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藏高原魚類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西寧11月16日電 據青海省科技廳16日消息,近日,青海省科學技術廳組織專家對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項目進行了成果評價。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澄清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甘肅省文物保護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我省文物保護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1月31日訊(記者 施秀萍)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全省文物局長會議上獲悉,我省文物部門一手抓文物保護、一手抓文物考古,兩項工作齊頭並進,比翼雙飛,雙雙取得突破性發展。
-
我國水合物、鋰等新能源礦產勘查取得系列新突破
新華社北京1月15日電(記者王立彬)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15日說,為應對新能源產業國家戰略發展需要,我國水合物、鋰等新能源礦產及油頁巖等非常規能源礦產勘查取得一系列新突破。 汪民在2011年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上說,通過新一輪全國國土資源大調查,我國新能源資源調查評價取得一系列新突破。
-
我省緻密油和泥頁巖油成藏研究取得新成果
黑龍江日報11月29日訊 我省緻密油和泥頁巖油成藏研究重點實驗室針對松遼盆地陸相非常規油氣成藏的特殊性,深入開展非常規油氣成藏理論研究,大力發展測試分析新技術,取得多項突破,效果顯著。這是記者從29日在大慶油田公司舉行的我省緻密油和泥頁巖油成藏研究重點實驗室2019年學術委員會會議上了解到的。這個實驗室通過一系列制度建設和管理辦法,針對泥頁巖油可動性、敏感性研究的瓶頸難題設立了4項開放基金課題,鼓勵科研人員攻關。
-
國產直升機發動機取得重大突破,助直-20飛向高原
但在高原地區卻很難飛行,因此高原地區的任務,直升機就完成不了。對此,我國在直升機發動機這方面不斷研發。做到擁有自己的「爭氣機」。近日,央視發布了一段視頻,視頻中顯示,我國的直-20在高原上能夠順利飛行,並且沒有任何異常反應,經過了嚴寒地區的考驗,這表示國產直升機發動機上取得重大突破,也就意味著在直升機領域的「爭氣機」誕生了。
-
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
自2006年起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青藏高原基礎地質調查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項目進入結題階段。記者從7月16日~17日在京召開的項目成果專家評審會上獲悉,青藏高原地質研究達到歷史新水平,取得了一批令世界地質領域矚目的原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套服務於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的地質—環境—資源圖件,一個收納青藏高原地質調查與研究成果的基礎地質資料庫管理系統以及描述青藏高原演化歷史的新的板塊構造模型等。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將在我省開展
2020年6月-9月,我省將和全國同步開展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採取實地面訪與信息化手段相結合的方式,調查對象為18-69歲,為開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實施成效的終期評估、制定面向2035年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規劃提供依據。
-
東華理工大學三維地質調查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在展示深部目標地質體空間展布特徵的同時,重構了相山盆地古火山機構,確定了主火山口位置並新發現了4個次級火山口。該成果為國內外類似地區的三維地質調查做了成功示範,先後被國內20多家單位推廣應用。圖為三維模型讓地下透明化構建模型,實現關鍵技術新突破當前全國數字地質調查積累的大量空間數據尚未得到進一步開發利用,而用其進行三維建模的做法,前人的嘗試也未曾成功。
-
湖南首次發現洞穴魚類金線䰾
本報長沙訊 12月13日,記者從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獲悉,近日在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的一條地下河中發現了季氏金線䰾屬魚類,此為湖南省魚類的新記錄種,也是全省範圍內發現的第2種具有典型洞穴生存習性的魚類。季氏金線䰾的發現,對於我省魚類資源研究,特別是洞穴魚類資源研究具有裡程碑意義。
-
世界首個染色體水平的高原特有典型四倍體魚類的基因組圖譜誕生
他們繪製完成了世界上首個染色體水平的高原特有典型四倍體魚類——異齒裂腹魚的基因組圖譜,為其他高原魚類進化、基因組多倍化和極端環境適應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參考。牟振波告訴《中國科學報》,過去5000萬年間,青藏高原一直處於隆升過程,並伴隨著極端地質運動和氣候變化。
-
