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2020-11-29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2020年招生專業及研究方向

生態學專業 071300(重點學科、一級學科)

  系統生態學:針對高寒草甸生態系統,探討適應高原自身環境特點的最佳放牧制度及優化放牧模式,以及鼠害防治體系的綜合防治技術。以生態系統生態學的原理為指導,在高原各種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生產力形成機制、生態系統結構的優化等領域開展研究,建立氣候、生產者亞系統、消費者亞系統模型;在生態系統和區域尺度上揭示生態系統的演變規律及驅動力,研究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機理,建立安全監測、評價和預警系統;研究物種的瀕危機制與生態系統功能,提出重點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對策;高原生態系統的的服務功能及健康評價;生態系統碳通量、水熱通量的觀測研究;研究全球變暖對生態系統生產力及分布格局的影響。

  進化生態學:以生物進化理論為指導,從生態學角度出發,探討物種的形態特徵、生活史特徵以及行為特徵的進化和適應意義,闡明物種的形成機制、分異過程、種間關係等生物學重大理論問題。利用極端生境下特殊的生物材料,圍繞在個體、種群和物種對環境的進化與適應等進化生態學領域的基本問題,採用分子、細胞以及宏觀的生態控制實驗;利用進化生態學的原理,採用分子生物學和生態學的交叉手段來綜合研究青藏高原地區物種多樣性的形成過程、極端環境下物種的生存適應機制、種群動態式樣、種間競爭與共存機制以及生理生態特徵及其分子應答的調控機制,闡明適應性的起源和物種多樣性形成的機理,開展青藏高原地區物種保護和種質資源的持續利用,特別對抗逆性基因的提取和利用。

  保護生物學:通過對瀕危物種的數量、分布、年齡結構、性比、繁殖力、死亡率、性成熟年齡、生態壽命、種群遺傳多樣性、天敵動物、疾病等種群生態學和繁殖生物學的系統研究,一方面,從理論上闡明物種的瀕危機制和主要致危因素,另一方面,須估算物種的滅絕概率,並尋找一切有效的可行的種群恢復方法。

  恢復生態學: 以青藏高原典型退化生態系統恢復生態學基礎研究與試驗示範為主要方向,通過受損生態系統的定位觀測研究與示範,闡明青藏高原典型退化生態系統受損機理,恢復與重建途徑以及適宜當地生態條件下的優化模式。並開發研製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草地植被恢復與重建以及退化草地改良和受損生態系統修復的關鍵技術,為該地區生態環境治理提供理論依據、技術支撐和示範樣板,促進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植物生態學:以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為主要研究內容,側重於高寒草甸生態學及高原物種的進化適應研究。

  農業生態學:本方向主要研究提高作物光、水、肥利用率與能量流高效轉化的途徑,糧經作物合理配比,種養結合,達到合理利用該區獨特的農業資源,實現農業持續發展。主要開展作物光合生理生態、優質作物和牧草新品種引進與選育、退耕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的技術研究,重點是人工草地建設技術、農牧結合的模式優化、高原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試驗示範、生態因子與耕作措施對作物高產優質的作用、節水技術的研究與示範等研究。以期在退耕還林還草進行生態環境建設的同時,探索適合高寒乾旱的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西部農牧業高效持續發展的優化模式,緩解農業生產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壓力,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建設協調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區域生態學:側重研究青藏高原與全球變化及高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問題。青藏高原的強烈隆升,使其成為世界最高、最年輕的高原,因此被稱為「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具有特殊的生態環境,是全球變化敏感區、生物多樣性重點保護區和典型生態環境脆弱區,從而使青藏高原成為生態學研究的獨特區域。高原上獨特氣候環境所孕育的不同類型脆弱生態系統保護與持續利用,受到國內外科學家的高度重視,是生態學及其相關學科關注的熱點區域之一,也是農牧業持續發展所急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此外,青藏高原作為「江河源」,也是國內重要的生態源。

