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複製後旁系同源基因未被重新刪除並功能分化的機制

2021-01-20 林木科學評論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系聯合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繫於2013年10月在國際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Following Gene Duplication, Paralog Interference Constrains Transcriptional Circuit Evolution"的研究論文。

基因複製是一個新基因的重要來源,大多數基因複製模型假設複製前基因的祖先功能是獨立的,因此後代的旁系之間可以整齊地劃分。然而,許多基因產物,如轉錄調節因子這種蛋白質的複製和分化的一個自然結果可能是同類之間的競爭幹擾。作者認為平行幹擾是基因重複進化的常見約束,解決它會產生額外的調控複雜性,需要穩定基因組中的重複基因。

Tips:

Mcm1是一種真菌的MADS-box轉錄調節因子,它與七個不同的轉錄調節因子協同結合DNA,控制許多基因的表達,包括編碼生殖功能和精氨酸代謝酶的基因。

Mcm1在精氨酸代謝(ARG)基因中的結構因真菌分支而異,在乳酸克魯維酵母(Kluyveromyces lactis)和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中,Mcm1同源二聚體通過與輔助因子Arg81特異性結合來調節ARG基因的轉錄(圖1A);在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世系中,Mcm1複製基因Arg80的引入使得酵母的調控結構更為複雜,Mcm1-Arg80異二聚體通過與輔助因子Arg81結合DNA來調節ARG基因的轉錄(圖1B),酵母中其他Mcm1調控的基因集在基因複製後並沒有經歷調控複雜性的增加(圖1C和D)。表明Mcm1和Arg80的基因調控都依賴於與輔因子和DNA形成的強烈相互作用。

圖1

為進一步探究Mcm1複製後DNA與輔助因子結合後功能是如何發生分化的,作者重組了原始的MADS-box蛋白,並在體內和體外對這些蛋白進行了分析。將重組的原始MADS-box蛋白整合到酵母中,並移除ARG80和MCM1,以確定原始蛋白是否可以彌補缺失。結果顯示複製前AncMADS蛋白彌補了這兩個缺陷:用AncMADS替代Mcm1或Arg80在任何以精氨酸前體作為唯一氮源的培養基中的生長都沒有影響,其表型依賴於正常的ARG基因調控(圖2A)。通過測定Mcm1和Arg80/Mcm1調控基因的表達水平,發現AncMADS恢復了這些基因的激活和抑制,並且大多數基因表現出與野生型相同的動態範圍(圖2B)。但ARG抑制基因的動態表達範圍縮小,α特異性基因的動態表達範圍輕度縮小,ARG激活基因CAR2的激活強於野生型(圖2B-E)。表明AncMcm1和AncArg80發生了退化突變,因此在進化過程中這兩個旁系同源基因都必須被保留。

圖2

通過探究AncMADS複製後AncMcm1和AncArg80多樣化的突變,發現從AncMADS到AncMcm1的世系中,發生了一個替換(Tyr33→Phe33),且Mcm1後代中都保存了這個基因;在AncMADS到AncArg80世系中,有3個序列在Arg80後代序列中高度保守(圖3A)。研究表明,一些殘基(T41A, Q42N, F62L; T, Thr; A, Ala, Q, Gln; N, Asn; L, Leu)在穩定Arg81和Arg80以及Mata1和Mcm1之間的相互作用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為探究其對複製前祖先的影響,文章將這些突變引入到AncMADS中,觀察它們對ARG基因和α-特異基因表達水平的影響。結果表明,複製前AncMADS可以與Arg81和Mata1同時形成輔因子相互作用,並且這些相互作用在後代旁系中相互退化:AncMcm1失去了與Arg81有效交互的能力,而AncArg80失去了與Mata1交互的能力(圖3)。

