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2020-10-06 今日科學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一些和人類及家養動物健康相關的寄生蟲基因組被解析。然而,目前多數研究著眼於寄生蟲基因組的結構和功能解析,未探討相應宿主基因組的相關變化,以及宿主與寄生蟲兩者間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團隊對大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schroederi)、小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ailuri)和獅弓蛔蟲(Toxascaris leonina)進行基因組從頭測序和組裝,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研究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遺傳機制,以及蛔蟲寄生生活的適應機制和大、小熊貓貝蛔蟲特殊的適應機制。

全基因組水平系統發育樹顯示,宿主和蛔蟲的系統發育樹不一致,表明寄生蛔蟲在物種層面沒有與宿主協同演化。通過模擬蛔蟲在宿主體內的生活史,構建全基因組層面宿主和蛔蟲的蛋白相互作用,發現 CTSZ 和 P4HB 這兩個免疫調節蛋白在哺乳動物和寄生蛔蟲的互作網絡中起重要作用。

同時,對 5 種哺乳動物和其寄生蛔蟲的互作系統中的 186 對共有的互作蛋白的基因樹拓撲結構比較分析發現,7 對互作蛋白(CRP-PLA2G1B、PLA2G7-PLA2G1B、 PLA2R1-PLA2G1B、PLB1-PLA2G1B、IGFBP7-P4HB、MMP8-CTSZ 和 QPCT-CTSZ)基因樹的拓撲結構一致,反映宿主和蛔蟲之間基因水平的協同演化。這 7 對互作蛋白與寄生蟲感染期間的免疫反應相關。

此外,將寄生蛔蟲的正選擇基因在 75 種寄生線蟲和 12 種自由生活線蟲中進行比較分析,以識別寄生線蟲特異的胺基酸位點。結果鑑定 34 個正選擇基因攜帶有 60 個寄生線蟲特異的胺基酸位點,這些正選擇基因部分富集在有絲分裂等幼蟲發育和生殖相關通路。

研究發現,大、小熊貓貝蛔蟲基因組中均有較高的金屬蛋白酶基因比例,且其分泌組含有更多的糖基轉移酶和細胞色素 P450 通路蛋白基因,這可能與其適應宿主食物——竹子的次生代謝產物有關;大、小熊貓貝蛔蟲的正選擇基因部分富集在幼蟲發育和生殖相關通路,顯示可能與大、小熊貓貝蛔蟲幼蟲的快速發育相關。

