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植物園發現桃果肉質地多樣性與基因拷貝數變化有關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桃原產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其果實風味鮮美、營養豐富,深受人們喜愛。桃依據果肉質地差異可分為溶質型和非溶質型。我國主栽桃品種多為溶質桃,果實採後極易軟化,不利於貯藏和運輸。此外,桃果實成熟時,果肉還分離核和粘核兩種類型。已有桃資源可分為離核溶質、粘核溶質和粘核非溶質三種類型,但離核非溶質桃至今尚未見報導。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韓月彭課題組揭示了兩個串聯排列基因PpendoPGFPpendoPGM分別控制桃果肉溶質和離核性狀,這兩個基因都編碼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且兩者同源性很高。桃祖先種可能只有PpendoPGM基因,果實表現為粘核溶質;之後PpendoPGM基因發生了缺失和複製兩種突變事件,分別導致了粘核非溶質和離核溶質性狀的出現(下圖)。此外,PpendoPGF基因除控制果肉離粘核性狀外,還具有引起果肉溶質的多效性,這導致「離核非溶質」性狀無法形成。

  研究成果以Copy number variation of a gene cluster encoding endopolygalacturonase mediates flesh texture and stone adhesion in peach 為題發表於Journal Experimental Botany,首次揭示了基因拷貝數變化調控果樹果實品質性狀的新機制,研究結果既對認知果樹性狀的形成具有理論意義,又為桃等果實質地性狀改良提供了工具。

  論文連結

 

桃果肉質地多樣性演化機理示意圖 

  桃原產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其果實風味鮮美、營養豐富,深受人們喜愛。桃依據果肉質地差異可分為溶質型和非溶質型。我國主栽桃品種多為溶質桃,果實採後極易軟化,不利於貯藏和運輸。此外,桃果實成熟時,果肉還分離核和粘核兩種類型。已有桃資源可分為離核溶質、粘核溶質和粘核非溶質三種類型,但離核非溶質桃至今尚未見報導。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韓月彭課題組揭示了兩個串聯排列基因PpendoPGF和PpendoPGM分別控制桃果肉溶質和離核性狀,這兩個基因都編碼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且兩者同源性很高。桃祖先種可能只有PpendoPGM基因,果實表現為粘核溶質;之後PpendoPGM基因發生了缺失和複製兩種突變事件,分別導致了粘核非溶質和離核溶質性狀的出現(下圖)。此外,PpendoPGF基因除控制果肉離粘核性狀外,還具有引起果肉溶質的多效性,這導致「離核非溶質」性狀無法形成。
  研究成果以Copy number variation of a gene cluster encoding endopolygalacturonase mediates flesh texture and stone adhesion in peach 為題發表於Journal Experimental Botany,首次揭示了基因拷貝數變化調控果樹果實品質性狀的新機制,研究結果既對認知果樹性狀的形成具有理論意義,又為桃等果實質地性狀改良提供了工具。
  論文連結
 
