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發現青稞馴化起源中心—新聞—科學網

2020-11-28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日前,記者從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獲悉,該所承擔的青海省應用基礎研究計劃項目「青稞馴化與育種過程中基因組選擇事件的解析及其功能注釋」通過驗收,專家組認為該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科研人員在對近700份國內外野生大麥、青稞地方品種和育成品種進行標記基因分型的基礎上,對青稞的群體結構、馴化起源及擴散傳播路徑、馴化過程中基因組選擇印跡的發掘及其功能注釋和群體遺傳結構同生態氣象因子間的關聯性等科學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最終揭示了西藏雅魯藏布江中遊西至昂仁、東至米林的狹長地區是青稞的馴化起源中心,馴化後存在南北兩條擴散傳播路徑,這兩條路徑同唐蕃古道、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等藏族人口遷移和漢藏物資交流的路徑相吻合。

在馴化和馴化後數千年的栽培過程中,青稞基因組內留下了許多選擇「烙印」,除了碎穗性、皮裸性和稜形三大馴化性狀外,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先民對青稞生育期、籽粒顏色、千粒重、蛋白質含量等農藝、品質性狀和抗逆性狀進行了全面、嚴苛的選擇。在青稞的人為引種和擴種過程中,緯度、海拔、溫度和降水是最為主要的環境選擇,是青稞地方品種群體結構空間分布樣式形成的主要驅動因子。