  植物系統學與生物地理學:採用分子生物學和細胞學手段,研究青藏高原特徵性植物類群物種多樣化的特殊機制和時間尺度。結合地質、地理和古植被的資料,驗證與確認青藏高原的環境演變信息(如高原的階段性隆升),確定高原隆升和冰期各時間段對高山物種分化和多樣化的不同影響。為保護、開發與利用該地區的植物資源提供理論依據。

  分子生態學:研究高原特徵性植物物種在其整個分布區的種群遺傳特徵,根據不同遺傳背景的單倍性(Haplotype)變化,揭示這些物種在起源之後對劇烈環境變遷響應的種群遷移動態和歷史過程。特別是可以驗證青藏高原地質學界長期存在的有無大冰蓋之爭。這一研究結果還可以為對具有重要生態學價值的物種繁育起到指導作用,在此基礎上預見全球變化下這些物種再遷移造成的景觀變遷,從而優化目前該地區的生態恢復途徑與方式。

  資源生態學:通過基礎性研究和應用生態領域科學研究的結合,傳統方法技術與現代高新技術的結合,突出青藏高原生物資源、生物多樣性與高寒脆弱生態環境的關係,加強生物多樣性與生物資源持續利用的理論研究與生態工程的有機結合,如藏藥植物的繁殖生態學和引種栽培生態學研究,開展青藏高原及其毗鄰地區的生物資源保護與持續利用、高原脆弱生態區生態恢復與重建等與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密切關係的生態學研究,從而建立具有創新性的學科理論和方法體系,豐富和發展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資源持續利用以及高寒脆弱生態區生態恢復的理論,如高原珍稀野生動植物保護生物學理論、藏藥植物繁殖生態學和引種栽培生態學理論、江河源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恢復理論等,促進我國現代生態學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完善高寒地區生物資源持續利用以及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理論。

  天然產物化學: 天然產物化學是運用現代科學理論與方法研究天然動植物、微生物、海洋生物和礦物質中化學成分的一門科學。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各類天然產物化學成分的結構特點、物理化學性質、提取分離方法、天然產物結構鑑定、合成與分析化學。其研究發現出的新天然產物和具有活性的先導化合物是天然產物化學科學新的突破,同時也為國民經濟建設和開發利用提供了基礎應用科學數據。

  天然藥物化學:藥用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是運用現代科學理論與方法研究藥用動植物、微生物、海洋生物和礦物質中藥用化學成分和種群生態、生理、環境保護及藥用生物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的一門科學。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藥用生物資源的種植、繁育與生物工程和化學成分的結構特點、物理化學性質、提取分離方法、天然產物結構鑑定,可作為藥用生物資源原材料及保健食品和新藥的物理化學性質、指紋圖譜、化學成分分析、有效成分分析、質量標準、毒理與藥理、藥代動力學和生產加工工藝等。

  植物學專業071001

  進化植物學:主要研究青藏高原上重要植物科屬的形成、演化和系統進化以及植物多樣性保護。

  植物遺傳育種學:側重於春小麥的遺傳學研究及新品種選育,作物光合生理生態,優質作物和牧草新品種引進與選育等研究。

  植物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基礎:主要研究青藏高原特有植物極端環境下的分子生理應答、次生有效化學物質的積累過程及其受環境的影響與調控方式。植物對青藏高原極端環境的適應必然產生大量的抗逆性基因,本研究通過抗逆性基因及其產物的調控機制和分子應答研究,可望獲得有關抗逆性基因的認識,從而為將來的開發應用奠定基礎。

  動物學專業071002

  行為遺傳學:以青藏高原特有動物為對象,研究其家庭社會組織結構、社群等級、交配策略、育幼模式、社會衝突以及反捕食合作等行為特徵,定性、定量分析行為表達的分子生物學基礎,行為的表現的可塑性與環境因子之間的關係,特殊行為在子代中的遺傳等,闡明家庭社會組織形成機制,婚配製度的可變性與種群遺傳結構的關係,探討種群遷移對降低近親繁殖以及保持遺傳多樣性的貢獻,揭示高原動物進化的主要驅動力以及適應極端環境的行為學機制。

