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諾Hi-C助力高重複、高雜合茶樹基因組刊發Nature子刊

2020-09-10 安諾基因

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尤其是今年首個「國際茶日」的設立,更是體現了國際社會對茶葉價值的高度認可及重視。茶樹(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作為一種重要經濟作物,具有基因組大、雜合度高、物種多樣性強等特點。然而受限於茶樹基因組組裝水平,群體遺傳特徵和分子育種等相關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開展。

9月7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完成的題為Population sequencing enhances understanding of tea plant evolution的研究論文。研究人員基於組裝獲得的中國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39;品種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進一步對全球139個茶樹品種進行基因組重測序,從而探究了茶樹種質資源的進化和系統發育關係。該研究成果為茶樹基因組學研究和分子育種提供了重要遺傳資源,為深入開展茶樹遺傳和進化等研究奠定了基礎。在該研究中,安諾基因承擔了Hi-C輔助基因組組裝相關工作。


主要研究內容

1. 高質量的染色體級別參考基因組組裝

該研究以我國著名的茶樹栽培品種「龍井43」(LJ43)為實驗材料,通過PacBio三代測序結合Hi-C染色體掛載技術組裝獲得了大小為3.26 Gb的茶樹高質量參考基因組(LJ43):包含37,600條contigs,其中7,071條contigs成功掛載到15條染色體上(圖1),scaffold N50 144 Mb,具有較高的連續性;二代短reads比對參考基因組評估其基因組覆蓋度高達98.19%;BUSCO評估達到88.36%,其明顯高於已發表的SCZ 和YK10。其次,研究人員利用Bionano光學圖譜與10x Genomics等技術進一步驗證了組裝的LJ43參考基因組在單鹼基水平和scaffold水平都達到了較高的準確性。

圖1 茶樹LJ43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組裝結果

基因組注釋結果表明,茶樹LJ43基因組中重複序列比例高達80.06%,其中LTR佔60.77%;結合轉錄組數據,最終預測所得蛋白編碼基因數目為33,556。

2. 基因家族進化分析

利用OrthoMCL軟體分析,總計獲得24,350個同源基因家族(綜合9個基因組),隨後利用其中1,034個單拷貝基因集構建了茶樹的系統發育進化樹,以Amborella trichopoda作為外群。利用CAFE進行基因家族進化分析,研究發現共有1,936個和1,510個茶樹基因家族分別經歷了擴張和收縮。基於GO、IPR、KEGG功能富集分析,結果表明茶樹基因組中發生擴張的基因家族主要與抗病、次級代謝以及生長發育相關,其中包括與萜烯類代謝相關的葡萄糖苷酸轉移酶/葡糖基轉移酶基因;NB-ARC、Bet v I、 RPM1以及RPS2等抗病性相關基因;與茶樹自交不親和相關的S位點糖蛋白結構域。正向選擇分析結果表明74個基因家族發生了正向選擇,其中包含一些與抗病性、耐寒性增強和高光耐受性有關的基因。

3. 茶樹全基因組複製及基因組分化

為了探究茶樹中所發生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研究人員分別從SCZ,LJ43和 YK10基因組中選擇了3,373、3,199和2,992個基因家族(包含兩個旁系同源基因)進行Ks值分析。結果表明,以上3個茶樹品種基因組的Ks峰值均為0.3,大約在25 mya發生了全基因組複製,由此表明SCZ,LJ43和 YK10這三個茶樹品種經歷了相同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進一步分析表明LJ43和SCZ的分化時間比LJ43和YK10晚。

4. 群體結構遺傳分析

大多數栽培茶樹屬於山茶科,山茶屬,主要歸為兩大類:小葉茶變種(CSS;又稱中國茶變種)和大葉茶變種(CSA;又稱阿薩姆)。此外,C. sinensis-related species(CSR)代表系統發育進化樹中與外群油茶(Camellia Sasanqua)接近的茶樹種質材料。為了探究不同茶樹種質資源間產生差異的遺傳基礎,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對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139份有代表性的茶樹材料進行了深度重測序,並以LJ43作為參考基因組,鑑定得到2.1887億個SNP。結合系統發育分析和PCA分析,進一步揭示了在茶樹栽培的擴大和馴化過程中,栽培茶與野生近緣雜交,造成了目前茶樹種群遺傳的複雜性以及廣泛的基因流動,且通過個體和群體水平的雜合度分析,研究表明CSR的雜合度顯著高於CSA和CSS;研究結果還表明CSR群體是CSS和CSA的祖先,但該結論仍需要進一步研究確定。

