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研究助力植物區系分區

2021-01-08 手機光明網

  ①2009年孫航研究員(左)指導博士研究生(右)在橫斷山高山帶開展康滇假合頭菊等植物調查和採集。

  ②康滇假合頭菊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供圖

  他們的研究促進了植物區系區劃的定量化和精細化,為深入探討植物多樣性的起源和形成機制以及我國植物多樣性精準保護和規劃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本報記者 袁一雪

  國家之間、省市之間的區域劃分可以通過地理界限或者經緯度來區別,但是植物如何劃分它們的分布區域呢?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青藏高原—喜馬拉雅植物多樣性形成與演變大團隊孫航研究組提出了「譜系地理區劃」新概念,將譜系地理的研究結果與植物區系劃分相結合,改變傳統通過宏觀認知植物區系劃分,幫助人們更為精準地認識大自然。該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遺傳學前沿》。

  植物區系劃分

  地球上現有的植物分布格局是歷經不同起源與長期演變過程的結果。植物與古植物學家們一直不曾忽略植物起源和遷移過程等演化歷史的證據。為了更加全面系統地了解植物分布規律,植物學家們將特定地區全部物種按科、屬、種進行統計,然後按地理分布、起源地、遷移路線、歷史成分和生態成分劃分,這種劃分被稱之為「區系區劃」。

  「植物區系的形成是植物界在一定自然歷史環境中發展演化和時空分布的綜合反映。」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孫航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說。因為某個特定區域的植物區系,不僅反映了這一區域中植物與環境的因果關係,而且反映了植物區系在地質歷史時期中的演化脈絡。「植物區系分區的目的在於把各個地域的不同區系,綜合其形成的歷史和地理的諸多因素,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從而為植物資源的開發、物種的引種、植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農、林、牧的遠景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傳統植物區系的劃分主要是以植物分類單位的分布為主要依據,重點考慮各種等級的植物分類學單位,即科、屬、種的分布狀況及其在某一區域內的特有性程度。但是傳統方法的局限性,很難客觀地反映較小地理單元的區系區劃合理性。

  而今,伴隨著分子生物學乃至基因組等學科的發展及相關技術的發展,孫航帶領團隊提出了「譜系地理區劃」和「譜系地理小區」的新概念。「我們提出的譜系地理區劃是在居群水平上,整合分子生物學和譜系地理學研究方法,基於遺傳譜繫結構,尤其是基因單倍型多樣性分布格局以及地質歷史和環境等多重證據進行區系分區。」另外,孫航表示,「譜系地理區劃是傳統的生物區系區劃的深入和補充。」

  突破口是康滇假合頭菊

  孫航的譜系地理區劃構想,需要通過實際植物分布特點來驗證。「而已有研究表明高山植物是研究山地植物區系劃分的重要材料,而區域特有類群也利於研究材料的採集和分析,恰好,康滇合頭菊符合這些特性,這類植物是分布於我國喜馬拉雅—橫斷山區高山冰緣帶的特有草本植物。」孫航說。

  康滇合頭菊所屬的假合頭菊屬早在2011年就由孫航研究團隊的張建文博士確立為喜馬拉雅—橫斷山區特有屬。假合頭菊屬康滇合頭菊是分布於我國喜馬拉雅—橫斷山區的類群,其主要分布於高海拔流石坡、碎石地、沙地。一直以來,康滇合頭菊與狹義合頭菊屬因為形態相似而被歸為一類,但是,通過已有的細胞學、分子系統發育和形態學資料,尤其是瘦果形態的特徵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兩者有著明顯的區別:康滇合頭菊仍然屬於形態並不相似的萵苣亞族,而狹義合頭菊屬卻屬於還陽參亞族。

  鑑於這一研究成果,孫航帶領團隊開始了進一步對植物的精細劃分。「我們幾乎每年都有兩三個月在青藏地區採樣。」青藏高原—喜馬拉雅植物多樣性形成與演變大團隊孫航研究組鄧濤博士告訴記者。

  鄧濤與張建文是同組成員,他們經常工作的地點是在海拔3500米到4500米之間開闊地帶。「因為康滇合頭菊的根莖比較特殊,一般生長在比較裸露的地區。」張建文介紹說。有時遇到因為修路而變開闊的地區,他們尋找康滇合頭菊的工作也會相對容易;但如果沒有道路,尋找的過程也會變得異常艱難。

