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這輩子職業生涯,翻來覆去就專攻一件事——複雜構造地震成像。專到什麼程度呢?專到一門心思「釘釘子」。她的這顆「釘子」可是釘得既廣又深。從塔裡木釘到遼河,從川中釘到東營……淺到地下二三千米,深到地宮七八千米乃至近萬米,她都敢釘。
這與她那嬌小的身軀、文雅的氣質似乎有點不符,可她就這麼釘了。而且一釘就是30年。她就是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油氣地球物理研究所公認的地震處理大咖——教授級高工胡英。
國內積澱海外充電
一如海綿貪婪吸知
自打1986考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勘察地球物理專業,胡英就跟看不見摸不著的地球深處較上了勁兒。想成功,就得先吃苦。胡英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就被勘探院派到華北油田物探公司2322三維地震隊當實習生。一個剛出校門的女大學生,整天跟著一幫大老爺兒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去搞野外採集,吃苦是免不了的。
1990年本科畢業,1996年攻讀碩士,2002年攻讀博士……從校園到地震隊,又到勘探開發研究院,再到校園,胡英把自己當成了海綿,「貪得無厭」地吸收著知識。
塔裡木、冀東、川中等油田會戰,地球物理所承擔的都是處理、解釋和綜合評價為一體的大項目。胡英主動向劉雯林所長請纓:「我對地質基礎專業學得比較多,請所裡安排我多接觸地震處理、解釋全流程的工作。」5年下來,胡英跟著金達、餘雲英、樂金等前輩摸爬滾打,利用保幅處理、Seislog、Strata技術,為川中、塔中、冀東、勝利等油田的增儲上產做出了重要貢獻。
20世紀90年代初,國外油公司和地球物理服務公司在墨西哥灣鹽下構造深度域成像取得突破,使國內物探界認識到,疊前深度偏移處理對陸上複雜構造勘探十分重要。胡英作為國內最早開展疊前深度偏移處理技術應用的人員之一,1995年隨隊赴以色列Paradigm公司學習疊前深度偏移處理新技術。在為期一個月的學習中,她首次接觸到數據域和成像域層析成像方法,以及綜合地震反演思想和複雜構造模型表徵為一體的深度域地震資料處理技術。次年,她便在陳立康主任帶領下在渤海灣潛山帶開展疊前深度偏移成像處理技術應用研究,率先在渤海灣盆地的潛山成像中獲得突破。
根據時任所長張研的安排,胡英憑藉過硬的英語功底,負責國內外技術調研,與以色列、美國和加拿大專家討論真地錶速度反演和偏移方法,在徐凌教授指導下,承擔地表小平滑面校正與近地表相關散射噪聲衰減等配套技術研發,開發了地表相關小平滑面校正技術,研發了基於散射理論和地震幹涉測量理論的噪聲提取方法。
成像技術自主研發
重大發現拿特等獎
2018年12月12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導了塔裡木庫車秋裡塔格構造帶中秋1井獲重大突破的新聞。作為帶領勘探院物探所團隊堅守秋裡塔格構造帶地震成像處理攻關十餘載的胡英百感交集。
那是2002年大年初八,胡英一行赴西部某油田交流複雜山地成像技術。她在會上作《起伏地表地震成像挑戰與對策》報告,當她依據前期大量方法調研和模型研究,信心滿滿地提出複雜山地的地震偏移要走疊前深度偏移,而且要從地表出發開始速度建模與偏移時,招來了同行的質疑,對方尖銳地指出:「傳統處理技術要求偏移在平面上開始,從起伏地表開始是不對的。」
顯然,胡英的觀點對於以面向疊加的常規時間域處理為主導的生產單位來講,很難接受。直到8年後,胡英團隊在塔裡木西秋地震攻關中,把其他單位處理的西秋2、西秋4明顯的背斜構造成像為一個類似單斜局部有微幅度構造的樣式後,深度域處理理念才漸漸被複雜山地勘探同行接受。
為了讓能夠與地質家和地震解釋人員找到研發的契合點,對西部複雜構造有深入了解的韓永科教授級高工設計了西秋地質模型,胡英開展雙複雜西秋模型的二維和三維地震正演,說明起伏地錶速度建模與偏移的必要性。在2009年西秋處理時,她詳細對比了3家業界高端的靜校正軟體對複雜山地的適應能力,優化了山地靜校正計算策略,依託時間域處理系統,通過不同數據域映射關係和道頭運算,實現了徐凌教授提出的小平滑面構建和地形匹配剩餘靜校正處理思路。西秋500公裡寬線,川東300公裡二維,胡英獨立自主完成了時間域保持波場運動學特徵的處理。
經過反覆試驗,她把流程固化下來,指導團隊年輕人在CGG系統上也實現了這一思路。再後來,又把這個思路優化完善,固化到團隊自己開發的iPreSeis速度建模與成像特色軟體中。
2011—2018年,胡英作為課題長,主持「十二五」中國石油油氣專項前陸配套項目和「十三五」國專地震課題研究,負責複雜地表複雜構造地震深度域成像技術開發和軟體研製。她帶領團隊開發以高精度近地表走時反演為核心的全深度整體速度建模技術,配套形成深度域成像特色技術和保持波場運動學特徵的工業化處理流程。胡英團隊的研發成果,為西秋、東秋構造樣式認識,東秋8三維部署和中秋1風險目標落實起到了重要作用,獲2018年集團油氣勘探重大發現特等獎。
強將帶兵人才輩出
名師高徒承前啟後
在庫車、淮南、川西北山地、鄂爾多斯黃土塬等高難度地區,胡英帶出了王春明、首皓、崔棟、曾同生等新一代複雜山地技術攻關博士項目長;在全深度速度建模、高精度走時反演、全波形反演、非規則採樣數據波場重建方面,胡英培養了張才、李萌、侯思安等博士技術攻堅研發團隊。
事實上,早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擔任課題長,主持中國石油專項前陸配套項目和國專地震課題研究技術攻關時段,胡英的師帶徒計劃就已悄然啟動。地球物理所制定了詳細的未來15年研發計劃,其中給胡英責無旁貸地壓上了擔子。胡英欣然接受組織加壓,帶領一幫小字輩梳理了中國石油高效勘探的生產需求,明確了下一步主攻方向:既要優化完善以走時為主的全深度速度建模技術,又要研發依託大數據和智能化方法的地震、地質聯合建模技術。科研與生產結合、挑戰與機遇並存,石油大院裡的佼佼者——地球物理所,一批青年才俊正在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