圖3

Arg80和Mcm1具有非常密切的DNA結合特異性,表明在複製之後,MADS-box與DNA結合特異性的差異最多是有限的。複製前AncMADS蛋白可以彌補複製後基因的缺失,這也證實了DNA結合特異性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圖2)。然而Arg80對DNA的親和力遠低於Mcm1。為確定親和力變化發生的時間,測定AncMADS、AncArg80和AncMcm1在DNA上的半衰期,通過使用一種酵母的MADS-box結合位點(一個精氨酸代謝基因),該位點與酵母的Mcm1和Arg80的一致位點很相似,而且該位點已被證明支持這兩種蛋白在體外結合。結果顯示AncArg80的半衰期明顯低於AncMADS和AncMcm1的半衰期(圖3D)。因此,Mcm1和Arg80親和力的差異是由於複製後不久Arg80 的DNA結合親和力降低(圖3E)。

文章還探究了Arg80與DNA結合親和力降低對基因表達的影響,作者推測具有完全DNA結合強度的Arg80可能通過與α特異性基因調控位點結合幹擾Mcm1,並通過阻止Mcm1與Mata1協同結合而充當顯性負突變體(圖4A)。

那麼Arg80與DNA結合親和力的降低將通過α特異基因上的DNA結合來減少競爭,從而有利於Mcm1。通過逆轉AncArg80中的5個突變(K1Q,E2A,E7P,F10Y,K25R;K,Lys;E,Glu;P,Pro;R,Arg),在缺乏Arg80的酵母中測定α特異性基因的表達。根據旁系同源基因幹擾的假說,AncArg80突變體顯著降低了α特異性基因的表達,當過表達時,非突變的低親和力AncArg80蛋白抑制了α特異性基因的表達,而過表達的高親和力AncArg80突變幾乎完全阻斷了α特異性基因的表達(圖4B)。Arg80和Mcm1之間的拮抗作用以減弱的形式持續存在,因為酵母中Arg80的缺失會略微增加α特異性基因的表達(圖4B)。推斷Arg80與DNA結合親和力的降低限制了α特異性基因上Arg80和Mcm1之間的旁系同源基因的幹擾程度。

圖4

本文通過將原始基因重組並運用酵母相關的生化和遺傳研究方法相結合進行探究,邏輯清晰,故事完整,雖然尚不清楚影響蛋白質間相互作用的突變是發生在之前還是之後,抑或是與影響DNA結合的突變同時發生,但不可否認的是每一種突變都是一種功能缺失或者至少是功能減少的胺基酸替代,文章研究思路值得借鑑,通過關鍵位點的突變實現功能變化並進一步探究其進化機制,可以作為研究範例進行參考。

基因重複使蛋白質失去祖先的相互作用,導致亞功能化,不可避免地在重複之間會產生負面影響,雖然這種幹擾可以被利用,但更常見的結果是在進化過程中持續存在的基因重複中,這種幹擾被最小化。與此同時,這種最小化是否又伴隨著更加複雜的機制?這也為相關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2/6154/104


