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勇闖柴達木——記青海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測井地質研究所夏曉敏

2021-01-18 中國石油新聞中心

  憑藉對石油事業的熱愛,這個80後小夥兒在柴達木盆地一幹就是6年。6年來,他打破勘探開發技術局限,專啃硬骨頭,先後推動了柴西南扎哈泉灘壩緻密油、柴西北大風山—南翼山—小梁山混積型碳酸鹽巖緻密油兩個億噸級油田的勘探開發。

  近期,青海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測井地質研究所工程師夏曉敏主持的關於十三五緻密油國家重大專項階段成果匯報工作已經完成主體部分。

  2014年,他碩士研究生畢業,來到了青海油田。柴達木盆地乾燥缺氧、風沙肆虐,地質地理結構異常複雜,勘探開發面臨世界級難題。

  參加工作第一年,夏曉敏主動請纓主持緻密油領域的科研項目。然而幾次科研成果總結匯報表現平平。「當時太想證明自己,沒料到結果差強人意。」夏曉敏說。

  這件事讓夏曉敏明白,知識的積累是個長期的過程。他調整心態,堅持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

  2016年至2017年,夏曉敏作為項目負責人首次以自研的形式對扎哈泉地區灘壩砂體構型開展研究。這一次,他勤學苦練的本領派上了用場,項目研究成果也收穫了意外的驚喜。

  這個項目形成了一套系統的灘壩砂體構型研究理論和技術,填補了以自研為主的砂體構型技術在青海油田應用的空白,為扎哈泉評價井和開發井的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據,使鑽井成功率高達85%,特別為扎哈泉地區開發方案的編制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其技術方法在砂西、尕斯、遊園溝等地區獲得持續的推廣應用。研究成果獲得油田科技進步二等獎,相關研究論文被國內核心期刊《天然氣地球科學》收錄。與此同時,這個項目還間接節約對外科研經費60萬元。

  「我始終堅信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突破油氣勘探開發瓶頸的主要動力。」夏曉敏說。

  他將本科所學地球物理專業與碩士期間所學地質專業相結合,利用研究所平臺優勢,將測井和地質相融合,在無數晝夜的辛勤探索下,通過對大量巖芯、成像測井、ECS元素掃描刻度常規測井的大量細緻研究,形成了柴西北區混積巖儲層地質—測井精細描述技術,使得巖性識別成功率達到80%以上,實現了對柴西混積巖沉積微相類型的精細表徵,並首次摸清楚了柴西北南翼山、小梁山、黃瓜峁、風西、大風山等地區的混積巖儲層的展布規律。通過精細解剖柴西北混積型碳酸巖鹽主力油藏的沉積儲層特徵,發現了多個有利目標區,並成功指導鑽探了10餘口探井及評價井,其中鑽探在風西甜點區的風西102井獲高產工業油流,推動了柴西北緻密油整體突破。

  6年間,夏曉敏參與國家級、省部級、廳局級課題10餘項,業務範圍已經擴展到柴達木盆地各個區塊,業務能力快速增長,成為青海油田的青年技術骨幹。先後獲各級獎勵18項,其中省部級1項,廳局級5項,發表論文14篇,2篇被EI收錄。(攝影 劉明祥 撰文 暴海宏)

