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君說
趕路的時候,總希望有人為自己留一盞燈,有光,有方向,有溫暖。
《CNS一周論文推薦》,甄選《Cell》《Nature》《Science》三大刊中,與生命科學相關的文章,助您了解各種疾病、動植物、微生物的最新研究進展和技術突破,及時跟蹤最新科研動態,期待成為您科研路上的一盞燈。
第6期解讀,供您參考~
本期速覽:
《Nature》-2018年7月4日
1. 胰島素反饋調節的抑制可以增強PI3K抑制劑的療效
2. 抗菌藥物組合的物種特異活性
3. 有絲分裂中無膜細胞器的激酶控制相變
《Science》-2018年7月6日
4. 管狀核中的生長抑素神經元可以調節飲食
5. 古基因組記錄了東南亞史前的多次遷徙
6. 古代山羊基因組揭示了新月沃土中的鑲嵌馴化
7. 美洲狗的進化歷史
註:本周《Cell》未更新
《Nature》
1
標題:
Suppression of insulin feedback enhances the efficacy of PI3K inhibitors
胰島素反饋調節的抑制可以增強PI3K抑制劑的療效
關鍵詞:
胰島素反饋調節、PI3K、腫瘤、飲食
主要內容:
PIK3CA是編碼胰島素激活的磷酸肌苷-3激酶(PI3K), 而PTEN是一種可以降解由PI3K產生的磷脂醯肌苷酸脂的磷酸酶,它們的突變會誘發癌症,並且在人類癌症中非常常見。然而,PI3K的藥理學抑制已經引起了多種臨床反應,從而引出了耐藥性內在機制研究的可能性。p110α是一種由 PIK3CA基因編碼的酶,它可以介導幾乎所有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靶向抑制該酶則會引起多種組織中葡萄糖代謝的中斷。
例如,阻斷胰島素信號可以促進肝糖原分解,阻止骨骼肌和脂肪組織中葡萄糖的攝取,導致在PI3K抑制數小時內出現短暫的高血糖。這種影響通常是短暫的,因為胰腺的代償性胰島素釋放(如胰島素反饋)可以幫助恢復正常的葡萄糖穩態。然而,在具有胰島素抗性的患者中,高血糖可能會加重或延長,在這些情況下,治療需要停止。研究者對此進行了假設:PI3K抑制劑誘導產生的胰島素反饋可能會使腫瘤中PI3K- mTOR信號通路重新激活,從而影響它的作用。本研究在幾個模型腫瘤中發現,該通路的靶向抑制引起的系統性血糖-胰島素反饋足以激活PI3K信號,甚至PI3K抑制劑存在時也是如此。研究證明,這種胰島素反饋可以通過飲食或藥物手段加以阻止,這大大提高了這些化合物的功效/毒性比率。另外,這些發現對於臨床試驗中多種p110α抑制劑都有直接的指導意義,並且也提供了一種可以顯著提高腫瘤病人療效的方式。(解讀:劉青峰)
刊發時間:
2018年7月4日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343-4
2
標題:
Species-specific activity of antibacterial drug combinations
抗菌藥物組合的物種特異活性
關鍵詞:
香蘭素、抗生素、耐藥性
主要內容:
抗生素的過度使用和濫用導致了廣泛的抗生素耐藥性。聯合用藥雖然有助於阻止多藥耐藥的細菌感染,但實際上卻很少用於醫療,因為如何組合效益最大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未知的。以此為背景,本文的研究小組系統性地對抗生素和其他藥物乃至食品添加劑配對效果展開研究。科學家們對三種不同致病細菌進行了近3000種藥物組合的分析。儘管這三種物種具有系統發育進化相關性,但科學家檢測到的藥物-藥物相互作用中超過70%是物種特異性的,20%顯示出菌株特異性,顯示出窄譜療法的巨大潛力。總體而言,拮抗作用比協同作用更常見,並且幾乎僅發生在靶向不同細胞過程的藥物之間,而協同作用更加保守並且富集在針對相同過程的藥物中。科學家還提供了對這種二分法的機制見解,並進一步剖析了食品添加劑香草醛的相互作用。最後,科學家證明了幾種協同作用在體外和大蜡螟螟蛾的幼蟲感染期間對多種藥物抗性臨床分離株有效,對最後一種抗生素粘菌素具有一種逆轉性抗性。(解讀:張海琳)
刊發時間:
2018年7月4日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278-9
3
標題:
Kinase-controlled phase transition of membraneless organelles in mitosis
有絲分裂中無膜細胞器的激酶控制相變
關鍵詞:
無膜細胞器、DYRK3激酶、有絲分裂
主要內容:
液相分離技術證明是細胞中無膜細胞器形成和分離的基礎,但是這種細胞機制卻鮮為人知。在有絲分裂過程中,無膜細胞器在核膜破裂時消失,並在有絲分裂完成時重新出現,在此期間,液相分離可能發揮著調節和可逆分離。文章中展示的雙特性激酶DYRK3,可在有絲分裂期間作為幾種類型的無膜細胞器的中央溶解酶。DYRK3激酶的活性,在有絲分裂期間可以防止細胞質中進入異常的混合細胞器和紡錘體的過度成核。本研究發現了一種機制:在核膜破裂期間相分離蛋白的稀釋和它們的溶解度的DYRK3依賴程度相結合,以允許細胞在有絲分裂期間溶解和濃縮幾個無膜細胞器。(解讀:趙書華)
刊發日期:
2018年7月4日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279-8
《Science》
