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植物園揭示桃色澤同源調節基因的功能分化機制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R2R3-MYB基因是控制花青素積累的關鍵調節基因,但鮮有關於其功能分化機理的報導。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果樹分子育種學科組在研究員韓月彭帶領下,發現桃基因組中兩個串聯排列基因PpMYB10.1和PpMYB10.2發生了功能分化,前者能強烈誘導花青素的合成,但後者誘導能力很弱。定點突變實驗顯示,R2R3-MYB蛋白R3結構域中兩個胺基酸的變化是導致PpMYB10基因功能分化的原因。當PpMYB10.2基因R3結構域第93位胺基酸Arg被替換成Gly後,能顯著提升該基因的色澤誘導能力(如圖),相反,當PpMYB10.1基因R3結構域第63、93位胺基酸被替換成PpMYB10.2基因對應的胺基酸時,其色澤誘導能力喪失。PpMYB10蛋白R3結構域第93位胺基酸的變化會影響其與輔助因子PpbHLH3結合力,而第63位胺基酸的變化可改變其空間構想;PpMYB10基因功能分化與其bHLH3結合力變化相一致,這表明R2R3-MYBs與DNA靶標的結合可能需要bHLHs伴侶的參與。

    研究成果以Two amino acid changes in the R3 repeat cause functional divergence of two clustered MYB10 genes in peach 為題發表於Plant Molecular Biology,研究結果有助於了解R2R3-MYBs的功能進化及其與DNA靶標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且為植物色澤性狀改良提供了理論與技術支撐。

  文章連結

 

圖:單個胺基酸變化對桃色澤調節基因功能的影響 

  R2R3-MYB基因是控制花青素積累的關鍵調節基因,但鮮有關於其功能分化機理的報導。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果樹分子育種學科組在研究員韓月彭帶領下,發現桃基因組中兩個串聯排列基因PpMYB10.1和PpMYB10.2發生了功能分化,前者能強烈誘導花青素的合成,但後者誘導能力很弱。定點突變實驗顯示,R2R3-MYB蛋白R3結構域中兩個胺基酸的變化是導致PpMYB10基因功能分化的原因。當PpMYB10.2基因R3結構域第93位胺基酸Arg被替換成Gly後,能顯著提升該基因的色澤誘導能力(如圖),相反,當PpMYB10.1基因R3結構域第63、93位胺基酸被替換成PpMYB10.2基因對應的胺基酸時,其色澤誘導能力喪失。PpMYB10蛋白R3結構域第93位胺基酸的變化會影響其與輔助因子PpbHLH3結合力,而第63位胺基酸的變化可改變其空間構想;PpMYB10基因功能分化與其bHLH3結合力變化相一致,這表明R2R3-MYBs與DNA靶標的結合可能需要bHLHs伴侶的參與。
    研究成果以Two amino acid changes in the R3 repeat cause functional divergence of two clustered MYB10 genes in peach 為題發表於Plant Molecular Biology,研究結果有助於了解R2R3-MYBs的功能進化及其與DNA靶標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且為植物色澤性狀改良提供了理論與技術支撐。
  文章連結
 