礦產「百寶箱」新添「寶貝」多 河南10年「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新...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 李運海)12月28日,記者從省自然資源廳獲悉,我省自2010年開展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成績斐然,發現探明了一批極具潛在經濟價值的重要礦產地,圓滿完成了既定的找礦目標,新發現礦產地269處,其中大型147處,中型70處。省內首次發現錫、稀土、頁巖氣,填補了礦產空白。
-
——「十三五」時期我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取得顯著成效
近年來,我省通過依法、科學、精準、全民治理,汙染防治效果明顯,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我省緊盯重點區域、重點汙染物、重點時段、重點領域,全面開展火電、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改造火電機組43臺共1516.5萬千瓦。完成781家「散亂汙」企業綜合整治,淘汰縣級及以下城市建成區10蒸噸燃煤設施909臺。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啟動
日前,由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主持的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項目在蘭州正式啟動。這預示著我國將開展系統性的多年凍土本底調查。據悉,地球上多年凍土分布面積約佔陸地面積的24%。中國多年凍土面積約210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陸地面積的22%,其中90%分布在青藏高原。
-
西藏守漁人:為了高原生態,再苦再難也要堅持
「保護西藏魚類資源,首先應該從調查和積累魚類資源基本數據開始,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劉海平堅定地說出這句話。西藏漁業資源調查經歷了兩個大的階段。最早是在60年代,以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武雲飛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開展的進藏科考。那一次,考察隊科學論證並補充了大量西藏本土魚類。但之後,幾乎未開展過全面的魚類資源調查工作。
-
擎起高原醫學發展大旗 提高各族人民健康指數
近年來,中華醫學會高原醫學分會整合全國高原缺氧醫學領域優質資源,團結全國高原醫學研究優秀人才,在高原病的發病機制和群體防護措施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國際前沿創新性研究成果,高原醫學事業發展在國內已達到領先水平,在國際高原醫學界有著重要的學術地位和廣泛影響。 青海省人民醫院作為我省醫療機構的龍頭單位,發揮著行業引領作用。
-
中國科學家取得土壤物理基礎理論突破 有望改變黃土高原生態風貌
科學家邵明安 攝影:李晉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晉): 位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常年乾旱,水土流失嚴重。為了攻克黃土高原的土壤物理難題,一位中國科學家紮根於此36年,最終取得了意義重大的基礎理論成果,有望將綠水青山帶給這片黃土地。在中國黃土高原腹地的神木侵蝕與環境試驗站外,科研人員正在修剪著鬱鬱蔥蔥的試驗田。多年以前,這裡是「黃沙漫天、滿目溝壑」的荒涼景象。現在,青山綠水悄然出現在了黃土高原,一位中國科學家付出的貢獻不可磨滅,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邵明安。
-
高原陸相生油新理論獲得新突破 青海油田擷取柴達木盆地「黑珍珠」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3月31日,記者從中國石油有關部門獲悉,歷經十餘年科研探索和不懈攻關,青海油田創立了「強改造型鹹化湖盆油氣地質理論及勘探技術體系」,實現陸相油氣勘探理論新突破。柴達木盆地位於青藏高原北部,是青海油田勘探開發主戰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田,也是地質情況最複雜、地表條件最艱苦、工程技術保障最困難、油氣賦存條件最特殊的油田之一。自冷湖、尕斯、澀北等一批油氣田發現後,國家曾先後七次組織重大攻關,均未取得明顯進展。學術界曾認為,新近紀以來青藏高原持續劇烈隆升,柴達木盆地被強烈改造,難以形成大型油氣田,持續勘探價值不高。
-
我省加快推進犛牛產業煥發新活力
省農牧廳將犛牛產業作為突破口,力爭用3年時間取得實質突破,重點建設三大基地、完善三大體系,制定一套標準和一套機制,全面補齊犛牛產業發展短板,抓好薄弱環節。 犛牛產業是我省畜牧業經濟的基礎和支撐,加快犛牛產業發展是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是推進農牧產業興旺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
-
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造成四川省地質災害高發、頻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我省地處因青藏高原持續隆升形成的地形急變帶和活躍的地質構造帶。四川省地處青藏高原東緣地帶,由於印度板塊不斷向歐亞板塊俯衝,致使青藏高原持續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