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研究人員發現新的遺傳疾病

2020-12-05 生物谷

2020年2月24日訊 /

生物谷

BIOON /--從斑馬魚開始的研究現在已經指出膠原蛋白分泌在各種臨床症狀中的作用,以及在一種新發現的

遺傳

綜合症中的作用。


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醫學副教授Ela Knapik博士和她的同事們發現了這種由單個基因突變引起的症候群,並將其命名為CATIFA,這是其核心症狀的首字母縮寫:顎裂、白內障、牙齒畸形、智力殘疾、面部畸形和多動症。


這項研究於近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結合了三種信息來源:一種斑馬魚模型、一種兒童

遺傳

疾病和一個與DNA生物庫相關的電子健康記錄資料庫。

圖片來源:Ela Knapik, M.D.


範德比爾特大學細胞與發育生物學副教授Knapik說:"這三個數據源在疾病發現方面各有優缺點。因此我想,我們為什麼不同時使用它們呢?"


Knapik和她的團隊正在研究一種名為ric1的基因在斑馬魚體內的功能。他們知道,ric1的突變破壞了膠原蛋白的分泌,並導致魚的顱面和其他骨骼缺陷。


他們了解到,另一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個兒童白內障家庭的多個兒童的RIC1基因發生了突變。Knapik的團隊對斑馬魚的白內障進行了評估,但沒有發現任何白內障。


故事可能就此結束,但是Knapik很感興趣。孩子們是否有其他的症狀因為他們最緊迫的問題是白內障而沒有被描述出來?這些症狀是什麼?


為了發現更多的症狀,Knapik和她在範德比爾特

遺傳

研究所的同事們求助於BioVU--範德比爾特大學的DNA生物庫和電子健康記錄資料庫。


醫學研究導師Eric Gamazon博士和範德比爾特遺傳研究所主任、

遺傳

學教授Nancy Cox博士曾合作開發了一種計算方法(PrediXcan)來關聯基因調控基因表達與病人包括在電子健康記錄的臨床特點。當應用於BioVU時,該方法可以找出一系列與特定基因表達減少相關的臨床特徵。


他們為減少RIC1表達生成的列表與Knapik和她的團隊在魚身上觀察到的特徵相符,她說。"我當時就知道,我們需要更多關於RIC1突變和兒童白內障患者的信息。"


沙烏地阿拉伯的研究小組報告了RIC1突變的患者,同意重新評估這些患者的biovu衍生的症狀列表。Knapik說,調查人員驚訝地發現,他們的病人出現了一系列症狀:來自兩個相關家庭的8名兒童。


Knapik說,這種新疾病CATIFA的症狀可以用膠原蛋白功能喪失來解釋。膠原蛋白是細胞外基質的主要結構成分,是細胞"磚"之間的"灰漿"。


利用斑馬魚,Knapik和她的團隊能夠確定RIC1蛋白是細胞機制的一部分,它處理並運輸膠原蛋白出細胞。


"如果沒有RIC1,就不會有膠原蛋白運輸,也沒有基質,"Knapik說。"這導致了我們在成人和兒童的電子健康記錄中發現的廣泛症狀。"


Knapik說,這些發現支持了罕見的孟德爾病(一種由單個基因突變引起的疾病)和常見疾病的複雜特徵之間存在連續統一體的概念。Knapik補充說,了解這種疾病的機制基礎和可能出現的症狀,將改善和個性化對患有CATIFA的兒童和因RIC1活性較低而出現類似症狀的成年人的護理。


Knapik說,這項研究為加速疾病機制的發現提供了一個新的範例。


她說:"從動物模型、人類常見疾病生物信息庫和罕見的孟德爾疾病中獲得的知識,可以讓我們對基因功能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從而朝著更好的

