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再現力作,安諾助力山羊馴化基因起源研究

2020-08-17 安諾基因

2020年5月20日,期刊Science Advances(IF=12.804)在線發表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姜雨教授團隊關於山羊馴化基因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對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數百個樣本進行基因組分析比較,包括家山羊、野山羊、山羊化石及野羊化石,最終確定了現代山羊廣泛的強適應能力源於通過雜交獲得其他物種的MUC6基因,該基因與其他馴化基因一起,幫助山羊成為最早被成功馴化並廣泛傳播的家畜。安諾基因為本研究提供了全長轉錄組建庫測序服務,為山羊的馴化基因起源研究提供助力!

研究內容

山羊(Capra Hircus)是最早馴化的牲畜物種之一,表現出顯著的適應性和多功能性,並與人類的傳播密切相關。最近的研究已經確定了山羊馴化過程中的候選基因,包括與色素形成、異種代謝和產奶量相關的基因位點,但是涉及到馴化早期適應的關鍵基因的進化動態仍然不清楚。在本研究中,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家山羊群體,6個野山羊物種,以及之前發表的古代山羊基因組進行了全面的群體基因組分析,以研究山羊馴化過程中關鍵遺傳變異的選擇。


研究思路

研究結果

1. 家山羊的種群結構和來源

研究者對5隻古代山羊和101隻山羊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覆蓋率為3-47X,平均為12X),連同已發表的參考基因組信息進行分析。全基因組系統發育樹分析表明,所有家山羊都與野山羊形成一個單系姐妹系,證實家山羊是野山羊祖先的後代(圖1b)。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採集於中東地區的3個野山羊種群具有與它們的地理起源相對應的結構和分群,處於馴化中心附近(圖1c)。

圖1 野山羊和家山羊的地理分布和遺傳親緣關係

2. 從野山羊到家山羊的基因流動

為了鑑定野山羊和家山羊之間的基因流動情況,研究者檢查野山羊和家山羊之間的全基因組混合模式,通過20 kb滑動窗口鑑定候選基因組導入區域,鑑定出112個基因組片段,在這些片段中觀察到了「西高加索羱羊」存在導入等位基因的明顯特徵。其中29號染色體上的一個導入區域具有幾乎固定的導入單倍型(頻率=95.7%)(圖2f)。該區域包含一個完整的蛋白編碼基因MUC6,它編碼一種胃腸分泌的粘蛋白,形成一層保護性的糖蛋白外殼,參與宿主對多種胃腸道病原體入侵的天然免疫反應。進一步分析證實該基因來自西高加索羱羊的野山羊種(最常見的馴化單倍型MUC6D與西高加索羱羊的單倍型非常相似,而與野山羊的常見單倍型MUC6B有很大差別)。

圖2 山羊馴化和擴散早期的基因流動

3. 馴化介導的免疫和神經基因選擇

在導入的基因中,有些基因可能在馴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了找到這些受到正向選擇的關鍵基因,進行了選擇性掃描分析:比較家山羊和野山羊群體,通過遺傳分化、核苷酸多樣性差異等分析,識別出包含403個蛋白質編碼基因的105個獨特區域(圖3a)。KEGG分析表明,14條顯著富集的途徑中有9條與免疫相關(圖3b)。Fst值在MUC6基因區域特別高,表明該位點受到強選擇。選擇和富集分析進一步定位了12個參與神經活性配體-受體相互作用的基因,其中15號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組區域受到很強的正選擇,該區域含有STIM1RRM1兩個與神經功能相關的蛋白編碼基因。