  經過近十年的研究,研究組發現,傳統的以金沙江、怒江、瀾滄江三江峽谷亞地區作為一個天然的生物地理屏障的亞地區劃分方式並不合適,因為康滇合頭菊在北緯29度線南北形成了獨立的兩大譜系分支,分別擁有各自的特有單倍型,因此北緯29度線作為南、北橫斷山脈亞地區的分界線更為合理。

  「新概念的提出在整合多學科證據驗證後,才能保證結論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孫航表示。以往的植物區系分區是植物特有性為重要依據來劃分的,但該指標在很多情況下,難以在植物區系的次級單位作準確的劃分,「現在,我們的研究促進了植物區系區劃的定量化和精細化,為深入探討植物多樣性的起源、形成機制以及我國植物多樣性精準保護和規劃制定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孫航說。

  作為喜馬拉雅—橫斷山區高山冰緣帶的特有的草本植物,康滇假合頭菊可以作為反映這一區域內不同物種的地質歷史和環境演變過程的代表。不過,康滇假合頭菊僅是「譜系地理區劃」的開始。「因為一個物種只能客觀反映出部分區域或區域內部分小區,只有更多的物種證據才能完成一個區域相對科學和完整的區系區劃。」孫航表示。

  接下來,研究團隊將繼續整合多類群,運用譜系地理區劃方法,基於譜系地理小區概念進行中國的區系區劃的深入研究。「這對全面了解我國植物區系及植物多樣性精準保護和規劃制定十分必要。」孫航說。袁一雪

[責任編輯:趙清建]