4
標題:
Regulation of feeding by somatostatin neurons in the tuberal nucleus
管狀核中的生長抑素神經元可以調節飲食
關鍵詞:
管狀核、生長抑素神經元、飲食調控
主要內容:
管狀核(TN)是一個令人驚訝的未充分研究的大腦區域。我們發現TN中已知在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中表現出病理或細胞學變化的生長抑素(SST)神經元,在調節小鼠飲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GABAergic tuberal SST(TNSST)神經元被飢餓和飢餓激素ghrelin(胃飢餓素)激活。 TNSST神經元的激活促進了攝食,而其抑制則減少了攝食。 移除TNSST神經元可以減少體重增加和食物攝入量。這些研究結果揭示了一種先前未知的飲食調控機制,即通過對促進食慾的TNSST神經元的調控來實現對飲食的調節,這為理解食慾變化提供了新的視角。(解讀:王瑞)
刊發時間:
2018年7月6日
原文連結: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1/6397/76
5
標題:
Ancient genomes document multiple waves of migration in Southeast Asian prehistory
古基因組記錄了東南亞史前的多次遷徙
關鍵詞:
古基因組、東南亞移民
主要內容:
東南亞地區具有多樣性的人類基因組和語言,但是對於過去該地區移民的細節,知之甚少。本研究研究了從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period)到鐵器時代(Iron Age,4100 到 1700年前)期間的18個東南亞個體的古基因組數據。發現來源於越南Man Bac早期農民基因組中混合著東亞(中國南方農民)以及明顯區分於亞歐人(以狩獵採集為主)的以東南亞語係為特徵的祖先基因,該祖先基因與印度尼西亞南邊的人中有著相似的祖先。這一發現證明了群體的擴張起源於東南亞語系的傳播。在銅器時代(Bronze Age),與歐洲平行的模式下,越南和緬甸人種與現今主要的人種有著緊密的聯繫,證明了大量多樣的移民來源。(解讀:彭雪)
刊發時間:
2018年7月6日
原文連結: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8/05/16/science.aat3188
6
標題:
Ancient goat genomes reveal mosaic domestication in the Fertile Crescent
古代山羊基因組揭示了新月沃土中的鑲嵌馴化
關鍵詞:
古山羊、馴化、新石器時期
主要內容:
目前的遺傳數據還無法確定山羊馴化的過程是多次還是單一的。研究人員從跨越舊石器時代到中世紀時期位於近東地區的83個古山羊中採集了基因組數據(其中有51個得到了全基因組數據)。研究發現多種不同的古代野山羊分別被馴化,從而產生了新石器時代在遺傳和地理上存在差異的山羊群體,這與同時期不同區域中的人類差異一致。並且,這些早期山羊群體對亞洲、非洲和歐洲的現代山羊的遺傳貢獻不同。研究人員還檢測了與顏色、身高、繁殖、產奶和對飲食變化反應相關的早期選擇,為人類塑造伴侶物種的基因組變異提供了歷經8000年的證據。(解讀:傅濤)
刊發時間:
2018年7月6日
原文連結: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1/6397/85
7
標題: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dogs in the Americas
美洲汪的進化歷史
關鍵詞:
狗、起源、進化
主要內容:
狗比歐洲殖民者更早的出現在美洲大陸,但是它的起源和發展相關情況還鮮為人知。我們選擇了來自9000年前北美和西伯利亞的古代狗作為樣本,共獲得了71個線粒體和7個基因組的數據。分析表明美洲犬並不是起源於北美狼,而是形成了一個單系譜系,極有可能起源於西伯利亞並隨人們一起遷入美洲。在歐洲殖民者到美洲之後,古老的美洲本土狗幾乎完全消失,只給現代狗留下了極少的遺傳信息。在現代狗譜系中能檢測到的與始祖狗最接近的是一種犬類傳染性腫瘤,這種檢測到的腫瘤基因來源於一隻生活在8000年前的狗身體中傳染性癌症基因的克隆。(解讀:彭丹)
刊發時間:
2018年7月6日
原文連結: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1/6397/81
審核:劉青峰、李瑜琪
編輯:市場部
相關主題
CNS一周論文推薦 | 2018.07.05
CNS一周論文推薦 | 2018.06.28
CNS一周論文推薦 | 2018.06.22
CNS一周論文推薦 | 2018.06.14
CNS一周論文推薦 | 2018.06.11
特別關注
深度 | 貿易戰第三天,對基因行業有什麼影響?
贊!BGISEQ自主平臺發文數量破百!
請繼續關注「華大科技BGITech」公眾號,
科技君將一如既往地為您提供精彩內容!
如有相關問題,歡迎後臺留言~~
▼
關注華大科技,盡享精彩科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