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相同的基因突變,為何只在你身上引發了疾病?

2020-12-06 健康界

8月20日,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誌上一篇報導揭開了導致這一不同現象背後的分子機制:可變外顯率(variable penetrance)不同,致病突變突變的嚴重程度在攜帶突變的個體之間也不同。同時,研究人員還提供了改變外顯率的證據。

來自紐約基因組中心(NYGC)的研究人員和哥倫比亞大學系統生物學系助理教授Tuuli Lappalainen以及Stephane Castel博士共同領導了這項研究。

改變外顯率假說

外顯率,是指在一個群體有致病基因的個體中,表現出相應病理表型人數的百分率。

長期以來,可變外顯率一直是預測疾病嚴重程度的一個挑戰,即使對那些具有強遺傳關聯的疾病也是如此。對此,Lappalainen博士及其同事提出了改變外顯率假說——他們認為調控基因激活的基因突變也可以在改變同一基因的編碼突變的外顯率方面發揮作用。

作為改變外顯率假說的首次測試,研究人員對基因型-組織表達(GTEx)項目的數據進行了分析,該項目是影響人類基因表達的一大類基因突變,目的是評估在沒有嚴重遺傳疾病的人群中調控和編碼突變之間的相互作用。

該研究舉例說明了單個個體對於調節突變和致病編碼突變都是雜合的。這兩種可能的單倍型構型將導致編碼突變的外顯率降低(如果它在低表達的單倍型上),或增加(如果它在高表達的單倍型上)。來源: NYGC

他們發現,通過降低與疾病發展相關的編碼突變的外顯率,調節和編碼突變的組合得到了豐富,這種組合被稱為單倍型,通過降低編碼突變的外顯率來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Castel博士解釋說,這一發現在普通人群中屬於意料之中,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選擇從基因組中去除了有害的基因突變。

為了在特定疾病的患者群體中驗證這一假設,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癌症基因組圖譜( TCGA )和Simons Simplex Collection(SSC,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嚴格定義的自閉症資料庫之一),在癌症患者和孤獨症患者中,他們發現單倍型的富集可以分別增加與癌症和自閉症譜系障礙相關的編碼突變的外顯率。

CRISPR / Cas9驗證

最後,作者們利用CRISPR / Cas9技術設計了一個實驗,用已知與疾病相關的編碼突變來測試修正的外顯率假說。他們選擇了一種與Birt-hog-Dube症候群(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卵泡刺激素基因異常性疾病)相關的編碼突變,通過將SNP編輯成不同單倍型的細胞系,並帶有一個調控突變,研究人員能夠證明,調控突變確實改變了編碼致病突變的效果,這與基於大規模數據收集的預期一致。這一發現為科學家進一步測試特定疾病SNPs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框架,以確定它們是否會受到改良外顯率的影響。

總結來說,在這項研究中,作者們提供了改變外顯率的證據。在外顯率中,控制基因活動的基因突變修改了由蛋白質編碼基因突變引起的疾病風險。該研究將改良的外顯率與全基因組水平的特定疾病聯繫起來,這對於未來預測癌症和自閉症等嚴重疾病的嚴重程度具有令人興奮的意義。

未來計劃

Lappalainen博士說:「現在我們已經證明了一種改變外顯率的機制,這項研究的長期目標是通過整合調控和編碼突變,更好地預測一個人是否會有疾病。」

「將來,對嚴重疾病遺傳原因的研究應該將調控突變與編碼突變一起考慮,這將有助人們對與疾病相關的編碼突變 風險有一個更細緻的理解。」 Castel博士補充道。

原標題:Nature子刊:相同的基因突變,為何只在你身上引發了疾病?

