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山東青島團島附近海域成功實現海上首飛,這是繼2017年陸上首飛、2018年水上首飛成功之後,項目研製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水陸兩棲飛機「鯤龍」的設計、製造等核心技術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是名副其實的「國產大飛機」,填補了我國大型水陸兩棲飛機的研製空白,能滿足我國空中滅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求。
巡天為飛機,著水為航船,AG600飛機的最大特點就是既能在陸地上起降,又能在水面上起降。從陸上到內湖,再到海上,三次首飛的成功詮釋了其「水陸兩棲」的特點。
AG600飛機是一架名副其實的「國產大飛機」,設計、製造等核心技術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飛機機體結構、動力裝置和主要機載系統100%由國內配套,包括4臺渦槳發動機。
「對於中國航空工業而言,研製這麼大體量既能在陸地上起降又能在水面上起降的特種飛機,當屬首次。放眼世界,類似型號的飛行器也是不多見的。」AG600飛機現場副總指揮趙靜波說。
AG600飛機填補了我國大型水陸兩棲飛機的研製空白,這個身手靈巧的大塊頭具有速度快、航程遠、載重量大、觀察和覆蓋範圍廣、具備水陸起降特性等優勢,能夠滿足我國空中滅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求。
「森林滅火方面,AG600飛機最大載水量為12噸,單次投水救火面積可達4000餘平方米,差不多相當於一個小足球場大小。」趙靜波介紹。
在海上搜救方面,AG600飛機相比直升機、船隻以及其他設備速度更快、航程更遠,一次可救援50名遇險人員或裝載相應重量的空投物資。
飛機在湖裡和海裡「遊泳」大不一樣,相較於內陸水面環境,海上試飛對飛機本身和飛行員來說都是更複雜的考驗。
——起降環境不一樣。
海水鹽度高,對於試驗機的防腐蝕要求更高。
海水密度大,飛機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和起飛時需要克服水的「黏性」也有差異,這種差異在飛機高速滑行時更加明顯。
「海水密度比淡水大2.5%,在同等飛行條件下,飛機在海面降落時,海水對飛機的反作用力比湖水要大,這種差異會讓飛行員覺得比淡水水面『偏硬』一些。」航空工業AG600副總設計師、航空工業通飛珠海基地試飛中心主任劉穎表示。
海面波浪複雜。俗話說「海上無風三尺浪」,海面上波浪類型多,浪高大、能量大,不同類型波浪還可能同時存在,且傳播方向不一樣。同時還伴有洋流和風等,會使得飛行環境更加複雜。
——操縱特點不一樣。
水上首飛和海上首飛,飛行員的視覺感受和操縱要求不同。一方面,海面較湖面更為開闊,飛行員在降落時選擇參考點會難一些。另一方面,海面試飛過程中需要全面考慮風向、風速、洋流和浪湧,以及高溫、高溼、高鹽環境的綜合影響。
比如海面起降過程中,由於浪湧的波動起伏更大,更容易導致飛機發生上下顛簸和搖擺,專業術語叫縱搖。如果縱搖發散,飛機就會像海豚一樣上躥下跳,也就是所謂的「海豚跳」,嚴重的話飛機會失控。
「為避免海上起降過程中飛機姿態過大或過小,飛行員必須迅速調整操縱量,這需要細心且準確的操縱,才可以抑制飛機的縱搖,使飛機在整個起飛或著水過程保持運動狀態穩定。」劉穎說,海上首飛對飛行員的專業操作要求更為嚴苛。
——檢驗重點不一樣。
海上首飛重點在於檢驗飛機噴濺特性、抗浪性、加速特性和水面操縱特性,檢查飛機各系統在海洋環境中的工作情況,並收集海上飛行數據,為後續相關工作提供支撐。
無論是陸上首飛、水上首飛還是海上首飛,都是AG600飛機從圖紙變成試驗機,由試驗機走向市場的必經之路,都是為驗證飛機的不同飛行特性,確保飛機性能安全可靠的關鍵性飛行試驗科目。
據了解,2020年是AG600項目研製的攻堅年,也是實現項目總目標的關鍵年。受疫情影響,位於湖北荊門的漳河機場一直處於封閉狀態,AG600飛機的相關維護工作不得不延後,海上首飛前的試飛科目無法如期開展。
AG600飛機在海面滑行。
面對挑戰,AG600飛機研製全線緊盯年度研製目標,開展試飛現場場景模擬演練,並嚴格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採取「點對點」包車的形式,保證多支隊伍順利奔赴科研試飛及海上首飛試驗現場,全力保障了研製工作。
截至今年5月,AG600飛機海上首飛的前置科目試飛已累計完成172架次、308小時試飛。
在AG600飛機的研製進程中,航空工業集團採用「主承制商—供應商」的「小核心、大協作」模式,在國內確定了70多家供應商、培養了20多家系統級成品供應商,還有20個省市、150多家企事業單位、10餘所高校、數以萬計的科研人員參與了項目研製。為了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從2月底起,數十家相關單位的研製人員從各地奔赴任務現場。
各方力量同心協力託舉起了AG600飛機飛天入海的夢想,後續AG600飛機將開展海上科研試飛,測試飛機海上抗浪性、操控特性、結構與系統等工作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