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緻密油和泥頁巖油成藏研究取得新成果

2021-01-21 東北網

黑龍江日報11月29日訊 我省緻密油和泥頁巖油成藏研究重點實驗室針對松遼盆地陸相非常規油氣成藏的特殊性,深入開展非常規油氣成藏理論研究,大力發展測試分析新技術,取得多項突破,效果顯著。這是記者從29日在大慶油田公司舉行的我省緻密油和泥頁巖油成藏研究重點實驗室2019年學術委員會會議上了解到的。

這個實驗室通過一系列制度建設和管理辦法,針對泥頁巖油可動性、敏感性研究的瓶頸難題設立了4項開放基金課題,鼓勵科研人員攻關。通過努力,這個實驗室2019年在科技創新上取得重大進展,發明了緻密油可動性驅替模擬實驗技術,解決了緻密油可動性無法定量評價難題;創新了頁巖油組分定量分析技術,解決了頁巖油可動性評價缺乏有效依據的難題;發明了頁巖微納米也隙分類與定量分析技術,解決了泥頁巖儲集研究缺乏成因依據的難題;創新了頁巖含油飽和度分析技術,解決了頁巖含油飽和度測量不準的難題;開展了頁巖油「四性」評價,落實了甜點段和有利區。

相關焦點

  • 省緻密油和泥巖油成藏研究重點實驗室揭牌
    大慶網訊(大慶日報記者 幸福)8月19日,黑龍江省緻密油和泥巖油成藏研究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在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實驗中心舉行,並召開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該重點實驗室的建立,為油田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提供了重要的應用基礎研究平臺,將為攻克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瓶頸難題、推進油田振興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股份公司副總裁、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大慶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黑龍江省緻密油和泥巖油成藏研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孫龍德與黑龍江省科技廳副廳長於立河一同為重點實驗室揭牌。大慶油田黨委書記王廣昀主持揭牌儀式。
  • 中國緻密油革命:看得見的未來
    「過去十年,是美國頁巖氣與緻密油革命性發展的黃金十年。」鄒才能說。  與美國相比,我國直到2009年才引入緻密油的概念。但在業界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國非常規油氣的研究已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據了解,我國在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準噶爾盆地二疊系、松遼盆地白堊系、渤海灣盆地古近系、四川盆地等層系均不同程度發現緻密油,具備規模勘探的資源基礎。
  • 基礎研究新進展和新成果
    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信息和通信、超強超短雷射研究居國際前列;納米材料和納米結構、蛋白質結構與功能、腦與認知、動物克隆、創造新物質的分子工程學、古生物學、海洋科學等領域取得系列創新成果,整體研究水平顯著提高,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數學機械化、辛幾何算法等方面保持我國特色和優勢。
  • 中國石油緻密油和頁巖油重點探區勘探開發進展
    自「十二五」以來,中國石油進行了十餘年陸相緻密油、頁巖油的艱苦探索與不懈研究,加大了勘探開發力度,近期在11個區塊的勘探相繼獲得了發現和突破(表3)。加強選區評價和「甜點」區/ 段分布預測研究和工程技術攻關,在地質認識、地球物理技術和工程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柴達木盆地呈現3.1萬平方公裡晚期成藏大油區
    中新社西寧3月31日電 (孫睿 石宣青)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以下稱「青海油田」)31日對外披露,柴達木盆地環英雄嶺地區呈現3.1萬平方公裡晚期成藏大油區,已發現多個特徵不同、類型多樣的油氣成藏區帶。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張旭——柴西北區新近系湖相細粒沉積巖油氣...
    隨著頁巖油氣、緻密油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研究的迅速發展,中國學者針對細粒沉積巖油氣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近年來,國內研究多集中在泥頁巖的沉積演化、空間展布、生烴條件、儲層物性特徵、含氣特徵、吸附機理、成藏規律研究,並且在南方揚子地區古生代海相地層中已經取得了頁巖氣勘探突破,在海陸過渡相泥頁巖中也逐步深入研究。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張 旭——柴西北區新近系湖相細粒沉積巖油氣富集條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3研究背景 國內外對細粒沉積物一直有相關研究,但究其具體定義還比較模糊,一般是指巖石粒徑 近年來,國內研究多集中在泥頁巖的沉積演化、空間展布、生烴條件、儲層物性特徵、含氣特徵、吸附機理、成藏規律研究,並且在南方揚子地區古生代海相地層中已經取得了頁巖氣勘探突破,在海陸過渡相泥頁巖中也逐步深入研究
