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院士魏輔文做客西北高原所「夏武平講座」
講座由西北高原所所長陳世龍主持。1986年,夏武平為海北站建站十周年題寫《犛牛頌》,用「犛牛精神」概括老一輩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的精神追求,激勵著西北高原所人紮根高原。2020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中科院組織「老科學家入黨志願書聯播」活動,遴選出99位老一輩科學家,夏武平入選。
-
EI中國行-暨愛丁堡穩態/瞬態螢光光譜技術全國巡講及回訪
每年春季,天美(中國)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為了回饋用戶會在全國舉辦一系列的巡講及用戶回訪活動,帶你暢遊發光光譜應用世界,幫你解決令人困惑應用問題。 會議由天美各大分公司經理主持,並對天美公司和愛丁堡公司的發展歷程及服務體系進行了介紹,由英國愛丁堡公司Johnny Bray
-
青藏高原溫度帶是如何劃分的?溫度水分地形一個都不少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製作: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青藏高原有自己獨特的地生態空間格局,即水汽通道、乾旱河谷、高寒草甸地帶和寒旱核心區域。對於高原自然地帶性,專家們有不同的觀點:有人主張高原上存在著水平地帶性,但被垂直帶性所掩蓋;有人認為高原上的地帶僅能由垂直帶來辨認;有人指出,高原面起伏不大,南北伸展很寬,客觀上存在水平地帶的差異;有的強調,青藏高原非地帶性較顯著,不應劃分為自然地帶等。
-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發現青稞馴化起源中心—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日前,記者從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獲悉,該所承擔的青海省應用基礎研究計劃項目「青稞馴化與育種過程中基因組選擇事件的解析及其功能注釋
-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2020年招生專業及研究方向 生態學專業 071300(重點學科、一級學科) 系統生態學:針對高寒草甸生態系統,探討適應高原自身環境特點的最佳放牧制度及優化放牧模式
-
江西省胸科醫院開展呼吸介入診治技術基層巡講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為進一步推動江西省呼吸介入學科的學術發展,普及呼吸介入的專業知識,推廣呼吸介入治療技術在江西省基層醫院的臨床應用,提高基層醫務人員對呼吸類疾病的診療水平,2019年江西省胸科醫院的呼吸疾病專家分別在撫州、九江、景德鎮、德安等城市舉辦了呼吸介入診治技術基層巡講。
-
全國中學生歷史寫作大賽全國巡講火熱進行中
走進中學師生 讓身邊的歷史鮮活起來——2011年「首屆全國中學生歷史寫作大賽」全國巡講火熱進行中第三站:杭州 尋找身邊的「歷史入口」 6月20日巡講小組來到江南名城——杭州,在杭州二中,和同學們進行了一場深入的討論
-
中科院西高所牽手寧波泰一健康共建青藏高原天然產物工程技術研究...
,打造大健康領域東西部產業合作樣板模式,根據浙江省援青指揮部關於搭建浙青兩省科技創新合作平臺的總體部署,近日,在浙江省政協副書記、副主席孫景淼等一行的見證下,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與寧波泰一健康產業有限公司籤訂協議,決定共建青藏高原天然產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訪中科院西北高原所科研人員:有一種科研在路上—新聞—科學網
幾位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每隔14天就必須在這條路上往返一次,冬季的往返周期也長不過20天,而這樣的循環往復已經持續了9年。 從西寧到果洛藏族自治州有440公裡的路,因為要翻過11座山,原來駕車需要14個小時。前些年修通了公路,時間能省出一半,但要是遇上雪災、泥石流、低溫翻漿之類就難說了。
-
青藏高原第四紀大冰蓋是否存在?來聽院士和你聊聊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製作: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青藏高原大地貌和氣候組合在外圍與內部差異巨大,決定著第四紀冰川發育和古雪線分布。第四紀古冰川以高山為中心,但未構成高原統一的大冰蓋。在高原面上形態保留完好的火山錐和熔巖臺地、含有機質的古湖泊沉積等說明不存在連續大冰蓋。關於湖泊演化和水系的變遷,中新世中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形成縱橫交錯的斷陷盆地和斷裂谷地,奠定現代水系的基本格局。
-