相關焦點

  • 青海油田:實現陸相油氣勘探理論新突破
    統計顯示,2007年以來,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公司累計探明儲量5.6億噸,新增三級儲量10.8億噸,油氣勘探勢頭強勁,帶動公司油氣年產量從418萬噸上升到738萬噸。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一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公司歷經10餘年科研攻關創立的「強改造型鹹化湖盆油氣地質理論及勘探技術體系」,實現了陸相油氣勘探理論新突破。在該理論指導下,柴達木盆地環英雄嶺地區連續發現淺層、中層和深層油藏,包括五類6個大油氣田。
  • 高原陸相生油新理論獲得新突破 青海油田擷取柴達木盆地「黑珍珠」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3月31日,記者從中國石油有關部門獲悉,歷經十餘年科研探索和不懈攻關,青海油田創立了「強改造型鹹化湖盆油氣地質理論及勘探技術體系」,實現陸相油氣勘探理論新突破。在這個理論指導下,柴達木盆地環英雄嶺地區連續發現淺層、中層和深層油藏,包括五類6個大油氣田,油氣勘探勢頭強勁。柴達木盆地位於青藏高原北部,是青海油田勘探開發主戰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田,也是地質情況最複雜、地表條件最艱苦、工程技術保障最困難、油氣賦存條件最特殊的油田之一。自冷湖、尕斯、澀北等一批油氣田發現後,國家曾先後七次組織重大攻關,均未取得明顯進展。
  • 中國石油青海油田效益「升值」,區塊勘探獲突破
    歷時4個多月建設,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冷90區塊試採氣回收項目正式進入投產試運行階段。9月16日,冷90試採氣回收站日回收氣量達到2.7萬立方米。多拿效益儲量、產量,是青海油田提質增效工作上臺階的關鍵。對此,青海油田突出目標導向,按照「堅持高效勘探,突出以氣為先」的思路,突出風西、南翼山、英中、柴西南等重點目標,乾柴溝、英中深層、風西等區塊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切克裡克、躍進等地區多口井獲得工業油流。截至目前,基本落實三級地質儲量超過1億噸。青海油田一方面抓好勘探效益「升值」,另一方面為勘探成本「瘦身」。在風西區塊大面積推行兩開結構,單井鑽井投資降幅33%。
  • 柴達木盆地大風山構造帶西部油藏評價獲重大突破
    位於青海省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是青海、西藏、甘肅省三省區重要產油、供氣基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 孫睿 攝   中新網西寧9月23日電 (孫睿 吉海堅)記者23日從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以下稱「青海油田」)獲悉,柴達木盆地大風山構造帶西部油藏評價獲重大突破。
  • 世界海拔最高油田13年新增三級儲量10.8億噸
    中新社西寧4月1日電 (孫睿)「歷經13年的科研探索和攻關,我們創立的『強改造型鹹化湖盆油氣地質理論及勘探技術體系』使柴達木盆地環英雄嶺地區連續發現淺層、中層和深層油藏,包括五類6個大油氣田。至此,13年來,青海油田累計探明儲量5.6億噸,新增三級儲量10.8億噸,油氣勘探勢頭強勁,油氣年產量從418萬噸上升到738萬噸,增長76.6%。」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以下稱「青海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陳琰1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青海油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氣田,也是中國最早開發的油田之一。
  • 中國石油青海油田挑戰地震勘探禁區,「雙複雜」勘探技術引領方向
    9月13日,中國石油青海油田英雄嶺區塊史上地震環境最艱險、施工面積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三維地震項目,已累計採集1.1628萬炮。這個項目的啟動,為青海油田在英雄嶺構造帶推進立體勘探、實現勘探新擴展按下了快進鍵。
  • 青海油田調兵遣將攻堅勘探核心區
    中國石油網消息(記者吉海堅)2月19日,獅303井順利結束一開鑽進,標誌著青海油田油氣勘探打響了進攻戰。「受疫情影響,2月下旬油氣勘探復工率不到30%,勘探進尺同比減少約1萬米。」青海油田勘探事業部經理張永庶說,「為了把疫情造成的勘探損失降到最低,青海油田實行配備必要的防疫用品、杜絕外部車輛入內等防疫措施,瞄準勘探搶鑽進尺。」今年青海油田計劃勘探進尺20萬米,其中預探井28口、評價井19口,二維地震1100千米,三維地震1010平方千米。優化部署,油氣勘探瞄準阿爾金山前和英中兩個「甜點區」,力爭在上半年見到勘探效果。
  • 地質導向鑽井技術破解了薄油層勘探開發難題
    它將地質參數測量傳感器與工程參數傳感器組合在一起,根據設置內容順序採集最新的工程、地質數據,統一編碼後,由脈衝信號發生器以正脈衝的方式,通過鑽柱內的鑽井液傳至地面。地面設備對鑽井液脈衝進行檢波、編碼、處理後,形成數據和測井曲線。FEWD除進行軌跡幾何導向(三維導向)外,主要用於地質導向和隨鑽地層評價。   而導向鑽井技術,在水平井施工中,是一項常用的關鍵技術。
  • 青海油田打造複雜山地三維地震勘探施工體系
    中國石油網消息(記者暴海宏 通訊員段國東 李寶章)青海油田創新管理模式,全力打造複雜山地三維地震勘探施工體系,助力項目施工提速提效。截至9月25日,青海油田鹹東三維地震採集項目累計完成採集2.516萬炮。
  • 青海油田山地地震攻關技術在尼泊爾獨領風騷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日,從尼泊爾國傳來喜訊,青海油田組織開發的《強改造型鹹化湖盆油氣地質理論及勘探技術體系》中的「極低信噪比地震勘探技術」在該國代萊克地震勘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首次在尼泊爾喜馬拉雅逆掩推覆帶獲得超過預期的高品質地震資料,填補了該地區的地震勘探空白,這也是該項創新技術首次走出國門