 ——  評論人:楊鈞賀  ——

——  校對:韓方旭,周彪  ——

——  編輯:左權  ——



相關焦點

  • 武漢植物園揭示桃色澤同源調節基因的功能分化機制
    R2R3-MYB基因是控制花青素積累的關鍵調節基因,但鮮有關於其功能分化機理的報導。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果樹分子育種學科組在研究員韓月彭帶領下,發現桃基因組中兩個串聯排列基因PpMYB10.1和PpMYB10.2發生了功能分化,前者能強烈誘導花青素的合成,但後者誘導能力很弱。
  • 植物抗病基因RP1進化研究獲進展
    植物抗病基因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gene,簡稱R基因)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表現出複雜的進化模式。很多研究表明,植物R基因是以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通常成簇排列從而形成複雜結構。經由旁系同源抗病基因間頻繁的序列重組和交換的一類抗性基因叫I型R基因,而較少或沒有經過旁系同源基因序列重組和交換的基因為II型R基因。
  • 取代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誕生 科學家實現一次編輯多個基因...
    ,使科學家得以對基因功能有更深入的了解。Cas12a這種酶的特點就是可以在同一個細胞中產生多個導向RNA分子,從而對多個基因位點實現切割。在CHyMErA的應用中,研究人員首先將目標瞄準了一類被稱為旁系同源體(paralogs)的基因。旁系同源(Paralogs)是那些在同一物種中的來源於祖先基因複製的蛋白,它可能會進化出新的與原來有關的功能。
  • 中國農大提出同源基因推斷新策略,並構建小麥族同源基因資料庫
    該工作為泛基因組時代的植物比較基因組學研究和功能基因挖掘提供了新思路。考慮到同源基因分析中「直系同源」、「旁系同源」等經典概念的定義具有不可傳遞性,且應用於遺傳距離較近的基因組間的研究時容易出現「歧義」,該工作提出了包含四類同源基因表格的基礎數據結構方案(圖1)。
  • 同源重組基因敲除技術
    首先拆詞講一下這兩個關鍵詞的意思:1、同源重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是指發生在非姐妹染色單體(sisterchromatid) 之間或同一染色體上含有同源序列的DNA分子之間或分子之內的重新組合。
  • 點擊「重置按鈕」,解決導致疾病的基因複製問題
    他們利用CRISPR/Cas9和一種很少使用的DNA修復途徑來編輯和修復與微複製(microduplications)相關的特定基因突變,本質上,這種可編程的基因編輯方法克服了之前的基因校正效率低下的問題。微複製是染色體上的變化,染色體上的小片段DNA被複製或複印。在某些基因中,這些重複可以導致所謂的「移碼突變」,即添加的核苷酸數量不能被3整除。
  • 生科陸劍課題組在脊椎動物microRNA複製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脊椎動物中miRNA複製之後發生的功能分化及miRNA複製在進化過程中對新靶位點招募的促進作用。 miRNA是一類生物體內源表達的長約22鹼基的非編碼小RNA,通過種子序列互補配對的方式識別靶基因mRNA並調控其表達。由於這種較短的配對方式,一種miRNA通常有上百個靶基因,一個靶基因也可以同時被多個miRNA調控。
  • 昆明動物所重構螞蟻等級分化祖先基因調控網絡
    蟻后與工蟻具有相同的基因組,但在形態、生理與行為上有著明確的分化。蟻后負責產卵,可以繁衍後代;而工蟻則永久喪失了繁殖力。這種生殖等級分化起源於約1.5億年前各螞蟻物種的共同祖先。由於各螞蟻物種的等級系統屬於同源性狀,因此從發育演化生物學理論角度,可以預測這些同源性狀是由螞蟻祖先狀態的基因網絡所調控。
  • 一作解讀|Mol Plant中國農大小麥研究中心提出泛基因組時代同源基因推斷新策略並構建小麥族同源基因資料庫
    通過和傳統僅基於序列相似性的同源推斷方法進行綜合評估,GeneTribe具有更好的準確率和檢測效率。考慮到同源基因分析中「直系同源」、「旁系同源」等經典概念的定義具有不可傳遞性,且應用於遺傳距離較近的基因組間的研究時容易出現「歧義」,該工作提出了包含四類同源基因表格的基礎數據結構方案(圖1)。
  • ...開發出能同時對多個基因組位點進行編輯的超強基因編輯工具...
    基於CRISPR的DNA編輯技術能通過對任何人類基因進行精確剔除來研究其功能,從而就能徹底改變科學家們對人類基因組的研究,但目前研究人員仍然面臨眾多挑戰,比如如何在相同細胞中同時移除多個基因或基因片段,這種類型的基因組「手術」對於科學家們而言,了解基因組不同部分在正常生理和疾病狀況下是如何協同發揮作用的似乎更為重要。