該研究結果對於進一步開展青稞基因組重要區段的定義、育種可用元件的篩選和分子育種體系的構建提供了理論積累。

《中國科學報》 (2016-08-01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全新揭秘家雞家鴨的起源馴化—新聞—科學網
    王明山在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實驗室採集大圍山微型雞的實驗樣品 雞、鴨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家養動物,也是我國最重要的家禽種類,在飲食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像雲南汽鍋雞在沉醉於這些美味時,我們應該感謝馴化的饋贈。 作為人類最重要的動物性蛋白來源,這些家雞、家鴨到底是從哪來的?又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被馴化的呢?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界。 在全基因組測序和分析技術日趨成熟的今天,科研人員對雞、鴨的基因組進行了新的「解剖」,並找到了這兩種家禽真正的起源地和馴化中心。
  • 中科院院士魏輔文做客西北高原所「夏武平講座」
    中科院院士魏輔文做客西北高原所「夏武平講座」 2020-10-27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字體10月19日,在中國動物學會獸類學分會成立暨《獸類學報》創刊40周年之際,邀請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作第一講。講座由西北高原所所長陳世龍主持。
  • 訪中科院西北高原所科研人員:有一種科研在路上—新聞—科學網
    幾位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每隔14天就必須在這條路上往返一次,冬季的往返周期也長不過20天,而這樣的循環往復已經持續了9年。 從西寧到果洛藏族自治州有440公裡的路,因為要翻過11座山,原來駕車需要14個小時。前些年修通了公路,時間能省出一半,但要是遇上雪災、泥石流、低溫翻漿之類就難說了。
  • 西藏半野生小麥基因組結構變異、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
    Nature Comm | 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團隊揭示西藏半野生小麥基因組結構變異、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長期以來,關於西藏半野生小麥的分類地位、起源演化一直存在爭議。35份西藏地方種進行了重測序,發現兩者之間親緣關係緊密,遺傳多樣性存在瓶頸效應,從全基因組層面揭示了西藏半野生小麥脫馴化於西藏地方品種。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8月1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上,正式命名了5個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種。 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
  • 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起源被釐清—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棉花的進化過程      南京農大供圖 棉花到底從何處起源以及如何進化?棉花基因組藏著哪些奧秘?未來的棉花育種改良還需要哪些創新?4月20日,《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南京農業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哈森阿爾法生物技術研究所、德州農工大學等單位合作成果。
  • 研究將印度野牛歷史分布北界擴展至北緯34°—新聞—科學網
    ~5200年前人類圍獵印度野牛場景復原圖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雷初朝團隊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蘭州大學、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多家單位合作,首次對青藏高原牛科動物古DNA全基因組開展測序分析,將印度野牛歷史分布北界從此前的北緯29°擴展至北緯34°。
  • 我科學家發現最早的犛牛馴化發生在全新世早期
    犛牛是唯一能適應青藏高原特殊生態環境並延續至今的牛種,有關資料表明,犛牛起源於中國,但犛牛於何時、何地被首次馴化仍然缺少直接的證據。    日前,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生物進化與適應開放實驗室,通過分析野、家犛牛mtDNA D-loop部分序列遺傳變異及構建犛牛單倍型系統發育關係,發現我國家犛牛起源於兩大高度分歧的母系支,且這兩個母系支源自同一基因庫,而不是遺傳上的不連續群體。通過對犛牛遺傳多樣性特徵進行分析,研究人員還發現犛牛的馴化中心為青海、西藏地區,即現存野犛牛分布區的周邊地帶。
  • 青藏高原2014地質年會在京召開—新聞—科學網
    青藏高原2014地質年會在京召開中國地學家長期奮戰高原, 獲得大量資源和成果,取得基礎研究的長足進步…。但是, 青藏高原基礎研究的重大關鍵在哪裡?哪些是實質性、突破性的重大進展? 解決了哪些關鍵性的科學問題以及指導找礦的重大突破? 創造了那些理論? 發表多少「重拳」的文章?有幾個被世界公認的青藏大科學家? 在國際青藏舞臺上究竟有多少話語權?「中國人在做小文章,外國人在做大文章」的現狀, 還要維持多久?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 填補國內外空白,這所985高校最新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西藏半野生小麥是我國特有的小麥種質資源,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流域、雅魯藏布江流域和隆子河流域,混生在普通小麥和青稞田中,成熟時自然斷穗。長期以來,關於西藏半野生小麥的分類地位、起源演化一直存在爭議。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上全面揭示了西藏半野生小麥基因組結構變異、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填補了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
  • 生物起源和演化的求證者—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沈春蕾 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有這樣一個科研機構,主要研究地質歷史時期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過程及其環境背景等
  • 攀鱸「西遊記」:一段歷史生物地理的新敘事—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合作研究,用分子學結合古生物學的方法推演生物地理學歷史,從而講述了特別的迷鰓魚類——攀鱸的徵途故事。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科學通報》。物種的時空分布歷史有一些關鍵問題需要釐清,例如祖先的起源時間、起源中心,各類群的分支時間,具體的擴散路徑。 達爾文曾經說過,每一個物種以及每一群物種的存在,在時間上都是連續的,所棲居的地區也是連續的。也就是說,如果時間出現了斷點,在中間地帶發生過滅絕,僅僅通過現生物種去推斷過去的生物地理情景,就有可能漏洞百出。
  •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2020年招生專業及研究方向 生態學專業 071300(重點學科、一級學科)  系統生態學:針對高寒草甸生態系統,探討適應高原自身環境特點的最佳放牧制度及優化放牧模式
  • Science Advances再現力作,安諾助力山羊馴化基因起源研究
    2020年5月20日,期刊Science Advances(IF=12.804)在線發表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姜雨教授團隊關於山羊馴化基因的最新研究成果。安諾基因為本研究提供了全長轉錄組建庫測序服務,為山羊的馴化基因起源研究提供助力!
  • 新機制提高生物法合成萜烯類化合物產量—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因其加氫產物在生物燃料領域的潛在應用價值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近日,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基材料組群精細化學品研究組在該領域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生物燃料技術》。 該研究組長期從事生物合成萜烯類化合物的研究工作,並在蒎烯、檜烯、松油烯等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 青藏高原和亞洲季風那點事都被花粉暴露了!—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植物所供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宇飛團隊首次利用花粉豐度等值圖形式,量化和圖形化地展示了青藏高原周邊植被喬木花粉經由亞洲夏季風氣流攜帶、攀爬進入青藏高原的歷程,為評估歷史時期青藏高原抬升過程中亞洲夏季風的變化提供了新的代用指標和研究方向。
  • 海洋腐蝕與防護中心獲批為中科院重點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廖洋報導】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海洋腐蝕與防護中心獲批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汙損重點實驗室。
  • 科學家揭示家蠶馴化史—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詹帥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王文、江蘇科技大學徐安英等合作,詳細闡述了家蠶被馴化的歷史
  • 雲南科學家發現家雞起源:由紅原雞滇南亞種馴化而來
    經常吃雞,可你知道雞的起源嗎?近日,科研人員首次系統揭示了雞的起源,研究認為家雞是由紅原雞滇南亞種馴化而來的,中國西南、泰國北部、緬甸等地區很可能是家雞的馴化中心。
  • 昆明植物所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以中國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雲南為例,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