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蘭州,蔚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白雲,黃河水穿城而過,向東奔流……不論黃河岸邊散步的市民,還是中山鐵橋上的外地遊客,都被這藍天白雲吸引,「蘭州藍」飽和度逐年增加。
截至9月25日,蘭州市空氣品質達標天數230天,比去年同期增加7天,達標率為85.5%,同比上升2.3個百分點。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汙染防治攻堅戰決勝之年。近年來,我省通過依法、科學、精準、全民治理,汙染防治效果明顯,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我省緊盯重點區域、重點汙染物、重點時段、重點領域,全面開展火電、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改造火電機組43臺共1516.5萬千瓦。完成781家「散亂汙」企業綜合整治,淘汰縣級及以下城市建成區10蒸噸燃煤設施909臺。建成運行煤炭集中配送一級市場105個、二級配送網點2377個,實現了煤炭集中配送體系全覆蓋。完成清潔能源改造約85萬戶,完成915家加油站、18座儲油庫和384輛油罐車油氣回收治理任務。建成113個省級環境空氣品質監測點和14個地級城市空氣品質微測網,實現了市(縣、區)環境空氣品質監測全覆蓋。14個市州建成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體系,實現了國家、省、市三級聯網。
蘭州市建成了大氣組分超級監測站,通過組分重構等技術手段分析大氣汙染物來源,逐步實現了從「人防」向「技防」的轉變,為甘肅省探索開展「一市一策」駐點跟蹤,實施科學治汙、精準治汙開啟嶄新篇章。通過靶向定位、精準治汙、科學管控等措施,「蘭州藍」已成為「常態藍」。
傍晚時分,天水市民趙立慧在麥積區翠湖公園散步,夕陽下河面波光粼粼,鳥兒在水中嬉戲……昔日荒蕪的河灘,如今變成了秀美的公園。
在白銀,昔日「汙水橫流、臭氣燻天」的東大溝變成一條「生態河」,河道清澈,樹木成蔭,生態環境優美。
這些變化得益於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汙染防治攻堅舉措進一步落實。
近年來,我省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已完成45個地級和111個縣級地表水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18條黑臭水體中17條完成整治並通過國家驗收,142個國家重點鎮中112個具備汙水收集處理能力,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滲改造率為98.5%,碼頭汙染防治設施建設完成率達75%以上。
「十三五」以來,我省水汙染防治工作連續4年通過國家考核並取得優秀、良好等次,黃河流域水環境質量較「十二五」末實現較大改善,國家和甘肅省監測的黃河流域14條河流34個斷面的水質優良比例由94.1%提高至97.1%,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3個百分點。2019年,全省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比例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約23個百分點,已全面消除劣V類水體。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甘肅緊盯生態保護與修復,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全省各級生態環保部門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著力打造河西祁連山內陸河生態安全屏障、南部秦巴山地區長江上遊生態安全屏障、甘南高原地區黃河上遊生態安全屏障、隴東隴中地區黃土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和中部沿黃河地區生態走廊「四屏一廊」,退化、沙化、鹽鹼化草原治理率達到51%,溼地面積穩定在169.39萬公頃左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09萬平方公裡,草原植被蓋度超過52%。黑河流域東居延海實現連續15年不乾涸,石羊河下遊民勤青土湖水面擴大至26.7平方公裡,乾涸消失近300年的疏勒河終端湖「哈拉奇」水域重現。
祁連山、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穩步推進,區域綜合治理規劃加快實施。積極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完成營造林面積475.65萬畝,超目標任務35.9%。
我省穩步推進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程建設,試點項目已完成工程投資75.31億元,佔總投資的92.38%。張掖市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平涼市榮獲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稱號。八步沙林場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記者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