圖:單個胺基酸變化對桃色澤調節基因功能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基因複製後旁系同源基因未被重新刪除並功能分化的機制
    基因複製是一個新基因的重要來源,大多數基因複製模型假設複製前基因的祖先功能是獨立的,因此後代的旁系之間可以整齊地劃分。然而,許多基因產物,如轉錄調節因子這種蛋白質的複製和分化的一個自然結果可能是同類之間的競爭幹擾。作者認為平行幹擾是基因重複進化的常見約束,解決它會產生額外的調控複雜性,需要穩定基因組中的重複基因。
  • 植物抗病基因RP1進化研究獲進展
    植物抗病基因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gene,簡稱R基因)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表現出複雜的進化模式。很多研究表明,植物R基因是以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通常成簇排列從而形成複雜結構。經由旁系同源抗病基因間頻繁的序列重組和交換的一類抗性基因叫I型R基因,而較少或沒有經過旁系同源基因序列重組和交換的基因為II型R基因。
  • 昆明動物所重構螞蟻等級分化祖先基因調控網絡
    由於在漫長演化歷程中,基因功能會有多樣性變化,而且隨著新的亞科和屬種的形成,基因功能也會發生種系特異的重適應,因此祖先基因的特徵表達模式和調控網絡可能會被掩蓋。  為了揭示等級分化祖先基因調控網絡,研究人員對來源於三個亞科五個螞蟻物種的大腦進行了轉錄組測序與生物信息學分析。
  • 西雙版納植物園揭示植物複葉模式建成的分子機制
    從生物學功能上來說,每一個小葉等同於一個單葉。在植物演化的歷程中,複葉的出現被認為帶來了很多優勢,如提高光合效率、減少植食性動物的損傷等。根據複葉中小葉的數目和排列方式,複葉可以分為單身複葉、三出複葉、羽狀複葉、掌狀複葉及各種多級複葉等。這些不同複葉的形態是如何決定的,目前所知甚少。
  • 武漢植物園古老孑遺植物群體基因組學和適應性進化研究獲新成果
    揭示環境多元的異質性與生物遺傳變異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物種進化歷史的關鍵,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和瀕危物種的保護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然而,對於非模式物種,環境變化如何促進物種分化以及適應性進化的遺傳基礎知之甚少。
  • Nature:揭示基因調節的新型分子機制
    ,其中信使RNA(mRNA)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其也是蛋白質翻譯的模板;近日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Natur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開了識別mRNA的一種新型分子機制,這對於揭示雄性和雌性生物機體中不同的基因調節方式非常關鍵。
  • Cell Stem Cell | 蘇大張文勝組揭示小鼠胚胎幹細胞三胚層分化調控機制
    該研究結果揭示了小鼠胚胎幹細胞ESC分化期間特定BAF和PRC2亞基的不同機製作用。這些因子還包括ATP依賴性染色質重塑複合物,其水解ATP可以改變染色質的構象,從而調節TF對染色體DNA的接近。哺乳動物開關/蔗糖不可發酵(SWI-SNF)複合物,也稱為BAF(Brg或Brahma相關因子)複合物,代表ATP依賴性染色質重塑超家族的一個亞家族,並形成多達15個具有不同功能的亞基的多態組裝。基於亞基組成的特異性。
  • 武漢植物園在植物葉片質外體pH調節和應對細菌侵染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目前有關植物質外體pH調節和應對環境脅迫(如細菌病害)的作用機制還不清晰。  武漢植物園農業環境生態學學科組研究人員與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開展了菜豆葉片丁香假單胞菌侵染實驗。葉片pH原位成像結果顯示,接種丁香假單胞菌導致菜豆葉片質外體pH升高;同時,葉片質外體提取液中蔗糖含量升高。通過葉面噴施合成生長素或酸性pH緩衝劑可消減質外體瞬態鹼化效應及質外體蔗糖含量的上升。
  • Science:揭示LMBR1L基因調節淋巴細胞生成機制
    比如,導致Wnt/β-連環蛋白信號轉導水平梯度的亞效或無效Apc等位基因的組合導致HSC在低活化水平下增殖或在高活化水平下HSC池枯竭。其他報導表明,Wnt/β-連環蛋白通路的活化能夠促進淋巴細胞的凋亡並減少處於靜止狀態的HSC數量。
  • 廣州大揭示生物鐘基因GmLHY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
