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植物園在非洲之角植物區系和多樣性空間格局研究方面獲進展

2020-12-05 瀟湘晨報

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位於非洲東北部,包括了吉布地、衣索比亞、厄利垂亞和索馬利亞等國家,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具有大約5000種維管植物,其中半數是該地區的特有種。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是非洲之角主要組成國家,同時該區域也是全球受威脅最嚴重的陸地生態系統之一。

2019年8月,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研究人員基於《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植物志》以及在線資料庫等,重新構建了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植物分布信息資料庫,並對該地區植物區系進行了精細劃分。

該研究同時還確定了三個特有植物分布中心,包括西蒙山特有植物中心、巴裡山特有植物中心以及首次被提出的東部高地舍瓦中心。植物區系的進一步劃分,以及特有中心的發現和提出,為非洲之角的植物多樣性的起源、演化歷史以及物種保護提供重要啟示。研究成果以Floristic composition and endemism pattern of vascular plants in Ethiopia and Eritrea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上。

基於此重構的資料庫,武漢植物園研究員王青鋒、副研究員周亞東等又將所有數據分為3個子數據集,包括全部物種、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分析和比較了該地區3個子數據集的植物多樣性的6個主要指數的空間格局,包括物種豐富度、加權的物種豐富度、系統發育多樣性、系統發育特有性、標準化系統發育多樣性、淨種間親緣關係指數。

分析結果表明,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豐富度和系統發育多樣性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它們與年降水量、年降水量變化範圍、地形、總氮和總磷等變量呈正相關關係,與年平均氣溫呈負相關關係。與總植物和草本植物相比,所有環境變量因子能夠更大程度上解釋木本植物的標準化系統發育多樣性和淨種間親緣關係指數變異。研究結果強調,在大的空間尺度上,環境過濾過程在木本植物群落中的物種構成比在草本植物群落中發揮了更大作用。研究結果以Species richness and phylogenetic diversity of different growth forms of angiosperms across a biodiversity hotspot in the horn of Africa為題發表於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上。