【視頻】青藏高原溫度帶是如何劃分的?溫度水分地形一個都不少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製作: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青藏高原有自己獨特的地生態空間格局,即水汽通道、乾旱河谷、高寒草甸地帶和寒旱核心區域。對於高原自然地帶性,專家們有不同的觀點:有人主張高原上存在著水平地帶性,但被垂直帶性所掩蓋;有人認為高原上的地帶僅能由垂直帶來辨認;有人指出,高原面起伏不大,南北伸展很寬,客觀上存在水平地帶的差異;有的強調,青藏高原非地帶性較顯著,不應劃分為自然地帶等。
-
滇西北高原尋花(5)--百合科
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木棉愛攝影,後續更精彩 這次高原尋花的行程不算短,大多在高海拔的山地流石灘,出發前有各種擔心,但真正走進高原後,面對目不暇接的高原植物,恢弘壯觀的山地景觀,我們都忘記了高海拔,那些心慌氣短疲憊等高原症狀也變得能夠逐漸適應。
-
向西,向西 ——記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上的科研工作者
選擇留下的一些人在艱難地支撐,留下是因為他們熱愛這片土地,並且愛的頗為深沉 文/本刊記者 梁偉 走進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大廳這是第三任所長夏武平生前的至理名言,也是西北高原所秉承的「犛牛精神」。 2014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15周年。這些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不少經濟政策和人才政策,但擺在眼前的現實依舊,西部地區仍未擺脫「人才窪地」的困擾,這在科研院所顯得更為突出。
-
國產雷射測風雷達在西寧完成首次高原機場應用驗證評估
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田維東 報導:12月19日,民航西北空管局在西寧曹家堡國際機場組織召開了WindMapFC-Ⅲ型雷射測風雷達機場應用驗證評估會議。民航局空管局,民航青海監管局,民航青海空管分局,中國民航大學,四川西物雷射技術有限公司等產品應用、研究院校專家及生產相關單位代表參加了會議。
-
GE人在現場 | 我們在ARJ21項目:飛越高山海洋,為國產飛機探路
同樣在2008年,畢業於航空名校西北工業大學的李光耀加入GE實習,並順利留下擔任ARJ21項目的CF34-10A 發動機控制工程師。「ARJ21是國產大飛機發展戰略最重要的第一步,讓中國的飛機翱翔藍天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
-
SpaceX正在尋找一名軟體工程師來開發星鏈的「行動應用程式」
SpaceX將需要大量的資金來建造數百艘星際飛船,使人類能夠在火星上生活。而Starlink計劃將為該航空航天公司提供額外收入來實現這一雄心勃勃的目標。工程師們正在積極評估這些網際網路衛星的性能;員工們目前正在對星鏈網絡進行私密性測試。
-
沒了青藏高原,西北地區會變魚米之鄉嗎?
青藏高原低渦東移會引發我國南方地區暴雨。如果移走青藏高原,我國西北的降水不但可能不會增加,連長江中下遊的降水也將大幅減少。在電影《不見不散》中,葛優飾演的劉元做了這樣一個設想:保留世界屋脊,給喜馬拉雅山炸一個口子,讓印度洋的暖風穿過,氣候環境的改變就會讓當地一改貧瘠面貌,變成魚米之鄉。真的會這樣嗎?
-
沒了青藏高原,西北地區會變魚米之鄉嗎?
本期嘉賓: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國雄 採 訪 人: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 張藝博主要觀點:歐亞大陸與青藏高原兩個逆時針環流嵌套,疊加合成很強的南風,帶來了溫潤的水汽,由此給亞洲帶來了季風性降水。青藏高原低渦東移會引發我國南方地區暴雨。如果移走青藏高原,我國西北的降水不但可能不會增加,連長江中下遊的降水也將大幅減少。
-
青藏高原的水都白白流入大海,引水灌溉西北可行嗎?
就算我們的青藏高原有除了南北極以外最大的冰川,是亞洲諸多大河的源頭,被譽為亞洲水塔,我們依然很缺水。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不能內部調節一下,把青藏高原的水資源引入缺水的地區呢?這是一個異想天開的設想,但隨著技術的進步,一切皆有可能。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
-
青藏高原的奧妙:沒了它,西北地區會變魚米之鄉嗎?
如果移走青藏高原,我國西北的降水不但可能不會增加,連長江中下遊的降水也將大幅減少。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西起地中海與伊朗高原連接,東至長江中遊,橫跨歐亞大陸,佔我國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夏季,青藏高原低渦是影響我國廣大地區產生暴雨、大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的重要天氣系統之一。在一定的引導條件下,青藏高原低渦會東移出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