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規矩,先說答案:野雞和家雞是可以雜交的,但是二者之間存在生殖隔離。具體表現在,野雞和家雞可以交配,而且一定機率的可以受孕,並且受精卵能夠機率性孵化,但是孵化後的後代不具備生育能力。下面我們來說一下原因以及具體的機率。
首先,我們來看看野雞和家雞的區別
01 家雞
家雞是由野生的原雞馴化而來的,它們被馴化後,為了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肉和蛋等營養物質。原雞屬於鳥綱雉科原雞屬原雞種,其下有5個不同的亞種,主要分布於亞洲的東部、東南部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其中在我國僅有一個亞種分布,它就是野雞海南亞種。關於家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馴化的,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目前最早的是在我國的科學家在黃河流域發現的距今約一萬多年前的家雞的單倍體。也就是說家雞的馴化已經超過了1萬年了。這也就推翻了達爾文在進化論中說到的家雞是單純的由4000多年前的紅原雞(也就是原雞的印度亞種)馴化而來的推斷。
從外觀上看,家雞與野生原雞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雄性的羽毛有好看的金屬色,而雌性的羽毛則偏黑或者棕色。不同是雄性原雞的羽毛比家雞顏色更加的濃且多。當然,家雞是原雞馴化而來的,所以它們在生物學分類上差別不大,都是同科同屬同種的動物,不同的是生物學家將家雞分類為原雞的一個亞種。

02 野雞
野雞學名雉雞,它與家雞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們根本不是同一種動物。從生物學分類上看,雉雞屬於鳥綱雉科雉屬雉雞種,也就是說它與家雞從屬開始就已經分化了,這就好比貓科下的花豹和獵豹,一個是豹屬,一個是獵豹屬。可見其區別之大。
其次,從外觀上看,野雞比家雞要小一些,但是尾巴要長很多,而且野雞的頸部的毛髮以白色和綠色為主,而家雞的頸部羽毛則以黃色(雄性)和黑褐色(雌性)為主。
最後是分布,家雞的祖先僅分布於亞洲,所以家雞是亞洲獨有的動物,但是野雞則不同,它們不但分布在亞洲地區,在歐洲也有分布。
為什麼野雞和家雞能夠雜交?
首先,野雞和家雞屬於同綱同目同科的動物,它們本身的親緣關係就比較的近,其次野雞和家雞的生殖系統(洩殖腔)是一樣的;最後就是野雞和家雞的染色體都為39對。因此,它們是有可以交配的。
當然,在原生環境下,野雞和原雞(家雞的祖先)是沒有交配行為的,所以,這種雜交僅發生在人工幹預下。根據對家雞和野雞的研究發現,即使在發情期,野雞和家雞交配,也只有54%的機率可以受孕。而且即使這些受精卵正常的產下,正常的孵化,也只有不足10%的機率可以孵化出後代。
也就是說即使交配,家雞和野雞能產下後代(成功孵化)的機率也僅有5%左右。這個機率乍一看不高,但是比起同科同屬不同種的獅子和老虎來說,已經算很高了,畢竟獅子和老虎正常交配,僅有1%的機率可以產下獅虎獸或者虎獅獸。這從側面的這證明了整個雉科下所有物種的分化並不嚴重。
能夠雜交是不是證明家雞和野雞沒有生殖隔離?
既然能夠雜交且機率性的產下後代,是不是就證明家雞與野雞之間沒有生殖隔離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雖然野雞和家雞確實有很低機率的能產下可孵化的後代,但是它們的後代是沒有生育能力的。而這恰恰就是家雞與野雞分為兩個不同屬的原因。
而生殖隔離本身就不僅限於兩種動物不交配和交配後沒有產物,還有交配後有產物但是後代不具備生育能力。
正是有生殖隔離的存在,才讓每一個物種的基因都是保持相對的穩定性,而這就是生殖隔離的意義,如果沒有,用不了太久,這個世界上就沒有純種的動物了。
總結
野雞和家雞是兩種不同的動物,但它們又有許多相同之處,比如染色體數目、同科同亞科、生殖系統等等,所以它們是能夠雜交的,但是由於生殖隔離的約束,它們雜交後大都不會產下卵,而且即使產下可以正常孵化的卵,它們的後代也沒有生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