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微生物所劉俊研究組在水稻識別稻瘟菌侵染機制方面獲得重要...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但稻瘟菌的危害是影響水稻高產、穩產的一個重要因素。劉俊課題組在前期的研究中發現,稻瘟菌侵染水稻時可以分泌眾多的蛋白到水稻的質外體中。而植物對病菌的識別主要存在於兩個層面,對病菌表面保守的分子特徵物質(PAMP)的識別(PTI,PAMPs triggered immunity)和對致病因子(effector)的識別(ETI,Effector triggered immunity)。識別PAMPs的受體基本上都分布於植物的細胞膜上。因此,稻瘟菌侵染過程中分泌的蛋白就有可能被水稻細胞膜上分布的受體識別。

通過對稻瘟菌分泌蛋白的分離和轉基因分析,該課題組發現了一個分泌蛋白MoChia1可以強烈地激活水稻的免疫反應,具有PAMPs物質的典型特徵。MoChia1是一個幾丁質酶,廣泛存在於真菌中,參與真菌的細胞壁修飾。MoChia1能夠激活水稻的免疫響應,說明水稻中存在識別MoChia1的受體。進一步的分析發現,MoChia1可以結合chitin(幾丁質),並抑制chitin在水稻細胞中激活的免疫響應。通過酵母雙雜交篩選,發現水稻質膜上的蛋白OsTPR1可以與MoChia1結合,並競爭其與chitin的結合,從而解除MoChia1對chitin參與植物免疫激活的抑制。該研究發現了一個重要的植物胞外免疫機制,並提出了植物中存在一些蛋白可以作為誘餌去幹擾病菌對植物免疫的抑制。

該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在植物學領域國際重要期刊The Plant Cell上(http://www.plantcell.org/content/early/2019/01/04/tpc.18.00382),劉俊課題組助研楊超和項目聘用餘永旗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劉俊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圖1:水稻識別稻瘟菌分泌蛋白的分子機制

A稻瘟菌分泌蛋白MoChia1可以激活ROS迸發;B.and C. 水稻蛋白OsTPR1與chitin競爭結合MoChia1; D. MoChia1抑制chitin激活的水稻免疫反應,但OsTPR1可阻止MoChia1的抑制效應;E.工作模型:MoChia1抑制chitin激活的植物免疫,但OsTPR1阻止其抑制效應,且水稻中存在識別MoChia1的受體。

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百人計劃」啟動經費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劉俊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4年畢業於南京農業大學,獲博士學位。2004-2006年在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做博士後研究。2007-2013年在加州大學Davis分校研究植物和微生物分子互作。2012年入選中科院人才計劃,現為中科院微生物所農業微生物與生物技術研究室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植物抗病的分子機制。