相關焦點

  • 【科技日報】譜系地理小區概念重新精準定量植物區系區劃
    我國植物區系複雜,傳統的區系區劃,尤其涉及特定區域內較小地理單元的區劃上還存在不足,不利於人們進一步精準地認識自然。隨著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團隊關於區系區劃新概念提出,這一問題有望得到突破。
  • 《東莞植物區系與植被》出版—新聞—科學網
    《東莞植物區系與植被》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邢福武等主編的《
  • 植物區系進化歷史研究取得新進展
    植物區系(flora)是某一特定地區生長著的全部植物種類,它是人類衣、食、住、行的源泉,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植物區系研究在植物種類清查、生物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國民經濟建設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發表東亞植物區系形成新觀點
    1996年,我國著名植物學家吳徵鎰提出「東亞植物區作為一個獨立的植物區,與泛北極和古熱帶植物區並列」的觀點,這是對世界植物區系分區系統的重大突破
  • 昆明植物所 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
    本報訊(記者 季徵)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通過區域野生被子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系統發育關係研究,並融合歷史生物地理學信息,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植物學主流期刊上。    植物區系是某一特定地區生長著的全部植物種類,它是人類衣、食、住、行的源泉,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 昆明植物所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以中國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雲南為例,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
  •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證明叢生瓦韋的再次發現支持雲南西部與西藏東南部植物區系的親緣聯繫
    最近的研究表明雲南地區的物種多樣性存在區域異質性,但有關地區間蕨類植物的物種多樣性格局還沒有完全了解。鑑於近年來該地區生物多樣性的快速喪失,了解多樣性格局對實際的保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主要關注位於雲南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德宏自治州與鄰近的緬甸東北部和西藏東南部地區在地質地理上有著緊密的聯繫,因此作者提出假說認為該地區的植物區系可能與鄰近地區共享了某些稀有的類群。
  • 武漢植物園在非洲之角植物區系和多樣性空間格局研究方面獲進展
    2019年8月,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研究人員基於《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植物志》以及在線資料庫等,重新構建了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植物分布信息資料庫,並對該地區植物區系進行了精細劃分。
  • 基因敲除 NCI-H1299細胞系助力肺癌研究-源井生物
    基因敲除NCI-H1299細胞系 NCI-H1299細胞系,也稱為H1299或CRL-5803,是衍生自淋巴結的人類非小細胞肺癌(NSCLC)穩轉細胞系與其他永生細胞系相似,H1299細胞可以無限分裂。
  • 武漢植物園在榧樹屬葉綠體系統基因組學與生物地理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東亞北美間斷的研究在極多的被子植物中開展。裸子植物由於起源較早,因此可能為探討東亞北美植物區系的地理聯繫提供更好的案例。儘管以前也開展了榧樹屬的研究,但缺點是取樣不全,且用以分析比較的都是基因片段。因此榧樹屬下的系統關係相對模糊。
  • 《高黎貢山植物資源與區系地理》正式出版
    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也被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世界自然博物館」。已故中國植物分類學與植物區系地理學奠基人吳徵鎰院士認為這一地區是「研究中國植物區系最重要的一個區繫結構」。    圖書主編李恆研究員(左)、李嶸研究員(右)  《高黎貢山植物資源與區系地理》是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李恆研究員及其團隊30年的研究成果,是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基於各類群專家對植物標本的準確鑑定
  • 基因編輯RAW264.7細胞系助力炎症及破骨細胞生成相關研究
    RAW264.7細胞系的應用:RAW264.7是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樣細胞系,源自BALB/c 微小核糖核酸的Abelson白血病病毒轉化細胞系。RAW264.7是破骨細胞、炎症研究最常用的體外模型之一。
  • 它是古熱帶植物區系的孑遺種,多生於山地雜木林中,珍貴別破壞
    摘要:它是古熱帶植物區系的孑遺種,多生於山地雜木林中,珍貴別破壞。植物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繁殖力,不論走到哪裡我們都可以看見它們的蹤跡,這點大家都是知道的。然而如果要問到哪些植物是屬於古老的植物,那也許很多的夥伴們就回答不出來了。
  • 基因編輯RAW264.7細胞系—助力炎症以及破骨細胞生成相關研究
    RAW264.7細胞在體外可以對刺激產生反應,並隨後產生具有破骨細胞完全分化的特徵的多核細胞,被廣泛用於研究骨骼疾病如風溼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骨質溶解、牙周炎等。 RAW264.7細胞系的應用: RAW264.7是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樣細胞系,源自BALB/c 微小核糖核酸的Abelson白血病病毒轉化細胞系。
  • 海棠山,遼西物種基因庫
    保護區多年平均降水541.6毫米,氣候研究證明,近幾十年來,受亞洲中部氣候旱化向外擴張的影響,遼寧西部降水量500毫米等值線正由西向東推移到阜新一帶, 保護區內及附近區域出現較大面積的貝加爾針茅、大針茅群落、百裡香群落和糙隱子草群落以及黃榆矮林等均印證了氣候變化這一事實。
  • Science Advances再現力作,安諾助力山羊馴化基因起源研究
    安諾基因為本研究提供了全長轉錄組建庫測序服務,為山羊的馴化基因起源研究提供助力!最近的研究已經確定了山羊馴化過程中的候選基因,包括與色素形成、異種代謝和產奶量相關的基因位點,但是涉及到馴化早期適應的關鍵基因的進化動態仍然不清楚。在本研究中,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家山羊群體,6個野山羊物種,以及之前發表的古代山羊基因組進行了全面的群體基因組分析,以研究山羊馴化過程中關鍵遺傳變異的選擇。
  • 學術進展|我院金建華教授團隊發現北半球首例雞毛松屬大化石 揭示亞洲-澳洲早期植物區系交流新途徑
    東亞是現代生物多樣性研究熱點地區之一東亞植物區系的特色之一是包括了很多來自岡瓦納古陸的區系成分,即在地質時期曾廣泛分布於南半球的分子。那麼這些物種是如何從南半球跨越赤道擴散到亞洲的呢?除了雞毛松屬外,同時研究了其它150屬熱帶亞洲-熱帶澳洲分布類群的大化石記錄,發現雞毛松屬並不是通過這一途徑進入亞洲的唯一類群。因此,該研究將晚漸新世以來植物類群通過上述途徑從澳洲向北擴散到亞洲的遷移模式稱為Dacrycarpus 模式(圖1)。上述研究表明晚漸新世以來澳大利亞-亞洲板塊碰撞事件促進了兩大陸之間的跨赤道生物交流,並極大地促進了東亞地區植物區系的多樣化發展。
  • CRISPR基因編輯MC-3T3細胞系——骨相關研究的神器
    這種成骨細胞系在體外保持了向成骨細胞分化和礦化的能力,使其成為骨生物學研究中非常有用的細胞模型。MC-3T3能夠產生膠原並分化為成骨樣細胞,在體外和體內形成鈣化組織。早期的研究表明,骨組織通過成骨細胞骨形成和破骨細胞骨吸收不斷重塑,以維持骨體積和體內平衡。因此,骨重建被認為是由成骨細胞、破骨細胞和骨細胞之間的串擾來調節的。MC-3T3細胞也成為了此類骨相關研究的重要體外模型。
  • HR| 開發番茄果實特異性基因編輯助力植物必需基因的功能研究
    該研究通過載體改造將原來編輯載體中啟動Cas9的組成型啟動子35S換成PPC2啟動子;引入35S+GFP元件作為轉基因整合的標記,有利於後續組織特異性基因敲除的觀察。初始評價中將對照載體命名為cGFP(沒有加靶向GFP的gRNA),實驗載體命名為gGFP(加靶向GFP的g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