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雞起源馴化揭開新謎底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紅原雞

  韓建林  

  家雞是當今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飼養數量最多的家養動物,但其起源和馴化過程仍存在巨大爭議。自達爾文以來,這個問題一直頗受關注。

  日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內外30餘家高校和科研單位,以張亞平院士、吳東東研究員及韓建林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在《細胞研究》雜誌發表了研究論文,首次系統地對分布於歐洲、南亞、東南亞和東亞的大量地方雞品種和所有四種原雞以及紅原雞五個亞種在內的863份樣品的全基因組進行了測定和比較分析,為深入認識家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並有助於理解這一地區人類與其他馴化物種(例如水稻、狗、水牛和家豬等)互動的歷史,指出中國西南、泰國北部、緬甸等地區很可能是家雞的起源地和馴化中心。

  本報特約該論文通訊作者之一韓建林教授為讀者講解家雞起源馴化的有關科學問題。

  1 家雞的野生祖先

  基於早期動物分類學的研究,人們認為分布在南亞、東南亞和中國南部熱帶叢林裡的野生原雞是家雞的祖先。原雞屬下共有四個物種,分別是紅原雞、綠原雞、灰原雞和錫蘭原雞。其中,紅原雞是分布範圍最廣、數量最多的。它生活在南亞、東南亞和我國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海南省等地。不同地區的紅原雞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形態學差異,例如分布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紅原雞羽色極為鮮豔,而生活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的紅原雞羽色則較為暗淡。動物分類學家進一步將紅原雞劃分為五個亞種,包括指名亞種、滇南亞種、爪哇亞種、印度亞種和海南亞種。每年的繁殖季節,個別紅原雞公雞會混入叢林附近的村落,與當地家養的母雞進行交配並產生可育的後代。紅原雞母雞每窩產卵6-8枚,也會少至4枚或多至12枚。早期的形態學和遺傳學研究表明,紅原雞可能是家雞的祖先。

  2 達爾文並未提出「中國家雞來源於印度」

  關於家雞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由什麼物種馴化而來的,依舊撲朔迷離。在對包括來源於中國的「九斤黃」等在內的13個古老家雞品種的體型外貌進行描述的基礎上,結合前人對原雞和家雞的調查、觀測和雜交實驗等資料,達爾文於1868年在《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的著作中明確否定了灰原雞、錫蘭原雞和綠原雞作為家雞祖先的可能性,指出馬來半島或印度的紅原雞在體型、羽色和鳴叫方面與家養鬥雞最為接近,推測是所有家雞品種的祖先。

  然而,國內學者們近年來在介紹達爾文有關中國家雞來源問題時的描述多存偏執。達爾文在相關章節中提到,大英博物館的伯奇先生幫他翻譯了於1609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中的部分內容,基於當時的歷史記載,該書提到家雞是「西方」創造的,大概是在公元前1400年引入到中國東部的。經過國內學者後期的核查,發現只有在1609年出版的《三才圖會》中有如下一段關於雞的描述:「雞有蜀魯荊越諸種。越雞小,蜀雞大,魯雞又其大者,舊說日中有雞。雞西方之物,大明生於東,故雞入之。」這裡所說的「西方」顯然是指「蜀」「荊」等地也就是中國的西部;而「大明生於東」說的是在「大明」年間(公元420-479年)才引入到中國的東部。可以看出,當年無論是所謂「中國大百科全書」書名或其中相關內容的翻譯均存在明顯的出入。

  達爾文緊接著就指出:無論時間有多麼久遠,中國人當時認為中南半島和印度是家雞的起源地,所以尋找家雞起源地的目標應該聚焦在東南亞。可以看出,達爾文當時並沒有明確提出中國的家雞是從印度引入的這一話題。相反,達爾文肯定地指出「中國大百科全書」中提到的家雞肯定要比印度早好幾個世紀。

重印古籍《三才圖會》。

  3 考古學證據得到不斷積累

  進入20世紀後,有關家雞馴化的考古學證據得到了快速積累,這類研究有助於人們理解史前人類是如何涉足動物馴化的;認識過去地理、地貌、氣候條件以及其他環境因素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用史前動物骨骼還可輔助相關遺存材料的年代判斷。