5. CSS和CSA群體馴化過程中的差異比較

通常認為,CSS茶和CSA茶的區別主要在於它們的風味、樹葉類型、耐寒性和加工適宜性。為了進一步揭示其遺傳差異的基礎,結合群體遺傳和轉錄組學分析,研究人員首先利用SweepFinder2軟體對CSS和CSA這兩個茶樹種群進行了受選擇基因分析,進一步結合GO富集分析,研究發現CSS和CSA在馴化過程中的選擇方向存在差異:CSS在馴化過程中與風味相關的萜烯類代謝基因受到的選擇明顯強於CSA(圖2b),且不同茶樹組織中,80%與風味相關的萜烯類代謝基因在芽和葉中呈現出相對較高的表達(圖2c),基於此,研究人員根據CSA和CSS的加工適宜性和兩個群體的群體選擇分析,得出了綠茶和烏龍茶香氣與萜類代謝的關係比紅茶與萜類代謝的關係更密切的結論;其次,研究結果還表明CSS在馴化過程中與抗病性相關基因受到的選擇也明顯強於CSA,且在這些抗病性基因中,69%的NB-ARC基因在春季、秋季或冬季高表達(圖2d),結合基因家族擴張結果,研究人員推測NB-ARC基因可能在賦予CSS品種抗寒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2 CSS和CSA群體馴化過程中的差異比較

文章小結

該研究獲得了一個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茶葉參考基因組,並對從世界各地收集的139份茶樹材料進行了重測序,揭示了茶樹的系統發育進化關係以及茶樹進化的歷史,且進一步闡明了茶樹群體遺傳的複雜性與兩個主要茶樹品種(CSS和CSA)之間的差異選擇方向。該研究為茶樹標記輔助育種提供了寶貴的基因組資源,為進一步研究茶樹遺傳和進化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Xinchao W, Hu Feng , Yuxiao C, et al. Population sequencing enhances understanding of tea plant evolution[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doi: 10.1038/s41467-020-18228-8

