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7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語音播報
為弘揚科學家精神,紀念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原所長、獸類學會和《獸類學報》創始人、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海北站)創建者夏武平先生,促進學術交流,樹立優良學風作風,激勵年輕科研人員砥礪奮進,西北高原所設立「夏武平講座」。10月19日,在中國動物學會獸類學分會成立暨《獸類學報》創刊40周年之際,邀請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作第一講。講座由西北高原所所長陳世龍主持。
魏輔文以他的學術生涯為主線,講述其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大熊貓的研究工作,從最初的大熊貓野外調查、觀察,到率先將種群基因組學、宏基因組學、比較基因組學等新技術應用到大熊貓研究中,闡明大熊貓的種群歷史、瀕危過程及演化潛力,揭示大熊貓在食性轉換和特化歷程中如何在形態、行為、生理、遺傳和腸道微生物等方面產生適應性演化的規律;闡明棲息地破碎化導致大熊貓孤立小種群崩潰的機制,推動國家大熊貓放歸和棲息地廊道建設工程的實施。魏輔文提出「保護演化生物學」和「保護宏基因組學」新分支學科,並介紹穩定同位素分析技術和營養幾何模型分析等新技術和新方法。魏輔文結合30多年在保護生物學領域的經歷,鼓勵大家在科學道路上堅持思考,不斷探索,勇於創新。此次報告開拓了與會人員的學術視野,鼓舞科技人員的科研熱情。
夏武平是我國著名的獸類學家、動物生態學家,對中國獸類學和嚙齒類動物生態學有重要貢獻。1986年,夏武平為海北站建站十周年題寫《犛牛頌》,用「犛牛精神」概括老一輩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的精神追求,激勵著西北高原所人紮根高原。2020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中科院組織「老科學家入黨志願書聯播」活動,遴選出99位老一輩科學家,夏武平入選。1956年11月,夏武平在《入黨志願書》寫到,「作為一名黨員來說,不是只做好本身的工作就能滿足的,我必須努力團結所接觸的科學家,積極帶頭推動動物事業的前進,同時還要大力協助青年同志迅速地向科學進軍,以完成黨對科學事業的號召。」為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傳承「犛牛精神」,厚植家國情懷,紀念夏武平在學術研究、平臺建設、期刊創辦和人才培養等領域做出的貢獻,西北高原所設立「夏武平講座」,每年邀請1-2位傑出科學家作學術交流。
魏輔文作報告
夏武平講座現場
為弘揚科學家精神,紀念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原所長、獸類學會和《獸類學報》創始人、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海北站)創建者夏武平先生,促進學術交流,樹立優良學風作風,激勵年輕科研人員砥礪奮進,西北高原所設立「夏武平講座」。10月19日,在中國動物學會獸類學分會成立暨《獸類學報》創刊40周年之際,邀請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作第一講。講座由西北高原所所長陳世龍主持。
魏輔文以他的學術生涯為主線,講述其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大熊貓的研究工作,從最初的大熊貓野外調查、觀察,到率先將種群基因組學、宏基因組學、比較基因組學等新技術應用到大熊貓研究中,闡明大熊貓的種群歷史、瀕危過程及演化潛力,揭示大熊貓在食性轉換和特化歷程中如何在形態、行為、生理、遺傳和腸道微生物等方面產生適應性演化的規律;闡明棲息地破碎化導致大熊貓孤立小種群崩潰的機制,推動國家大熊貓放歸和棲息地廊道建設工程的實施。魏輔文提出「保護演化生物學」和「保護宏基因組學」新分支學科,並介紹穩定同位素分析技術和營養幾何模型分析等新技術和新方法。魏輔文結合30多年在保護生物學領域的經歷,鼓勵大家在科學道路上堅持思考,不斷探索,勇於創新。此次報告開拓了與會人員的學術視野,鼓舞科技人員的科研熱情。
夏武平是我國著名的獸類學家、動物生態學家,對中國獸類學和嚙齒類動物生態學有重要貢獻。1986年,夏武平為海北站建站十周年題寫《犛牛頌》,用「犛牛精神」概括老一輩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的精神追求,激勵著西北高原所人紮根高原。2020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中科院組織「老科學家入黨志願書聯播」活動,遴選出99位老一輩科學家,夏武平入選。1956年11月,夏武平在《入黨志願書》寫到,「作為一名黨員來說,不是只做好本身的工作就能滿足的,我必須努力團結所接觸的科學家,積極帶頭推動動物事業的前進,同時還要大力協助青年同志迅速地向科學進軍,以完成黨對科學事業的號召。」為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傳承「犛牛精神」,厚植家國情懷,紀念夏武平在學術研究、平臺建設、期刊創辦和人才培養等領域做出的貢獻,西北高原所設立「夏武平講座」,每年邀請1-2位傑出科學家作學術交流。
魏輔文作報告
夏武平講座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