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發文揭示巴旦木在馴化過程中由苦變甜的秘密

2020-11-08 BioArt植物

Science | 巴旦木在馴化過程中是如何由苦變甜的:只需一個胺基酸突變!

來源:陳年苜蓿 植物生物學

巴旦杏(Prunus dulcis,扁桃,美國大杏仁,巴旦木)已經為人類食用長達一千年,是目前產量最大的喬木樹種植物來源堅果。甜杏仁由果實苦澀有毒的野生樹種馴化而來。野生樹種的杏仁中,由於種子的子葉中積聚了大量對人體劇毒的的產氰二葡糖苷苦杏仁苷,人類無法食用。要想獲得可以食用的樹種,馴化過程中需要野生型樹中的苦澀的有毒物質生氰二葡糖苷苦杏仁苷消失才可以。但是這些物質是如何在馴化中丟失的扔不清楚。Science 發表的題為「Mutation of a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 allowed almond domestication」的研究論文發現在該過程中一個轉錄因子的點突變調控了該有毒物質合成途徑中的P450單加氧酶的產生。

苦杏仁苷由扁桃腈葡糖苷產生,控制該反應的第一步的兩個酶是RPdCYP79D16和PdCYP71AN24,該酶控制了由苯丙氨酸啟動的苦杏仁苷合成。研究發現在甜杏仁中該酶的表達量顯著降低。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品嘗苦杏與甜杏的F1代雜種果實的杏核味道(想像著成百上千個杏仁,苦和甜隨機交替,瞬間感覺舌頭髮麻了!)的分離進行圖位克隆,鑑定發現了一個46KB的染色體區間,該區間為含有5個bHLH轉錄因子的基因簇,分別命名為bHLH1 到 bHLH5。研究發現bHLH2調控參與苦杏仁苷合成的P450單加氧酶PdCYP79D16和PdCYP71AN24的轉錄。在該轉錄因子中存在一個非同義突變(Leu-->Phe),導致了對這兩個P450基因轉錄活性的消失,從而使得杏核變甜。