  動物生態學:研究動物對環境理化因子的選擇,闡明動物的適宜環境及其對環境的耐受極限;研究種群的消長、時空變動格局及其內外影響因子,闡明動物種群的自然調節過程和可能的人工控制方法,為瀕危動物的保護和有害動物的控制提供理論依據;研究動物的行為過程、社會組織與婚配製度,增進對動物生存對策的理解;研究種間關係(共存、共生、捕食與反捕食)、能量和物質在不同營養水平之間的傳遞和流動,有助於理解生態系統的複雜性和物種之間的相互依存,促進人類形成有益的自然生態倫理觀,增強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意識和責任感。

  動物生理生態學:主要研究青藏高原獨特自然環境條件下動物的生態適應機理,側重於研究動物的生理生態學基礎、能量代謝、生物能學及行為生態學。採用野外和實驗室研究相結合、微觀和宏觀生物學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將生理學、生態學和現代進化生物學理論有機結合,從分子、組織、器官等不同層次上,揭示動物的生理多樣性及其對不同環境的生理適應機理和生存策略。

  動植物相互作用及協同進化:以植食性哺乳動物為研究對象,在植物—植食性動物相互作用層面,開展動物選擇性覓食對青藏高原主要植物的生理結構、繁殖對策以及擴散能力等的作用模式,探討食草作用與植物種間競爭、生長補償以及次生代謝產物等關係,闡明植物應對動物啃食的物理、化學防衛特性。研究植物表面特殊結構和次生化合物對動物食物選擇、利用及消化代謝的效應,在更大時間及空間尺度上,闡明其對動物棲息地利用以及生存方式的影響。揭示動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的協同關係。

  中藥學專業078100(一級學科)

  中藥化學:以青藏高原特色中藏藥材為研究對象,開展中、藏藥及其製劑有效成分的研究、中藥活性成分及品質研究、中藥提取物及質量標準研究、新藥研發。

  中藥資源學:以青藏高原特色中藏藥材資源為研究對象,重點開展中藥資源與生態環境、道地藥材形成的機理及其質量評價、中藥資源調查研究的方法與技術、中藥材人工培育理論和技術、中藥資源保護、中藥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中藥資源管理和可持續利用、中藥資源經濟以及擴大與尋找中藥新品種新資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藏藥藥理學:以藏藥毒理藥理研究為重點的中(藏)藥藥理學。以藏藥為代表性的民族藥毒性藥材(重金屬如汞製劑「佐太」、礦物如砷鉛銅、毒性植物藥材、毒性動物藥材等)與傳統成方製劑(如「七十味珍珠丸」、「仁青芒覺」、「仁青常覺」)的安全性評價及其毒理藥理研究。


