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臺CT、每一臺燃機、每一臺海上風機、每一臺航空發動機,每一臺水輪發電機……只要出自GE的產品,每一次從生產到交付的過程都注滿了GE人的心血。他們的工作地在海邊、山谷或平原的項目上、工廠裡,這裡久而久之已經成為了第二個家。這是「GE人在現場」系列故事,本期主人公Ivy、光耀分別是來自GE航空集團的集成工程師和現場服務工程師,他們見證了國產支線飛機ARJ21項目的適航取證與加速交付。
Ivy Ye GE航空集團 集成工程師
李光耀 GE航空集團 現場服務工程師
初識ARJ21
2008年,出國留學在首都機場候機時的Ivy被牆上一系列GE的巨幅廣告吸引,對GE高科技工業和服務水平產生了深刻印象,她當時便決心未來也要投身像GE這樣的企業。幾年後,Ivy如願成為了「哥家」一員,先後在GE航空集團擔任短艙結構工程師,發動機服務成本分析團隊負責人,ARJ21飛機發動機集成經理。進入GE以來,她的工作一直充滿挑戰,「GE工作環境平等、人性化,員工有很大的自主性,大家的主人翁意識很強。GE人都有很明顯的GE文化烙印。」
同樣在2008年,畢業於航空名校西北工業大學的李光耀加入GE實習,並順利留下擔任ARJ21項目的CF34-10A 發動機控制工程師。「ARJ21是國產大飛機發展戰略最重要的第一步,讓中國的飛機翱翔藍天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加入GE航空這個選擇結合了光耀對國產飛機事業發展的無限期望,和作為航空發動機專業畢業生對世界知名航空發動機公司的情懷。
支持江西航空ARJ21首航的GE現場服務團隊與江西航空機務團隊
「ARJ21」是他們在GE職業生涯的關鍵詞。這是中國首架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支線飛機,2002年由中航商飛(中國商飛公司的前身)啟動項目,並在2014年12月順利獲得中國民航局型號合格證。
GE的CF34-10A發動機為ARJ21提供動力,這款發動機非常適應於ARJ21的設計要求,滿足中國多元化的環境,特別是中國中西部航線所要經受的高原條件的需要。
自2015年第一架ARJ21客機交付成都航空以來,ARJ21飛機已累計交付客戶28架,共有成都航空、天驕航空以及江西航空三家商業用戶運營。截至目前,ARJ21飛機在我國華北、東北、西南等地區先後累計開通55條航線,通航55座城市,安全運送旅客86萬餘人次。
目前ARJ21已經進入生產交付及產品運營的階段,對發動機的集成工作提出了不同於研發取證階段的要求。身為發動機集成經理,Ivy要和團隊為生產交付和運營中發生的問題提供工程支持,和商飛客戶一起找出解決方案,根據ARJ21的市場要求進一步優化產品,以及支持飛機系列化產品的戰略發展。「作為新產品,有些問題在研發過程可能不會發現,只有在生產交付運營中才會暴露。迭代優化是產品走向成熟的必要階段,而且會貫穿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我們的工作常態就是時刻準備應對新問題,新挑戰」。
在發動機的生產交付上,現場服務經理光耀和團隊提供的是一周7天每天24小時的支持以及包括發動機航線維護,發動機孔探培訓,發動機技術管理等在內的專業培訓。伴隨著客戶生產交付能力的飛速成長,如今交付期時間緊、任務重,各個航空公司對產品的要求不完全一致,有各種突發新情況發生時,他們往往還需要直接對接航空公司進行現場處理。
做GE和ARJ21的樞紐
在過去的幾年裡,GE一直被中國商飛評為「年度最佳供應商」。作為GE員工,Ivy和光耀在ARJ21項目上感到自豪的時刻也非常多。
「每當聽到來自客戶、航司、局方、飛行員等對GE產品和專業技術的誇讚,我就會感受到大家對GE的信賴和認可。」光耀80%的工作時間都在項目現場,作為跟進ARJ21項目十多年的老「哥家人」,他還清楚記得2012年前後自己開始作為ARJ21現場工程經理,見證並參與團隊在工程設計,試驗試飛,取證支持的時光。