診斷

、治療和預防邁進。"(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測序應該作為兒童遺傳疾病的一線診斷工具
    遺傳疾病(單基因疾病、基因組結構缺陷和拷貝數變異)是導致10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一項新的分析顯示,對於遺傳疾病兒童的檢測,全基因組測序(WGS)和全外顯子組測序(WES)比染色體微陣列(CMA)具有更大的診斷和臨床價值。美國聖地牙哥Rady兒童醫院基因組醫療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建議,測序應該被視為遺傳疾病的一線診斷工具。
  • 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類蛋白質編碼區遺傳變異記錄 本周Nature封面研究
    登上本周《自然》雜誌封面的研究 Analysis of protein-cod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60,706 humans 被認為有助於從臨床發現與人類疾病相關的遺傳變異。
  • Nature子刊:青光眼是可治癒的免疫疾病
    然而,很多患者即使眼內壓恢復正常,疾病也會惡化。在小鼠實驗中,通訊作者之一、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眼科學副教授陳東風發現了同樣的效果。 他認為,「這種壓力變化一定會引發某種反應,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它必須是免疫反應。」為了驗證這一假設,研究人員在這些小鼠的視網膜中尋找免疫細胞,繼而發現T細胞確實存在!
  • Nature子刊:相同的基因突變,為何只在你身上引發了疾病?
    同時,研究人員還提供了改變外顯率的證據。為了在特定疾病的患者群體中驗證這一假設,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癌症基因組圖譜( TCGA )和Simons Simplex Collection(SSC,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嚴格定義的自閉症資料庫之一),在癌症患者和孤獨症患者中,他們發現單倍型的富集可以分別增加與癌症和自閉症譜系障礙相關的編碼突變的外顯率。
  • 《自然》子刊:利用AI研究腸道菌群,揭秘其與多種疾病的關係
    《自然》子刊:利用AI研究腸道菌群,揭秘其與多種疾病的關係  CHEN • 2021-01-15 11:31:54 來源:前瞻網 E1130G0
  • 林東昕Nature子刊再發GWAS研究新成果—新聞—科學網
    為了鑑別出喉鱗狀細胞癌的一些遺傳標記物,研究人員針對來自中國人群的933名喉癌患者以及1995名無癌對照人群展開了GWAS研究。在包含2398名喉癌患者以及2804名對照的3個獨立小組中對最有前景的變異進行了驗證,從中他們鑑別出了位於11q12 (rs174549)、 6p21 (rs2857595)和12q24 (rs10492336)的3個新的易感位點。
  •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2021-01-12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澎湃新聞】Nature子刊:同濟大學高紹榮團隊建立大幅降低基因編輯...
    【澎湃新聞】Nature子刊:同濟大學高紹榮團隊建立大幅降低基因編輯模式動物嵌合率的新方法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2020-09-21
  • Nature:利用CRISPR/Cas9鑑定出線粒體疾病背後的遺傳秘密
    2016年9月16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莫納什生物醫學發現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鑑定出兩個新的基因與線粒體疾病的一種主要病因相關聯。他們的研究為更好地對線粒體疾病進行遺傳診斷鋪平道路,而且也可能有助於鑑定出用於治療的潛在治療靶標。
  • 著名華人科學家Nature發布表觀遺傳重大發現
    2011年,何川的研究小組發現了第一個可以逆轉最普遍的mRNA甲基化修飾:N6-甲基腺苷(m6A)的RNA去甲基化酶,證明和DNA及蛋白質中看到的一樣,添加和移除這一甲基可以顯著影響這些信使RNA,並影響基因表達(何川教授Nature子刊揭示調控新機制)。隨後,科學家們發現,動態及可逆的m6A甲基化修飾控制了大多數信使RNA的代謝和功能及蛋白質生成(Cell重大成果:改寫教科書的遺傳學新發現)。
  • Nature子刊:「跳躍基因」或助長癌症
    近日,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一種在腫瘤生長過程中被稱為「跳躍基因」的遺傳現象。這項研究發表在的Nature Genetics雜誌上。跳躍基因的進化歷史是目前許多研究的主題,普遍認為病毒感染在它們的起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這項研究為未來可能針對此類基因的癌症療法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期刊官網:https://www.nature.com/natfood/目標和範圍到2050年,世界面臨著維持地球健康和100億人口的前所未有的挑戰。食品生產,加工,分銷和消費領域的許多科學學科的研究已經建立並且不斷發展 - 食品界現在需要高質量的食品 聯合思考全球糧食挑戰及其解決方案的主題資源。
  • Nature發布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資料庫
    當地時間5月27日,國際期刊《Nature》及其子刊在線發表了基因組聚集資料庫(gnomAD)團隊的系列研究論文。在發表於《Nature》的一篇概述性文章中,研究人員從125748個外顯子組和15708個全基因組測序數據中鑑定出了443769個預測的功能喪失型變異體,利用一個改進的人類突變率模型將人類蛋白質編碼基因按照代表對失活耐受的譜進行分類,並對這種分類進行了驗證,確定了該方法能夠用於提高常見和罕見疾病的基因發現能力。
  • Nature雜誌1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早期的癌症產生期間,當一種常見的腫瘤抑制基因SMAD4被剔除時,一種相鄰的代謝酶基因ME2(編碼蘋果酸酶2)也會被清除,這提示著蘋果酸酶抑制劑可能用作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 Nature子刊:傳統表觀遺傳學遭挑戰 或開啟遺傳疾病治療新思路
    不同細胞類型的這種變化,來自於基因的差異表達,這受控於細胞內不同調控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如轉錄因子、轉錄機制、DNA上發生的「表觀遺傳學」修飾(不改變根本的遺傳代碼)和染色質內的蛋白因子。這項研究的結果與目前普遍接受的一種觀點形成鮮明對比,該觀點認為,這些表觀遺傳標記在基因表達的調節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該項目是基於來自modENCODE項目的基因表達數據,旨在為科學界提供一個全面的、模式生物基因組功能元件的百科全書。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利用來自秀麗隱杆線蟲和黑腹果蠅的基因組表達數據。
  • Nature子刊:HLH-11/TFAP4響應營養物質水平調控脂質代謝
    Nature子刊:HLH-11/TFAP4響應營養物質水平調控脂質代謝
  • 南京大學首席科學家Cell子刊揭示表觀遺傳修飾酶的新功能
    來自南京大學、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證實,HDAC3在核心晝夜節律負反饋環中發揮兩種不同的作用,這對於生物鐘功能至關重要。相關研究工作發表在1月14日的《Cell Reports》雜誌上。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人員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
  • Nature子刊:基因支配衰老的遺傳學途徑被發現!
    西班牙安達盧西亞發展生物學中心(CABD)的研究人員發現,硫酸酯酶2(sul-2)可以作為一種類固醇激素硫酸酯酶,通過改變一種或幾種類固醇激素的硫酸化狀態來延長秀麗隱杆線蟲的壽命。
  • 【Nature子刊】基因編輯猴子胚胎產生HIV抗體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研究...
    最近有研究人員把基因編輯技術運用與猴子身上,發現基因編輯的猴子胚胎為研究人員提供了治療HIV的新方法!基因編輯(gene editing),又稱基因組編輯(genome editing)或基因組工程(genome engineering),是一種新興的比較精確的能對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基因工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