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一無二的犛牛博物館
經過漫長的歲月,犛牛的體格、生理結構、機理組織、血液分子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逐漸適應了高寒缺氧的自然環境。特別是犛牛那一身皮毛,不但漂亮威風,而且非常實用,具有高度的耐寒性、耐缺氧性。崗仁波欽是早期本教、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四大宗教共同的神山,也是人們常說的須彌山,被認為是世界的中心。人們傳說崗仁波欽的山褶,就是犛牛的背脊。這個傳說充滿了對於早期世界的想像,充滿了對犛牛出現的好奇。 犛牛這一形象甚至進入了藏族創世紀傳說。
-
犛牛背上的地球第三極
比如在布達拉宮的一幅壁畫中,就記錄了高原上的藏族人最早通過野犛牛發現鹽的故事。有意思的是,現代科學研究成果同樣告訴我們,相比人類來說,犛牛在地球第三極上生活的資歷確實要老得多。早在數百萬年以前,犛牛的祖先就已經適應了地球第三極的高寒氣候,成為這裡的常住居民。
-
全新世:最年輕的地質年代
這個全新的時期被稱為全新世。全新世對於人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類的文明社會以及當前社會的繁榮、發展、進步都發生在全新世,認識全新世的氣候變化有重要的意義。在過去,人們根據14C測定,認為全新世開始於1萬多年前(10.5kaBP),但後來發現14C需要進行樹輪校正,才能得到了正確的年代,即日曆年,而校正後的全新世開始的日曆年為11.5kaBP。全新世是由哲爾瓦在1850年提出的,並在1885年的國際地質大會正式通過。全新世的名稱源自希臘語「ὅλος」(holos,完全的)和「καινός」(kainos,新的),意即「完全新近的」。
-
第四紀早期:更新世
地質年代名稱,更新世亦稱洪積世,英國地質學家萊伊爾1839年創用,1846年福布斯又把更新世稱為冰川世。更新世是冰川作用活躍的時期,開始於 1 806 000年(±5000年)前,結束於11 550年前,是構成地球歷史的第四紀冰川的兩個世中較長的第一個世。在此期間發生了一系列冰川期和間冰川期氣候迴旋。地層中所含生物化石,絕大部分屬於現有種類。
-
全新世的氣候突變
過去認為全新世(Holocene)開始於1萬年前,那是根據14C測定的,稱為14C年。後來發現14C年要經過樹輪校正,才能得到正確的實際的年代,即日曆年。校正後全新世開始的日曆年為11.5kaBP(即距今11.5千年)。全新世對人類實在是太重要了。人類的文明社會,當前社會的一切繁榮、富強、發展、進步都發生在全新世。
-
抱上犛牛這條「大腿」,人類才得以在青藏高原立足
大約7000年前,家犛牛從祖先野犛牛中被馴化而來。當時犛牛隻是個小角色,但在1萬年前冰期結束時,曾經最輝煌的猛獁象和披毛犀都滅絕了,犛牛則笑到最後,毫無爭議地成為青藏高原上體型最大的動物。弄潮於冰河世紀,挺過了更新世末期大滅絕,野犛牛卻在全新世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
我在青藏高原放犛牛:看犛牛爭霸,藏獒驅趕狼群
草原,我回來了。▍曾打著手電筒去看「犛牛爭霸」龍公多傑家有200多隻犛牛、100多隻特種歐巴羊。不過,直爽的多傑說,自己並不喜歡羊。所以,他們家裡的分工通常是父親放羊,自己放犛牛。犛牛,無論是家養的還是野生的,給人的最初印象都是行動遲緩,呆呆木木地吃著草或是看著行人車輛。
-
科學網—犛牛何以活在高處
基因讓犛牛能夠更好地適應高海拔地區的生活
-
揭密全新世北京氣候環境變化
科研人員還發現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北京地區進入全新世以來,古人類遺址的分布似乎存在某種規律,全新世早期的人類遺址多分布於山區,中晚期的遺址則集中在平原區。綜合各個遺址的考古資料,科研人員推測,北京地區全新世的植被和氣候變化,影響了先民的活動和分布,可能驅使古人類從山區向平原遷徙。
-
天祝白犛牛:雪峰青草孕化的精靈
惟中國獨有中國白犛牛惟天祝獨有雪山下的精靈天祝白犛牛生長於甘肅境內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天祝白犛牛因天祝獨有,因此被命名為「天祝白犛牛」。天祝白犛牛,最早是生活在崑崙山至祁連雪山一帶的野犛牛,由古代西部羌人馴化而成,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
犛牛糞憑什麼是「鎮館之寶」?「國寶」犛牛金飾長啥樣?快來看南京...