相關焦點

  •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揭示線粒體分裂介導的水稻與稻瘟菌互作新機制
    線粒體的融合分裂過程,對維持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著重要作用。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線粒體融合增強了抗病毒免疫反應,線粒體分裂則抑制了抗病毒免疫反應。然而,線粒體動態發育在植物免疫反應中是否發揮重要作用尚不清楚。
  • 郭惠珊研究組揭示土傳病原真菌逃避寄主免疫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土傳維管束病原真菌逃避幾丁質寡糖誘發免疫的分子機制。幾丁質是真菌細胞壁的重要組分之一,病原真菌在侵染寄主過程中釋放的幾丁質寡糖作為一種病菌分子模式PAMP(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被寄主具有LysM 結構域的膜受體CERK(receptor chitin elicitor receptor kinase )識別,從而誘發寄主先天免疫。
  • 中科院微生物所孔照勝團隊在共生互作界面形成與調控機制方面取得...
    目前對於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早期侵染及根瘤器官發生的信號傳導方面的研究較為清楚,但對共生互作界面(Symbiotic interface)形成的調控機制卻知之甚少,特別是對共生體膜(約為細胞質膜面積的幾十倍)的快速擴張機制還不清楚。
  • 清華中科院共揭示水稻生殖特異phasiRNA的靶標和功能機制
    Nature Comm | 戚益軍/程祝寬合作揭示水稻生殖特異phasiRNA的靶標和功能機制責編 | 王一在水稻生殖細胞中,眾多phasiRNA與生殖細胞特異表達的MEL1/OsAGO5c相結合。phasiRNA生成通路關鍵因子的功能缺失或特定phasiRNA的異常可導致溫敏或光敏雄性不育,表明phasiRNA在調控雄性生殖細胞發育和植物育性中發揮重要功能。但迄今為止,phasiRNA的靶標及其功能機制尚不清楚。
  • 日本科學家團隊利用水稻稻瘟菌開發了同源重組基因編輯系統
    日本科學家團隊利用水稻稻瘟菌開發了同源重組基因編輯系統 微信公眾號「中國農業轉基因管理」 2019-07-02 17:57
  • 張杰研究組在MOLECULAR PLANT合作發表植物免疫機制綜述論文
    植物時刻面臨多種微生物的侵染威脅,在與微生物長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多層次的防禦機制。一些病原微生物通過多種策略克服植物多層次的免疫機制,引發病害。由農作物病蟲害導致的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損失約為17%至30%,嚴重威脅糧食安全。
  • 科學家開發出簡單高效鑑定水稻免疫相關的小分泌蛋白質方法
    在動物體中,許多被稱之為細胞因子的內源小肽,如白細胞介素、幹擾素等作為信號分子在免疫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與動物細胞因子相似,當植物受到創傷或病蟲害的侵染,植物也會產生內源信號小肽,它們被稱作植物細胞因子(phytocytokines)。但是植物細胞因子在植物體內含量極低,利用生化方法純化植物細胞非常困難。
  • 研究揭示VOZ轉錄因子介導的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發現高等植物特有的維管植物單鋅指(VOZ)轉錄因子是植物抗病的關鍵因子,揭示了VOZ轉錄因子作為橋梁連通泛素連接酶對抗病蛋白調控的分子機制,為創製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和抗病分子育種奠定了理論基礎。
  • 專家點評Cell|植物根系利用細胞損傷「門控」機制調節自身免疫
    專家點評周儉民 研究員(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利用免疫管控機制區分有害和有益微生物眾所周知,植物生長的環境中存在大量微生物,其中既有無害或有益微生物這一機制,巧妙地利用了病原微生物侵染對植物細胞帶來的損傷,精準的在感染點附近激活免疫。這些發現,第一次揭示了植物如何管控免疫受體,通過整合損傷和MAMP兩種不同信號,區分不同微生物的機制,對未來相關研究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 亞熱帶生態所發現水稻根際酶活性時空動態穩定機制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於水稻根際酶活時空動態穩定機制及其對溫度和水稻生長的響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根際是土壤微生物活動最為重要的「熱區」,是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之間互相作用關係最為密集的區域。
  • 高彩霞研究組建立新型可預測多核苷酸刪除基因組編輯系統
    這些DNA序列在調控基因表達、轉錄翻譯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也是目前基因功能研究與遺傳改良的重點目標區域。基於CRISPR/Cas9的基因組編輯技術已經被廣泛用於功能基因研究和作物遺傳改良。由sgRNA引導的Cas9核酸酶可以在基因組靶位點處產生DNA雙鏈斷裂(DSB),細胞通過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修復,往往容易形成1~3個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突變。
  • PlosPathogens:稻瘟病菌生長及其致病的細胞分子機制方面新進展
    背景與意義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對於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稻瘟病的爆發和流行是制約水稻高產、穩產的重大問題。稻瘟病菌採用極性生長模式在宿主細胞中生長和擴散,然而人們對其極性生長的細胞分子機制及其在致病中的作用還有待深入研究。稻瘟病菌是重要的模式真菌,研究其致病機理不僅能為水稻病害防治提供理論依據,也給其它病原真菌致病研究提供借鑑意義。
  • 微生物所創新之路——微生物 高科技 大產業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建所40多年來,在微生物學基礎研究方面已有了良好的基礎,並為我國工業微生物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科學院二期創新試點的實施,為微生物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研究所概況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是綜合性微生物學研究機構,代表我國微生物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 研究揭示水稻NLR類抗病基因突變導致的白葉枯病感病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研究組及中國水稻所錢前研究組合作報導了一個較為罕見的NLR蛋白突變wed(weaker defense)。這與已有報導的NLR蛋白的功能獲得性突變均觸發自主免疫反應的現象截然相反,表明水稻中可能存在一種新的NLR類蛋白的作用模式或調節機制。
  • 微生物所孔照勝研究組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
    氮素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共生固氮是豆科植物為了更好地適應氮素匱乏環境演化而來的,其本身是一個耗能的生物學過程,因此豆科植物會根據環境土壤中的氮素水平,開啟或關閉結瘤固氮發育程序。有趣的是,環境土壤中低濃度的氮素會促進結瘤固氮,而高濃度氮素則抑制結瘤固氮。
  • 中科院藥物所:解析胰高血糖素作用機制,促進糖尿病的新藥研發
    GPCR發揮的生理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激活的細胞內效應蛋白(G蛋白等)決定。根據其介導的下遊信號通路,G蛋白可分為Gs、Gi、Go和Gq等類型,其中,Gs 和Gi被GPCR活化後,分別激活和抑制腺苷酸環化酶,產生相反的生物學效應。研究表明,不同GPCR可選擇性激活一種或多種G蛋白,但一種GPCR如何識別不同類型的G蛋白一直未被清晰闡明,制約了對於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的深入理解。
  • 「專家評述」無限風光在險峰——水稻的白葉枯病害難題被攻克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白葉枯病常爆發成災,通常導致水稻減產20~30%,嚴重時可達50%,甚至絕收。利用水稻自身的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種是防控白葉枯的最佳手段,這對減少農藥施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植物抗病基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通過識別病原菌所攜帶的效應因子,監控病菌的入侵並啟動防衛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