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寧4月1日電 (孫睿)「歷經13年的科研探索和攻關,我們創立的『強改造型鹹化湖盆油氣地質理論及勘探技術體系』使柴達木盆地環英雄嶺地區連續發現淺層、中層和深層油藏,包括五類6個大油氣田。至此,13年來,青海油田累計探明儲量5.6億噸,新增三級儲量10.8億噸,油氣勘探勢頭強勁,油氣年產量從418萬噸上升到738萬噸,增長76.6%。」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以下稱「青海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陳琰1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
青海油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氣田,也是中國最早開發的油田之一。位於青海省海西州的柴達木盆地,是青海、西藏、甘肅、寧夏四省區重要產油、供氣基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
陳琰介紹,青海油田經過13年的努力,在成藏理論和油氣勘探技術獲得重大突破,相繼取得了四項創新成果。
「我們發現鹹化湖盆低豐度低成熟度烴源巖多峰生烴機理,突破低豐度有機質難以規模生烴的傳統認識,豐富和完善了陸相生烴理論,油氣資源量從二次資源評價15.8億噸提至第四次資源評價的70.3億噸;並探索了強改造型盆地複雜細粒巖『有序沉積-過程控儲』機制,使有效儲層埋深延至7000米,新增有利勘探面積2.2萬平方公裡,將勘探領域從局部隆起拓展到整個湖盆凹陷;創建強改造型陸相盆地立體多維晚期成藏理論。」陳琰分析說。
同時,還首次揭示了青藏高原常規與非常規油氣同存的規律,打破了傳統地質理論和一般找油找氣方向;建立強改造型高原盆地地表地下極複雜區勘探技術系列,發明極低信噪比三維地震勘探技術,首次在英雄嶺極複雜區獲得地下清晰成像,引領了複雜山地地震勘探及測井技術的發展,為油氣勘探突破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陳琰表示,「『強改造型鹹化湖盆油氣地質理論及勘探技術體系』應用於柴達木盆地油氣勘探取得了良好成效,特別是英雄嶺地區油氣勘探成果最為顯著。在該理論及技術體系的支撐下,近年來,英雄嶺東、中、西部均有重大斬獲。目前,環英雄嶺地區已呈現3.1萬平方公裡晚期成藏大油區,已發現多個特徵不同、類型多樣的油氣成藏區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