相關焦點

  • 向西,向西 ——記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上的科研工作者
    選擇留下的一些人在艱難地支撐,留下是因為他們熱愛這片土地,並且愛的頗為深沉    文/本刊記者 梁偉   走進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大廳這是第三任所長夏武平生前的至理名言,也是西北高原所秉承的「犛牛精神」。   2014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15周年。這些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不少經濟政策和人才政策,但擺在眼前的現實依舊,西部地區仍未擺脫「人才窪地」的困擾,這在科研院所顯得更為突出。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在這裡,你可以進入中科院科學觀測站,親身體驗科學家的科學觀測日常工作和生活;你可以有機會進入色季拉山國家森林公園、波密米堆冰川、然烏仁隆巴冰川等實地進行科學考察;還可以見到野外科考歸來的師兄師姐,更有機會聆聽青藏高原所科研人員的專業講解和學術報告。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 於2003年成立,是順應地球系統科學發展潮流、支撐青藏高原研究而設立的研究機構。
  • 中科院院士魏輔文做客西北高原所「夏武平講座」
    中科院院士魏輔文做客西北高原所「夏武平講座」 2020-10-27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字體中 小】 語音播報   為弘揚科學家精神,紀念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原所長
  •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0年優秀大學生雲夏令營通知      一、活動宗旨  為熱愛生命科學的在校大學生提供了解和深入科研單位的機會,激發科研興趣,鼓勵和幫助學子們儘早思考和確立學術發展目標,選拔有潛質的優秀學生繼續深造
  • 科研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新華社客戶端青島9月20日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最新一項科研成果發現,5200萬年前太平洋板塊由向北俯衝突然轉向變為向西北俯衝,並不是此前學界推測的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導緻密度差異引發,而是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形成青藏高原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 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西寧11月16日電 據青海省科技廳16日消息,近日,青海省科學技術廳組織專家對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項目進行了成果評價。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澄清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GE公司應用工程師來西北高原所進行技術巡講
    GE公司應用工程師來西北高原所進行技術巡講 2014-10-24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10月22日,GE公司應用工程師王智、杜曉南、徐海濱來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分別以
  • 青藏高原魚類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可攜式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採購項目公開...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可攜式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採購項目 品目 貨物/通用設備/儀器儀表/分析儀器/多種原理分析儀 採購單位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行政區域 北京市 公告時間 2020年08月26日 17:50
  • ...學者重建25萬年以來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及西北乾旱區降水變化歷史
    蘭州大學學者重建25萬年以來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及西北乾旱區降水變化歷史 2020-04-29 1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誠聘研究組長
    研 究 所 簡 介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是國家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所,創建於1958年,擁有生物大分子、腦與認知科學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感染與免疫、核酸生物學兩個中科院重點實驗室,蛋白質與多肽藥物和交叉科學兩個重點實驗室。
  • 【生涯規劃】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誠聘研究組長
    【生涯規劃】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誠聘研究組長 2020-06-23 02: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白春禮調研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9月11日,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來到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就推進「創新2020」和「一三五」規劃落實工作進行調研。    白春禮一行考察了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微生物高通量篩選平臺及微生物系統生物技術平臺,詳細了解了高通量篩選平臺的裝備配置、工業微生物菌種的篩選、高效高通量的自動化篩選裝備配置等關鍵環節以及核心篩選技術和解析技術,聽取了研究所所長劉新厚、副所長馬延和就「一三五」規划進展、院地合作、科研布局、人才建設、成果轉化以及籌建和專項驗收等的情況匯報,並與部分科研與管理骨幹進行了座談交流。
  • 我省調查高原魚類取得新突破
    本報訊(記者 王瑞欣)青藏高原的動物極富趣味。日前,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由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項目中,系統調查了青藏高原各大水系魚類70多種,新命名了裂腹魚類和高原鰍屬魚類各1種,進一步增強了對高原魚類物種演化過程和多樣性的認識。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2020年海洋科學暑期夏令營活動報名通知 為引導和激發青年大學生從事科研的興趣和熱情,零距離體驗感知海洋科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將於2020年7月中下旬舉行2020年海洋科學暑期夏令營活動。
  • 中科院西高所牽手寧波泰一健康共建青藏高原天然產物工程技術研究...
    ,打造大健康領域東西部產業合作樣板模式,根據浙江省援青指揮部關於搭建浙青兩省科技創新合作平臺的總體部署,近日,在浙江省政協副書記、副主席孫景淼等一行的見證下,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與寧波泰一健康產業有限公司籤訂協議,決定共建青藏高原天然產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進展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地質時期曾是海洋,滄海桑田的變化是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化石則是確定地質體時代根本和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
  • 2019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高層次人才招聘公告...
    一、研究所簡介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以生物醫學儀器、試劑和生物材料為主要研發方向的國立研究機構。積極踐行以市場為牽引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發展模式,努力構建「人才+科技+產業+資本+市場」五位一體的式新型研發機構。
  • 海洋所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中國科學院
    海洋所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 小】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衛東課題組發現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研究區及三疊紀–古近紀綜合生物地層表(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宏偉的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在地質時期這裡曾是廣闊的海洋,其中滄海桑田的變化是當今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