回顧ARJ21的研製足跡,適航取證前的各項試飛任務階段無疑是最具挑戰的階段之一,功能和可靠性、自然結冰、高溫和高溼、大側風、高原試飛……每一次試飛成功的背後都凝結了研發和現場等團隊項目成員的汗水。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2011年的一次大側風試飛就是光耀印象深刻的任務之一。大側風試飛是最為艱難的試飛科目之一,其難度在於對氣象條件的嚴苛規定和限制。為此試飛團隊遠赴嘉峪關,尋求垂直於跑道,同時不起揚沙,而且風速能穩定維持在23.5-28節的大側風。
2011年3月,正是當地最佳的側風季節,在進行側風條件下飛機與發動機氣動匹配性的地面試驗時,在試驗初期側風超出包線範圍的情況下發動機出現了預期外的現象。GE與客戶項目團隊進行了及時的溝通和解釋,並提供了及時的技術支持,雙方還進行了一系列的論證分析,最終確定了飛機運營的正常側風包線範圍和一套「滑跑起飛」的共識方案, 在確保滿足適航要求的同時,確保項目計劃的推進。
在類似這樣的雙方溝通過程中,光耀和他的團隊扮演的就是「樞紐」的角色。「無論是溝通,還是技術對接,我們一方面要對接兩方對於飛機和發動機接口技術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要對接中國項目組和美國總部不同文化背景的工程師團隊。」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和光耀一樣,Ivy也在西安閻良試飛基地經歷過一次激動人心的飛機濺水試驗。「濺水是飛機適航審定的重要科目,主要驗證飛機在積水跑道滑行、起飛和著陸過程中,發動機進氣道的進水是否影響發動機的工作穩定性,從而避免影響飛行安全的不利因素。我們和客戶一起研究問題和ARJ21濺水試驗相關細節。記得試驗的時候正值西北寒冷的冬天,寬闊的機坪上沒有任何遮擋物,跑道上一直刮著北風,所有人員都緊張地關注飛機每一次滑行,絲毫沒有感受到寒冷,直到完成最後一次滑行後。最終以試驗數據為基礎的相關符合性文件進展順利,完成了審定任務,進一步保證了飛機的順暢運營。」
ARJ21飛機在設計之初就特別強調了適應高原飛行,Ivy回憶自己在項目組的高光時刻,首先想到的就是CF34-10A發動機的專業性能。「2019年8月,ARJ21執行了西南地區的航線演示飛行,執行了昆明、麗江、西雙版納、騰衝、臨滄、大理等8大機場間的串飛航線和對飛航線,這些充分展示了ARJ21的高原運營性能。」
疫情防控和生產交付兩不誤
能讓GE的產品受到客戶的廣泛認可,獲得眾多訂單,Ivy認為其根本在於GE航空集團持續創新的航空發動機技術和產品所表現的優異性能和可靠性,以及在特殊時期GE員工的專業應對能力。
新冠疫情對現場支持工作產生了較大影響,在光耀看來,這給克服團隊心理影響,平衡工作進度和員工健康安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滿足防疫要求前提下,他和團隊更加注重工作的提前優化,做好與客戶關於項目進度和疫情情況的充分溝通,做到相互理解。
今年,中國商飛將向更多的客戶交付ARJ21飛機,商飛和GE在飛機交付和發動機交付方面都在按照計劃穩步推進,隨著ARJ21祝橋新產線的投產,GE團隊面臨著多地支持、以及生產交付速度的加快對於現場團隊的支持需求不斷提高。
光耀的團隊由此進行了分組支持模式,利用各種數位化工具和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例如,他們開發了發動機開口工作動態跟蹤系統,細化跟蹤指標,指導現場團隊採取精準措施解決人手、物料、客戶配合等多種問題,加強工作的標準化,提高一次性滿意度。在他看來,這種系統的開發正是基於GE客戶至上的企業文化,「從客戶角度考慮問題才能贏得客戶充分信任。」
加入GE航空轉眼已經12年,他非常享受這樣的工作氛圍,「人才的聚集讓團隊真誠合作,優秀的產品贏得了客戶口碑。」展望未來,GE員工還將與ARJ21項目團隊繼續精誠合作,助力ARJ21飛機和C919大飛機項目創造我國民機事業新的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