圖1. 圖位克隆


圖2. 在甜杏和苦杏中,苦杏仁苷代謝途徑基因表達量的差異



圖3.bHLH2及點突版本對下遊基因轉錄激活活性差異分析

原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4/6445/1095?rss=1

相關焦點

  • 西瓜「甜基因」馴化的秘密揭秘
    近日,國家西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北京農林科學院蔬菜中心主任徐勇帶領團隊組織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完成新一代西瓜基因組作圖和馴化歷史分析,首次系統揭示西瓜果實品質性狀進化的分子機制。在此基礎上,通過GWAS分析鑑定,科研團隊獲得了與果實糖含量、果肉顏色、果實形狀、種子顏色等許多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43個信號位點,系統分析了野生西瓜對栽培西瓜的馴化歷史,鑑定了果實大小、果肉糖含量、苦味等重要品質性狀的候選基因,並通過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證實了α-半乳糖苷酶基因ClAGA2在西瓜光合產物卸載和果實糖積累中的生物學功能,首次揭示了西瓜「甜基因」馴化的秘密 此外,研究還發現了利用野生西瓜種質提高抗性的人類基因組滲透痕跡
  • 西瓜變甜奧秘被解開 那苦瓜為何沒變甜 科學家給您解答
    西瓜變甜奧秘被解開 那苦瓜為何沒變甜 科學家給您解答 自然界中,野生的西瓜並不甜,人類數千年不斷馴化的過程中,那些口感更好的西瓜不斷被挑選出來,一直演化成今天的味道。那麼,究竟是什麼決定著西瓜的口味?
  • 苦的東西也有變甜的時候
    當我們吃很苦的東西,在我們加入糖時,它就沒有那麼苦了,然後我們再加糖,再加多點糖,會發現它變甜了。生活中許多事情也是如此,如果你覺得自己活得太累、太苦,你就要加點「糖」進去,加了還是苦時,那就需要加多點,一直加,當「糖」足夠多點,你的生活一定會甜起來!
  • 新研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新研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學網(小柯機器人):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Pontus Skoglund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人類馴化狗的歷史。與人類基因組的共同分析揭示了反映人類的狗群體歷史的各個方面,包括非洲與黎凡特有關的血統以及早期的農業歐洲。其他方面也有所不同,包括西歐和東歐亞大陸草原牧民擴張的影響以及新石器時代歐洲狗祖先的近乎完全轉變。研究人員介紹,狗是第一種家養動物,但對其種群歷史以及與人類的聯繫程度知之甚少。
  • 科學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科學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0 14:39:15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Pontus Skoglund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 ...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清華新聞網7月8日電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課題組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合作,揭示了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過程。
  • 一苦遮百甜,苦味為何讓人避之不及?
    2021年第一期專欄文章,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青促會會員 尹家鵬,就Cell 中的論文發表述評。動物在適應環境的漫長演化過程中,其神經系統根據每種食物對於自身的利弊,進行了各種標記,這些「標記」就是味覺的感受。味覺感受能力,在動物的一生之中都起著識別食物、避免攝入有毒物質的重要作用。甜和苦兩種反差巨大的味覺感受,普遍存在於哺乳動物中。
  • 你的食慾由什麼決定? | CNS一周論文推薦(2018.07.12)
    有絲分裂中無膜細胞器的激酶控制相變  《Science》-2018年7月6日  4. 管狀核中的生長抑素神經元可以調節飲食  5. 古基因組記錄了東南亞史前的多次遷徙  6. 古代山羊基因組揭示了新月沃土中的鑲嵌馴化  7.
  • 科學家揭示細胞大小變化的秘密
    科學家揭示細胞大小變化的秘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7 22:55:09 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Yohanns Bellache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大學David K.
  • 生物教科書可能要改寫了:新研究揭示了關鍵細胞過程背後的秘密
    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的一篇重要研究論文,可能將使生物學教科書改寫,新研究揭示了關鍵細胞過程背後的秘密。這一發現涉及到生命必不可少的關鍵過程:基因表達的轉錄階段,使細胞能夠生存並完成其工作。這項新的研究發現並描述了一個細胞過程,該研究首次描述了Rho蛋白如何真正終止基因表達。在轉錄過程中,一種稱為RNA聚合酶的酶將自身包裹在DNA的雙螺旋結構中,使用一條鏈與核苷酸匹配以形成遺傳物質的副本,導致新合成的RNA鏈在轉錄完成後斷裂。 RNA可以產生蛋白質,這對於所有生命都是必不可少的,並可以在細胞內完成大部分工作。
  • 物理系《科學》發文 揭示拓撲誘導的磁性量子相變
    物理系《科學》發文 揭示拓撲誘導的磁性量子相變為可能的器件應用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臺        清華新聞網3月29日電 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研究人員與合作者在拓撲絕緣體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磁性摻雜拓撲絕緣體中由能帶拓撲量子相變而導致的磁性量子相變
  • 一作解讀|中國農大小麥研究中心揭示小麥馴化和多倍化過程中基因可變剪接的變異規律
    該論文揭示了小麥馴化以及多倍化過程中基因可變剪接的規律。小麥作為典型的異源六倍體,經歷了兩次雜交加倍而形成,具有複雜的基因組結構,已成為研究馴化和多倍化過程中基因組變異和基因表達變化的模式植物之一,但是其過程中基因可變剪接變化規律尚不清楚。
  • 科學家發現決定玉米分櫱的基因由大芻草滲入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國家玉米改良中心教授林中偉課題組揭示了玉米株型演化的一個關鍵分子遺傳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玉米的祖先大芻草具有許多分櫱,在野外環境具有明顯進化優勢。而馴化後的玉米往往是獨稈、不產生分櫱,並且莖稈堅韌得以支撐高產的穗子。然而,在玉米多樣化的演化過程中,甜玉米與爆裂玉米卻偏離這種作物共有的馴化模式。兩者往往產生3~4個分櫱。究竟為何甜玉米、爆裂玉米會產生分櫱?又如何產生?作物馴化中的這種平行變化是否具有共同的分子遺傳基礎?
  • 我國科學家揭示茶樹基因秘密
    那麼,在過去數千年中,茶樹是如何進化的呢?近日,科學家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組裝了「龍井43」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並揭示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該研究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共同完成。
  • 西安交大在《科學》發文揭示鴉片罌粟基因組及嗎啡合成原理—新聞...
  • 這種面相被進化過程嫌棄?「自我馴化」假說有了證據
    這種面相被進化過程「嫌棄」?100多年來「自我馴化」假說終於有了基因證據人類「自我馴化」假說認為,我們的祖先會在社會交往中,選擇臉和其他特徵看起來攻擊性較低的人作為伴侶,從而在長相上看起來比古人類溫和。但該假說提出100多年來,一直沒有找到充分的遺傳學證據。
  • 學日語的「酸,甜,苦,辣」
    學日語的「酸,甜,苦,辣」日語,很多人在學。日語,很多人學過。學得如何,誰人評說?有人在國內學,有人在日本學,還有人兩地都學。有人靠日語吃飯,有人把日語當飯吃。但是,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嘗盡了「酸,甜,苦,辣」。酸,是什麼味道?很難形容。未必喜歡,又無法拒絕?非常喜歡,但難以持續?對日語,沒有太多的感覺。考試需要,工作需要,留學需要。只好學。兒時日本動漫的薰染,難捨難離。一定學。日語中有漢字,發音也不難。初學見效,甜。
  • 西湖學者萬蕊雪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報導剪接體...
    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11/24/science.abe8863圖1 論文截圖這篇題為《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機理
  • 生物物理所合作研究揭示microRNA生成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制
    生命活動的中心法則是由遺傳物質DNA轉錄生成信使RNA,再由信使RNA翻譯成蛋白質,從而完成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等各項生理功能。然而,細胞(尤其是高等生物細胞)內還存在著大量不翻譯成蛋白質的RNA,被稱為非編碼RNA。它們在基因表達調控等關鍵生命活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與細胞分化、個體發育以及疾病發生與發展密切相關。
  • 施一公研究組在《科學》發文報導剪接體 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
    在 RNA 剪接反應過程中,多種蛋白 - 核酸複合物及剪接因子按照高度精確的順序發生結合、重排和解聚,依次形成預組裝複合物 U4/U6.U5 tri-snRNP(U4/U6.U5 三小核核糖核蛋白複合物)以及至少 10 個狀態的剪接體 E、A、pre-B、B、Bact、B*、C、C*、P 以及 ILS 複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