圖3 家山羊具有選擇信號的基因組區域

MUC6基因區域是基因流動分析和選擇性掃描分析結果的唯一交集,所以後續研究重點關注MUC6基因的結構和功能。在羊和牛中,MUC6與胃腸道寄生蟲耐藥性有關。免疫組化結果表明,MUC6在山羊皺胃和十二指腸中特異表達(圖5a)。MUC6基因有一個高度可變的串聯重複序列區域(VNTRs),為了進一步區分MUC6D和MUC6B在轉錄水平的序列差異,研究人員利用三代PacBio Iso-Seq測序技術,對二者的轉錄本序列進行精細分析。通過分析發現,與MUC6B相比,MUC6D上第2,789位胺基酸之後存在一個82個胺基酸的缺失,涉及到3個VNTRs區(圖4a),這些VNTRs區域數目可能會影響MUC6的功能,進而影響胃腸道抗寄生蟲能力。Iso-Seq技術發揮了其在分析不同轉錄異構體方面的優勢。

圖4 MUC6的基因結構

攜帶MUC6D/MUC6D的山羊比其他兩種基因型的山羊表現出更低的腸道線蟲糞卵計數(圖5b)。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在29號染色體上有一個包含MUC6位點的強關聯信號(圖5c)。這些結果說明家山羊中導入的MUC6D很可能是由於其對胃腸道病原體免疫反應中的優勢而被選擇。

圖5 MUC6與胃腸道線蟲耐藥性的關係

5. 馴化STIM1-RRM1MUC6等位基因的起源和擴散

為了研究MUC6STIM1-RRM1等位基因的起源和擴散,對整個近東地區古代基因組進行深入遺傳分析,發現兩隻可以追溯到約8,100年前的巴爾幹古代山羊攜帶STIM1-RRM1D,MUC6D最早出現在距今約7200年前的伊朗西南部。最早發現的具有STIM1-RRM1D或MUC6D的古代動物都攜帶線粒體單倍群A,在7500年前頻率很低。到大約6500年前,伴隨著以畜牧業為基礎的經濟在整個歐亞大陸的鞏固和擴散,STIM1-RRM1DMUC6D的頻率在近東增加到約60%(圖6a),並在大約3,900年前傳播到中國(圖6b)。這兩個受到強選擇的基因位點的擴張與線粒體單倍組A的廣泛傳播同時進行。

圖6 馴化STIM1-RRM1和MUC6單倍型的出現和擴散與mtDNA單倍群A的同步傳播

文章小結

MUC6基因在山羊馴化歷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研究推算出該基因的馴化型可能是通過與西高加索羱羊雜交,至少在7,200年前滲入到山羊基因組中。由於西高加索羱羊的MUC6會提高羊群的胃腸道抗寄生蟲能力,短短1,000年的時間,使該基因型在全世界家山羊中廣泛傳播,替換了家山羊基因,讓家山羊更適合在人類環境中存活。山羊馴化早期產生的主要變化是免疫和神經行為相關基因,而不是人們傳統認為的外貌和經濟性狀的改變,這為人類了解哺乳動物如何抵禦疾病和改變神經行為提供了寶貴經驗和財富。

作為國內基因組行業知名企業,安諾基因擁有實力強大的測序服務平臺,配備系列先進儀器設備,三代PacBio(7臺Sequel II+10臺Sequel)為您的科研之路保駕護航;專業的生物信息分析團隊,豐富的項目分析經驗,讓您的數據分析之途無憂。安諾基因已與中國農業大學、中科院遺傳與發育所、中國海洋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福建農林大學等多家科研院所開展了深度合作,助力基因組文章發表於Nature、Nature Plants、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Communications Biology、The Plant Journal等多個國際高水平期刊。

參考文獻

Zheng Z, Wang X, Li M, et al. The origin of domestication genes in goats[J]. Science Advances, 2020, 6:eaaz5216.