  • 高原陸相生油新理論獲得新突破 青海油田擷取柴達木盆地「黑珍珠」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3月31日,記者從中國石油有關部門獲悉,歷經十餘年科研探索和不懈攻關,青海油田創立了「強改造型鹹化湖盆油氣地質理論及勘探技術體系」,實現陸相油氣勘探理論新突破。2007年,集團公司站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角度,設立柴達木盆地油氣勘探關鍵技術科技重大專項,針對鹹化湖相低豐度烴源巖能否規模成烴、盆地腹部是否發育規模儲層等瓶頸技術,聯合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千餘人組成產學研團隊展開一體化攻關。
  • 華北油氣:鎮涇區塊長7緻密勘探取得新進展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近日,由華北油氣分公司研究院部署的涇1井長7試獲工業油流,日產油3.25方,日產液12.35方,含水73.6%。  涇1井分公司2020年在鎮涇區塊實施的一口評價井,位於鎮涇區塊東南部,該井在延長組長7鑽遇了良好油氣的顯示。
  • 大慶油田深挖緻密油「寶藏」
    中國石油網消息 (記者張雲普)緻密油資源家底豐厚,大慶油田全力「砸」開緻密油層,為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大慶油田緻密油勘探及開發動用有序展開,截至1月8日,已開闢緻密油試驗區14個,投產10個,累計建產達20萬噸。
  • 火山巖油氣藏已成為油氣勘探的新領域
    隨著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難度不斷加大,火山巖(含火山碎屑巖)油氣藏已成為油氣勘探的新領域,並展現出良好的勘探前景。目前,已在20多個國家336個盆地中發現火山巖油氣藏或油氣顯示。
  • 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
    記者從7月16日~17日在京召開的項目成果專家評審會上獲悉,青藏高原地質研究達到歷史新水平,取得了一批令世界地質領域矚目的原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套服務於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的地質—環境—資源圖件,一個收納青藏高原地質調查與研究成果的基礎地質資料庫管理系統以及描述青藏高原演化歷史的新的板塊構造模型等。
  • 勉略構造帶研究取得新突破,探索地質找礦與綜合研究新模式
    基於勉略構造帶基礎地質研究存在爭議、礦產地質研究薄弱等科學問題,陝西省地質調查院聯合長安大學湯中立院士團隊,依託院士專家工作站等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實施了「勉略構造帶金成礦作用研究」「南秦嶺勉略構造帶略陽地區火山巖年代學及成因研究」等陝西省科技計劃項目、陝西省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在勉略構造帶基礎地質、礦產地質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新成果。
  • 機電工程學院青年教師龍恭博博士在非常規油氣開發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5月15日,美國石油工程師協會(Society of PetroleumEngineers,簡稱SPE)子刊SPE Production & Operations (石油生產與操作,以下簡稱SPE PO)在線發表了機電工程學院的最新科研成果
  • 任戰利研究團隊:銀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與油氣成藏
    沉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是盆地動力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其控制著油氣生成及成藏。沉積盆地熱演化史研究不僅對盆地動力學、大地構造及演化有重要理論意義,而且對油氣等多種礦產資源形成研究有重要實用價值。以任戰利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我國沉積盆地熱演化史恢復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顯著創新成果。
  • 陸相斷陷盆地隱蔽油氣藏形成機制與勘探
    通過勝利油田與各專業高校的技術合作、多次互訪和學術交流,取得了大批的智慧財產權成果。  課題研究背景  新中國成立後的四十多年間,中國石油工業以尋找構造油氣藏為主,並形成了以陸相成油和複式油氣聚集帶為代表的理論體系,奠定了中國石油工業的基礎並保持了石油儲(產)量的穩定增長。
  • 四川盆地二疊系火成巖天然氣分布
    ,四川江油 621709)摘要:基於露頭、地震、測井和鑽井資料分析,結合勘探實踐成果,對四川盆地二疊系火成巖特徵、分布、儲集性能及含氣性進行研究。四川盆地鑽遇上二疊統火成巖的井較多(95口井),大部分分布在盆地西南部(以下簡稱川西南)(55口井),盆地東部(以下簡稱川東)地區次之(35口井),在盆地中部(以下簡稱川中)地區的簡陽、磨溪、南充等地有少量井。早期研究認為,四川盆地內上二疊統火成巖僅分布在西南部和川東地區,前者為火山溢流相,後者為侵入相。 四川盆地上二疊統火成巖為基性侵入巖和噴出巖。
  • 「花崗質巖漿:成巖作用到成礦作用」學術研討會在武漢成功召開
    2018年11月13-15日,為推動花崗巖學科發展、解決花崗巖成巖成礦過程中的關鍵科學問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花崗巖成巖成礦地質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花崗巖中心」)在武漢組織召開了「花崗質巖漿:成巖作用到成礦作用」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