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對石油事業的熱愛,這個80後小夥兒在柴達木盆地一幹就是6年。6年來,他打破勘探開發技術局限,專啃硬骨頭,先後推動了柴西南扎哈泉灘壩緻密油、柴西北大風山—南翼山—小梁山混積型碳酸鹽巖緻密油兩個億噸級油田的勘探開發。
近期,青海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測井地質研究所工程師夏曉敏主持的關於十三五緻密油國家重大專項階段成果匯報工作已經完成主體部分。
2014年,他碩士研究生畢業,來到了青海油田。柴達木盆地乾燥缺氧、風沙肆虐,地質地理結構異常複雜,勘探開發面臨世界級難題。
參加工作第一年,夏曉敏主動請纓主持緻密油領域的科研項目。然而幾次科研成果總結匯報表現平平。「當時太想證明自己,沒料到結果差強人意。」夏曉敏說。
這件事讓夏曉敏明白,知識的積累是個長期的過程。他調整心態,堅持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
2016年至2017年,夏曉敏作為項目負責人首次以自研的形式對扎哈泉地區灘壩砂體構型開展研究。這一次,他勤學苦練的本領派上了用場,項目研究成果也收穫了意外的驚喜。
這個項目形成了一套系統的灘壩砂體構型研究理論和技術,填補了以自研為主的砂體構型技術在青海油田應用的空白,為扎哈泉評價井和開發井的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據,使鑽井成功率高達85%,特別為扎哈泉地區開發方案的編制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其技術方法在砂西、尕斯、遊園溝等地區獲得持續的推廣應用。研究成果獲得油田科技進步二等獎,相關研究論文被國內核心期刊《天然氣地球科學》收錄。與此同時,這個項目還間接節約對外科研經費60萬元。
「我始終堅信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突破油氣勘探開發瓶頸的主要動力。」夏曉敏說。
他將本科所學地球物理專業與碩士期間所學地質專業相結合,利用研究所平臺優勢,將測井和地質相融合,在無數晝夜的辛勤探索下,通過對大量巖芯、成像測井、ECS元素掃描刻度常規測井的大量細緻研究,形成了柴西北區混積巖儲層地質—測井精細描述技術,使得巖性識別成功率達到80%以上,實現了對柴西混積巖沉積微相類型的精細表徵,並首次摸清楚了柴西北南翼山、小梁山、黃瓜峁、風西、大風山等地區的混積巖儲層的展布規律。通過精細解剖柴西北混積型碳酸巖鹽主力油藏的沉積儲層特徵,發現了多個有利目標區,並成功指導鑽探了10餘口探井及評價井,其中鑽探在風西甜點區的風西102井獲高產工業油流,推動了柴西北緻密油整體突破。
6年間,夏曉敏參與國家級、省部級、廳局級課題10餘項,業務範圍已經擴展到柴達木盆地各個區塊,業務能力快速增長,成為青海油田的青年技術骨幹。先後獲各級獎勵18項,其中省部級1項,廳局級5項,發表論文14篇,2篇被EI收錄。(攝影 劉明祥 撰文 暴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