相關焦點

  • 【澎湃新聞】Nature子刊:同濟大學高紹榮團隊建立大幅降低基因編輯...
    【澎湃新聞】Nature子刊:同濟大學高紹榮團隊建立大幅降低基因編輯模式動物嵌合率的新方法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2020-09-21
  • Nature子刊:逆轉皮膚衰老的關鍵在線粒體
    現在,科學家們在小鼠身上驗證了這一可能。他們發現,當線粒體功能受損,小鼠會在幾周內皮膚起皺、大面積掉毛髮。更意外的是,關閉引發功能障礙的突變可讓小鼠「重返年輕」——衰老症狀得到緩解。由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UAB)醫學院的遺傳學教授Keshav Singh帶領的團隊發現,引發這一奇妙「現象」的突變發生在核基因中,關聯著線粒體功能。線粒體功能障礙引發衰老線粒體是維持細胞能量供給、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伴隨著衰老,線粒體功能也會逐漸衰退。
  • Nature子刊:「跳躍基因」或助長癌症
    跳躍基因」(jumping genes)又被稱為轉座因子,它是一種可以改變其在基因組中位置的DNA序列。跳躍基因可能會產生突變,亦或是逆轉突變,細胞的遺傳特性和基因組大小會因此而改變。而DNA如果發生變異則可能會促進癌症的發展。
  • Nature子刊:CCR5基因再出新成果,CCR5編碼的LncRNA會促進愛滋病病毒的感染能力
    2018年11月26日,賀建奎團隊對外宣布,一對基因編輯嬰兒誕生。隨即引發輿論風暴,被各界輿論一致譴責,賀建奎本人也因此被調查。該研究發現發現對於CCR5-∆32等位基因純合個體全因死亡率增加21%。表明CCR5-∆32的純和突變是有害的。
  • 三大絕招幫你從外顯子組中找到疾病基因突變
    而且遺傳變異與疾病之間的已知關聯,其實很多也並不明確。科學家們如何能準確確定哪些基因或遺傳變異是真正有害的呢?,那麼Exomiser 就能基於更多人群中突變出現的頻率,突變類型和突變造成的破壞,以及參與特定疾病或臨床病症的相關基因,來生成一個候選突變列表。
  • Nature子刊:衰老相關線粒體基因突變導致代謝重塑,加速腸道腫瘤
    為了驗證這一點,研究人員構建了APC抑癌基因敲除的、OXPHOS系統缺陷的結直腸癌小鼠模型(Lgr5-creER;Apcfl/fl),並具有mtDNA突變。APC抑癌基因的敲除使得腫瘤細胞增殖速度加快且細胞凋亡減少,導致這些小鼠的腫瘤比對照組要大。
  • 基因突變引發致命白血病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 就像傳說中的Ikaros在飛向太陽的同時也在迎接自己的死亡,一個同名的基因也給癌症患者帶來了巨大的麻煩。一項新的研究表明,Ikaros基因突變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 一種生長迅速的難治性癌症——的觸發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研究人員希望這一發現能夠為治療這種疾病提供新的途徑。
  •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2021-01-12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鑑定SNCA基因增強子單點突變增加帕金森病風險
    用於鑑定增加一種特定疾病發生風險的常見突變的GWAS研究也被用於研究散發性帕金森病,但是只取得有限的成功。利用GWAS研究能夠標記出作為一種給定疾病的風險因素的突變在基因組上發生的大概位置。然而,GWAS研究並不能揭示出潛在的致病性突變的具體位置,更不能表明一種突變是否導致一種疾病發生(如果真發生的話)。
  • 【Nature子刊】基因編輯猴子胚胎產生HIV抗體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研究...
    導言:基因技術對人類的影響很大,利用的好可以造福人類。最近有研究人員把基因編輯技術運用與猴子身上,發現基因編輯的猴子胚胎為研究人員提供了治療HIV的新方法!基因編輯(gene editing),又稱基因組編輯(genome editing)或基因組工程(genome engineering),是一種新興的比較精確的能對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基因工程技術。因為基因編輯應用於人類是違法與違背倫理的,所以最近有研究人員把基因編輯技術運用與猴子身上,發現基因編輯的猴子胚胎為研究人員提供了治療HIV的新方法!
  • 2020年10分+純生信文章帶你領略Nature子刊之驅動突變文章套路
    小夥伴們大家好,今天帶給大家一篇高大上的純生信文章,2020年2月發表在Nature子刊上,影響因子12.121,題目為「Pathway and network analysis of more than 2500 whole cancer genomes」。
  • Nature子刊:研究人員發現新的遺傳疾病
