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彭科峰)日前,記者從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獲悉,該所承擔的青海省應用基礎研究計劃項目「青稞馴化與育種過程中基因組選擇事件的解析及其功能注釋」通過驗收,專家組認為該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科研人員在對近700份國內外野生大麥、青稞地方品種和育成品種進行標記基因分型的基礎上,對青稞的群體結構、馴化起源及擴散傳播路徑、馴化過程中基因組選擇印跡的發掘及其功能注釋和群體遺傳結構同生態氣象因子間的關聯性等科學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最終揭示了西藏雅魯藏布江中遊西至昂仁、東至米林的狹長地區是青稞的馴化起源中心,馴化後存在南北兩條擴散傳播路徑,這兩條路徑同唐蕃古道、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等藏族人口遷移和漢藏物資交流的路徑相吻合。
在馴化和馴化後數千年的栽培過程中,青稞基因組內留下了許多選擇「烙印」,除了碎穗性、皮裸性和稜形三大馴化性狀外,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先民對青稞生育期、籽粒顏色、千粒重、蛋白質含量等農藝、品質性狀和抗逆性狀進行了全面、嚴苛的選擇。在青稞的人為引種和擴種過程中,緯度、海拔、溫度和降水是最為主要的環境選擇,是青稞地方品種群體結構空間分布樣式形成的主要驅動因子。
該研究結果對於進一步開展青稞基因組重要區段的定義、育種可用元件的篩選和分子育種體系的構建提供了理論積累。
《中國科學報》 (2016-08-01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