相關焦點

  • 年中喜報|安諾三代測序助力微擬球藻基因組發布~
    其中,安諾基因承擔了該研究中的三代測序、Hi-C輔助組裝等相關實驗和信息分析工作,安諾基因信息分析人員並列為文章共同作者。此前微擬球藻屬中N.gaditana和N.oceanica的基因組進行過Illumina二代測序組裝,基因組大小在28.5 Mb和29.0 Mb之間,基因密度高,內含子含量低,基因間隔短且重複序列少,但是組裝未達到假染色體(pseudochromosomes)水平,不利於開展後續相關基因功能的研究。
  • 合作文章|安諾助力白樺滲透耐受性機制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王玉成團隊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發表了一篇關於白樺滲透耐受性的研究論文,安諾優達為本研究提供了ChIP-Seq和RNA-Seq技術服務,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片美麗的白樺林,看看中科院的白樺背後又有哪些奇妙的故事~白樺
  • 東南大學課題組在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東南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發育與疾病相關基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承棋和羅卓娟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 Advances雜誌發表了題為ENL initiates multivalent phase separation of the Super Elongation Complex (SEC) in controlling
  • 安諾優達攜手中科院遺傳所召開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
    來源:時刻頭條2020年12月5日,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肖軍研究員的大力促成及鼎力支持下,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和安諾優達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籌辦的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在北京圓滿落幕。
  • Science Advances:微針介導的基因傳遞可治療缺血性心肌病
    腺病毒微針貼片(MN-AAV)的總體研究設計如圖1所示,研究人員利用輔助模具製備出負載腺病毒的微針貼片,通過內窺鏡輔助微開胸手術對大鼠的缺血性心臟進行MN-AAV治療,利用貼片基材特性將治療劑精確釋放到病灶區域,通過血管生成來改善心臟功能。
  • 全新揭秘家雞家鴨的起源馴化—新聞—科學網
    到底是哪個地區的什麼紅原雞亞種被古代先民馴化成了家雞呢? 問題變得更加複雜,爭議也隨之出現。有人認為家雞起源於印度、泰國南部或者中國。甚至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家雞在這些地方都是獨立起源的,即人類在不同的地方、馴化了不同的紅原雞,所以有關家雞起源和馴化的探索依舊撲朔迷離。 新研究手段的出現帶來了新的希望。
  • 家雞起源馴化揭開新謎底
    本報特約該論文通訊作者之一韓建林教授為讀者講解家雞起源馴化的有關科學問題。  1 家雞的野生祖先  基於早期動物分類學的研究,人們認為分布在南亞、東南亞和中國南部熱帶叢林裡的野生原雞是家雞的祖先。原雞屬下共有四個物種,分別是紅原雞、綠原雞、灰原雞和錫蘭原雞。其中,紅原雞是分布範圍最廣、數量最多的。
  • 安諾Hi-C助力高重複、高雜合茶樹基因組刊發Nature子刊
    然而受限於茶樹基因組組裝水平,群體遺傳特徵和分子育種等相關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開展。在該研究中,安諾基因承擔了Hi-C輔助基因組組裝相關工作。結合系統發育分析和PCA分析,進一步揭示了在茶樹栽培的擴大和馴化過程中,栽培茶與野生近緣雜交,造成了目前茶樹種群遺傳的複雜性以及廣泛的基因流動,且通過個體和群體水平的雜合度分析,研究表明CSR的雜合度顯著高於CSA和CSS;研究結果還表明CSR群體是CSS和CSA的祖先,但該結論仍需要進一步研究確定。5.
  • Science 發文揭示巴旦木在馴化過程中由苦變甜的秘密
    甜杏仁由果實苦澀有毒的野生樹種馴化而來。要想獲得可以食用的樹種,馴化過程中需要野生型樹中的苦澀的有毒物質生氰二葡糖苷苦杏仁苷消失才可以。但是這些物質是如何在馴化中丟失的扔不清楚。研究發現在甜杏仁中該酶的表達量顯著降低。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品嘗苦杏與甜杏的F1代雜種果實的杏核味道(想像著舔成百上千個杏仁,苦和甜隨機交替,瞬間感覺舌頭髮麻了!)