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遺傳學基礎,為宿主和寄生蟲協同演化的分子機制提供新認識。同時,該研究獲得的蛔蟲基因組資源、分泌組以及協同演化的關鍵互作蛋白等為科學預防大、小熊貓等瀕危動物的蛔蟲病提供候選基因資源。相關研究成果以 Genomic signatures of coevolution between non-model mammals and parasitic roundworms 為題,在線發表在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上。動物所研究員胡義波和博士生虞立君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魏輔文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 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項目等的資助。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一些和人類及家養動物健康相關的寄生蟲基因組被解析。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一些和人類及家養動物健康相關的寄生蟲基因組被解析。然而,目前多數研究著眼於寄生蟲基因組的結構和功能解析,未探討相應宿主基因組的相關變化,以及宿主與寄生蟲兩者間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 動物所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一些和人類及家養動物健康相關的寄生蟲基因組被解析。然而,目前多數研究著眼於寄生蟲基因組的結構和功能解析,未探討相應宿主基因組的相關變化,以及宿主與寄生蟲兩者間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 非模式生物演化發育生物學步入新時代
    自《物種起源》發表以來,演化生物學已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石,並先後經歷了幾次重要的擴展,整合了孟德爾遺傳學定律,摩爾根的染色體遺傳機制和克裡克的中心法則等。特別是近年來組學技術和基因編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演化生物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 系統發育基因組學 讓跳蚤認祖歸宗
    12月2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與英國科研團隊合作,通過對開源組學數據的挖掘和深入系統發育基因組學分析,揭示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古昆蟲學》。 跳蚤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是一類體型側扁,外形高度特化,並嚴格以吸血為生的全變態昆蟲。跳蚤體型很小,通常體長1—3毫米。它是外寄生昆蟲,吸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和鳥類的血液。
  • 研究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10月8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課題組與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等國內外研究團隊合作,發布了榕樹和榕小蜂精細基因組圖譜,並首次在分子機制上揭示了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樹-榕小蜂協同多樣化等多項未解之謎,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該項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項重要發現:一是揭示絞殺榕氣生根形成的分子機制。
  • 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10月8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課題組與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等國內外研究團隊合作,發布了榕樹和榕小蜂精細基因組圖譜,並首次在分子機制上揭示了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樹-榕小蜂協同多樣化等多項未解之謎,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該項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項重要發現:一是揭示絞殺榕氣生根形成的分子機制。
  • 武漢植物園古老孑遺植物群體基因組學和適應性進化研究獲新成果
    然而,對於非模式物種,環境變化如何促進物種分化以及適應性進化的遺傳基礎知之甚少。山地由於頻繁劇烈的地質運動導致的環境異質性造成地理分布隔離,影響物種分化,而發育為極富特色的物種特有性和多樣性中心。原本山川,極命草木。
  • 最大的一組哺乳動物基因組揭示了瀕臨滅絕的物種
    研究人員可以利用這些數據比較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的基因組,這可能有助於確定可能與人類疾病有關的基因組區域。 「這個項目的核心想法是開發和利用這些數據來幫助人類遺傳學家弄清楚哪些突變會導致疾病,」布羅德大學脊椎動物基因組學科學主任、烏普薩拉大學比較基因組學教授、共同資深作者Kerstin lindbladi - toh說。
  • 人才強校 | 彩萬志教授課題組在昆蟲線粒體基因組裂化的進化研究中...
    線粒體是一種普遍存在於真核細胞內的半自主性細胞器,為細胞的活動提供能量,還參與細胞分化、細胞信息傳遞和細胞凋亡等過程,擁有自身的遺傳物質—線粒體基因組。其起源與進化一直是近年來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 美格基因微生物多組學聯合文章刊登ISME!
    作者結合創新性的數學建模方法,預測出每種代謝物在疾病中的變化趨勢值及其宿主基因靶點,並在1340例慢阻肺公共轉錄組學數據中進行了驗證。結果發現,約30%在慢阻肺中差異表達的宿主免疫信號通路,可被氣道菌群的代謝物靶向作用,且菌群代謝物在疾病中的變化趨勢與其作用宿主靶點的變化趨勢大體一致。
  • 探索爪蟾異源四倍體基因組演化之旅
    研究證實非洲爪蟾是異源四倍體,並區分出了兩個非對稱演化的亞基因組——一個往往保留了遠祖狀態,而另一個則經歷了基因損失、刪除、重組和表達降低的情況。這兩種二倍體的祖先約在3400萬年前出現分化,並在約1800萬年前結合形成異源四倍體。組學君為大家解讀此篇文獻,共同探索數千萬年前的爪蟾異源四倍體基因組演化。
  • 哺乳動物體形越大患癌機率越小
    英國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哺乳動物體內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ERVs)數量與其體形成反比,體形越大,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數量越少,相應地它們患上癌症的機率也越小。在哺乳動物的進化史上,病毒扮演著重要角色。早在1000萬年前,逆轉錄病毒就開始侵入到哺乳動物細胞中,有時候病毒會與宿主的基因組結合,從而一代一代傳下去,這即是所謂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
  • 西藏半野生小麥基因組結構變異、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
    Nature Comm | 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團隊揭示西藏半野生小麥基因組結構變異、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長期以來,關於西藏半野生小麥的分類地位、起源演化一直存在爭議。、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填補了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
  • 賀福初——復旦大學——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
    出生年月: 1962-01 所在院校: 復旦大學       所在院系: 生物學系 職稱: 院士       招生專業: 生物學 研究領域: 基因組學
  • 探索DNA修復的秘密 天津大學在酵母群體基因組學分析方面取得新進展
    本站訊(記者趙暉)DNA雙鏈斷裂將會導致染色體斷裂和細胞死亡,而修復不當則可能引起基因突變、插入、缺失、易位甚至染色體結構或數量異常以及基因組穩定性失控等一系列問題。為此,細胞演化出了多種DNA修復系統,其中同源重組以同源序列為模板,可準確無誤地修復DNA雙鏈斷裂。究竟哪些生物學功能或通路相關的序列高度依賴於同源重組修復?目前人們對於這一問題的認知還非常有限。
  • Genome Res|多組學揭示二倍體基因組三維結構
    我們的二倍體基因組一般以形態、結構基本相同的同源染色體呈現。因為同源染色體序列高度相似,常見研究一般不區分同源染色體的父本和母本。這樣研究得到的結果是這兩套基因組的均值,忽略了同源染色體間的差異。同時,沒有同源染色體相互作用信息就無法構建真正的三維基因組,無法研究其對基因表達的影響。
  • 安諾優達攜手中科院遺傳所召開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
    來源:時刻頭條2020年12月5日,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肖軍研究員的大力促成及鼎力支持下,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和安諾優達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籌辦的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在北京圓滿落幕。
  • 研究人員揭示吸血蝙蝠演化適應機制
    原標題:研究人員揭示吸血蝙蝠演化適應機制 本報訊(記者 季徵)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了解到,近日該所張國捷課題組研究人員在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揭示了吸血蝙蝠專門以吸血為食的演化適應機制。 吸血蝙蝠是專門以血液為食的蝙蝠,是哺乳類唯一專門以血液為食的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