  與家雞有關的最早、最著名的考古證據莫過於來自位於現今巴基斯坦信德省拉爾卡納縣的摩亨佐-達羅遺址,這裡是公元前3000年興起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在這裡出土的37種動物骨骼中包括已經馴化了的雞、瘤牛、河流型水牛、綿羊、狗、印度豬、單峰駝、印度象和稍晚出現的馬,這說明印度河下遊地區的先民當時已經完全掌握了動物馴化的技能,並成功地將它們用作食物、藥物和裝飾品。很多人認為在印度河流域馴化的家雞經過美索不達米亞擴散到了希臘,塞爾特人在獲得這種家雞之後,進一步在鐵器時代晚期將其帶到整個歐洲和英國。

  20世紀20年代後期,曾有人提出印度的家雞是在公元前1400年通過北方路線到達中國的,基於俄羅斯曾流傳過是蒙古侵略者於13世紀才將家雞帶過去的說法,有人認為歐洲的家雞是在這之後經由俄羅斯擴散過去的。

  在我國,相對可靠的家雞來源的遺骨可能出現在距今約3600年的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大甸子遺址,因為在此處也同時發現了家養的狗和豬的遺骨;隨後在距今約3300年的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的隨葬陶罐裡也發現了家雞的骨骼。基於這些相對可靠的考古學證據,可以推測在東南亞紅原雞傳統棲息地被馴化的家雞,在距今3600-3300年前,通過文化交流的方式到達了我國北方地區。

  4 日新月異的研究手段帶來了新的希望

  進入上世紀後半葉,分子遺傳學手段開始被應用於家養動物品種、品系、生態型等的鑑定、分類及其遺傳分化關係的評價,其中血液蛋白質(酶)的遺傳多樣性和線粒體DNA的變異都曾是非常流行的分子標記。國外有關雞血液蛋白質(酶)遺傳多樣性的研究始於上世紀60年代,國內自70年代後期也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許多有意義的進展。但因為對樣品新鮮程度的要求十分苛刻,實驗室分析環節相對繁雜,加上其總體遺傳變異極其有限等因素,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進入21世紀後基本停止了。

  日本皇族皇嗣秋筱宮文仁親王率領團隊在上世紀90年代對泰國的紅原雞指名亞種和滇南亞種、印度尼西亞的紅原雞指名亞種、爪哇亞種和綠原雞、斯裡蘭卡的錫蘭原雞以及印度的灰原雞的線粒體DNA控制區變異進行了比較分析,發現紅原雞的遺傳多樣性非常豐富,但除爪哇亞種之外的其他紅原雞亞種之間沒有明顯差異;而家雞與紅原雞指名亞種的差異也非常小,為此,他們提出了所有家雞品種是由紅原雞指名亞種的大陸種群單一馴化而來的觀點。

  進入本世紀後,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牽頭的合作研究團隊,通過對更大範圍的紅原雞和家雞線粒體DNA控制區遺傳變異的比較分析,表明馴化家雞的不同母系可能起源於南亞、東南亞以及中國南部的廣大地區,涉及多次馴化事件。

  5 全基因組大數據的最新詮釋

  雖然基於線粒體基因組分析所提出的家雞馴化多起源學說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認可,然而有些學者對紅原雞五個亞種存在的真實性及其分類地位產生懷疑,例如,是否有些紅原雞亞種可能是由當地家雞野化而來的呢?

  本世紀開始興起的全基因組DNA測序技術及其能提供的海量遺傳信息,為人們全面認識人類的起源和進化以及動植物的馴化過程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我們最近發表的這篇研究論文,首次系統地對分布於歐洲、南亞、東南亞和東亞的地方雞品種和所有四種原雞以及紅原雞五個亞種在內的863個樣本的全基因組進行了測定和深入分析,這是目前為止有關家雞的馴化歷史及其在人工選擇條件下遺傳重塑的最大尺度的基因組學研究。我們首先發現四種原雞以及紅原雞的五個亞種相互之間均存在明顯的遺傳分化,它們都是獨立可靠的動物學分類單元,而並非有人所懷疑的家雞野化而成的野生種群,這為我們進一步探討哪個野生原雞種群是馴化家雞的祖先等問題奠定了基礎。