今天(12 月 26 日),《走進南京——西藏犛牛文化展》在南京江寧區博物館正式開展。市民不用去西藏,在家門口就可以看到犛牛標本以及和犛牛有關的自然標本、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歷史文物、藝術作品 …… 告訴你犛牛背後的文化和故事。
-
科學家發現中國最早古人類活動的證據
【科技前沿】 光明日報北京7月11日電(記者張蕾)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玉山鎮上陳村一帶新發現的連續性較好的人工製品文化序列層,時間可以追溯到大約130萬年到210
-
為什麼非洲人沒有將非洲野犬馴化為家犬?
眾所周知,家犬是由灰狼馴化而來的,這一點早已經有科學證實了,早在1997年,美國洛杉磯大學的科學家就收集了來自於世界各地的140隻不同品種的家犬與162隻不同種類的灰狼亞種以及12隻豺進行了線粒體DNA的比對,發現狗與狼確實是最接近的動物。並且雖然狗的種類有上千種,但是,它們的基因相似度高達99%,另外的1%正是決定不同形態的狗狗的關鍵因素。
-
我科學家發現最古老的「奇異東生魚」
古脊椎所Brian Choo繪製 肉鰭魚類腦演化示意圖,指示大腦的增大與加長在四足動物演化初期即已發生。古脊椎所提供 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我國雲南地區發現了距今4.09億年的基幹四足動物化石。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基幹四足動物,將四足動物支系的演化歷史前推了一千萬年。
-
全新揭秘家雞家鴨的起源馴化—新聞—科學網
這些成果為人類深入認識家雞、家鴨的馴化過程提供了全新的視野,並有助於人類了解農業發展史,解讀這一地區人類與自然界的生態關係。 發現家雞真正的「祖先」 「家雞是目前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飼養數量最多的家養動物,其數量超過現有豬、狗、牛等家養動物的總和。據統計,家雞有約240億隻,比其它所有鳥類還多出一個數量級。
-
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為什麼是狗?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就是狗。在人與狗相處的幾千年裡,彼此已經成為了分不開的好朋友。狗的馴化狗之所以被人類馴化,在科學界有幾個假說。第一個假說是人類馴化了小狼。第二個假說是因為狼是自願被人類馴化的。雖然現如今的狗和狼區別很大,但是狗依然保持著狼的品性,奔跑速度達到了35公裡每小時,700磅的咬合力。人類雖然比較聰明,但是人類的咬合力以及奔跑速度都不行,需要依賴狼的捕食技巧。
-
地球環境所發現全新世最強的千年尺度亞洲季風減弱突變事件
早期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在氣候相對溫暖且穩定的全新世,仍然存在一系列千年-百年尺度的快速氣候變化事件。這些快速氣候變化事件在格陵蘭冰芯溫度記錄、北大西洋冰筏沉積、中低緯熱帶-副熱帶季風等眾多古氣候檔案中均有檢出。
-
世衛專家還沒到中國,義大利突然發現最早人類新冠病例,症狀詭異
據環球網1月12日援引安莎社報導,義大利專家近日在一份活檢樣本中發現了新冠病毒基因序列,於是,該國首位感染者出現的時間直接提前到2019年11月。人類最早新冠病例據報導,這份活檢樣本來自一名義大利女患者。2019年11月,她因患皮膚病到當地醫院就診。
-
萬物皆有痕,光從中生:馴化與被馴化,是人類進化史上的奇蹟
狐狸說:「我對你來說,無非是只狐狸,和其他成千上萬隻狐狸沒有什麼不同。但如果你馴化了我,我們將彼此需要。你對我來說是獨一無二的,我對你來說也是獨一無二的。」——《小王子》這個世界,曾經不屬於人類。事實上,人類進化史,也是一部動植物馴化史。我們在不斷馴化各個物種為己所用的同時,也在被這些物種馴化。歷史的湍流,不舍晝夜,奔淌向前。當我們逆流而行,追本溯源的時候,會發現那個不可辨識的世界,那裡,沒有城市,沒有定於點,也沒有農場。就在那個時候,人類與他們最早的盟友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