技術相結合,對於研究基因在胚胎發育中的表達|與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利用這項技術可以將一些在發育過程中特定的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在動物體內進行基因功能缺失的研究,這對於揭示以前不能在體內充分證明的分子調控機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還可以在幹細胞水平上利用基因功能獲得性突變使特定基因在體內瞬時或長期表達,來研究基因在胚胎不同發育時期的作用。中科博生。
  • Cell 新工具|新型鈣整合器揭示驅動行為厭惡的大腦細胞類型
    撰文 | 陳文強責編 | 兮哺乳動物大腦內,功能耦連的神經網絡能調控神經元活動性從而響應特定刺激,並進一步調整行為反應。對這一過程的深入理解繼續開發對DNA、RNA等多種水平的短暫細胞事件進行記錄的新型工具,從而幫助我們回答一些重大問題,如相互聯繫的神經細胞類型如何形成網絡,或者這些細胞的活動性如何驅動行為事件。
  • Cell發表關於人類原始生殖細胞中基因表達網絡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因此,對人類早期胚胎以及原始生殖細胞的發育過程進行深入的研究對於理解人類胚胎發育特徵以及對於反覆流產、胚胎停育、不孕不育等疾病發病機制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基因組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方式,是調控細胞分化發育過程中基因表達的主要機制之一,它並不改變基因序列,但是可以遺傳給後代,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在胚胎發育、幹細胞分化、癌症發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PNAS 報導基因調控網絡建模新進展
    ,提出了利用匹配的基因表達和染色質可及性數據刻畫順式調控元件和反式調控元件相互作用的數學模型,將基因調控網絡的建模研究從編碼基因推進到了非編碼區域的調控元件,有望用來注釋疾病等表型相關的遺傳變異。 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指出了從DNA編碼基因到RNA再到蛋白質的遺傳信息的流動方向。一個基因被轉錄為RNA時,我們稱之為「表達」。基因調控網絡,即對基因表達水平進行精準控制的蛋白與DNA間相互作用。基因調控網絡是幾乎所有生物過程的核心。在特定的條件下,特定基因表達的啟動或停止,增強或抑制,是細胞選擇基因組中的調控元件和相互作用完成基本生命活動以及對外界刺激作出應答的分子基礎。
  • GRNdb:單細胞水平的基因調控網絡資料庫
    用戶可通過首頁快速搜索框輸入想要檢索的轉錄因子或者目標基因來進行基本的搜索。得到搜索結果表:包括數據來源的物種、數據類型、轉錄因子和靶標情況、兩個基因相關性分析、轉錄因子motif等。返回的結果包括基於特定條件下確定的所有重要調控子的t-SNE圖,不同細胞類型/簇的maker表達熱圖和注釋,查詢TF和下遊靶基因形成的調控網絡,每個細胞/樣本中該TF的調節子活性,TF表達譜的t-SNE圖,每個細胞類型/簇的TF表達的小提琴圖,以及相關TF-target的詳細信息表。
  • 中國科學家繪製人類海馬體發育的細胞圖譜和基因調控網絡
    該工作系統闡明了人海馬體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細胞命運決定因子,繪製了高精度發育細胞圖譜,解析了海馬發育過程中的不同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與調控網絡。海馬體,是由端腦的內側區域發育而來,是大腦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特殊結構。
  • 八年級生物教學教案:動物行為的特點和生理基礎
    第六節 動物行為的特點和生理基礎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動物行為的特點,理解先天性行為和後天性行為的概念,了解動物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   2.通過對動物行為的特點的分析,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通過對動物行為的生理基礎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推理、判斷的能力。
  • 科學家揭示控制脊椎動物視網膜再生的基因調控網絡
    科學家揭示控制脊椎動物視網膜再生的基因調控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 22:54:08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Seth Blackshaw、Jiang Qian和聖母大學David R.
  • 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基因調控機制初步揭示
    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基因調控機制初步揭示 2019-02-21 05  科技日報昆明2月20日電 (記者趙漢斌)記者20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利用功能基因組學方法,初步揭示了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變異對靶基因的調控機制,為深入解析精神分裂症的遺傳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 動物行為學及其起源——動物行為學系列(一)
    動物的行為一般是動物為了自身眼前的存活和未來基因的的存活所做的任何事情,是指動物個體或整體所做的事情,而不是指動物體內的生理活動。動物的行為一般而言對生命有利或對基因傳遞有利,動物只有藉助行為才能適應多變的環境。
  • 基因調控因子能夠促使細菌殺死競爭對手並在魷魚中建立共生關係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的揭示了使不同細菌菌株之間的競爭關係,並在夏威夷短尾魷魚中建立共生的分子機制,它們發現了「克敵制勝」的關鍵基因調控機制。該研究在線發表在《細菌學雜誌》(Journal of Bacteriology)上,使我們對確定宿主微生物組的組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並且可能適用於人類中更複雜的微生物組。
  • 昆明動物所等在幹細胞基因組穩定性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研究幹細胞如何維持基因組穩定,有助於推動幹細胞的安全應用和理解相關發育疾病的致病機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鄭萍團隊長期關注幹細胞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獨特機制。前期工作中,該研究團隊鑑定胚胎幹細胞基因組穩定性調控的關鍵多功能因子Filia,揭示其不同的作用途徑(Cell Stem Cell 2015,16(6):684-698;Cell Research 2018,28(1):69-89),並發現人類同源基因的功能突變能夠導致胚胎發育失敗和復發性流產(PloS Biology 2019,17(10):e3000468)。
  • 功能性CRISPR分析揭示調控人調節性T細胞特性的基因網絡
    功能性CRISPR分析揭示調控人調節性T細胞特性的基因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0 15:10:50 美國加州大學Alexander Marson和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Kathrin Schumann研究團隊合作取得一項新突破
  • 研究人員揭示個體腦網絡差異的基因和環境影響
    腦科學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解釋這些個體差異的來源,這些知識對於理解和幹預個體行為至關重要。總體上,個體差異來源於遺傳和環境兩方面的影響,但遺傳和環境各自對腦的功能如何產生以及具體多大影響是一項科學難題。
  • Trends in Neuroscience:感知、整合、解釋和調節身體的信號
    圖註:人及動物模型中內感受處理涉及的腦區這些相互作用的網絡共同構成了內感受迴路,在生理穩態的穩態維持之外的廣泛功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包括在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加工水平上對行為、認知和情感過程的調節。本文強調了最近的進展和知識差距,這對加速內感受的研究進程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