    . | 廣州大學劉寶輝/李美娜團隊揭示生物鐘基因GmLHY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責編 | 逸雲生物鐘基因在模式植物中調節乾旱脅迫響應的方式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研究,而在作物物種中卻知之甚少,例如全球主要作物大豆。
  • 武漢植物園發現桃果肉質地多樣性與基因拷貝數變化有關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韓月彭課題組揭示了兩個串聯排列基因PpendoPGF和PpendoPGM基因發生了缺失和複製兩種突變事件,分別導致了粘核非溶質和離核溶質性狀的出現(下圖)。為題發表於Journal Experimental Botany,首次揭示了基因拷貝數變化調控果樹果實品質性狀的新機制
  • 多篇研究揭示Prickle1基因調節額骨成骨細胞分化
    2019年1月28日/生物谷BIOON/---由於顱骨原基(skull primordia, 發育中的頭骨)中成骨細胞(osteoblast)的遷移和分化缺陷,囟門(fontanelle)增大和前額骨(frontal bone)變小可導致顱骨遭受機械損傷。Wnt/PCP信號通路通常在胚胎發育期間調節組織中的細胞遷移和運動。
  • 造血幹細胞髓系分化潛能調控的分子機制_鄭大中科博生
      據中科博生研究表明, 造血幹細胞通過調節自我更新和分化來維持造血系統的穩態。來自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Med23 serves as a gatekeeper of the myeloid potential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的文章,揭示了Med23調控造血幹細胞髓系分化潛能的分子機制,闡明了Med23介導的轉錄調控、造血幹細胞的活化以及髓系分化潛能之間的關係。中科博生。
  •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武漢植物園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4-20   今日/總瀏覽:2/1325
  • 數學院等通過調控網絡數學建模揭示幹細胞分化關鍵轉錄因子
    這一成果提出了利用匹配的基因表達和染色質可及性數據刻畫轉錄因子和調控元件結合調控下遊基因表達的數學模型,構建了描繪細胞狀態轉化的染色質調控網絡,通過網絡分析鑑定出TFAP2C和p63分別為表面外胚層起始和角質形成細胞成熟的關鍵因子,並揭示了譜系定型過程中TFAP2C-p63對表觀遺傳轉換的反饋調節機制。
  •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2014-12-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 朱楊博士等揭示TFL1-FD的靶標基因和FT的競爭機制
    Nature Comm | 朱楊博士等揭示TFL1-FD的靶標基因和FT的競爭機制植物發育是貫穿整個生命周期的生物學主題之一,不僅受到體內外因素綜合調控,而且和動物相比能較大程度影響植物形態。搞清楚頂端分生組織全能性細胞如何受精確調控而分化並保持花序分生組織和側生分生組織特性是如何人為改變植物地上部分形態建成的關鍵一步 【1】。
  • 成體幹細胞穩態和衰老晝夜節律調節機制!
    這篇綜述文章中,研究人員揭示了晝夜節律鐘調節成體幹細胞功能的機制,以及在老化過程中晝夜節律鐘的改變如何調節決定成體幹細胞穩態的內在和外在機制。文章中,研究人員從「成體幹細胞的晝夜節律和生境」、「成體幹細胞生境中的晝夜節律系統線索」、「成體幹細胞的衰老和晝夜節律鍾」、「老化的系統性晝夜節律網絡」、「晝夜節律鐘的幹擾和成體幹細胞的老化」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 生物物理所揭示WASH蛋白調控造血幹細胞分化的機制
    WASH蛋白是一個廣泛表達的蛋白質,它擁有眾多的功能結構域。範祖森研究組前期研究發現WASH具有抑制自噬的作用(EMBO J,2013),並揭示了其調控自噬作用的分子機制(Cell Research, 2014)。
  • 中美科學家合作揭示甘藍型油菜育性相關基因功能與進化歷史
    . | 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合作揭示甘藍型油菜育性相關基因功能與進化歷史該研究揭示了MS5基因在十字花科植物中的進化歷史,並在前期油菜中成功克隆雄性不育基因BnMS5d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BnMS5 基因在甘藍型油菜小孢子母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的功能。這一研究為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創建甘藍型油菜雄性不育系統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與基因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