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位於非洲東北部,包括了吉布地、衣索比亞、厄利垂亞和索馬利亞等國家,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具有大約5000種維管植物,其中半數是該地區的特有種。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是非洲之角主要組成國家,同時該區域也是全球受威脅最嚴重的陸地生態系統之一。
2019年8月,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研究人員基於《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植物志》以及在線資料庫等,重新構建了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植物分布信息資料庫,並對該地區植物區系進行了精細劃分。
該研究同時還確定了三個特有植物分布中心,包括西蒙山特有植物中心、巴裡山特有植物中心以及首次被提出的東部高地舍瓦中心。植物區系的進一步劃分,以及特有中心的發現和提出,為非洲之角的植物多樣性的起源、演化歷史以及物種保護提供重要啟示。研究成果以Floristic composition and endemism pattern of vascular plants in Ethiopia and Eritrea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上。
基於此重構的資料庫,武漢植物園研究員王青鋒、副研究員周亞東等又將所有數據分為3個子數據集,包括全部物種、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分析和比較了該地區3個子數據集的植物多樣性的6個主要指數的空間格局,包括物種豐富度、加權的物種豐富度、系統發育多樣性、系統發育特有性、標準化系統發育多樣性、淨種間親緣關係指數。
分析結果表明,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豐富度和系統發育多樣性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它們與年降水量、年降水量變化範圍、地形、總氮和總磷等變量呈正相關關係,與年平均氣溫呈負相關關係。與總植物和草本植物相比,所有環境變量因子能夠更大程度上解釋木本植物的標準化系統發育多樣性和淨種間親緣關係指數變異。研究結果強調,在大的空間尺度上,環境過濾過程在木本植物群落中的物種構成比在草本植物群落中發揮了更大作用。研究結果以Species richness and phylogenetic diversity of different growth forms of angiosperms across a biodiversity hotspot in the horn of Africa為題發表於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上。
上述研究得到了中科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1、2
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植物區系劃分以及區系間關係
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的六種植物多樣性指數空間格局
【來源:武漢植物園】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