  • 馴化的力量—作物的祖先
    人類在發展歷程中,從生存技能上來說,經歷的重要階段有直立行走、工具的使用、狩獵採摘以及種養農業等等;人類之所以能從遊獵的生活轉為定居性的生活方式,就是由於掌握了馴化的技能。動物的馴化讓人更容易理解,但是植物的馴化很多人可能就不理解了。
  • NG | 詳細遺傳信息解析栽培蘋果的起源、馴化和遺傳基礎
    ,同時對91個蘋果種質進行泛基因組研究,全面系統地解析了蘋果的起源、馴化歷程和遺傳學基礎。該研究提供了蘋果馴化歷程中的詳細遺傳信息,為果樹育種家和研究工作者對果實風味、口感、產量和多種品質性狀及適應性的改良等提供了重要依據。
  •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發現青稞馴化起源中心—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日前,記者從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獲悉,該所承擔的青海省應用基礎研究計劃項目「青稞馴化與育種過程中基因組選擇事件的解析及其功能注釋
  • C位勢不可擋:安諾三代測序助力蜱蟲基因組喜登Cell
    2020年8月18日,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曹務春團隊、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與安諾優達聯合,在Cell發表了題為「Large-scale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tick genomes elucidate their genetic diversity and vector capacities」的研究論文。
  • 雲南科學家發現家雞起源:由紅原雞滇南亞種馴化而來
    經常吃雞,可你知道雞的起源嗎?近日,科研人員首次系統揭示了雞的起源,研究認為家雞是由紅原雞滇南亞種馴化而來的,中國西南、泰國北部、緬甸等地區很可能是家雞的馴化中心。
  • 于吉紅院士研究團隊研究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
    化學學院于吉紅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Science Advances》(Science子刊)上發表了題為「分子篩限域碳點:新一類具有超長螢光壽命的熱致延遲螢光材料」(Carbon dots in zeolites: A new class of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materials with ultralong lifetimes)的研究論文
  • 安諾NovaSeq測序2.5天雲交付,把過去的上半年追回來
    安諾基因為了幫助小夥伴們快速恢復科學研究與臨床檢測,縮短測序周期,對NovaSeq S4測序產品周期進行了全面升級~從僅適用於單一文庫升級到兼具單一文庫包lane、多文庫包lane與散文庫,NovaSeq S4試劑測序均可做到「即到即測」,從樣本接收到雲交付,NovaSeq
  • 遺傳發育所等作物馴化基因平行選擇研究取得進展
    作物馴化是農業發展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作物馴化過程中,一些重要農藝性狀表現出趨同馴化的特徵,這些特徵綜合在一起被稱為「馴化症候群」。控制這些性狀的基因是否在不同物種馴化中受到平行選擇一直是進化研究中的重要科學問題。迄今為止,同一基因在不同科作物馴化中受到平行選擇仍未見報導。種子休眠減弱是一個典型的「馴化症候群」相關農藝性狀。
  • 生命起源在哪裡?Science 研究告訴你,在海底
    不同於「新陳代謝先起源」假說,「複製先起源」假說則是認為前生物合成的有機化合物能夠通過非生物自發聚合形成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遺傳信息系統,並逐漸擁有了「新陳代謝」能力。關於這兩個地球生命起源假說的爭論一直不相上下。不過,近期一項研究發現為「新陳代謝先起源」假說增添了一筆新論據。
  • 狼何時何地被馴化成狗存四假說,沒有一種現代狼基因更接近狗
    於是,有學者就從食性上另闢蹊徑,研究犬的起源。既然犬與狼的食性不同——狼是食肉動物,而犬是雜食動物,那麼只要破解犬最早從什麼時候由肉食轉變為雜食,不就可以知曉其起源了?他們採用的是對犬和狼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的方法,比較了二者參與食物消化的基因。從狼演化到犬的一個關鍵點是,犬逐漸產生並擁有了消化澱粉食物(碳水化合物)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