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3月31日,記者從中國石油有關部門獲悉,歷經十餘年科研探索和不懈攻關,青海油田創立了「強改造型鹹化湖盆油氣地質理論及勘探技術體系」,實現陸相油氣勘探理論新突破。在這個理論指導下,柴達木盆地環英雄嶺地區連續發現淺層、中層和深層油藏,包括五類6個大油氣田,油氣勘探勢頭強勁。
柴達木盆地位於青藏高原北部,是青海油田勘探開發主戰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田,也是地質情況最複雜、地表條件最艱苦、工程技術保障最困難、油氣賦存條件最特殊的油田之一。自冷湖、尕斯、澀北等一批油氣田發現後,國家曾先後七次組織重大攻關,均未取得明顯進展。學術界曾認為,新近紀以來青藏高原持續劇烈隆升,柴達木盆地被強烈改造,難以形成大型油氣田,持續勘探價值不高。
2007年,集團公司站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角度,設立柴達木盆地油氣勘探關鍵技術科技重大專項,針對鹹化湖相低豐度烴源巖能否規模成烴、盆地腹部是否發育規模儲層等瓶頸技術,聯合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千餘人組成產學研團隊展開一體化攻關。經多年努力,成藏理論和油氣勘探技術獲得重大突破,取得4個方面創新成果:發現鹹化湖盆低豐度低成熟度烴源巖多峰生烴機理,油氣資源量從第二次資源評價15.8億噸提至第四次資源評價的70.3億噸;探索強改造型盆地複雜細粒巖「有序沉積—過程控儲」機制,將勘探領域從局部隆起拓展到整個湖盆凹陷;創建強改造型陸相盆地立體多維晚期成藏理論,首次揭示了青藏高原常規與非常規油氣同存規律,打破了傳統地質理論和一般找油找氣方向;建立強改造型高原盆地地表地下極複雜區勘探技術系列,發明極低信噪比三維地震勘探技術,首次在英雄嶺極複雜區獲得地下清晰成像,引領了複雜山地地震勘探及測井技術發展,為油氣勘探突破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強改造型鹹化湖盆油氣地質理論及勘探技術體系」應用於英雄嶺地區油氣勘探成果最為顯著,東、中、西部均有重大斬獲。在東段相對穩定的英東淺層,發現高豐度億噸級整裝油田,為2000年以來中國陸上石油之冠。在中西段深層發現國內外罕見的鹹化湖相碳酸鹽巖多重介質儲集類型的高壓、高產構造巖性油氣藏,相繼鑽遇9口中國陸上盆地罕見的日產千噸高產油氣井,初步形成英西—英中湖相碳酸鹽巖億噸級規模儲量區。目前,環英雄嶺地區呈現3.1萬平方公裡晚期成藏大油區,已發現多個特徵不同、類型多樣的油氣成藏區帶。
2018年,在北京由9位院士及5位國內知名教授組成的專家委員會鑑定認為,「強改造型鹹化湖盆油氣地質理論及勘探技術體系」是強烈構造改造區高效勘探的典範,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個技術體系的成功應用與實踐意義非常重大,不僅有力推進了柴達木盆地的油氣發現,而且對中國陸上其他盆地具有重要意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石油官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