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植物園在植物葉片質外體pH調節和應對細菌侵染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1-02-08 植物微生物最前線

質外體是植物感受和適應環境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前沿區域。質外體瞬態鹼化作為一種重要的根-莖信號在植物體內進行脅迫信息傳導,對於植物應對和適應環境脅迫,如營養缺乏、水分不足、洪澇、病蟲害等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有關植物質外體pH調節和應對環境脅迫(如細菌病害)的作用機制還不清晰。

  武漢植物園農業環境生態學學科組研究人員與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開展了菜豆葉片丁香假單胞菌侵染實驗。葉片pH原位成像結果顯示,接種丁香假單胞菌導致菜豆葉片質外體pH升高;同時,葉片質外體提取液中蔗糖含量升高。通過葉面噴施合成生長素或酸性pH緩衝劑可消減質外體瞬態鹼化效應及質外體蔗糖含量的上升。以上結果表明葉片質外體瞬態鹼化有利於丁香假單胞菌侵染。

研究結果以" The pH ofthe leaf apoplast is critical for the formation of Pseudomonas syringae-induced lesions on leaves of the common bean (Phaseolus vulgaris)"為題,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Plant Science武漢植物園農業環境生態學學科組王利為文章通訊作者.

 圖1 菜豆葉片質外體pH調節和應對丁香假單胞菌侵染的機制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8945219315018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相關焦點