  • 勝利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獲批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
    近日,省科技廳發文批准新籌建16個山東省重點實驗室,依託勝利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建設的山東省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重點實驗室名列其中。山東省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重點實驗室圍繞非常規油氣藏勘探開發關鍵問題開展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攻克非常油氣富集機理與資源評價、儲集空間評價與甜點預測、滲流理論與模擬方法、綠色高效開採方法及工藝技術等勘探開發重大技術難題,著力解決我國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的技術難題,不斷完善非常規油氣高效勘探、效益開發理論與技術,提升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領域的整體研究水平,滿足國家非常規油氣發展重大需求。
  • 柴達木盆地首次獲得深層次橫波地震信息
    中新社西寧5月25日電 (孫睿 吉海堅)記者25日從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以下稱「青海油田」)獲悉,由東方物探青海物探處承擔的橫波震源試驗項目日前在青海油田一次通過現場驗收,資料合格率達到100%,標誌著中國首個大規模橫波震源工業化應用項目試驗獲得成功。
  • 長慶油田公司慶城油田勘探開發重大成果情況介紹新聞發布會實錄(文...
    一、加大勘探開發力度,可採儲量不斷落實  鄂爾多斯盆地地質條件複雜,資源稟賦差,非常規油氣佔主導地位,油氣藏具有低滲、低壓、低豐度的「三低」特徵,油氣層被業界形象地稱為「磨刀石」。面對世界級勘探開發難題,油田始終把技術創新作為推進發展的第一動力,強化自主創新,打造技術利器,探索形成了低滲透-緻密油氣田勘探開發的技術系列。
  • 柴達木盆地呈現3.1萬平方公裡晚期成藏大油區
    中新社西寧3月31日電 (孫睿 石宣青)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以下稱「青海油田」)31日對外披露,柴達木盆地環英雄嶺地區呈現3.1萬平方公裡晚期成藏大油區,已發現多個特徵不同、類型多樣的油氣成藏區帶。
  • 青海油田鑽井全密閉處理實現「鑽井液不落地」
    柴達木盆地油氣勘探領域有2000多平方千米,生產現場大都在荒無人煙的「生命禁區」。 孫睿 攝中新網西寧5月24日電 (孫睿 吉海堅 叢翔)記者24日從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以下稱「青海油田」)獲悉,青海油田實現了鑽井全密閉處理實現「鑽井液不落地」。青海油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氣田,也是中國最早開發的油田之一。
  • 青海油田2020年油氣當量突破182萬噸
    記者10日從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以下稱「青海油田」)獲悉,低油價下,青海油田生產經營指標逆勢而上,截至3月31日,今年生產油氣當量已突破182萬噸,實現開源節流降本增效4200萬元。  青海油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氣田,也是中國最早開發的油田之一。
  • 地質地球所得到基於機器學習的深層碳酸鹽巖的測井相劃分模型
    然而,巖性識別是一個多元分類問題,現在的算法大多針對二元分類問題而開發,且每種算法存在固有局限性,因此,將多元分類轉化為二元分類並非易事。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鄭文浩及其導師、高級工程師田飛和研究員底青雲等以塔河油田為例,利用深層碳酸鹽巖縫洞型儲層的常規測井信息,結合巖心和電成像測井(FMI)資料,應用主成分分析(PCA)、K-means、線性判別分析(LDA)3種算法進行測井相綜合預測。
  • 青海油田保供一線:讓「紅色氣流」為保供充「氣力」
    圖為青海油田推動生產高效運行。青海油田供圖中新網西寧1月7日電 題:青海油田保供一線:讓「紅色氣流」為保供充「氣力」作者 孫睿 吉海堅1月4日,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覆蓋了柴達木盆地馬仙氣區。「採氣一廠是青海油田天然氣生產的『領頭羊』,是天然氣保供的主力軍。」採氣一廠黨委負責人說。氣井進行壓裂充填防砂作業,三道繁瑣的工藝步驟不僅抬高作業成本且壓井液對地層傷害較大。青海油田創新專家徐正祥領銜工作室成員就此展開專題攻關,應用新研製的井下防砂工具,通過投球方式進行壓裂充填防砂作業,省去了作業機組二次重複施工,開創了氣井防砂作業一趟管柱作業的先河。
  • 勘探開發研究院地球物理所專家胡英
    她就是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油氣地球物理研究所公認的地震處理大咖——教授級高工胡英。  國內積澱海外充電  一如海綿貪婪吸知  自打1986考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勘察地球物理專業,胡英就跟看不見摸不著的地球深處較上了勁兒。想成功,就得先吃苦。
  • 挑戰地球物理極限 勇闖深層勘探禁區
    挑戰地球物理極限 勇闖深層勘探禁區  ——記西北油田油氣勘探首席專家李宗傑  新華網烏魯木齊1月15日電(張洋)1月13日,在人民大會堂的頒獎典禮上,中國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油氣勘探首席專家李宗傑榮獲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第三屆「傑出工程師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