  通過比較家雞和原雞的遺傳關係,我們發現家雞的主要直系祖先是現今分布於中國西南、泰國北部和緬甸等地的紅原雞滇南亞種,而並非其他亞種的紅原雞,否定了之前關於家雞在中國北方和印度河流域馴化的觀點。隨著人類的遷徙和貿易活動,馴化後的家雞首先被攜帶到東南亞和南亞,進而與分布在那裡的紅原雞的其他亞種以及原雞的另外三個種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雜交,這種基因滲透推動了家雞對新環境的快速遺傳適應,並豐富了其獨特的行為、形態和繁殖性狀。

  (特別感謝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彭旻晟和王明山博士對本文的貢獻)

相關焦點

  • 家雞是從哪兒起源怎麼馴化的?全基因組DNA測序揭開謎底
    家雞是當今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飼養數量最多的家養動物,但其起源和馴化過程仍存在巨大爭議。自達爾文以來,這個問題一直頗受關注。北京日報客戶端特約該論文通訊作者之一韓建林教授為讀者解答家雞起源馴化的有關科學問題。問:關於家雞的野生祖先,科學界有哪些共同的看法?答:基於早期動物分類學的研究,人們認為分布在南亞、東南亞和中國南部熱帶叢林裡的野生原雞是家雞的祖先。
  • 863個基因組揭示家雞由滇南亞種原雞馴化而來
    然而,家雞在何時何地起源這一基本問題,一直沒有確切的定論。為系統解析這一問題,研究人員通過解析多年獲得的863個基因組,終於搞清家雞源自哪裡、哪個亞種,還澄清了以前的一些錯誤認識。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細胞研究》雜誌上。「弄清家養動物的起源與馴化相關問題,對家養動物的保護和利用,以及了解人類自身的進化歷史和疾病發生都具有重要意義。」
  • 歐洲野牛起源謎底被揭開:確定為雜交品種
    (原標題:歐洲野牛起源謎底被揭開:確定為雜交品種)
  • 全新揭秘家雞家鴨的起源馴化—新聞—科學網
    在沉醉於這些美味時,我們應該感謝馴化的饋贈。 作為人類最重要的動物性蛋白來源,這些家雞、家鴨到底是從哪來的?又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被馴化的呢?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界。 在全基因組測序和分析技術日趨成熟的今天,科研人員對雞、鴨的基因組進行了新的「解剖」,並找到了這兩種家禽真正的起源地和馴化中心。
  • 雲南科學家發現家雞起源:由紅原雞滇南亞種馴化而來
    經常吃雞,可你知道雞的起源嗎?近日,科研人員首次系統揭示了雞的起源,研究認為家雞是由紅原雞滇南亞種馴化而來的,中國西南、泰國北部、緬甸等地區很可能是家雞的馴化中心。
  • 家雞是怎麼被人類馴化出來的?家雞的祖先來自哪裡?
    家雞是怎麼被人類馴化出來的?家雞的祖先來自哪裡?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藍天,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人類馴化雞的過程,世界上的禽類有很多,是哪一種最終成為了家雞呢?
  • 家雞能與野雞雜交嗎?為什麼?
    首先,我們來看看野雞和家雞的區別01 家雞家雞是由野生的原雞馴化而來的,它們被馴化後,為了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肉和蛋等營養物質。原雞屬於鳥綱雉科原雞屬原雞種,其下有5個不同的亞種,主要分布於亞洲的東部、東南部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其中在我國僅有一個亞種分布,它就是野雞海南亞種。
  • 遠古野雞為何願意被馴化?這8塊骨骼化石告訴我們,它們另有目的
    家禽雞的起源是什麼?而這些未解之謎的其中之一,就是我們現在的家禽雞是如何被馴化來的。它們之間是何物呢?而對於這個問題,美國一個以考古學家勞卡斯·巴頓為首的研究團隊,通過先進的技術,得出了家禽雞在很久之前並不是被人圈養的,它們是野生的。
  • 專家:「中國猛獁象故鄉」最有可能揭開猛獁象滅絕謎底
    專家:「中國猛獁象故鄉」最有可能揭開猛獁象滅絕謎底  【解說】11月20日,中國猛獁象故鄉—青岡化石推介會在北京舉行,並舉行委託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籤約儀式。當天,北大化石保護中心向青岡化石保護中心頒授研學基地牌匾,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賈躍明認為,青岡是最有可能揭開猛獁象滅絕謎底的地方。