桃果肉質地多樣性演化機理示意圖 

相關焦點

  • TiM:rDNA拷貝數的種內變化影響微生物群落分析嗎?
    2、雖然rDNA拷貝數的種間變異可能會使擴增子序列數據進行微生物群落分析複雜化,但種內rDNA拷貝數的變異增加了複雜性的額外維度。3、由於種內rDNA拷貝數的變異與環境變化有關,微生物群落中明顯的種群統計學變化可能是由基因組對環境的響應所驅動的。
  • 研究發現沉默轉基因的激活不依賴於拷貝數和DNA過甲基化的變化
    以往的研究表明,許多因子都與基因沉默相關,如轉基因在基因組的插入位置、轉基因拷貝數目、重複序列、轉基因純合雜合狀態和DNA甲基化等。雖然定點疊加技術可以確保轉基因精準地插在有利於基因表達的基因組位置上,進而減少基因沉默的可能性,但也無法完全避免轉基因發生沉默。在區永祥課題組之前獲得的材料中,就有一個成功進行了基因定點疊加但轉基因出現了沉默現象的菸草株系(23.C.7)。
  • 中日韓人種基因拷貝數變異圖譜出爐
    據韓聯社4月5日報導,韓國首爾大學基因醫學研究所徐廷瑄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宣稱,他們通過對30名中國人、韓國人和日本人的基因組研究,成功繪製出中日韓人種超高清基因拷貝數變異圖譜,並根據該圖譜發現,亞洲人獨有的基因拷貝數變異共有3500多個。
  • AJHG:智力低下與X染色體上某些基因的拷貝數有關
    最近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男性精神疾病的嚴重程度不同與GDI1基因的拷貝數有關,該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GDI1基因的拷貝數越多,疾病也越嚴重。這項研究發表在最近一期的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雜誌上。
  • 武漢植物園在物種分布限制的進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獼猴桃種質資源與育種學科組博士生楊愛紅在副研究員姚小洪和研究員黃宏文的指導下,以孑遺植物鵝掌楸為研究對象,採用自主開發的葉綠體基因組微衛星以及核基因組微衛星分子標記(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Yang et al., 2012),在了解古氣候變化對物種地理分布的影響的基礎上
  • 人類神經元的馬賽克拷貝數變異性
    這一發現已經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在 "人類神經元的馬賽克拷貝數變異 "上。在邁克-麥康奈爾領導的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從三個人死後分離出大約100個神經元,並觀察他們的整個基因組是否存在所謂的拷貝數變異(CNVs),這是DNA的片段,其拷貝數與參考基因組相比是可變的。他們發現,高達41%的測試神經元至少有一個單一的、大規模的、自發發生的CNV,即不是由親代傳播的。 這些拷貝數的變化在基因組中蔓延。
  • 前進中的武漢植物園
    武漢植物園目前收集56種獼猴桃資源(變種,變型),佔世界獼猴桃現有資源總數66種的85%,80餘品種資源,萬餘雜交後代,是世界上該屬植物收集最齊全的種質圃。在獼猴桃瀕危物種的收集上,植物園收集到8個瀕危物種中的6個。武漢植物園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涵蓋量最大、遺傳資源最為豐富的種質基因庫。
  • 武漢植物園在非洲之角植物區系和多樣性空間格局研究方面獲進展
    2019年8月,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研究人員基於《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植物志》以及在線資料庫等,重新構建了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植物分布信息資料庫,並對該地區植物區系進行了精細劃分。
  • 武漢植物園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研究獲進展
    武漢植物園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研究獲進展 2017-09-26 武漢植物園 【字體   為了更好地研究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的進化趨勢,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博士孫延霞對
  • 武漢植物園古老孑遺植物群體基因組學和適應性進化研究獲新成果
    揭示環境多元的異質性與生物遺傳變異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物種進化歷史的關鍵,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和瀕危物種的保護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然而,對於非模式物種,環境變化如何促進物種分化以及適應性進化的遺傳基礎知之甚少。
  • 武漢植物園揭示桃色澤同源調節基因的功能分化機制
    R2R3-MYB基因是控制花青素積累的關鍵調節基因,但鮮有關於其功能分化機理的報導。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果樹分子育種學科組在研究員韓月彭帶領下,發現桃基因組中兩個串聯排列基因PpMYB10.1和PpMYB10.2發生了功能分化,前者能強烈誘導花青素的合成,但後者誘導能力很弱。
  • 拷貝數變異才是病因
    最新的研究成果是,1447個基因拷貝數變異中,285種都可以致病  八年前,人類基因組計劃提前完成,給了人們揭開生命奧秘指日可待的假想。實際上,這不過是翻開了生命天書的扉頁而已,隨後的深入研究發現,這本書遠比人們想像的要更厚重、更艱深。拷貝數變異現象的存在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 核糖體RNA基因拷貝數變異和表達調控方面獲進展
    在絕大多數真核生物的基因組內,不論45S rRNA基因還是5S rRNA基因都在染色體上以多拷貝串聯重複的形式存在。然而,這種高度串聯重複結構存在的生物學意義目前並沒有明確結論。之前,唯一一項對於45S rRNA基因拷貝數變異的大規模研究發生在人類群體中,研究表明人基因組內45S基因位點在個體間存在廣泛變異,並且發現其拷貝數與眾多基因的表達調控顯著相關。
  • 基因拷貝數可預測食管癌發病的可能性
    基因拷貝數可預測食管癌發病的可能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9 17:15:10 英國劍橋大學Rebecca C.
  • 古老孑遺植物獨葉草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系統與進化學科組長期聚焦川東-鄂西物種多樣性研究。為探討獨葉草的瀕危機制,聯合植物生物信息學學科組,對獨葉草的全基因組進行測定以及組裝,獲得大小為1,004.7-Mb的基因組草圖,並進行相關分析。研究發現與DNA修復有關的基因家族在獨葉草的基因組中發生明顯擴張,而與環境響應相關的基因家族則發生明顯收縮;結果顯示大部分葉綠體ndh基因在獨葉草的基因組中發生了丟失。
  • 武漢植物園編著的《湖北秦嶺冷杉》出版發行
    武漢植物園科研人員歷時兩年的野外調查,一年的後期資料整理,由李曉東、昝豔燕、劉豔玲等主編的《湖北秦嶺冷杉》一書於2020年5月正式出版
  • 武漢植物園「一種調控植物黃酮醇合成的基因及應用」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近日從國家知識產權局獲悉,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一種調控植物黃酮醇合成的基因及應用」(ZL 201610156308.4
  • 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係研究獲進展
    11月22日,國際權威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在線刊出了武漢植物園在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係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
  • 植物抗病基因RP1進化研究獲進展
    植物抗病基因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gene,簡稱R基因)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表現出複雜的進化模式。很多研究表明,植物R基因是以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通常成簇排列從而形成複雜結構。經由旁系同源抗病基因間頻繁的序列重組和交換的一類抗性基因叫I型R基因,而較少或沒有經過旁系同源基因序列重組和交換的基因為II型R基因。
  • 基因突變新模式?這項研究正在挑戰達爾文
    他和他的同事們把注意力放在了一種叫做拷貝數變異(copy number variation)的特殊突變上。DNA經常會包含多個核苷酸序列甚至整個基因的拷貝。例如,人類正常染色體拷貝數是2,有些染色體區域拷貝數變成1或3,該區域就發生了拷貝數變異,位於該區域內的基因表達量也會受到影響。其原因是細胞在細胞分裂之前會進行DNA複製,這時可能會發生一些錯誤,導致一些基因片段過多地擴增或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