    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醫學副教授Ela Knapik博士和她的同事們發現了這種由單個基因突變引起的症候群,並將其命名為CATIFA,這是其核心症狀的首字母縮寫:顎裂、白內障、牙齒畸形、智力殘疾、面部畸形和多動症。
  • Nature子刊:基因支配衰老的遺傳學途徑被發現!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對線蟲的耐熱突變體(壽命往往更長)進行了基因檢測,並鑑定出硫酸酯酶2(sul-2)基因的等位基因pv17,後者是編碼秀麗隱杆線蟲硫酸酯酶家族的成員之一。於是研究者通過高解析度HPLC-TOF-MS測定了sul-2突變體中的硫酸化類固醇激素水平,發現該菌株中的硫酸化激素比例較野生型蠕蟲更高。這個結果表明,sul-2可以作為類固醇激素硫酸酯酶,並通過改變一種或幾種類固醇激素的硫酸化狀態來調節壽命。 為了進一步確定sul-2的作用機理,研究人員對已知等位基因進行了遺傳相互作用研究。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Nature子刊:青光眼是可治癒的免疫疾病
    青光眼是一種困擾全球近7000萬人的普遍性疾病,可損害視網膜和視神經並導致失明。目前對這種疾病的起源知之甚少。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近日發現,青光眼實際上可能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或可通過阻斷自身免疫活動來開發治療方法。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10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Nature子刊:AAV介導的體細胞基因編輯,改善杜氏肌營養不良症
    杜氏肌營養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是X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常見於男孩,會引發兒童的肌肉退化並由於呼吸和心臟衰竭而引發早亡。
  • Nature子刊:端粒位置效應對疾病的影響
    體外實驗顯示,端粒能夠通過位置效應TPE來影響基因的表達,沉默附近的基因。現在研究人員發現,端粒也能夠沉默距離較遠的基因,且這種影響會隨著端粒縮短而逐步消失,FSHD的致病基因就會受此影響。文章於五月五日發表在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雜誌上。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症FSHD是一種遺傳性的肌肉疾病,其致病基因DUX4靠近端粒,在正常情況下是沉默的。
  • 科學家開發出RAS基因突變引發的癌症療法
    近日,來自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療法,這種療法能夠有效治療因RAS基因突變誘發的療法耐藥性癌症,RAS基因突變在很多癌症中都存在;研究者表示,這項臨床前研究結合了能夠將靶向作用PARP及MEK(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抑制劑療法。
  • 「Nature子刊」基因編輯猴子胚胎產生HIV抗體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研究HIV治療的新方法
    最近有研究人員把基因編輯技術運用與猴子身上,發現基因編輯的猴子胚胎為研究人員提供了治療HIV的新方法!基因編輯(gene editing),又稱基因組編輯(genome editing)或基因組工程(genome engineering),是一種新興的比較精確的能對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基因工程技術。
  • Nature子刊:每天暴露於藍光,果蠅壽命縮短 | 人長時間看手機,或會折壽!
    但,你知道手機屏幕所放射的藍光有多可怕嗎?是,你肯定會說:「藍光傷害視力嘛!沒關係,我有抗藍光的眼鏡,不怕!」或許事情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呢!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17日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的子刊、衰老與疾病機理期刊《Aging and Mechanisms》發表的論文《Daily blue-light exposure shortens lifespan and causes brain neurodegeneration in Drosophila》指出,暴露在現在常見於手機、計算機屏幕的藍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