  • 該探測器追上了一顆彗星,或將揭開生命起源
    但該探測器成功登上彗星,或將揭開生命起源的謎底。2004年,名為羅塞塔號的彗星探測器帶著人類的使命成功發射,這是歐洲空間局為了研究太陽系起源而發射的,並對67p彗星進行研究。>這顆彗星已經存在四十多億年了,和太陽系形成的時間非常接近,科學家們認為它很可能留存著太陽系早期的相關信息,對探究生命的起源或許能提供幫助
  • NG | 詳細遺傳信息解析栽培蘋果的起源、馴化和遺傳基礎
    Nature Genetics | 費章君/仲幹遠合作團隊解析栽培蘋果的起源、馴化和遺傳基礎撰文 | MX、馴化歷程和遺傳學基礎。栽培蘋果的早期馴化大約在5000年前就已完成,後經數千年的演變和人工選擇形成現如今種類繁多的蘋果栽培品種。在早期的研究中,對於栽培蘋果的起源和馴化歷程不同學者持有不同的觀點。
  • 遼國敗亡後,契丹族或許並沒有消失,近代DNA檢測終於揭開謎底
    先來給大家介紹契丹族的發源,契丹發源於我國東北地區。所以契丹族雖然發源於東北地區,但是有很多的生活習性與多民族都非常相似,契丹族是一種多民族融合之後衍生的新族群。說完了契丹的起源,再來說說他們是如何沒落。
  •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發現青稞馴化起源中心—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日前,記者從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獲悉,該所承擔的青海省應用基礎研究計劃項目「青稞馴化與育種過程中基因組選擇事件的解析及其功能注釋
  • Science Advances再現力作,安諾助力山羊馴化基因起源研究
    安諾基因為本研究提供了全長轉錄組建庫測序服務,為山羊的馴化基因起源研究提供助力!最近的研究已經確定了山羊馴化過程中的候選基因,包括與色素形成、異種代謝和產奶量相關的基因位點,但是涉及到馴化早期適應的關鍵基因的進化動態仍然不清楚。在本研究中,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家山羊群體,6個野山羊物種,以及之前發表的古代山羊基因組進行了全面的群體基因組分析,以研究山羊馴化過程中關鍵遺傳變異的選擇。
  • 英國「巨人族」身高被傳超過8英尺,現代遺傳學揭開了他們的謎底
    現代遺傳學發現了基因,解開了人類很多的謎底。來自英國的科學家就通過研究基因揭開了「巨人基因」的謎底。揭開了從18世紀持續至今的北愛爾蘭巨人症之謎。02巨人族的秘密被揭開;通過系統的研究分析發現,「巨人症基因」為人體內的「芳基烴交互蛋白質的基因突變」出的新基因。這種基因早在1500年前就已經在英國出現,到目前已經遺傳了66代,全世界大約有200到300人攜帶著這樣的突變基因。
  • 海底出現「神秘怪圈」,歷經20年後,科學家終於揭開謎底
    這不,文章中這個神秘光圈就是1995年,一位潛水愛好者在海床上拍攝的,是誰在深海繪製了這麼精美的圖案,竟能保持這麼長時間,直到20年後科學家們才慢慢揭開謎底這樣的求愛本能讓人誤會了20幾年,自然界真是太神奇了,類似詭異的還有海底的人物雕像,是不是和兵馬俑十分相似呢,這些謎底還在等著人類去探索
  • 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在西北大學,一項被譽為「行走的仙人掌」的科學發現揭開了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2011年2月24日,西北大學劉建妮教授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封面論文,內容是通過對我國雲南澄江化石庫中一種叫作「仙人掌滇蟲」的葉足動物的研究,首次初步破解了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這一長期困擾學術界的科學難題,在國際古生物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  這一難題當時是如何破解的?
  • 市民路邊撿到「怪狗」 謎底揭開原是一隻北極狐
    (原標題:《市民路邊撿到「怪狗」 謎底揭開原是一隻北極狐》,原作者:鄭鵬。編輯林如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