上述研究得到了中科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1、2

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植物區系劃分以及區系間關係

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的六種植物多樣性指數空間格局

【來源:武漢植物園】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植物區系進化歷史研究取得新進展
    植物區系(flora)是某一特定地區生長著的全部植物種類,它是人類衣、食、住、行的源泉,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植物區系研究在植物種類清查、生物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國民經濟建設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證明叢生瓦韋的再次發現支持雲南西部與西藏東南部植物區系的親緣聯繫
    最近的研究表明雲南地區的物種多樣性存在區域異質性,但有關地區間蕨類植物的物種多樣性格局還沒有完全了解。鑑於近年來該地區生物多樣性的快速喪失,了解多樣性格局對實際的保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主要關注位於雲南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德宏自治州與鄰近的緬甸東北部和西藏東南部地區在地質地理上有著緊密的聯繫,因此作者提出假說認為該地區的植物區系可能與鄰近地區共享了某些稀有的類群。
  • 前進中的武漢植物園
    40多年來,武漢植物園針對我國華中地區兼具南北氣候過渡帶的植物區系特點,在植物分類學、地植物學、植物生態學、植物遺傳學、資源植物學等方面,為我國生物學基礎研究、植物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生態環境建設、國民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已成為我國在區域植物資源研究方面獨具特色、在國內外有較高聲譽的植物學研究機構。
  • 基因研究助力植物區系分區
    ②康滇假合頭菊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供圖  他們的研究促進了植物區系區劃的定量化和精細化,為深入探討植物多樣性的起源和形成機制以及我國植物多樣性精準保護和規劃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青藏高原—喜馬拉雅植物多樣性形成與演變大團隊孫航研究組提出了「譜系地理區劃」新概念,將譜系地理的研究結果與植物區系劃分相結合,改變傳統通過宏觀認知植物區系劃分,幫助人們更為精準地認識大自然。該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遺傳學前沿》。
  • 昆明植物所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以中國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雲南為例,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
  • 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係研究獲進展
    11月22日,國際權威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在線刊出了武漢植物園在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係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
  • 《東莞植物區系與植被》出版—新聞—科學網
    《東莞植物區系與植被》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邢福武等主編的《
  • 武漢植物園在Ecology​上發表中國森林基礎物種緯度梯度研究的新進展
    「Foundation species across a latitudinal gradient in China」為題在Ecology上發表中國森林基礎物種緯度梯度研究的新進展。    哈佛大學哈佛森林以「中國最重要的樹種就藏在我們眼前」(China’s most important trees are hiding in plain sight)為題發表了研究進展報導,得到了國內外科研媒體的廣泛關注和轉發。哈佛深紅報(Harvard Crimson)也對喬秀娟副研究員進行了採訪並發表了相關新聞報導。
  • 武漢植物園在肯亞西部切蘭加尼山區藥用植物資源調查研究中獲進展
    位於肯亞中部的肯亞山(Mount Kenya)是非洲第二高峰,海拔5199米。受到地理地勢、氣候、土質和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肯亞的植被類型多樣,植物種類豐富。切蘭加尼山區(Cherangani hills)位於肯亞西部,由12個大小不一的森林組成,存在相對未受幹擾原始的森林,以及受幹擾的次生林、沼澤和河岸森林、亞高山植被及天然沼澤地等。
  • 武漢植物園在薔薇科山莓草屬的生物地理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如何理解北溫帶高山,特別是東亞區系中中國-喜馬拉雅植物的進化、遷移和擴散,對探究東亞植物的來源和性質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系統與進化學科組選取具有薔薇科北溫帶高山特徵成分的廣義山莓草開展了親緣地理學研究。
  • 武漢植物園在生物防治非靶標作用的緯度梯度格局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生物防治非靶標作用的緯度梯度格局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8-13 武漢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四季有花開,月月有花展的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還是AAAAA風景區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東湖之濱、磨山南麓。承日月之光華,吸淼淼東湖溼地之靈氣,得楚天人文之精華。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不僅是個科研學術機構,來頭很大,看看門口掛的5塊牌子就知道了。
  • 【科技日報】譜系地理小區概念重新精準定量植物區系區劃
    據介紹,隨著近年來環境、地理和生物多樣性大數據興起以及基因測序技術的迅速發展,整合傳統分類等級聚類和生物地理及基因組學等多學科途徑逐漸被用於區系區劃,使得植物區系地理研究由定性的現象認識和描述,逐步深入到了定量和精細區劃階段。
  • 昆明植物所 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
    本報訊(記者 季徵)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通過區域野生被子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系統發育關係研究,並融合歷史生物地理學信息,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植物學主流期刊上。    植物區系是某一特定地區生長著的全部植物種類,它是人類衣、食、住、行的源泉,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 【植物景觀設計】昆明植物園水景園(單子葉植物區)
    昆明植物園水景園(單子葉植物區)佔地約32畝,由2個人工湖、大小2個人工島、環湖種植區及展覽蔭棚組成。
  • 武漢植物園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研究獲進展
    武漢植物園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研究獲進展 2017-09-26 武漢植物園 【字體   為了更好地研究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的進化趨勢,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博士孫延霞對
  • 武漢植物園在非洲大果印加果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耐藥性危機促使科學界不斷尋求具有不同作用模式的有效替代治療藥物,而藥用植物的次生代謝產物具有結構多樣和生物活性強的特性,使其日益成為替代醫學的研究目標之一。大果印加果是一種藥食兩用植物,在喀麥隆傳統上可用於治療傷口和各種感染。目前所報導的生物效應大多與其種子油有關,而對其果實提取物抗菌活性的研究甚少。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發表東亞植物區系形成新觀點
    由於過去的研究手段和數據積累等原因,這些科學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孫航研究組在前人劃分的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和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的基礎上,進一步將以古特有或孑遺植物集中分布的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華中-華東地區為核心)界定為「水杉植物區系(Metasequoia Flora)」;與之對應,將以杜鵑屬(Rhododendron)為代表、眾多形成物種分化中心的北半球大屬集中分布的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核心區域
  • 武漢植物園在物種分布限制的進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獼猴桃種質資源與育種學科組博士生楊愛紅在副研究員姚小洪和研究員黃宏文的指導下,以孑遺植物鵝掌楸為研究對象,採用自主開發的葉綠體基因組微衛星以及核基因組微衛星分子標記(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Yang et al., 2012),在了解古氣候變化對物種地理分布的影響的基礎上
  •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2017-04-13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龔洵研究組一直致力於蘇鐵屬植物的系統發育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並結合地質活動和氣候變遷探討其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起源、演化,為其有效保護提供理論依據。而以往研究提出的保護策略大多針對特定蘇鐵物種或類群,尚缺乏對已報導的中國的蘇鐵屬物種提出系統性的遺傳多樣性水平比較和保護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