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院士魏輔文做客西北高原所「夏武平講座」
10月19日,在中國動物學會獸類學分會成立暨《獸類學報》創刊40周年之際,邀請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作第一講。講座由西北高原所所長陳世龍主持。 魏輔文以他的學術生涯為主線,講述其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大熊貓的研究工作,從最初的大熊貓野外調查、觀察,到率先將種群基因組學、宏基因組學、比較基因組學等新技術應用到大熊貓研究中,闡明大熊貓的種群歷史、瀕危過程及演化潛力,揭示大熊貓在食性轉換和特化歷程中如何在形態、行為、生理、遺傳和腸道微生物等方面產生適應性演化的規律;闡明棲息地破碎化導致大熊貓孤立小種群崩潰的機制,推動國家大熊貓放歸和棲息地廊道建設工程的實施
-
【百年校慶】魏輔文院士做客「百年南開大講壇」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竇偉浩 王鳳簫)10月24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做客「百年南開大講壇」「百年南開之生命講壇」,在生物站報告廳為師生們帶來了題為「大熊貓科學探秘與保護」的精彩報告。
-
闢謠:中華小熊貓和喜瑪拉雅小熊貓並非兩個亞種,而是兩個物種
2020年2月底,中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的團隊,根據小熊貓的形態差異以及地理分布不同,尤其是根據遺傳學的證據,認為小熊貓的喜馬拉雅亞種和中華亞種這兩個亞種應該提升為喜馬拉雅小熊貓與中華小熊貓兩個物種。該研究成果全面提供了小熊貓兩個物種分化的遺傳學證據,科學釐清了長期存在的亞種或物種劃分的爭議。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團隊對大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schroederi)、小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ailuri)和獅弓蛔蟲(Toxascaris leonina)進行基因組從頭測序和組裝,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研究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遺傳機制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團隊對大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schroederi)、小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ailuri)和獅弓蛔蟲(Toxascaris leonina)進行基因組從頭測序和組裝,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研究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遺傳機制,以及蛔蟲寄生生活的適應機制和大
-
動物所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
-
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團隊對大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schroederi)、小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ailuri)和獅弓蛔蟲(Toxascaris leonina)進行基因組從頭測序和組裝,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研究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遺傳機制
-
牙齒演化特徵研究揭示鳥類如何躲過大滅絕
恐龍的後代——鳥類,是如何躲過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的,一直是科學家亟待解答的問題。4月21日,學術期刊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志恆團隊與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等多家合作單位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對與鳥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非鳥類恐龍至古鳥類的牙齒演化特徵進行了探討,揭示鳥類與恐龍之間食性的差異很可能是其能夠躲過災變,倖存至今的關鍵。
-
「熊貓教父」的得意弟子魏輔文當選中院院士
多年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所長魏輔文研究員帶領研究團隊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魏輔文研究團隊對4個中國熊貓繁育基地中240隻大熊貓的遺傳基質進行了仔細分析後發現,在人工繁殖的大熊貓身上「鮮有近親繁殖」的現象,基因依舊呈現出高度多樣性。「所有的圈養大熊貓都擁有健康的基因, 沒有必要再獵捕野生大熊貓, 使繁育基地獲得新的基因。」
-
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在這一食物鏈崩潰引發的大滅絕事件中,恐龍的後代鳥類為何得以倖存?這一學界長期關注的古生物演化謎團,近日被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破解——與恐龍的食性差異,可能是鳥類躲過大滅絕而倖存至今的關鍵。李志恆/供圖 攝 記者25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李志恆團隊與臺灣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等多家合作單位,共同對與鳥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非鳥類恐龍至古鳥類的牙齒演化特徵進行探討,研究成果揭示,鳥類與恐龍之間食性的差異很可能是其能夠躲過6500萬年前災變的關鍵。
-
國科大博士生導師魏輔文院士團隊提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天人...
魏輔文院士團隊提出了一個基於「天人合一」和生態文明思想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新願景與概念框架,旨在通過轉變和提升當前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理解,促使世界採取有效行動,及時遏制和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通過對近二百年來流行的人類中心主義生態觀的反思,以及西方主流和以東方傳統文化為代表的本地知識系統視角下人與自然關係的比較,魏輔文院士團隊認為當前的2050年願景不足以支撐扭轉自然退化和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而中國道教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則可能幫助我們實現該目標。
-
張志剛:沉浸在腸道微生物研究中的科學痴迷者
本以為,通過10年積攢的植物學知識可以讓他大展拳腳,在植物學領域有所建樹,但命運似乎要給這個年輕人多一些歷練。2009年,張志剛進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施鵬研究員團隊,在施鵬的大力支持下,從事腸道微生物組研究工作。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
陸劍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A-to-I RNA編輯的趨同適應性演化
該工作以蜜蜂為研究對象,解析了蜜蜂A-to-I RNA編輯的適應性演化,以及蜜蜂和果蠅裡RNA編輯的趨同適應現象。由ADAR(adenosine deaminase acting on RNA)蛋白介導的腺嘌呤到次黃嘌呤(A-to-I)的RNA編輯是後生動物中廣泛存在的轉錄後修飾。
-
科學界爭論大熊貓吃竹子的演化時間
作為食肉目動物,大熊貓已有八百萬年的演化歷史。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大熊貓的食性逐漸特化為以各種高纖維的竹子為食,佔其全年食物量的99%。大箭竹和華西箭竹等7種竹子都是它們的最愛。一直以來,科學界普遍認為大熊貓從兩百萬年前開始就專食竹子了。
-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2020年4月29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在線發表了關於生命耐砷機制起源的研究論文"The Great
-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對《大熊貓圖志...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對《大熊貓圖志》作出高度評價並向全球推介 2020-04-27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恐龍的演化歷史存在多次演化趨同現象
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研究團隊 供圖)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徐星團隊領銜並聯合香港大學以及阿根廷、美國和英國的研究人員,使用暗示權重方法系統分析更新了虛骨龍類的系統發育樹,在此基礎上通過定量手段分析顯示,撲翼飛行在近鳥類恐龍中可能有三次或以上的獨立起源,這一重要成果論文近日已獲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
-
非模式生物演化發育生物學步入新時代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魏輔文院士應邀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上發表了題為「A new era for evolutionary
-
腸道微生物影響記憶?《自然》揭示菌群變化如何改變大腦
而近些年層出不窮的科學研究,揭示出人體微生物的影響之大,仍然時不時突破我們的想像。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再次刷新了我們對腸道菌群的認識。科學家通過小鼠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的變化會改變大腦神經元的功能和結構,進而影響動物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