相關焦點

  • 年中喜報|安諾三代測序助力微擬球藻基因組發布~
    2019年7月3日,中國海洋大學楊官品教授課題組在最新的Nature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題為「Genome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Nature》子刊:性能前所未有!新型超高強和高塑性高熵合金
    含高密度界面的納米層合金由於其特殊的界面驅動性能,如極高的強度而備受關注。不幸的是,這些材料通常受到嚴重的限制——缺乏拉伸延性,通常小於5%的延伸率,均勻變形區域甚至更有小。這使得它們難以製造,在承重應用中容易發生災難性故障。材料的強延性權衡一直是材料學界關注的問題。
  • 中國學者Nature子刊封面文章:首個蘭花基因組完整序列
    中國學者Nature子刊封面文章:首個蘭花基因組完整序列來源:生物通 2014-11-26  11月24日Nature Genetics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公布了植物界種類最豐富的家族之一:蘭花(orchid)的全基因組測序結果。
  • c刊論文查重率(最新要求)
    一、c刊論文查重率要求是多少?就目前而言,我國c刊分為:南大核心期刊、普通期刊;這兩類是在是在職稱晉升中被廣為認可的,想要知曉c刊論文查重率要求,首先就要明確是哪一種c刊,畢竟不同種類的刊物對於查重率要求大有不同,下面是大致的查重率標準:1、南大核心期刊查重率:要求低於15%,部分核心期刊甚至要求不超過10%。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C位勢不可擋:安諾三代測序助力蜱蟲基因組喜登Cell
    2020年8月18日,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曹務春團隊、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與安諾優達聯合,在Cell發表了題為「Large-scale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tick genomes elucidate their genetic diversity and vector capacities」的研究論文。
  • Science Advances再現力作,安諾助力山羊馴化基因起源研究
    安諾基因為本研究提供了全長轉錄組建庫測序服務,為山羊的馴化基因起源研究提供助力!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採集於中東地區的3個野山羊種群具有與它們的地理起源相對應的結構和分群,處於馴化中心附近(圖1c)。
  • Nature子刊:重編程巨噬細胞,或助力癌症早期篩查
    每個基因都含有一種叫做啟動子的東西,啟動子是啟動基因激活的DNA序列。一旦啟動子被激活(在本例中,通過巨噬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檢測),基因的其餘激活過程就會繼續,基因就會完全發揮功能。當巨噬細胞檢測到可疑細胞時,Gambhir和他的團隊能夠重新利用基因的啟動子。該團隊正在將這些與腫瘤相關的啟動子整合到新基因中,這些新基因在開啟時會發出可以在血液或尿液中看到的信號。
  • 周佳海/唐奕已合作發表2篇Nature、2篇子刊
    前言上海有機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周佳海研究員和UCLA的唐奕教授可謂是酶催化界的黃金拍檔,兩人合作的論文已有兩篇子刊,兩篇正刊。2016年,兩人合作的第一篇子刊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DOI:10.1038/nchembio.2202);2018年,兩人合作,運用以抗性基因為導向的基因組挖掘技術成功發現了一種新型天然產物除草劑,發了一篇Nature(Doi: 10.1038/s41586-018-0319-4);2019年兩人再次合作,揭示了多功能周環酶LepI的催化分子機制,發了一篇Nature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國科大博士生導師郎明林課題組在Nature子刊發表蛋白質糖基化與...
    葡萄糖基化是調控Notch受體S2切割,細胞表面展示、轉運,以及EGF重複序列穩定性的重要修飾。由於Notch受體發揮正常功能需要糖基化修飾,其修飾缺陷會引起γ分泌酶(該酶參與澱粉樣前體蛋白APP切割形成Aß分子)對Notch的切割,有可能參與 AD發病的機制。
  • 安諾優達攜手中科院遺傳所召開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
    來源:時刻頭條2020年12月5日,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肖軍研究員的大力促成及鼎力支持下,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和安諾優達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籌辦的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在北京圓滿落幕。
  • Nature子刊有多少、Nature系列期刊等級,一篇文章整明白!
    《Nature》子刊又雙叒叕增加了,現在共57本!系列期刊159本!!!《Nature》及這57本子刊的影響因子信息如下:可以看到,《Nature》子刊更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並且大部分《Nature》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影響因子都相對較高,也都是本領域權威期刊。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公眾號)推薦閱讀:Nature子刊:高效率有機太陽能電池獲進展【免費下載】5款科研學術必備軟體在看嗎👇
  • 《Nature》子刊:雷射直接測繪阿秒脈衝的電子動力學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Nature子刊《Nature Photonics》上。 (a) 雷射測繪阿秒電子動力學;(b) 相位空間和角分布 ▲圖解:(c) 從等離子鏡子中從不同的噴射次數中同反射的雷射脈衝的頂點發射出電子 最近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首個IF就超12分,確實值得我們關注~期刊基本信息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atsustain/
  • Nature子刊:相同的基因突變,為何只在你身上引發了疾病?
    該研究舉例說明了單個個體對於調節突變和致病編碼突變都是雜合的。這兩種可能的單倍型構型將導致編碼突變的外顯率降低(如果它在低表達的單倍型上),或增加(如果它在高表達的單倍型上)。來源: NYGC他們發現,通過降低與疾病發展相關的編碼突變的外顯率,調節和編碼突變的組合得到了豐富,這種組合被稱為單倍型,通過降低編碼突變的外顯率來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
  • 幾位大牛Nature子刊同時發布:單原子Pt和單原子Au同臺競技!
    近日,兩篇Nature子刊相繼報導了單原子催化劑催化CO氧化反應,讓我們去一探究竟!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Jingyue Liu,Botao Qiao和清華大學的Jun Li等深入比較了負載型單原子Au催化劑和Au納米粒子(NPs)的催化性能。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等開發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