  •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武漢植物園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4-20   今日/總瀏覽:2/1325
  • 中國黑松露侵染本土植物槲櫟的機制和生態效應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四川省食用菌協會副秘書長、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李小林博士團隊聯合德國耶拿大學鄢麗娟博士在國際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在線發表了中國黑松露侵染本土植物槲櫟最新的研究成果,該期刊最新的影響因子為4.019。松露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外生菌根真菌之一,然而目前,人們對松露外生菌根體外合成的生態機制缺乏細緻的了解。
  • 華南植物園研究揭示植物抗病響應的新機制
    目前,雖然對植物如何識別並響應病原菌進行了廣泛的報導,但較少關注植物抗病的精細調控。因為所有的防禦都是為了植物自身更好的生存,過度免疫必定影響植物正常生長,這就為我們帶來一個思考:植物如何識別病原菌入侵是短期的偶然事件,還是持續的侵害,並作出正確的應對?其內在調控機制迄今尚未十分清楚。
  • 玉米葉片質外體途徑的鹼化促進ABA合成酶Vp14的轉錄和氣孔關閉
    氯化鈉引起的鹽脅迫會造成植物葉片質外體途徑的瞬時鹼化,這種pH的瞬時變化會改變氣孔狀態,導致氣孔關閉。然而這種變化是由於pH的單獨變化引起的還是pH與其他氯離子成分一起協同作用改變的,目前還不是很清楚。
  • 武漢植物園在非洲大果印加果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耐藥性危機促使科學界不斷尋求具有不同作用模式的有效替代治療藥物,而藥用植物的次生代謝產物具有結構多樣和生物活性強的特性,使其日益成為替代醫學的研究目標之一。大果印加果是一種藥食兩用植物,在喀麥隆傳統上可用於治療傷口和各種感染。目前所報導的生物效應大多與其種子油有關,而對其果實提取物抗菌活性的研究甚少。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我國在不同類型免疫受體的發現以及作用機制解析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1.1 NLR類型受體的作用機制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抗病基因編碼的蛋白中, NLR蛋白約佔70%.
  • 微生物源的植物生長促進劑研究新進展
    二、作用機制概述    1. 有關第一類的解磷、解鉀細菌等微生物製劑已研究較深入,應用也較早。提高土壤中K、P的有效性,使植物體更加有利吸收是促進植物生長、增加其產量的關鍵因素,磷細菌、鉀細菌就能有效地轉化土壤中難溶的P、K,使有機磷、鉀轉化為植物能利用的無機磷、鉀。
  • 武漢植物園在生物防治非靶標作用的緯度梯度格局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生物防治非靶標作用的緯度梯度格局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8-13 武漢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前進中的武漢植物園
    (二)科研水平顯著提高,各項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隨著植物園創新工作的不斷進行,植物園的各項創新研究與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特別是在植物資源保育、水生植物生物學研究及內陸水體植被研究、農林複合生態等基礎性研究上實現了優勢的突破,取得了一些原始科學創新成果。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開發、植物園的科學普及功能的發揮上,植物園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 武漢植物園揭示桃色澤同源調節基因的功能分化機制
    R2R3-MYB基因是控制花青素積累的關鍵調節基因,但鮮有關於其功能分化機理的報導。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果樹分子育種學科組在研究員韓月彭帶領下,發現桃基因組中兩個串聯排列基因PpMYB10.1和PpMYB10.2發生了功能分化,前者能強烈誘導花青素的合成,但後者誘導能力很弱。
  • New Phytologist:發現大麗輪枝菌核定位效應分子跨界調節植物免疫...
    與絕大多數病原微生物一樣,該真菌依賴於其分泌的效應分子(effector,或效應蛋白)克服植物先天免疫,從而定殖寄主。而抗性植物往往能夠識別效應分子、激活更加強烈的植物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或ETI),抑制病原菌的成功定殖。目前大麗輪枝菌中已發現能夠被植物識別、引起ETI的效應分子極少,並且尚未發現能夠直接進入植物細胞核調控免疫反應的效應因子。
  • 武漢大學朱玉賢院士在植物lncRNA調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武漢大學朱玉賢院士團隊王坤教授在植物研究經典期刊《Plant Physiology》發表了題為「Full-length annotation with multi-strategy RNA-seq uncovers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lncRNAs in cott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棉花長鏈非編碼RNA(lncRNA)的注釋及轉錄調控機制上取得了重要進展
  • 單病毒示蹤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崔宗強團隊實時動態觀察到單個愛滋病毒入侵和跨越皮質肌動蛋白屏障的動態行為,揭示了病毒入侵靜息CD4 T淋巴過程中,α-actinin介導的皮質肌動蛋白動態重組機制,並基於病毒與肌動蛋白的相互作用,發現了抗病毒新靶標及其抑制多肽。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Nanoscale(《納米尺度》)上作為內封面文章發表。
  • 中科院微生物所劉俊研究組在水稻識別稻瘟菌侵染機制方面獲得重要...
    劉俊課題組在前期的研究中發現,稻瘟菌侵染水稻時可以分泌眾多的蛋白到水稻的質外體中。而植物對病菌的識別主要存在於兩個層面,對病菌表面保守的分子特徵物質(PAMP)的識別(PTI,PAMPs triggered immunity)和對致病因子(effector)的識別(ETI,Effector triggered immunity)。識別PAMPs的受體基本上都分布於植物的細胞膜上。
  • 2018年我國在植物抗病與信號轉導領域取得了哪些進展?
    近日,植物學報發布了主編評述 「2018年中國植物科學若干領域重要研究進展」。該文對2018年中國科學家在植物科學若干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進行了概括性評述, 旨在全面追蹤和報導當前中國植物科學領域的發展前沿和熱點, 展示中國科學家所取得的傑出成就。
  • 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我國在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分子機制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的資助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教授等研究人員對於植物幹細胞是如何抵禦病毒侵染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揭示。本次研究是趙忠教授、田朝霞副研究員和武漢海軍副研究員團隊聯合廣州大學董志誠教授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該研究首次在植物的廣譜抗病毒能力和分生組織維持之間建立了精確的分子聯繫,回答了為什麼大部分植物病毒不能侵染頂端分生組織這一困擾學界很久的生物學問題
  • 中德植物質外體生物高分子聚合物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德國波恩大學共同舉辦的「中德植物質外體生物高分子聚合物學術研討會」於9月19至22日在北京召開。來自德國波恩大學、柏林大學、佛朗霍夫學會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以及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的50餘位專家參加此次會議。會議得到了德國研究會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組建的中德科學中心的資助。
  •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9-23 華南植物園 【字體導致該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人為幹擾活動改變了陸地生態系統的土壤理化性質(容重、質地、含水率和pH值)、植物和微生物特性(優勢植物種數、植被蓋度和土壤微生物量)以及土壤資源(全碳、全氮、全磷、無機氮和無機磷)。
  • The Scientist:胞外體最新研究進展
    人們仍不清楚這些相互對立的影響的淨效應對患有癌症的個人而言是有益性的還是有害的。幾個研究小組的研究結果已經表明腫瘤分泌的胞外體通過抑制抗腫瘤免疫反應,或者通過在腫瘤轉移過程中促進血管生成或腫瘤遷移到身體其他部分的方式,從而促進腫瘤的生長[6]。
  • 科學網—植物水分傳導脆弱性分區假說獲進展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