  • 玉米SWEET蔗糖轉運蛋白旁系同源基因在韌皮部裝載中的作用
    尤其是,ZmSWEET13旁系同源體(a,b,c)是葉脈管系統表達量最高的基因之一。經基因組編輯,三個基因敲除後的突變體明顯發育不良。    轉錄組測序(RNA-seq)表明,突變體存在顯著的與光合器官和碳水化合物代謝相關基因的異常轉錄。GWAS分析表明,ZmSWEET13s旁系同源體與作物的農藝性狀有關,尤其會影響開花時間和葉片角度。
  • 控制生菜結球的基因首次克隆成功
    該論文首次報導了生菜中控制結球性狀基因LsKN1的克隆,並在分子水平上闡述了LsKN1調控生菜結球的作用機制。萵苣屬於菊科,起源於地中海地區,由野生萵苣Lactuca serriola馴化而來,是非常重要的蔬菜之一。萵苣的主要栽培類型包括葉用的結球生菜和莖用的萵筍。儘管萵苣不同栽培類型之間的形態差異較大,但分化時間較短、不同類型之間雜種可育。
  • 從同源重組到鹼基編輯器 看基因編輯72變
    20世紀80年代,基於小鼠胚胎幹細胞及DNA同源重組技術的發展而催生的基因打靶技術,使生命科學研究發生了革命性改變。憑藉該技術,科學家可以對小鼠等的基因序列進行定點敲除或敲入。第一代基因編輯技術橫空出世。所謂同源重組是在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或同一染色體上含有同源序列的DNA分子之間或分子內進行的重新組合。
  • 2019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團夥」作案手法揭秘
    在2019-nCoV基因組中,最長基因編碼4405個胺基酸,這個蛋白是非結構性多蛋白,包括多個複製酶功能域。複製酶是一種依賴於RNA的RNA聚合酶,RNA聚合酶是RNA生成的催化劑。由於2019-nCoV不存在RNA病毒複製所需的RNA聚合酶,只有進入宿主細胞後,直接以病毒基因組RNA為翻譯模板,表達出病毒RNA聚合酶。
  • 尋找同源基因工具OrthoMCL與OrthoFinder的安裝與使用
    簡單介紹一下比較基因組學,Comparative genomics是基於基因組圖譜和測序技術,對已知的基因特徵和基因組結構進行比較以了解基因功能
  • 蕓薹屬植物基因組三維結構與進化機制有關—新聞—科學網
    白菜和甘藍全基因組染色質交互熱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油料所)種質資源團隊在蕓薹屬基因組進化方向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成功繪製白菜與甘藍的三維基因組圖譜,發現基因組三維結構與其同源基因保留機制存在密切聯繫,為蕓薹屬物種的功能基因組研究與分子育種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
  • 上海生科院揭示釀酒酵母源Shu複合物在DNA同源重組過程中發揮生物...
    當作為遺傳信息載體的DNA受到損傷後,會造成其結構和遺傳信息的改變,繼而影響到DNA的複製和轉錄等過程,導致細胞周期停滯和基因表達失調,最終可能引發細胞的癌變或死亡。對於數量龐大、類型多樣的DNA損傷,細胞進化出一系列DNA損傷修復機制,用於保證基因組的完整性和穩定性。
  • 【文獻】Nature :揭示流感病毒基因複製的重要機制
    針對二聚體結合面的關鍵胺基酸殘基的突變會抑制病毒基因的複製,並且是特異性地抑制vRNA的合成。這些結果表明流感病毒RNA聚合酶的二聚體結構是病毒基因複製所不可缺少的。Ervin Fodor課題組此前曾經報導流感病毒的基因複製需要通過一個游離的聚合酶來激活【11】。作者推測游離的聚合酶就是通過與包裝在RNP裡的聚合酶形成這種二聚體,從而激活病毒基因的複製起始。
  • 基因編輯康克酵母知識科普-源井生物
    然而,解脂耶氏酵母的基因操作由於缺乏有效和穩定的遺傳轉化系統以及非常高的非同源重組率而受到限制,這主要歸因於KU70基因。研究人員報告了一種簡便而快速的方案,用於解脂耶氏酵母Po1g中的有效遺傳轉化和基因缺失。首先,建立了將外源DNA有效轉化為解脂耶氏酵母Po1g的方案。其次,為了獲得用於進一步刪除靶基因提高的雙交換同源重組率,通過轉化攜帶1kb同源臂的破壞盒來刪除KU70基因。
  • 探索爪蟾異源四倍體基因組演化之旅
    研究證實非洲爪蟾是異源四倍體,並區分出了兩個非對稱演化的亞基因組——一個往往保留了遠祖狀態,而另一個則經歷了基因損失、刪除、重組和表達降低的情況。這兩種二倍體的祖先約在3400萬年前出現分化,並在約1800萬年前結合形成異源四倍體。組學君為大家解讀此篇文獻,共同探索數千萬年前的爪蟾異源四倍體基因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